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藩亂 > 第二十三章 撥亂反正祀忠良(5000字)

藩亂 第二十三章 撥亂反正祀忠良(5000字)

簡繁轉換
作者:吃飽除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08-27 13:52:26 来源:搜书1

其實,泉州學宮一開始,祀拜的並不是黃道周,而是祀拜洪承疇。

在永歷廿九年二月初(1675年)的一天,已經攻佔泉州的鄭經在下朝之後,與馮錫范等親信隨從幾人,在泉州城內微服私訪,體察家鄉的民生民計。

鄭家,祖籍是泉州南安。

未曾想鄭經一行幾人,走到泉州學宮,見學宮內人頭攢動,煙火繚繞。

以為泉州百姓、學子心慕聖賢教化,正在祀拜聖人。

後來才發現,泉州學宮內所祀拜之人的竟然是洪亨九!

洪承疇,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南安人,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

累遷至延綏巡撫、陝西三邊總督、兵部尚書,後總督河南、山西、陝西、湖廣等處軍務,大破李自成部。

李自成四十萬大軍灰飛煙滅,僅余18騎逃入商洛山。

洪承疇原起於微末,少年家貧,11歲便輟學幫助母親做豆乾。當時西軒長房的才子洪啟胤在水溝館辦村學,洪承疇叫賣豆乾之余,常在學館外聽課。

洪啟胤發現洪承疇極有天份且抱負不凡,免費收洪承疇為徒,洪承疇因此重返學堂。

洪承疇學習用功,博覽群書。把洪啟胤的《史記》、《資治通鑒》、《三國志》、《孫子兵法》等書借來研讀,從小就表現了治國平天下的願望,甚得洪啟胤賞識。

洪啟胤曾在洪承疇的一篇文中批下“家駒千裡,國石萬鈞”的評語。

後來洪承疇進入官場,崇禎皇帝極力支持提拔。

為表達自己對大明皇帝的忠誠與感激,洪承疇曾在自家門前貼了副對聯:

“君恩深似海,臣節重如山”

崇禎十二年(1639年),洪承疇調任薊遼總督,於十四年(1641年)統兵十三萬出山海關,救援錦州,在松錦之戰中為清軍所敗,次年被俘於松山。

崇禎皇帝聽聞大軍兵敗、洪承疇被俘後“罵賊不屈,惟西向叩頭,稱天王聖明,臣已力竭,死之”的忠義之舉,震悼痛哭,決定親祭議諡。

崇禎十四年六月,崇禎皇帝下旨,對洪承疇賜祭九壇(《清史稿》記錄為一十六壇),在正陽門內關帝廟中設立祠堂,皇帝親議諡號,供奉洪承疇牌位。

未曾想崇禎皇帝的祭奠尚未結束,就傳來了洪承疇降清的消息。

頓時崇禎如晴天霹靂,顏面無存,悲痛欲絕。

彼時,京城百姓皆咒罵洪承疇是無君無父的叛徒,紛紛自發來到京城的昭回靖恭坊,俗稱“鑼鍋巷”的洪承疇家中(今京城東城區南鑼鼓巷59號)。

眾人往洪府潑灑豬糞、黑狗血,並大聲咒罵洪承疇。嚇得洪母及其妻兒不敢外出,對自家男人貪生怕死的行為感到羞愧難當。

崇禎皇帝對洪承疇是真厚道。

直到李自成的大順軍從德勝門打進京城,乃至到煤山上吊自殺,崇禎都始終沒有為難洪承疇家人。

最終洪承疇隨清軍入了京城,還能闔家團聚。

據說,後來洪承疇功成名就,在老家泉州南安建了一座豪華府邸,建成入宅之日,宴請鄉鄰百姓、洪氏宗親、好友故交前來。

而南安百姓不齒有這樣的同鄉,洪氏族人羞於有這樣的宗親,以致親朋故舊無一登門拜訪。

連洪承疇老母及弟弟,也拒絕入住。

洪母及親弟指天發誓,“頭不戴清天,腳不踏清地”。洪家老母及親弟一直住在船上,直至去世。

此為後話。

崇禎十七年(1644年),甲申國難,神州沉淪。滿清入主神京,竊奪神器。

順治元年,清兵入京後,洪承疇則與范文程共同謀劃,以“假太子”之名,設計謀害崇禎皇帝太子朱慈烺,為滿清“承繼”大明法統清除了一大隱患。(因為清兵入關的打著旗號是“為明復仇”,人家崇禎太子在,法理上清軍是需要把京城還給明朝的。)

次年(順治二年),因多爾袞下“剃發令”,多鐸率師屠戮江南大地,江南人民奮起反抗。

危難之中,清廷派洪承疇取代多鐸,任免為招討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招撫江南諸省,敕賜便宜行事。

正常情況下,人家明將明臣投降清廷後,往往都是躺平摸魚混日子,甚至還有想著恢復故國的,例如錢謙益。

但洪承疇就真的是“掏出一片真心向大清”了。

在洪承疇總督軍務期間,大肆捕殺抗清義士,如黃道周,陳子龍,金正希(金聲)、夏完淳等忠明義士。

清順治九年、明永歷六年,大明晉王李定國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清廷一度驚慌失措,打算放棄西南七省,劃江而治。

也是洪承疇主動站出來,堅決反對議和,力勸多爾袞“非滅明不可”,極力要求多爾袞揮師南下。

清順治十年、明永歷七年(1653年),洪承疇奉命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五省,總督軍務兼理糧餉,受賜“經略大學士”印,建幕府於長沙,主持對南明永歷政權(大西軍)的全面進攻、分化、利誘等具體事宜。

此時洪承疇已經六十高齡,垂暮之年的他不惜以老病之軀舍馬當步,行走於沼濘崎嶇之中,一心隻為剿滅南明。

在經略西南五省期間,他寫過一首五言絕句:

橫秋看劍氣,躍馬渡金邊;

坐策連雲騎,親揮指金戈。

詩詞間充斥著志得意滿、洋洋自得的意氣風發,毫無半點屠戮同胞的愧疚之心。

可以說,在清兵入關後,漢人抵抗政權能夠那麽快被瓦解,滿清能那麽容易坐穩漢人江山,洪承疇功不可沒。

所以說他是“開清第一功”,倒也沒錯。

康熙四年,洪承疇去世。

對這個為了大清王朝建設事業“忠心耿耿、殫精竭慮、貢獻巨大”的“開清重臣”,清廷直到兩年之後,才給他定了諡號,立了碑文,作為清廷對此人的蓋棺定論。

按理說,人家老洪一個漢人,跟你清朝原本無親無故的,但為了你愛新覺羅的江山加班加點給你大清乾活,沒功勞也有苦勞嘛。

老洪都自謂“晝夜冰兢,不敢傾刻自逸”了。

現在人家都死了兩年了,你大清官方給人家定的墓志銘,多少給點面子說兩句好話。

即中國歷來傳統的“為逝者諱”,也就是俗稱“死者為大”。

但清廷的碑文根本不給面子,連皮裡陽秋的面上功夫都不做,簡直就是直接抽人家洪承疇的臉,具體如下:

“我朝平定錦州、松山等處,破明兵十三萬時獲爾,蒙太宗皇帝寬恩撫育。逮克取京城,大兵南下,爾圖報豢養之恩,督理綠旗官兵,協同大兵殲逆,首擒偽王,發獲奸細,招徠叛黨,除黨安民,所在著績。事竣還朝,仍讚綸扉,爾能夙夜宣勞,恪供厥職。旋畀爾經略五省,隨滿洲大兵,進取雲貴,招撫軍民土司,供應大兵糧餉,能濟軍需,邊疆有賴。”

大概意思就是:

我大清朝破松錦,把你抓住。蒙太宗皇帝仁義,舍口飯養了你。你洪承疇為了報答我大清的養育之恩,表現得積極,在西南大殺四方,能好好乾活,態度良好,我們很滿意。

這就是純純的打臉誅心了。

在南方平定後,洪承疇已經沒有了統戰價值,而清廷也毫不客氣,用完之後直接一腳踢開。

百年後,乾隆皇帝禦批:

“雖皆臣事興朝,究有虧於大節,洪承疇在明代身膺閫寄,一旦力屈俘降,歷躋顯要。律以有死無貳之義,固不能為之諱”,特將洪承疇打入‘貳臣甲等’,“而待天下後世之公論”。

時隔百年,清朝歷任皇帝對洪承疇的態度還是一如既往。此為後話。

所以無論在明在清,在官在民,大家對於“貳臣”的態度其實都是一樣的——看不起。

因此在鄭經聽說泉州學宮內,竟然大張旗鼓地祭祀著這樣一個“貳臣”的時候,鄭經是極度震驚的:

難道泉州百姓對叛國貳臣如此虔誠追崇嗎?

待詢問周圍百姓及當地吏員後,方得知事實並非如鄭經所想:

緣由是當地官府為了討好洪家和清廷,想做出“亮點”成績,特意把洪亨九木像引進學宮,引導百姓祭拜。

而當地百姓無知,不知所拜乃何人,有何功績。

隻知所拜木像之人為本地鄉人,乃進士及第出身,當過大明朝和大清朝的大官。

不明真相的愚夫蠢婦,以為跪拜之人是本地的文曲老爺,定會加倍庇佑本地學子;為祈子侄學業進步,加上官府有意引導,特意將洪亨九木像擺入學宮供泉州學子及鄉民跪拜,因此泉州學宮內洪亨九木像前香火繚繞。

“荒繆!”鄭經聽聞之後,怒不可歇。

“如此倒轉天罡之事,世所未聞!叛國賣主之徒,官府不予批判懲戒也就罷了,豈有開祠祭祀、緬懷紀念之理!”

鄭經越說越氣,右手對著洪承疇的木像揮舞,又轉過身來對著隨從的馮錫范等人用起閩南話咆哮起來:

“大家隆是泉州人,先王於閩於國有大功,伊泉州府不祭就算吼,林北唔怪伊。

但伊祭洪亨九是愛創舍?

鼓勵家鄉哈星效仿伊洪亨九背主求榮、貪生怕死之舉嗎?荒唐!恬不知恥!”

“要祭就得祭石齋先生!石齋先生才稱得起‘閩人風骨’!”

“馮錫范!”鄭經臉色陰沉,冷冷的盯著他。

“臣在!臣立刻徹查此事,定讓混淆天罡之人,繩之於網!”馮錫范立刻低頭領命。

“把這木像給孤砸了,改祀石齋先生和元白先生。還有,給孤徹查,看看泉州還躲有哪個叛國背主之徒,統統給孤揪出來。”

鄭經頓了頓,臉色稍有緩和,對隨從說:

“孤記得石齋先生的誕辰是二月初九,此事一定要趕在二月初九前完成。二月初九當日,本藩要親祭石齋先生和元白先生。”

鄭經口中的石齋先生,就是黃道周。

黃道周,字幼玄,號石齋,漳浦縣銅山所人(今福建東山縣銅陵鎮)。天啟二年進士,累升至翰林侍講學士、經筵展書官。

由於其直言進諫,被崇禎皇帝罷官回籍,私下崇禎皇帝曾對近臣言:“黃道周冰心鐵膽,自是今時一人”。

清兵入關時,黃道周已經告老還鄉,只是一介布衣。

而且,相對於做官而言,黃道周更像個做學問的人。

既是藝術家,也是學問家。

他通天文、理數諸書,工書善畫,詩文、隸草皆自成一家,史稱“漳浦體”。

世人尊稱之“黃聖人”。

後世有書壇泰鬥沙孟海先生曾評:“明季書家,可奪王鐸之席的,只有黃道周。”

黃道周的畫亦是一絕,國畫大師潘天壽《中國繪畫史》的評價是,“山水人物,長松怪石,極為磊落。”

時稱“三株樹”,同倪元璐並稱為“北倪南黃”。

此為後話。

就是這樣的一個學問家、藝術家,不願與洪承疇一樣迎降附逆,賣主求榮,不願如錢謙益那樣身降心不降,也不願如黃宗羲、張岱那樣避而做學問,以明哲保身。

這個老人,選擇如陳子龍、張蒼水那般奮起抗清,以一介書生,拔劍迎敵,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九死無悔。

彼時,清廷頒發剃發令,開始屠戮江南,江南百姓求助福建的隆武朝廷。

可惜,福建兵馬全在鄭芝龍(鄭經的爺爺)手中,鄭芝龍擁兵自重,以致隆武帝無一兵一卒可派。

明知去救江南與送死無異,武英殿大學士兼吏、兵二部尚書的黃道周毅然返鄉募軍,得兵數千人,馬十余匹,另一月糧草。

由於所募士卒多是百姓,幾無兵甲,最好的武器竟是“鋤頭、扁擔”,時稱“扁擔軍”。

“扁擔軍”的士卒既無兵家常識,將帥又是毫無作戰經驗的文人,卻毅然訣別家鄉,去同兵精糧足的清兵作拚死之爭。道周夫人蔡氏聽聞他出征,歎道:“道周死得其所了!”

隆武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黃道周兵敗被徽州守將張天祿俘獲,送至南京獄中。

道周獄中吟詠如故,有詩雲:

六十年來事已非,翻翻覆複少生機;

老臣擠盡一腔血,會看中原萬裡歸。

清廷派使洪承疇勸降,在洪承疇看來,如果黃道周這樣的忠義之人都能投降,那自己叛國投敵的恥辱就能減輕了。

可面對洪承疇的勸降,黃道周寫下這樣一副對聯:

史筆流芳,雖未成功終可法;

洪恩浩蕩,不能報國反成仇。

將史可法與洪承疇對比,讓洪承疇又羞又愧,上疏請求免道周死刑,清廷不準。

後絕食十二日,期間其妻蔡氏來信:“忠臣有國無家,勿內顧”。

隆武二年三月五日就義,臨刑前,盥洗更衣,取得紙墨,畫一幅長松怪石贈人,並給家人留下了遺言:

“蹈仁不死,履險若夷;有隕自天,舍命不渝”。

就義之日,其老仆哭之甚哀,道周安慰他說:

“吾為正義而死,是為考終,汝何哀?”

至東華門刑場上,向南方再拜。

黃道周撕裂衣服,咬破手指,以血書遺家人:

“綱常萬古,節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

在將要行刑的時候,黃道周不小心摔了一跤,劊子手嘲笑他慫了,怕死。

他表示自己絕食十數日,只是餓了,大呼:

“天下豈有畏死黃道周哉?”

於是劊子手就給他搬來一個凳子,讓他坐著行刑。

最後頭已斷而身尤“兀立不仆”,死後,人們從他的衣服裡發現“大明孤臣黃道周“七個大字。 uukanshu

其門人蔡春落、賴繼謹、趙士超和毛玉潔同日被殺,人稱“黃門四君子”。

訃訊傳至福建,隆武帝“震悼罷朝”,特賜諡“忠烈”,贈文明伯,並令在福州為黃道周立“閔忠”廟,樹“中興大功”坊;

另在漳浦立“報忠”廟,樹“中興藎輔”坊,春秋奠祭。

百年後,乾隆帝稱讚黃道周“立朝守正,風節凜然……不愧一代完人”,為褒揚黃道周忠節,改諡“忠端”;道光帝甚至旨準黃道周從祀孔廟。此為後話。

以自己文弱的雙肩,擔起天下大任,拋頭顱,灑熱血,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此悲絕之情,忠勇之狀,感天動地。

“或許石齋先生、大樽先生、蒼水公等人不善領兵作戰,對上清兵無異以卵擊石。

本藩也不求家鄉學子,都能成為嶽武穆那樣來挽狂瀾於既倒。

但至少,能明事理,辨是非,知榮辱吧。

本藩相信,如果人人都能做石齋先生、大樽先生、蒼水公那樣‘於世無補’之事,我泱泱中華焉能任由東夷小族凌駕。

石齋先生曾寫道:

‘何人如武穆,唯我效文山’。

閩人風骨,當數石齋先生!”

鄭經準備借此機會,撥亂反正,大祭忠良,以正視聽。

……

等交代完事情後,鄭經看著依然香火鼎盛的泉州學宮,又抬頭望向天空。

福建的二月,陽光明媚,晴空萬裡;泉州的空氣,彌漫著海的清新。

本藩,要給泉州百姓一片清明!(注1)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