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司隸校尉假節池陽侯車騎將軍李傕,鎮守長安縣東部到鄭縣一帶的京兆大部分,包括杜陵縣、霸陵縣、新豐縣、鄭縣。
霸陵縣縣城是李傕軍大本營。
左馮翊郡池陽縣乃李傕池陽縣侯的封地,也歸李傕,由李傕部將中郎將王承鎮守池陽縣縣城和縣北部的黃白城:
參軍李句、李仿、胡河;
中郎將王承,步騎六千;
中郎將胡寶,步騎六千;
李傕兄長的次子副車中郎將李暹(xiān),騎兵五千;
李傕兄長的少子副車中郎將李進,騎兵五千;
李傕的從弟,上軍校尉李應,騎兵四千;
李傕兄長的長子,校尉李利,騎兵四千;
中郎將張苞,步騎六千;
中郎將張寵,步騎六千;
校尉胡阿,步騎四千;
都尉宋曄,步騎二千;
都尉楊昂,步騎二千;
都尉楊任,步騎二千;
都尉楊白,步騎二千;
都尉王曲,步騎二千;
騎都尉胡封,步騎二千。
共計五萬四千步騎。
後將軍美陽侯郭汜,鎮守長安縣西部到右扶風郡,包括茂陵縣、平陵縣。平陵縣縣城是郭汜軍大本營:
參軍郭余、郭杜、胡楚;
中郎將夏育,步騎六千;
中郎將高碩,步騎六千;
中郎將伍習,步騎六千;
中郎將楊密,步騎六千;
校尉胡隆,步騎四千;
校尉郭水,別部司馬令狐威、令狐凱、令狐馳、令狐溫,騎兵四千;
都尉郭樸,騎兵二千;
都尉郭棣,騎兵二千;
都尉郭該,騎兵二千;
都尉郭辟,騎兵二千;
都尉郭彌,騎兵二千;
都尉郭弘,騎兵二千;
都尉郭賓,騎兵二千;
都尉郭會,騎兵二千;
都尉王樂,步騎二千;
共計五萬步騎。
右將軍萬年侯樊稠,鎮守長安縣北部到左馮翊郡,包括安陵縣、陽陵縣、長陵縣。長陵縣縣城是樊稠軍大本營:
樊稠子中郎將樊猛,步騎八千;
樊稠弟中郎將樊密,步騎八千;
樊密子校尉樊京,騎兵四千;
都尉王術,騎兵二千;
共計二萬二千步騎
鎮東將軍平陽侯張濟,鎮守除華陰縣以外的弘農郡各縣。弘農縣是張濟軍大本營:
參軍張桐、張授、賈豆;
校尉張度,都尉張閔,都尉張丹,步騎四千,鎮守函谷關、新安縣、黽池縣;
校尉張章,都尉張厲,都尉張璧,步騎四千,鎮守陸渾縣、宜陽縣;
建忠將軍宣威侯張繡,下轄:
校尉張式,都尉張熾,都尉張克,別部司馬侯音,步騎四千,鎮守陝縣;
校尉張珀,都尉張陸,都尉張遠,別部司馬衛開,步騎四千,鎮守盧氏縣;
都尉張川,別部司馬石荷,別部司馬竇麥,騎兵二千,鎮守湖縣;
都尉張風,別部司馬常孚,別部司馬李威,騎兵二千,鎮守弘農縣;
別部司馬胡車兒,騎兵一千,鎮守弘農縣。
共計二萬一千步騎。
鎮南將軍楊定,鎮守藍田到武關一帶的京兆一部分,包括藍田縣、上雒縣、商縣:
參軍楊善、楊舉;
楊定子中郎將楊音,八千步騎;
校尉楊可,步騎四千;
校尉楊金,步騎四千。
共計一萬六千步騎。
寧輯將軍段煨,鎮守弘農郡華陰縣:
參軍段苞、段辛、賈脯、賈茲;
段煨子中郎將段成,校尉段隸,校尉段評,步騎八千;
校尉賈牟,步騎四千;
校尉賈吉,步騎四千。
共計一萬六千步騎。
偏將軍董承,鎮守長安城皇宮周圍:
參軍董壁、董慈、董越子董河;
校尉董庭,步騎四千;
校尉董萬,步騎四千。
共計八千步騎,幾乎全是董越的舊部。
撫軍中郎將李蒙,鎮守長安縣南部的京兆一部分,包括右扶風郡鄠縣。鄠縣縣城是李蒙軍大本營:
校尉李泉,步騎四千;
校尉李夜,步騎四千。
共計八千步騎。
以上為原董卓軍的主力,共約十九萬五千步騎。
城門校尉楊奉,鎮守長安城各城門:
都尉邴山,別部司馬徐晃,別部司馬楊宗,曲長徐燁、王祝、楊品、楊申,二千騎兵;
都尉邴富,別部司馬張珪,別部司馬焦進,曲長敬余、杜博、吳葉、畢旻,二千步騎;
都尉邴虎,別部司馬樂華,別部司馬任賢,曲長郭善、裴斌、陽烈、姚默,二千步騎;
都尉邴寧,別部司馬賈度,別部司馬饒埠,曲長周壘、范德、柳謙、高琳,二千步騎。
共計八千步騎。
右扶風太守昔坑,治所從槐裡縣改到茂陵縣,二千步兵;
漢安都護兼漢安太守武悌和中郎將楊懿,守陳倉縣,二千步兵;
中郎將鹿旗,守武功縣,二千步兵;
中郎將杜稟,守槐裡縣,二千步兵;
中郎將劉閔,守郿縣,二千步兵;
中郎將張津,守好畤鎮,二千步兵。
京兆尹滕胄,治所為長安縣,二千步兵;
左馮翊太守嚴翰林,治所為高陵縣,二千步兵;
中郎將朱璽,守谷口鎮,二千步兵;
度遼將軍張則,守左馮翊祋栩(duì xǔ)縣和郡北部,五千步騎;
河南尹駱業,治所為谷城縣,洛陽令諸於,二千步兵;
上郡太守扈育,治所為高奴縣,二千步兵;
河東太守王邑,治所為安邑縣,五千步騎;
北地太守王季然,治所為泥陽縣,四千五百步騎;
武都太守山昱,治所為下辨縣,五千步騎。
北軍五校,屯長安:
步兵校尉魏桀,七百人;
屯騎校尉薑宣,七百人;
長水校尉侍中種輯,七百人
射聲校尉沮俊,七百人;
越騎校尉,空缺,兵力無。
朝廷禁軍:
衛尉張喜,校尉尚弘,步兵七百;
執金吾,空缺,兵力無;
光祿勳鄧泉(鄧淵),步兵一百;
虎賁中郎將王昌,步兵七百;
羽林中郎將桓典,步兵七百;
左中郎將劉范,步兵七百;
右中郎將張良,步兵七百。
以上四萬七千九百人。
總兵力達二十四萬二千九百步騎。
楊奉的兵馬是自己從白波軍中帶來的,還有幾萬兵馬是李傕等掌權後擴軍所招。
韓遂注意到去世的胡軫之子胡寶,以及胡軫的家將胡阿、胡隆等,分屬於李傕、郭汜了。
曹桃婓的四子令狐威、令狐凱、令狐馳、令狐溫成了郭汜軍中騎兵將領。
劉焉的長子劉范做了左中郎將,手中有七百步兵。此前探部與之已取得聯系。
雖然李傕兵多於郭汜,但郭汜的清一色騎兵部隊有二萬二千人,而李傕只有一萬八千騎。
樊稠有六千騎兵,張濟有五千騎兵,楊奉有二千騎兵。總計五萬三千騎。
其余各部承製官軍,多以步、弓、弩、騎混合為主。
郭汜還收編了名將夏育和高碩,老將夏育歷任過涼州北地郡太守,護烏桓校尉、護羌校尉等,為靈帝時代的猛將。
熹平六年(公元177年),夏育和田晏、臧旻征鮮卑大敗,被廢為庶人。
高碩守陳倉,曾讓聯軍吃了大敗仗。
王方戰死,李傕、郭汜、樊稠分割了王方的部曲。
早年去世的賈彩的家將投靠了段煨。段煨佔據弘農華陰楊氏的家鄉,而楊氏的家將卻投靠了李傕。
韓遂拿起信報步行到軍師府,找軍師、參軍研判這份將領和兵力信報。
韓遂對李傕能否用五萬兵馬掌控局勢和用三輔之地養活二十四萬軍兵有所疑慮。
聯軍為養活十幾萬軍隊,二、三年就吃空了積攢的庫存錢糧,更何況李傕要養活二十四萬大軍。
李傕還和董卓面臨同樣的兵力問題,西有涼州聯軍,南有劉焉,北有並州南匈奴和休屠各胡,東有曹操,東北有袁紹,東南有劉表和袁術等豪傑。
雖然給吾和馬騰封了官,但李傕絕不敢對西、南方向不設防,防禦兵力不能少於十萬。
剩下的十四萬兵馬出武關、函谷關平定河北和中原的可能已微乎其微。
成公英認為,李傕上年掌握朝政後,如立刻出函谷關,兵出兗州,尚可有望。然,曹操已收編三十萬黃巾軍,李傕向東之路已堵死。
李傕上年也可兵出武關,擊敗袁術、劉表,佔據荊州,再從東面和北面夾擊劉焉,則取天下不遠矣。但本年袁術已遠遁,劉表兵力日盛。李傕再出武關已無勝算。
韓遂問道:“如軍師所言,李傕豈不是只能困死在三輔?”
成公英道:“王允短暫複興未有收益,李傕仍靠董卓搜刮的財寶維持。 三輔人口流失嚴重,依吾算計,不出三年,李傕的庫余錢糧必然出現空虧。三輔必亂。”
韓遂和參軍曹奎、曹余、曹葉、軍師府吏魯葉、呂放、孟飆、李曜、臧福、韓煆、韓裡等均讚同成公英的判斷,一致同意待三輔有變,聯軍當即刻出兵,奪取長安。
曹奎認為,李傕約定主公和韓家軍退回金城郡,金城郡到三輔,隔著漢陽郡,使得韓家軍失去了突襲三輔的可能。吾部如要接近三輔而不被李傕注意,必須找到一個借口。而這個借口繞不過馬騰。
眾人頻頻點頭,不得不佩服李傕之計的高明,勝過董卓。
此計其一在於以鎮西將軍官印換走了聯軍突襲三輔的機會,韓家軍一旦出動,李傕有足夠的時間從三輔各地集結重兵到武功、美陽縣一帶。
其二在於把馬騰放在郿縣,韓家軍要進攻三輔,必然要得到馬騰的允許。
曹余問:“馬騰何種情況下會同意韓家軍通過郿縣?”
曹奎道:“主公與馬騰無利益衝突時,但幾乎不存在這種可能。”
眾人覺得曹余這個問題問的好,都緊張地思考,希能搶先答出。
過了半個時辰,曹葉抓抓腦袋開口道:“馬騰出現危險又不足以自救時。”
眾人眼睛一亮,都認可這個答案。
韓遂命軍師府吏轉告探部總管韓橋,密切注意馬騰的動向。
高碩已從陳倉城中調出到郭汜軍中任中郎將,守陳倉城的將領改為漢安都護兼漢安太守武悌和弘農華陰人的中郎將楊懿。韓遂命探部設法與楊懿取得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