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嘉靖風雲錄 > 第4章 歸程

嘉靖風雲錄 第4章 歸程

簡繁轉換
作者:修道的廢柴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08-27 13:52:52 来源:搜书1

如此纏綿反覆了兩個多月,顧氏還是油盡燈枯了。張居正心喪若死,頓覺在北京城已是了無生趣。見張居正頹喪成了這樣,徐階也只能建議借著進士返鄉給假的朝廷制度,讓他出去換個環境散散心,以此排解喪妻之痛。

剛好,那個與他有過一面之緣的何心隱,也要離開北京返回江西老家。剛好兩人路上可以相互結伴,彼此之間也有個照應。

張居正本來還打算拒絕,不過徐階說畢竟張居正有著官身,可以調用驛站的車船人馬。不如與何心隱一個方便,且帶上他,算是與人為善了。

最後,徐階還特意叮囑張居正。最好把自己家的女兒帶上,不要寄養托付到他人家中。他徐階也是幼年喪母,父親曾經到外地為官,就把自己寄養到了一鮑姓人家去,從七歲到十二歲整整五年時間,徐階就這麽被父親遺忘了。故而留下了深深的童年陰影,至今不能忘懷。

張居正很快走完了程序,準備告假返鄉。雇了一輛馬車到京杭大運河的終點通州,再一路乘船前往南京。之後多花點錢坐上腳踏車船,即可沿長江逆流而上返回江陵老家了。

不過張居正不打算這麽急匆匆的返鄉,畢竟與當年進京趕考不同,閑來無事不如多走走看看,也好轉移自己難以忘懷的悲痛之情。

此時趕往運河的馬車裡,不僅僅有張居正父女,更是有何心隱在內。張居正心情低落故而談興不高,何心隱也識趣的不多加攀談,只是有意無意在打量張居正的獨女。張居正的女兒此時五六歲的樣子,眼神靈動但神色恬淡,這個孩子身上少了同齡人該有的天真爛漫,反而多了一種成年人都少有的漠然。

被何心隱打量,小姑娘也並不在意。只是張居正有些沉不住氣了,反而開口問道:“不知夫山先生看出了什麽?小女性子一向恬淡,從來不多說話,叫郎中看了,也不見有什麽病症。”

何心隱只是微微一笑說道:“貴人語遲,天資非凡。”

哪有為人父母不喜他人誇讚自家孩子的?更何況自家女兒性格如此古怪,本就讓張居正心中有些憂慮,畢竟愛妻留下的獨女是自己目前難得的慰藉啊。因為有些在意何心隱此言的真假,張居正較真的性子不由發作,於是便問道:“不知夫山先生從何看出,是相術、觀言行、還是望氣?我想總歸不是八字子平,畢竟先生還不曾知曉小女的生辰。”

對於張居正一問到底的態度,何心隱也不以為忤。反而坦然告訴他,大體是從麻衣相術中得來的看法,但也雜糅了其他技巧。他受到鄉人的影響,自小也算是學了些堪輿相人的皮毛。江西南贛之地,山巒疊嶂,其間頗有奇跡。自唐時出了一個奇人楊救貧(楊筠松),成為了大唐的國師。兩宋之交又出了一個賴布衣,頗有靈異,至今其傳聞依舊口口相傳於贛粵之地。據說本朝的誠意伯劉伯溫,於堪輿術數方面,也是楊筠松一系的門人。

江西的風水先生聞名於天下,而南贛周邊的術士,更是江西術士中的佼佼者,可謂是龍虎山的符咒,嶺北道的羅盤。

驟然遭遇家中生死巨變,此時張居正對於怪力亂神也不怎麽排斥了,聽到何心隱談及了江西的奇人逸事,不由勾起了興趣。從附和傾聽,漸漸變成了你來我往的交談,不知不覺間,張居正沉鬱之氣散去了不少。

張居正談興上來,從神鬼拓展到了佛道,好奇心又開始發作,便問何心隱說:

“家母篤信佛門,小弟我也受了些熏陶。閑來無事之際,算是讀了些佛經。尤其是唐譯本的八十華嚴,小弟反覆讀了許多遍。經中那句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私以為可做至聖先師弘毅之說的最佳注腳。不過華嚴宗講唯識,認為三界虛妄,但由一心做。又說,萬法唯心,心識一體,敢問這與陽明先生的心學,究竟有何異同之處?”

“也不知道這個說法對不對,既然太嶽兄問到了,那我就把自己的淺妄見解說一說,姑妄聽之罷!”何心隱想了一想,才認真說:在佛門看來,心與識是近似的說法,但都是不究竟有漏的,即是有分別心。而心識的上面,還有一個無妄想分別的“智”存在。無分別智,即是無漏真如。

而陽明公所謂的“心”,與佛門的心識不同,更加貼近於佛門“真如大智”的境界。心識與理學之理,算是一個層面。致良知與真如自性,陽明之心與如來之智,可以理解為大體互通的境界。

而不同之處在於,佛門是講發出離心,是出世之學。故而識與智,是矛盾對立的,識是有妄的,智是無妄的。故而轉識成智,是需要蛻變革除第六識、第七識末那識、第八識阿賴耶識進而依此轉化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大圓鏡智。

而陽明公講的是入世之學,故而心與理,是統合共融的,正是所謂心即理也。心能統攝指使理,理可輔弼開闊心,有如君臣一般。佛門視六根為六賊,是需要破除的。陽明則視理為心之臣,只要能平衡收服,就是可以為我所用的。

在我看來,理學猶如小乘佛法,而心學則是大乘。不能說小乘就是錯的,但終究高度有限。甚至習得小乘之後,只要不自滿自封,再轉而修習大乘,反而是可以事半功倍的。釋伽牟尼曾說小乘為船,過河所用,但若是渡河以後行至陸地,依舊貪戀不舍牽負而行,那就得不償失了。”

張居正聽完這番見解,雖然不會完全認同。但也覺得何心隱此人學問精深,同時見多識廣,絕非尋常士子可比。於是也有些好奇,此等人才怎會甘心埋沒於市井,不由開始旁敲側擊打問起來。

何心隱倒也不諱言什麽,他本是江西吉安府永豐縣人士。家中祖產豐厚,小小年紀就開始讀書進學,十來歲時就考得了府試第一名的成績,從這個階段看簡直就是張居正第二。那個時候徐階剛好是江西按察使司的提學副使,主管江西一省的文教和科舉考試。

故而何心隱與徐階在那個時候有過一面之緣,徐階還鼓勵他需再接再厲,盡快中個舉人呢。不過何心隱生性憊懶狂傲,考了個府試第一之後,就不思進取,連江西省的院試都懶得參加,因此一直沒有秀才功名。仗著家中富裕,何心隱就開始四處遊走,同時喜歡任俠,練就了一身好功夫,成天好打不平,自詡孟嘗君第二。最終胡作非為的何心隱,意外將人重傷致殘,吃上了官司。

當時的永豐縣令根據《大明律》鬥毆及故殺人款下的細則:“同謀共毆人,除下手致命傷重者依律處絞外。其共毆之人,審系執持槍刀等凶器,亦有致命傷痕者,發邊衛充軍。”以此為依據,威脅要把他絞死,最次也是充軍流放貴州。

此時被打斷一條腿的惡霸,故意賴著臥床不起,顯得奄奄一息。雖然沒有致死,因此也不至於償命,但還是讓縣令堅定了依律將何心隱充軍發配的決定。

何心隱的好友,剛剛中舉的程學顏聽聞此事後。不顧辛勞上下打點,以舉人的身份為之訴苦說情。在耗費大量人情和金錢之後,同時威逼利誘拿到了惡霸的諒解書,這才把何心隱撈了出來。

出獄後的何心隱被自己的好友,指著鼻子訓斥喝罵了許久。程學顏告訴他,今日之禍,就是他往日自以為是,胡作非為且不求上進的報應。前些年要是踏踏實實考一個秀才,哪至於被欺負成這樣?

何心隱倒也並非冥頑不靈之徒,自此以後痛定思痛,知恥後勇。把荒廢許久的學業重新拾了起來,苦讀不輟,最終在將近而立之年,一舉考中江西院試第一名,成為了所謂的案首。

中秀才之後,何心隱更是再接再厲。於全省秀才的考試,號稱小鄉試的小考之中,又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績。這下名動鄉裡,成為了中舉幾乎板上釘釘的“小解元”。正在何心隱春風得意之際,不知道哪裡冒出來嫉妒敵視他的小人,向那一任的江西提學舉報了何心隱曾經入獄的案底,要求嚴查何心隱是否具有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

此等大事,提學自然不敢怠慢。只是調查的過程中,一來二去,就耽誤了何心隱參加本屆江西鄉試的機會。後來雖然判定,何心隱依舊有參加鄉試的資格。但自覺受辱的何心隱,因為最近的求告無門,也厭惡極了江西官場這種人浮於事,散漫驕矜的態度,故而憤然離開去省外遊歷去了。

如此一打岔,何心隱的功名心思就淡了下來。故而近十年來,他也懶得再去花費精力準備鄉試。而且何心隱告訴張居正,對他而言中進士確實不難,但考中庶吉士則沒有確切把握。一旦中個普通的進士,當個知府或京官主事,還不如現在這般逍遙自在。

張居正聽完何心隱這頗具傳奇色彩的生平經歷,也頗感唏噓,又想起來了自己在科舉上面遭遇的坎坷,不由感慨說道:

“想當年別人都拿小弟我與楊升庵(楊慎)做比,要不是顧公當年有心磨礪,恐怕小弟我都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了。”

“不過後來我也就知道,自己與楊升庵的差距幾何了。人家二十一歲就有進士之才,二十四歲更是高中狀元。而我若不是在鄉試上提前受了些風雨,以少時那種自以為天下第一的狂妄去考會試,只怕一旦見到天下群雄的風采之後,會就此自慚形穢一蹶不振。

就算鄉試上多積累了三年的學養,依舊還是在會試上蹉跎了七年。不過終究被顧公鑄就出了胚胎,懷揣著遠大的志向後,終究不會被一時的困境所消磨。

而且不瞞你說,小弟我本來是可以早中一屆的。但想起來顧公的諄諄教誨,覺得那時文章做的欠缺些火候,就算勉強得中,名次恐怕也不會高。故而就有意留了些紕漏,再畜養了三年,方才差強人意。”

何心隱聞言,又給張居正相了面又起了一卦。他告訴張居正,其命格如同鯤鵬一般,尤需注重靜養積澱,方能厚積薄發一飛衝天。不僅是科舉上應當如此,往後在仕途上也是這般。要耐得住寂寞,或許徐閣老就是看出了這點,才讓他請假離京多出來走走看看,不必急於一時。

兩人談天說地,漸漸也熟稔了起來。此時船已過了三百裡長的北運河,在南運河這一段行駛。

通州北關閘到靜海縣(天津)十一堡閘稱北運河,長約三百八十裡。靜海縣到山東布政使司東昌府臨清州則稱為南運河,長約八百裡。

白河(白漕)是本朝的稱謂。北運河開鑿於潮河、白河全流以前,以白河下遊為基礎開挖形成,因此稱之為白河。亦與南運河等河段一起稱通濟河。沽河也是白河的舊稱。

作為北運河的起點,通州古稱潞州,故北運河潞州以下古稱潞水,又因是漕運所經,故稱北運河。

張居正在船上接連度過了五百裡地,待的著實有些悶了,便提議走一段陸路,順便見識一下當地的風土人情。反正他有相應的權力,可以調動驛站的資源,所以也不怕花費。

於是一行三人,兩大一小就行走在運河邊的河間府東光縣地帶。其間也碰見了不少人間慘事,給予了張居正很大觸動。但最讓他不理解的是,為什麽有些人家把幼小的親生兒郎賣給宮中閹割為奴,絲毫沒有悲戚之色,反而一副興高采烈與有榮焉的架勢。

見多識廣的何心隱告訴張居正,這是因為直隸河北一帶,自宣德年間開始,貧苦人家如遇荒年賣兒入宮救急已經變成了常態。如此一來,近水樓台先得月,直隸籍貫的宦官幾乎逐漸佔據了宮中各大要害職司。他們互相借著鄉誼結黨,形成了各個宦官鄉黨派系。久而久之,能被推薦進入內書堂讀書成為宦官中進士翰林出身的。多是河北籍貫的小太監,被自家老鄉提攜舉薦,故而一路青雲直上,遠不是其他地方的閹人可比。

直隸河北籍貫的太監,漸漸成為了內廷的主導者。這也讓他們的同鄉,意識到了當太監是一條鯉躍龍門之路。只要有同鄉或者宗族中大太監的提攜,一旦入宮熬上些年後大多都能保證父母兄弟全家富貴。遠比寒窗苦讀,來的迅速有效。

當然,大太監們也覺得提攜了自己的族人或者鄉黨,是給未來留下了一個保障。將這種與自己淵源頗深的小太監,親上加親再認為乾兒,基本上就能保證自己的權力可以得到延續。

但若是得不到鄉黨的提攜,想要在宮中得到一個好的差使,幾乎難如登天。

故而河南洛陽出身的黃錦,淨身之後只是在內書堂進修了一段時日,連正經的差使都沒有混上,就被派去藩王府中聽用。

要知道這就算是提前終結了他作為內官的政治生命,畢竟就算是一個宮內倒馬桶的小火者,都可以理所應當的瞧不起藩王府中的管事太監。

然而,終歸是有奇跡會出現的。黃錦伺候的小王爺,竟然就以旁支入繼了大統,當上了至高無上的九五之尊,搖身一變竟成了當今聖上。一個河南出身,只在內書堂認過幾天字的世子伴當,就這樣在因緣際會之下,莫名其妙成為了權閹巨宦。

但何心隱告訴張居正,正是因為黃錦出身太過異於常人,可謂是太監集團中的“幸進”,司禮監中的張璁,故而也一直被河北出身的太監們聯手抗衡,一直不得隨心所欲發號施令。不過黃錦可比張璁會做人多了,這兩年他剛剛被任命為司禮監掌印太監兼提督東廠。如此權勢,不比之前的任何一個權閹遜色絲毫。但他依舊謙虛謹慎,從不恣意妄為,因此朝野都對他評價很高。甚至最為諷刺的是,黃錦比之清流出身的嚴閣老風評還要好上許多。

河北宦官集團的排外,在正德朝就已經蔚然成風了。河北出身的張永,不惜聯合外廷朝臣李東陽楊一清等人,也要置陝西出身的劉瑾於死地。

因此整個嘉靖朝,太監們如此不顯眼。不僅僅是皇帝有意打壓的結果,也是因為太監集團的分裂,前任掌印太監麥福是廣東人,現任掌印黃錦是河南人。他們都無法得到在宮內佔據主流的河北宦官真心效忠,故而這個老祖宗的位份,也一直坐的不牢靠,根本不可能一呼百應。

這或許也是皇帝有意為之,分化瓦解了整個宮內的宦官勢力。目前河北宦官集團的領袖,是掌握兵權的禦馬監太監高忠。不過在嘉靖皇帝的有意限制之下,高忠至今都沒有司禮監秉筆太監的頭銜,也因此不能合法插足介入司禮監的事務。

聽到何心隱對於宮內的掌故和情況,竟也分析的頭頭是道。張居正不由再高看了他一眼,這絕不是一般的秀才舉人所能具有的眼界,故而心高氣傲的張居正,這才開始願意與之談起朝局時政。

張居正從不與閑雜人等論政,閑談國事簡直是在浪費自己的壽命。與層次眼界不高的人雞同鴨講探討社稷大局,在張居正看來就是問道於盲自取其辱。

張居正曾犯顏直諫,在嘉靖二十八年呈上了《論時政疏》。他以人的身體比喻國家,他認為一但身體血氣不通,就是臃淤之病,臃腫之後就會痿痹。這種情形之下,必須盡早重視即時治療,不然病入膏肓悔之晚矣。

他的建議也非常的不客氣,直白解讀就是開篇就說皇帝你不如你伯父孝宗皇帝啊,人家虛心納諫,就算言官諫者出言不遜,他也從不加罪。他還勤政愛民,宵衣旰食。然而再看看您老人家這二十八年,陰陽不調,兵災天災四起。國事如此不堪,您老人家還跟沒事人一樣,成天癡迷玄修不理朝政。百官見不到您已經**年了,如此簡直是咄咄怪事。成天跟宦官妃子待在一塊,這些人能給您在朝政社稷上提意見嗎?好不容易有成天見不到皇帝面,但還想盡辦法上書諫議的,您老人家還動不動譴責人家上書提意見是誹謗了君父,動輒予以處罰。這樣下來,下面人有意見也不敢提了,上下溝通渠道徹底堵塞,血氣不通之病就在於此。

故而今天他張居正大膽提提意見,大概有幾條當務之急,他需要給皇上分說明白。

第一,有一小撮宗室成天欺負老百姓,欺壓官府。同時不少王爺還癡迷修仙。把祖宗定下規矩都不要了,舍王侯之尊,成天競相以求得真人之號為榮,同時各種搜羅歪門邪道拿來巴結您。(指桑罵槐嘉靖皇帝修仙)

第二,朝廷用人不當,也不重視培養人才,一旦官員在這個崗位上不合適了或者被非議了,就立馬逐去,不給人家成長的機會。真到沒人可用了,又論資排輩提拔起來一批廢物點心湊數。

第三,吏治敗壞,歪風橫行。下面人對上官奔走成順,自詡為門下走狗,只知道應付考核。而上面對下級又不深入考察,毀譽不定,導致了誰會拉關系誰敢於行賄誰官運亨通。

第四,北邊成天虎視眈眈,想要過來打劫,人家搶到就是賺到,毫無顧慮忌憚可言,所以不可不防。而且管邊防的官員,成天就想蒙混,僥幸心理很重,沒有什麽遠見更沒有特別好的策略。

(意思是加強邊備,考慮一下拿互市要挾蒙古人。)

第五,朝廷目前揮霍無度,取之無製用之不節。冗官太多,內廷太監成天征索也是抱薪救火。稅收全部仰仗東南,但一個東南也有承受的極限,但上面拍腦袋的額外花費是無限的,因此財用大匱也是必然的。

所以,綜上所述,皇上您老人家多出來,與您可愛的臣子們多當面溝通溝通,大家群策群力解決積弊。故而犯顏直諫,以求您的振作求治。

幸虧張居正人緣不錯,如此尖銳的批評真要是被嘉靖皇帝看見,最輕也是跟當年的徐階一樣貶謫到偏遠地區為官。然而嚴嵩與張居正有幾分香火情在,徐階更是有意回護他。當時負責上傳下達的通政使剛好是嚴嵩的乾兒子趙文華,自然也就壓下不上報了。掌管東廠的大太監麥福和錦衣衛都督陸炳在這種問題上也不會多事,皇帝全然不知道,自然萬事大吉。

何心隱聽完了張居正的這番訴說,也覺得其奏疏頗為切中時弊。但也知道今上的諱疾忌醫,到了何種地步,要麽是看到了貶斥,要麽就是乾脆不予理會。故而打趣說道:“我要是太嶽兄你或者與楊公易位,就不會涉及陛下或者嚴嵩,直接抄寫一篇大字版的五子之歌呈上去,懂的人自然都懂。”

位列儒家五經的《尚書》當中五子之歌篇,最起碼有四首,是可以影射內涵嘉靖皇帝的所作所為的,張居正聽完忍俊不禁,不由頗感玩味。

五子之歌其中第一首說: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予臨兆民,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為人上者,奈何不敬?

(這說了嘉靖皇帝的自負與傲慢,剛愎自用以及對民眾和朝政的輕視。)

其中第二首說:訓有之,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牆。有一於此,未或不亡。

(這說了嘉靖皇帝大興土木,違背聖德,自取滅亡。)

其中第三首說: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亂其紀綱,乃厎滅亡。

(這說了嘉靖皇帝違背祖訓,常年不上朝,不納諫,壞了朝廷的綱紀。)

其中第四首說:明明我祖,萬邦之君。有典有則,貽厥子孫。關石和鈞,王府則有。荒墜厥緒,覆宗絕祀!

(這說了嘉靖皇帝揮霍無度,朝廷財源枯竭,橫征暴斂,因此夭折了太子。)

《尚書》裡面的五子之歌, 完美映射了嘉靖皇帝的所作所為,只要莫名其妙抄了一遍送上去,朝野獲悉此事的自然都會心一笑。皇帝一但知曉大概也會暴跳如雷,但又沒有發作的理由。一旦發作就是承認了自己的所作所為,因此只要你一口咬死是拿錯了奏本,明面上也只能罰俸了事。

張居正越想越覺得有意思,但琢磨了許久,又想到了更好的點子,不由眼睛一亮,補充說道:

“一不做二不休,索性不如上他一本《請禁尚書疏》,說《尚書》裡面有不少內容,尤其是五子之歌。都是宣揚對上怨懟,以弟責兄,以下克上的悖逆之言。故而奏請效太祖刪改《孟子》故事,將其中不當之處,予以修正。”

何心隱也覺得張居正這個想法確實更上了一層樓,果然不愧張神童之名,於是大笑讚道:

“妙哉妙哉,黃娟幼婦。這與楊石齋公(楊廷和)的《請免禁殺豬疏》,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以小見大,太嶽兄他日的聲威,估摸要在楊石齋之上啊!”

前朝正德年間,嘉靖皇帝的堂兄的朱厚照,因為豬犯了國姓朱,就下詔禁止全國各地養豬、販豬、殺豬。故而當時的內閣大學士楊廷和直言進諫,陳明利害曉之以理,最終迫使正德皇帝讓步收回成命。

兩人就這樣在針砭時弊,臧否朝局的過程中,距離感逐漸消失了不少。在得知張居正幼名白圭,是因為他曾祖父在他出生時夢見了白龜。故而有時候何心隱戲謔起來就管他叫張玄武或者龜兄,張居正在得知他的本姓梁名汝元以後,也管他叫梁瘋子、汝狂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