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這兩日酒沒少喝,到現在腦子還暈暈乎乎,回想這兩天發生的事情,隻覺得無比荒誕。
上山做個客,怎麽就坐上交椅了?
宋江思緒躊躇,趁左右無人,問時雲飛道:
“小相公,你教我和朱兄弟都在山寨坐把交椅,是當真呢,還是一時興起胡鬧玩玩呢?”
時雲飛看了宋江一眼:“此話怎講?”
宋江道:“若是鬧著玩玩,也就罷了,小人奉陪到底,咱幾個一起過一過當山大王的癮。往長遠看,我們幫助林教頭扶持農事,經營產業,教山寨不再四處打家劫舍,少禍害周邊百姓,也不失為一件善事。”
時雲飛:“可我若是當真了呢?”
“我就怕你當真!”
宋江歎氣道:“小相公,且聽小人一句勸。你家書香門第,大好出身,之前因為身體有恙,這才耽誤了學業,現在病既好得差不多了,正當重拾經卷,用功讀書,將來考個功名,出將入相,光宗耀祖,豈不美哉?
“先前去東京殺高衙內,是為報林教頭救命之恩,可現在事情既已了結,再跟這些人在梁山上廝混,能有什麽前途?若哪天東窗事發,後悔莫及啊。”
時雲飛想說什麽,但卻不知從何說起。
前途?什麽是前途?
宋江眼中的前途唯有一條:
當官。
所謂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
宋江是吏,沒有資格參加科舉,他一生所恨,就是不能當官。
而經過這些日子朝夕相處,宋江對時雲飛也頗為欣賞。以己度人,自然覺得以時雲飛的出身條件,若不去科舉當官,那簡直是天理不容。
時雲飛知道,宋江這番話是真誠的,發自肺腑的。
只是宋押司啊,不是功名不香,而是時代變了。
若是承平年代,比如宋仁宗時候,時雲飛一定同意宋江的看法。
但現在可是徽宗政和年間,再過十來年,女真人就將飲馬黃河,請趙佶趙桓父子去哈爾濱玩雪去了。
當然,趙佶父子這倆王八蛋命運如何,時雲飛並不關心,但屆時蒙難的,可遠不止他們父子二人。
可以想象,金兵南下之後,整個北中國億萬百姓,都將陷於異族鐵蹄,生靈塗炭。
時雲飛身為華夏子孫,絕不可能坐視這一切發生。
入股梁山集團,其實就是抗金的第一步。
但這一步邁得太大,伏筆太深,宋江又不是穿越者,看不明白也不怪他。
當然,時雲飛也並不會放棄科舉,上輩子他也沒少看過四書五經,朱熹二程,不科舉豈不浪費?
而且,科舉不光意味著當官,也意味著豐富的人脈和巨大的社會影響力。
這些資源,對於時雲飛將來要乾的大事肯定大有裨益。
所以,必須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想到這裡,時雲飛對宋江一笑,說道:“放心吧,宋押司。今年秋闈,我肯定會參加的。而且,就算你不說,我爹娘恐怕也不會放過我的。”
“好啊。”
宋江欣慰一笑,卻聽時雲飛又道:“但是,宋押司,我可以明確告訴你,當賊,我是認真的,絕不是玩玩而已。哪怕我時雲飛考上狀元,這梁山第零把交椅,我也坐定了,誰也別想讓我挪屁股。”
時雲飛把臉湊到宋江耳邊一笑:“宋押司,你可見過這天下有賊寇考上狀元的嗎?”
宋江臉色一沉,心裡忍不住連罵了幾句娘。
一路無話,進了城,時雲飛與宋江、朱仝分別,帶著錦兒回到縣衙。
先把錦兒安頓在偏房,然後一個人去靜簡堂見爹娘。
看到兒子安然無恙地回來,時文彬夫婦大喜過望。
時文彬迫不及待地問道:“我兒,河東參佛之行,可順利否?到了那五台山之上,是否真的看見佛跡顯靈了?”
時雲飛見爹娘果然還蒙在鼓裡,心中稍安,雙手合十,胡謅道:“兒果真看見文殊菩薩顯靈了,我佛慈悲,阿彌陀佛!”
時夫人也虔誠地道了聲阿彌陀佛,時文彬繼續問:“那文殊菩薩可有跟你說什麽嗎?”
時雲飛當然知道文殊菩薩掌管智慧,也知道老爹最期待的是什麽,正好他也有意去參加科舉,於是道:
“當時,我跪在佛光寺文殊殿前,眼前突然出現一道金光,接著文殊菩薩朝我走來,在我腦門點了一下,我頓覺醍醐灌頂,到現在腦袋都靈光得很,好像那病也徹底好了。文殊菩薩還說,我若今年參加秋闈,必然中解。”
此話一出,時夫人竟激動地笑出了聲來,時文彬也雙目放光,激動地不能自已。
見爹娘如此反應,時雲飛若不是臉皮足夠厚,差點就憋不住笑了。
時文彬又道:“兒啊,為父本來是想讓你先去縣學學習,走升貢路線入仕,將來入太學,博個上舍釋褐。但既然菩薩顯靈了,便走科舉,只要能中,也是一樣的。”
時文彬所說的升貢法,有點類似現在的教育制度,是用學校教育取代科舉考試的一種辦法。
一個學子,先進縣學讀書,成績優異,可升到州學,州學成績優異,可升到太學。
而州學和太學又分為外舍、內舍、上舍三個檔次。通過考試一級一級往上升。
基本上你能考進太學上舍,就相當於考上進士了,上舍優異者,便稱為上舍釋褐。
這個制度聽上去很好,但實際操作起來卻是弊端叢生,腐敗作弊層出不窮。
時文彬想讓兒子走升貢,也是因為可以利用自己的權力上下其手的緣故。
三舍法是王安石變法的一部分,本來隻存在於東京太學,但宋徽宗這人腦回路清奇,他覺得三舍法很好,於是推廣到了州縣,並在大約十年之前,下詔書徹底廢除科舉,隻采用這三舍法升貢取士。
怎奈科舉涉及利益太多,社會慣性巨大,皇帝也不能違拗,而新的三舍法又弊端叢生,推行很不順利,所以朝廷隻好默許科舉依舊存在,兩法並行取士。比如秦檜就是政和五年科舉中的進士。
這也是政和宣和年間科舉的一大特色。
等再過四五年,這新制度已經徹底名存實亡,正好王黼頂替蔡京上台,沒有政治包袱,便一紙詔令,將此法作廢,恢復了科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