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一八七七新纪元 > 第九章 东南改制(下)

一八七七新纪元 第九章 东南改制(下)

簡繁轉換
作者:楚连铖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2-19 10:52:42 来源:源1

谭嗣同曾读过《华夏的革命》早期版本,在他眼中,这种纯白话的文体不值一睹,什么“刘摩才是我们的最高领袖”、“在刘摩带领下步入新的辉煌”如同小孩过家家一般胡闹。但谭嗣同不得不承认,正是这本在他眼里胡话满篇、狗屁不通的《华夏的革命》,使刘摩身边凝聚了大批人,走访琼州各地,更能体会到老百姓对刘摩的拥护。

相对于刚起步的东南各地和贫瘠不堪、黑暗混乱的中原,琼州无疑是一方世外桃源般的热土,而刘摩的改革方式,也属于那种春风和煦、循序渐进的。

谭嗣同在到达琼州之前有一个最大的疑问:为何东南的自强军已经形成了“造反事实”,反而仍旧同意一些文人前往京师参加科举?在他一如既往的概念里,士,立国之本也,难道刘摩是采取洋人的治国方针或是从本质上厌恶中国文人?

但这也不可能,诸如担任东南军政府要员的王韬、文廷式等人来说,他们均是中国本土文人的其中之一,东南军政府及地方政府中也大量充斥着举人秀才之辈。

刘丹国的鲜血无情地熄灭了谭嗣同试图改良中央、重振中华的殷殷报国之情,也带着无数的疑问跟随周扶九前来东南考察。

当年满清入关,“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一根压垮国人脊梁的辫子也曾兴起血雨腥风,不知多少仁人志士慷慨赴义,这根辫子,应该是刘摩革新的信号,但谭嗣同在广州街头仍看到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留着辫子,莫非是刘摩的刀还没有磨快?还是刘摩根本不想改变现状?或是刘摩的“革命”还不够彻底?

在谭嗣同看来,任何一场改朝换代的改革都应该是鲜血成河、人头滚滚的,快速、直接,但他到了琼州各地之后,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琼州能看到的辫子几乎没有,而刘摩的威望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琼州,政府并没有强制百姓剪辫子,没有剪辫子的百姓却得不到一丝革新带来的好处:不能进厂、得不到新田地优惠政策、禁止参军、禁止进入新学入学等等等等。

得到实惠的百姓们是富足的、充裕的,丝毫没有看到中原百姓的那种令人心悸的菜色,谭嗣同一一走访百姓、工人、商贾,为自己的疑问解惑,在他看来,刘摩骨子里还是重视士人的,只不过把工农商等阶层的人也抬到了士人的同一水平线上。这一点,在琼州新式学校的课本中最能体现出来。

谭嗣同偏向改革,重的是文化,在琼州新学的课本中,他没有找到令他“担心”的文章,若是刘摩下令将《华夏的革命》一书从小学开始普及,就谭嗣同个人认为,那是要“亡国灭种”的疯狂之举。

所以,谭嗣同在心底给刘摩打了个及格,至少,在已经考察的项目上他对刘摩产生了认可。

近两个月的考察,周扶九、谭嗣同各有收获,同时满意而归。周扶九还是没有冒然去投资实业这一块,他决定先在广州设立一处贸易行试试水,毕竟搞实业耗费精力大,交给别人又不放心。

当一行人乘船从三亚直抵广州码头时,令谭嗣同不敢置信的是,自己的恩师欧阳中鹄、好友唐才常、刘善涵等人在码头迎候他,最令他震惊的是,欧阳中鹄等人竟然全部剪了发辫。

剪了发辫,那说明良师益友们已然投靠了刘摩。

谭嗣同惊讶于刘摩的手段,但听了恩师的唏嘘之后又对清政府深痛恶觉。

刘摩在广州城内拨下一座大宅,组建“中华强学会”,欧阳中鹄任学监,不受其他部门约束,直接归属大帅府。

对清廷彻底丧失希望的欧阳中鹄被情报部人员救出囹圄,抵达广州后第一时间便剪去发辫,并申请加入共进党,然而欧阳中鹄在湘江一带影响巨大,刘摩决定在年底共进党代表大会时为其隆重举行入党仪式。

随着“中华强学会”的成立,消息在东南传出,躲避清政府追捕的一些青年俊才纷纷前来投靠,这其中,有长沙毕永年、潜江唐建、常德王西珍、王义珍、岳州潘佑江等青年人物,令刘摩异常欣喜。

对于谭嗣同,刘摩没有直接出面,而是先委托欧阳中鹄尽最大努力留下他,若是谭嗣同仍不愿“就范”,再考虑采取其他办法。

若说起来,谭嗣同最大的顾虑是其老父亲湖北巡抚谭继洵及庞大的谭系家族势力,但谭嗣同自幼丧母,不见容于继母,所以从小便远离家庭,独立生活,在一种凄凉落寞的环境中长大。十八岁时,谭嗣同西出玉门关,在新疆第一任巡抚刘锦棠手下做事,往来于天山大漠之中,与边卒牧民为伍,饱尝塞外生活的艰辛。再后来,谭嗣同周游全国,足迹遍及长江南北、大河上下,奔走于通都闹市、名山大川,考核民情,综览世事,深知社会之积弊,洞悉民间之疾苦。

这个标准的“官二代”,没有一丝纨绔子弟的恶习,甚至不愿为官,痛恨八股文章和官场逢迎之事。

当欧阳中鹄说明来意,谭嗣同显得很平静,思忖片刻道:“学生想和刘中堂单独见一面。”

欧阳中鹄暗暗松一口气,他也害怕自己这名爱徒不愿留下来,更害怕清廷这个大染缸将他淹没。

次日上午,刘摩便单独会见了谭嗣同,二人谈了近三个多小时,谭嗣同毫不客气地留下来和刘摩一起共进午餐,总体而言,二人相处的非常愉快,虽然也有些争执的观点,但这两个年轻人一见如故。

数日后,伍廷芳来投,刘摩亲自到广州码头迎接。

1889年11月30日,距离共进党年度代表会还有一个月时间,东南军政府连续发出数份刘摩签发的公告。

第一份,组建东南政务院,刘摩自任总理,唐绍仪任第一副总理,蔡绍基、梁敦宜、王韬任副总理,下辖部门十四个;

第二份,组建自强军总司令部,下辖总参谋部、总装备部、情报总部、民众武装动员部,与行政部门彻底脱离关系;

第三份,组建最高法院,暂对政务院负责,待时机成熟时将成立上下议院,最高法院也将成为最终独立执法机构,首任院长伍廷芳,在广州、琼州、炎海三地兴办司法学校;

第四份,东南六省区域及地方政府人员调整公告,刘摩按后世中国的区域划分将东南六省全部固定下来,设立省、市、县三级行政规划,苏比克湾更改的炎海城暂不在区域规划之内;

第五份,东南全面废除科举,创办《中华新报》为东南政府的官方报纸,谭嗣同任首任主编,同时兼任官方的华南书局局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