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正嚴之所以想到大宋遊歷,其實是想親自了解一下大宋君臣對於大理國的看法。
段正嚴清楚地知道,段氏想要翻盤擺脫高氏的控制,在國內民心已歸高氏的情況下,必須要有強有力的外援介入,而趙宋便是那個最合適的外援。
從965年到1116年期間,大理至少十一次申請讓宋朝對其進行冊封,想當宋朝的藩屬國。
也就是說,大理段氏自從大權旁落之後,便在不斷地向趙宋求救,可是大宋君臣對於大理國內的情況很了解,受製於國力,寧願失去大理這個養馬之地,也不願意摻和進這個泥潭。
大理段氏向大宋求救,起先高氏還是很害怕的,畢竟中原政權十分注重禮法,像高氏這樣欺主的權臣一向是被中原政權所厭惡的,這也使得高氏老老實實地待在相位,不謀皇位。
但是隨後高氏就發現,好像大宋並不怎麽待見大理,對於段氏的積極靠攏,大宋君臣總是尋找各種理由予以搪塞推辭。
於是高升泰終於忍不住了,過了一把皇帝的癮。
高升泰做了大理皇帝之後,也沒見趙宋有什麽反應,可是卻被國內的各種矛盾壓垮了,終於明白大理皇帝就是個坑,誰當誰後悔,可是自己已經做了皇帝,不能後悔了,在臨死前趕緊吩咐兒子把皇帝這個坑還給段氏。
自那以後,高氏也算是明白了,趙宋根本就不願意摻和大理的國事,所以段正嚴想去大宋歷練就歷練吧,反正人家看不上。
段正嚴來到東京後,一邊深感於東京的繁華,一邊也在積極想辦法如何與大宋的官員溝通。
可是誰曾想,段正嚴這邊還沒來得及開始行動,遼人的霸道便讓段正嚴大開眼界,就在東京城,遼人肆無忌憚地將各國使節劫掠一空,然後大宋禁軍便接管了治安,除了遼人能自由行動外,其他誰都不能輕易外出了。
這次的武林大會讓段正嚴看到了希望。
昨天是段正嚴第三次見到張安安,第一次是在天寧節大宴上,張安安一邊高喊著“上天有好生之德”,一邊用能發出巨響的東西殘酷而又冷靜地射殺遼人武士也速達達,給段正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知道張安安能在天寧節大宴這種場合一言不合就大開殺戮,還能和趙宋皇帝談笑風生,必定是在趙宋極有權勢之人。
事後,段正嚴就開始密切關注了張安安,各方情報也相繼匯集而來,對於張安安的情報打聽並不費事,隨便到大街上打聽一下就有了,蕭大王以駿馬賠罪尤為被段正嚴關注,遼人什麽時候開始這麽好說話了?隨後的使節團被搶,讓段正嚴知道了,遼人還是那個遼人,只是張安安和別人不一樣,蕭大王才會低下高貴的頭顱!
段正嚴第二次見到張安安是千年約戰,張安安和趙宋皇帝的千年約戰當場就震撼了段正嚴,原來趙、張兩家都是身負絕學,一出手就是天崩地裂。。。
段正嚴是高升潔的獨生子,這個女生外向,尤其是有了子女之後,那一顆心便全撲倒了子女身上。
段正嚴想到大宋遊歷,高升潔這麽一個能將段正淳調教得寫出“妻叫東走莫朝西”的“國中才女”,豈能不明白這個兒子心裡打得是什麽主意?
高升潔利用自己的身份,成功說服了掌控大理軍政大權的侄兒高泰明,讓段正嚴得以跟隨使節團出使趙宋,雖然使節是高氏族人,但是在高升潔的安排下,段正嚴才是整個使節團真正的主事人。
在歷史上,1108年,大理文安帝段正淳出家為僧,將皇位禪讓給兒子段正嚴。
登上皇位的段正嚴成功地被趙宋接納,宋徽宗趙佶拜其為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雲南節度使、上柱國、大理國王(《宋史》)。
有了趙宋的撐腰之後,段正嚴在母親高升潔的支持下,充分利用了高氏家族的內部矛盾,使得高氏內訌,從而一度鞏固了段氏統治權。
為了進一步平衡高氏,段正嚴還積極聯姻周邊各部作為外援,由於其母高升潔曾經嚴厲限制段正淳婚姻,結果只有段正嚴一個獨子,險些引起段氏旁系覬覦,高升潔任太后時,改變政策,開始允許段正嚴廣納嬪妃, 開枝散葉,結果段正嚴后宮嬪妃眾多,烏蠻三十七部(即南詔三十七蠻部)以及猛泐都曾為其聯姻對象。
可惜段正嚴的那些兒子們不爭氣,被高氏內部諸多勢力所拉攏並控制,廣運十一年(1147年),失望至極的段正嚴“因諸子內爭外叛,禪位為僧”。
這次出使趙宋的大理使節團雖然明面上的使節是高氏族人高泰虎,但是高泰虎只是高氏旁系,如何壓得住有高升潔支持的段正嚴,一出大理,便被高升潔安排給段正嚴的那些隨從架空了,使得段正嚴成為了使節團的真正主事人。
段正嚴也清楚趙宋君臣對於大理的態度,知道如果自己像以前的那些段氏國君一樣,很難取得成效,所謂朝中有人好說話,在趙宋君臣面前必須要有一個極有權勢之人為大理說話,趙宋君臣才會考慮接納大理,張安安便是段正嚴選中的這個人選。
可是現在張府的門檻太高了,不是什麽人都能進的,段正嚴一直找不到機會與張安那結交,於是這次的武林大會便成了段正嚴最後的機會。
段正嚴來到擂台之上,先是坦誠大理乃西南小國,怎麽及得上上朝天國的人傑地靈,與其上來獻醜,還不如爽快地認輸,五百匹沒有經過閹割的駿馬只等歸國後便立即安排送來。。。
然後段正嚴話鋒一轉表示聽聞上朝天國的香水有著青春永駐之功效,其母高升潔之貌美在大理乃是人盡皆知,自己作為兒子,卻是不敢放棄,所以明知不敵,也不得不上前一試,若是僥幸贏得一招半式,還請上國賜下香水以全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