劉文裕,開寶四年(971年),起家補殿直、秦隴巡檢,擒獲李飛雄有功,遷軍器庫使。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跟隨宋太宗征伐太原,防守石嶺關。太平興國七年(982年),調任高陽兵馬都監,擊退契丹入侵。雍熙初年(984年),領順州團練使,擊退李繼遷進攻。
王侁、劉文裕都經過這麽多的戰事了,皆非不通軍事之人,心中也知道楊業之策很好,但是彼此都接到了宋太宗趙光義以大內秘法閱後即焚傳來的密旨,一幅遼人宰羊圖。
這個時候皇帝用大內秘法不留痕跡地傳來一幅遼人宰羊圖是什麽意思還用說嗎?
所以監軍王侁只能反駁了,並且還強硬地要楊業出戰。
楊業當然不肯了,這不是擺明了要自己去送死嗎?
但是王侁一再言語相激,並指出楊業身為降將,不敢出戰,是不是有謀反之意?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楊業也只能出戰了,但是還心存僥幸,一再向潘美相求,可以在陳家谷口接應自己。
等到楊業出戰,王侁和劉文裕稍微做了個樣子,就立即率部離開,潘美作為主帥都不能阻止。
在這一刻,潘美的心都涼了,王侁和劉文裕這是用行動告訴了自己,是皇帝要楊業死。不然潘美是主帥,王侁和劉文裕又有何膽子敢不聽潘美的?
在這一刻,一個兩難的選擇題留個了潘美,是留下來接應楊業呢?還是明哲保身呢?
王侁和劉文裕已經率部離開了,剩下的這點兵力如果留下來接應楊業,十有**也要把自己給搭進去,連大宋這最後的精銳也要搭進去。
但是就這麽離開,潘美過不了自己心裡這一關啊。
突然,潘美渾身一震,想通了宋太宗為什麽要這麽做。
大宋的精銳打光了,如果楊業一旦有二心,憑著他在北漢降軍中的威信,與折家合謀反宋複漢,大宋危矣!
雖然以還未發生的事來斷定一個人的生死,在普通人眼裡看來是荒謬的,但是一個合格的帝王則不同,只有提前將威脅扼殺在搖籃裡,才是對自己,對子民最大的負責。
而且潘美還想通了,宋太宗為什麽連自己這個主帥也瞞著了,對現在的宋太宗來說,楊業是一個威脅,自己又何嘗不是一個威脅呢?甚至在皇帝心目中,自己的威脅還在楊業之上。
王侁和劉文裕為什麽敢不聽自己的號令,膽敢私自率部離開,必定是有皇帝密詔,一旦自己舉動異常,此二人必會請出聖旨取自己而代之。
想通此節的潘美只能無奈率部離去,並且還留下幾名神射手,悄悄吩咐:若是楊業有降遼之意,一箭殺之。
宋太宗聽到楊業的死訊後,悲痛異常,隨後下詔說:“拿兵器保衛國家,聽到鼓聲就想起將帥。盡力殺敵,氣節豪邁,如果不追封表彰,如何弘揚忠義剛烈!原雲州觀察使楊業真如堅硬的金石,他的氣節讓風雲激蕩。他本是隴上的雄才,山西的望族。投身軍隊,誓立戰功。正指揮虎狼般的軍隊,防守邊境報效國家。可是各將領不遵守約定,不上前救援。楊業帶領孤軍,陷入沙漠;剛毅忠烈,視死如歸。古人之中,也沒有比他更崇高的了!所以特地舉行典禮,來表彰他的忠烈。如果他的靈魂有知,應道了解我的深意。追贈為太尉、大同軍節度使,賜他的家人布帛一千匹、糧食一千石。大將軍潘美降職三級,監軍王侁免冠、流放到金州,劉文裕免官、流放到登州。”
朝廷封楊業的長子供奉官楊延朗擔任崇儀副使,二子殿直楊延浦、三子楊延訓同為供奉官,楊延瑰、楊延貴、楊延彬同時擔任殿直。
宋太宗趙光義的目的達到了,帝王之術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平衡,曹彬打了敗仗,被降為右驍衛上將軍,那麽平衡就會被打破。現在潘美背上了楊業之死的黑鍋,降為檢校太保,一下子就又平衡了。
潘美也知道皇帝對自己起了猜疑之心,主動自汙以求自保,暗中命人主動宣揚是自己害死了楊業。
說書人為了迎合大眾口味,對潘美進行了醜化,成為一代權奸,處處與楊家作對,並且勾結遼人,圖謀奪取宋朝江山。
宋太宗見潘美如此知情識趣,那是非常滿意,這樣的臣子才是一個好臣子嘛,只要朕信你,名聲要來幹嘛呢?
潘家後人從此也悟出了一個道理,想要在大宋朝過得滋潤,名聲是最要不得的。
反觀楊家,按照道理,楊業生了七個兒子,應該子孫興旺了,但是卻被盛名所累,到了宋徽宗時期,連個像樣的男丁都沒了。
你是楊家後人,英雄的後代啊,怎麽可以不入伍呢?
到了軍中,你是楊無敵的後人,老子英雄兒好漢,這麽危險的任務肯定是非你莫屬了。
宋遼雖然罷戰,但是小規模的衝突還是很多的,一聽是楊家後人,對面的遼軍就像是打了雞血一樣,楊無敵之後啊,這得多少功勞啊。
楊家又戰死沙場了,說書人又添加了一筆素材,最後因為素材實在太多了,《楊家將》出爐了,坊間百姓紛紛豎起大拇指,滿門忠烈。
楊家是欲哭無淚,只能咬著牙前仆後繼,先人用鮮血得來的名聲可不能敗在自己的手上啊。
楊家再能生,也經不起這樣的消耗啊,但這就是皇帝的陽謀,既然你楊家在坊間的聲望如此之高,朕就成全你們,戰死沙場,為國盡忠就是你楊家最好的歸宿。
等到楊志出生,楊家終於撐不下去了,借口楊志臉上的胎記,將其說成是不祥之人,棄養在關西,其實是想為楊家留下個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