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南星親自率領艦隊,完全鎖死了紐約外海的航道,並開始尋找機會消滅英國在北美的艦隊。
秦南星安排偵察艦隊稍微觀察了一下,就放棄了突擊錨地的戰術。
一百多年前,第二次英荷戰爭的時候,英國人被荷蘭人偷了錨地,被荷蘭人打的損失慘重。
以後英國人對錨地的警備就變得格外嚴格。
紐約港外的巡邏船也是裡三層外三層,越是靠近紐約港就越多。
以至於大明船隊過來的時候,在距離紐約港三百多公裡外的海面上,大明船隊就遇到了英國的巡邏船。
秦南星覺得,如果強行突擊港口,這些數量眾多的巡邏船,肯定會交替把信息傳回港口。
大明船隊真正靠近紐約灣的時候,紐約港內的英國艦隊也該出來迎敵了。
英軍還在紐約港周圍的島嶼和陸地上建設了大量的炮台。
大明船隊衝進港口范圍交戰,等於是擴大敵人的火力點數量,降低己方的火力規模優勢。
所以秦南星最終決定在外面守株待兔。
不斷地抓英國的巡邏船,英國人早晚要把大艦隊派出來調查。
英國的真正主力艦隊在本土,殖民地的船隻總數量也許不少,但是絕對沒有大量的主力艦。
大明船隊在港口外面逸待勞,最終取勝的代價應該會更小。
接下來的幾天裡面,大明船隊陸續抓捕了十幾艘出入紐約的巡邏船和商船。
紐約城裡的北美英軍總司令亨利·克林頓很快就發現了問題。
克林頓本來準備放棄紐波特,然後親自率領紐波特的士兵,與本土來的八千軍隊一起南下。
克林頓準備嘗試進攻奪取約翰斯頓。
約翰斯頓是美利堅東南部的重要的港口,也是目前美利堅南方人口最多的城市。
克林頓本來派出了傳遞消息的快船,去紐波通知當地指揮官收拾東西,但送消息的船始終沒有回來。
關鍵是有些出海巡邏的船隊,已經到了本來應該換班的時間,卻仍然全都沒有返航。
連續多條詭異的消息匯合起來,讓克林頓的警惕性不斷提升。
但是克林頓根本沒有想到大明,而是理所當然的覺得,可能是法國又派更多艦隊來北美了。
西歷1779年9月6日,亨利·克林頓做出了決定,命令紐約的英軍做好戰鬥準備
安排海軍準將約翰·拜倫勳爵率領一半戰艦離港,去確認紐波特的情況,另一半戰艦也整裝待命。
這個拜倫勳爵就是英國著名詩人喬治·戈登·拜倫的爺爺。
拜倫率領四十多艘各型戰艦組成的船隊,駛出紐約灣之後沒過多久,就遇到了讓他驚駭異常的情況。
一支新大陸從未出現過的規模巨大的艦隊,從南方的新澤西外海加速側向切入過來。
他們全都打著大明的旗幟,似乎準備切入英國艦隊的中部。
拜倫率領的英國船隊若不立刻調整航向,就會被大明船隊攔腰截斷,變成對大明艦隊最有利的陣型。
“沒有法國人?而是大明人?但是這支大明艦隊太可疑了!”
拜倫心中念叨了一句,立刻指揮英國艦隊調整航向,準備與大明艦隊逆向航行錯開。
同時讓人打旗語詢問大明艦隊的情況,並安排快船返回紐約灣報告。
但是大明艦隊始終沒有回復,雙方艦隊的距離越來越近。
英國艦隊司令拜倫也越來越緊張。
雖然這支大明船隊的行動非常可疑,但是北美軍隊還沒有得到與大明宣戰的通知。
拜倫也不敢貿然主動開火,只是本能的想辦法規避大明艦隊。
但是大明艦隊提前做好了準備,又是從上風向切進來。
英國船隊要強行繞開,不但需要很大的轉向范圍,還會大幅度的降低航速。
即便能夠躲開,最終也會把雙方的距離拉的非常近。
拜倫當然不希望與大明作戰,那樣意味著整場戰鬥勝利的機會降低到了無限小。
但是拜倫的腦子還算冷靜,在異常緊張的氣氛中迅速理清了頭緒。
既然已經不可能完全躲開了,那就做好進入戰鬥的準備,爭取對己方艦隊盡可能有利的姿態。
既然不能貿然主動開火,那就準備好所有火炮,若是敵人開火就立刻回擊。
拜倫的命令傳達下去,所有水手和士兵立刻緊張了起來。
雙方艦隊的距離越來越近,最近的戰艦的之間已經只剩下兩百米了,甚至可能會發生碰撞了。
就在這個萬分緊張的時刻,大明的艦隊果然首先開火了。
震耳欲聾的炮火轟鳴聲連成了片,數百枚沉重的炮彈貼出去朝著英國船隊拋射出去。
預感終於成了現實,拜倫在這一瞬間就絕望了。
哪怕只是英國單獨與大明作戰,英國人現在也不至於要完全絕望。
雙方的海軍力量是基本相當,而且雙方的本土隔著整個舊大陸,根本沒辦法打全面戰爭。
但是大明加入了法國、西班牙、美國的陣營,局勢就惡劣到極點了。
這些念頭在拜倫的腦子裡面閃爍了一瞬間,他的身體已經用力地嘶吼著下達了命令:
“開火!全力開火!無論局勢如何,英國海軍絕不畏戰怯戰!”
一場突如其來的遭遇戰開始了。
大明與英國在北美的戰爭也終於在紐約灣外海正式打響了。
火藥爆炸聲,炮彈呼嘯聲,船殼被命中的撕裂聲,軍官和士兵的嘶吼聲,很快就連成了一片。
原本頗為平靜的海面迅速變成了硝煙彌漫的戰場。
不斷有戰艦被敵人命中,不斷地有水手慘叫著落入水中。
大明船隊本來就是有心算無心,在戰場上處於相對有利的迎敵姿態。
大明船隊的戰艦數量還是英國船隊的三倍左右,主力艦數量更是英國船隊的好幾倍。
大明船隊也理所當然的迅速佔據了戰場上的絕對優勢。
英國艦隊司令拜倫站在自己的指揮台上,指揮戰艦盡可能的維持陣型,嘗試加快速度脫離戰場。
打是完全沒有勝算的,只能盡可能的逃跑。
紐約城內的亨利·克林頓收到回來的戰艦報告,整個人也是驚訝和茫然到了極點。
在腦海中瘋狂的思考,大明到底這是要幹什麽?
但是他嘴上和手上也立刻下令,讓紐約港內的戰艦立刻啟航,出海去應對可能發生的戰爭。
第二批英國戰艦出海後不久,就聽到了海灣外面的炮火轟鳴聲。
艦隊司令立刻下令全部進入戰鬥狀態。
已經被大明艦隊半包圍的英國拜倫艦隊,發現後方的同伴出現之後並沒有太多的驚喜。
因為在戰場的南北兩方,又有兩支大明艦隊加入了戰場。
大明一方的主力艦數量已經超過了六十艘,其中更有八艘屬於兩千噸以上的一級二級戰艦。
另外還有至少一百二十艘四級和五級戰艦。
北美英國艦隊總共只有一百艘出頭,此時在紐約最終參戰只有不到九十艘。
這還是為了協助亨利·克林頓的南方攻勢集中起來的。
其中更是只有十艘主力艦,還都只是一千六百噸左右的三級主力艦,剩下的都是四級五級甚至六級艦。
以前用來壓製殖民地是完全足夠了,但是想要跟其他海軍強國打海上決戰,根本沒有資格。
與大明的艦隊相比,單純看數量就差了兩倍,火炮數量差距超過三倍以上。
再加上大明主動埋伏,已經佔據了陣型和先手優勢,英國北美艦隊現在是被按頭暴揍狀態。
果不其然,第二批英國艦隊一出來,立刻就被新加入的大明艦隊堵住了。
他們根本沒有機會與拜倫的第一批艦隊匯合,還被上下兩方的兩支大明艦隊夾在了中間圍毆。
兩支英國艦隊雖然已經在努力回擊,但卻根本不想繼續戰鬥下去了。
從開火的瞬間就就已經決定逃跑了。
但在絕對劣勢下,就算是逃跑也沒有那麽容易。
拜倫已經發現了,大明的艦隊裡面還有一批非常特殊的船隻。
他們不會靠近戰場,而是在外圍迅速的往來遊弋,速度快的不符合常理。
他們的船體中間有一根冒著濃煙的煙筒,傳統兩側有兩個巨大的輪子在旋轉著劃水。
這些冒煙的戰艦,在整個戰場周圍往來傳遞消息,偵察英國艦隊的動向,指揮大明戰艦圍堵英艦。
混戰一直持續到了夜色降臨,才有三十多艘英國戰艦終於突圍成功。
大部分都進入了北大西洋,直接駛向了歐洲本土。
因為美洲的局勢已經無力回天了。
另外有幾艘船退回到了紐約港,向北美英軍司令報告了海戰情況。
風帆戰艦時代,船舶的最主要材料就是木頭,對於重型炮彈的防禦能力有限。
但木頭比重就小於水,就算是直接扔在海面上也不會沉沒的。
所以風帆時代的海戰,經常有戰艦被打的稀巴爛,但是卻很難直接擊沉戰艦。
結果就是俘虜會特別多——如果戰勝方願意打撈的話——
紐約灣外的這場戰鬥結束之後,有十五艘英國船被當場打爛,已經沒有維修的價值。
但被大明艦隊俘虜的基本完整戰艦,數量仍然有三十艘之多。
這總共四十艘戰艦上的水手,一部分已經在混戰中死亡,一部分被其他英國戰艦救走。
但大部分都成了大明海軍的俘虜,總數量超過六千人。
大明一方的損失,只有兩艘四級艦和三艘五級艦被摧毀,總共二十幾艘各型戰艦受了輕傷。
雙方的艦隊規模相差太大了,這就是一場單方面的圍毆。
但終究是絕對是大獲全勝。
現實中的所有的軍事指揮官,除非現實局勢惡劣不得倉促不迎戰,否則絕對不會主動追求在實戰中以少勝多,同樣也不會希望與敵人勢均力敵的搏殺到力竭。
因為現實中的戰爭是殘酷的,戰爭失敗的代價沒有人願意承受,浪漫的戰鬥沒有價值也沒有意義。
所以能夠構建碾壓態勢,就一定會努力實現碾壓布局,進而以最小的代價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