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一八七七新纪元 > 第二十九章 打还是不打

一八七七新纪元 第二十九章 打还是不打

簡繁轉換
作者:楚连铖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2-19 10:52:42 来源:源1

清廷与倭人都没有错,只不过一个腐朽不堪,一个狼心狗肺。清廷手中有凶手井上敏夫,倭人反咬清廷扣押公使馆人员。

李鸿章轻轻的一句话,便拿下了头品顶戴的吴大澂,慈禧是要让湘系的一帮老骨头知道,纵然大清天翻地覆,实权还是掌控在她的手里,任何人都翻不上天。许庚身闯进来呼叫倭人宣战,慈禧突然觉得浑身说不出的轻松,若非李鸿章劝阻,原本自己还想拿下这个在她眼中的蕞尔小国、昔日番邦,这次居然吃了豹子胆敢碰上朝精兵,真是夜郎自大、自求速死。

许庚身呈上朝鲜防务协办袁世凯发来的紧急电报,倭人步兵撤离平壤至仁川一带驻守,指挥官送达宣战书,倭海军炮轰朝鲜釜山、济州等地,在对马海峡集中大量船只,随时可能攻击朝鲜,进而挺进东北,朝鲜皇帝向清廷求援。

慈禧冷笑一声:“米粒之光也敢来夺日月之辉!传哀家旨意”

“太后!”李鸿章突然再次跪在珍珠帘前,颤声道,“刘逆未除,若南北同时开战,恐国力无法支撑,还请太后三思,臣恳请列强诸国晓以公理大义,从中调停。”

李鸿章苦苦哀求,许庚身亦请三思,慈禧见这平日里并不对付的两位重臣皆是劝阻,满腔怨恨竟无处发挥,只得叹息作罢,命李鸿章联络英美诸国主持“公义”。

二十五日,日军攻占济州岛;二十六日,大规模部队登陆朝鲜半岛,兵锋直指汉城,当日,北洋水师移驻旅顺湾,授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宋庆为驻朝鲜各军总统,率两万大军进入朝鲜。

光绪被杀,是一个颜面问题,列强只知道清朝皇帝病危或遭受劫难,尚未想到倭人敢于刺杀光绪,几乎异口同声要求清廷先释放日本公使馆人员,否则拒绝调停。但纸是包不住火的,市面上开始渐渐流传光绪皇帝“非正常死亡”的消息,然后却有一名热血青年在清廷办的报纸上大肆鼓吹祸国殃民之事,皆由刘摩而起,并将刘摩与日本强加在一起,认为刘摩与倭人约定,南北夹击,此人名曰康有为。但在二十七日,出现了一个舆论高峰。

四月二十七日晨,天津《字林西报》、上海《申报》、香港《泰晤士报-亚洲版》同时刊登出一条消息:清廷与俄法两国签订秘密协定。篇幅或长或短,但基本都将草约内容透露出来,割地、让路,一下子将李鸿章和清廷推向风口浪尖。

最先提出抗议的是美国,紧接着英国、西班牙、德意志等国公使纷纷提出抗议,要求保留“完整之中华”,似乎他们皆是主持国际公理的正义人士一般,而清廷内外又掀起对李鸿章的一片喊打喊杀之声。

当日中午,清廷发出昭告:光绪皇帝在紫禁城中遭到倭人刺客袭击,侍卫拼死护驾,无奈天数所定,格毙刺客倭人井上敏夫之后,皇帝因重伤而逝。

此份诏书一出,顿时在清廷内外这锅沸腾的油水中再泼下一盆冷水,炸得所有人头晕目眩。年方二十的光绪皇帝死了?还是倭人刺杀的?

天方夜谭?

上古传说?

难怪那夜枪声不断!难怪第二天紫禁城三门统领被全家抄没!难怪太后震怒扣押倭人的公使!难怪倭人宣战,原来是想要倒打一耙啊!

这是清国官员们开始表示忠心的时候,原本准备写折子为吴大澂开脱的刘坤一、张之洞、谭钟麟等人这才明悟,太后锁拿吴大澂,也是为了给新皇帝立威啊!一份份“国不可一日无君、臣民不可一日无太后、泣求太后持政”的上表纷至沓来,一个个恨不能掏心掏肺,而洋人的态度也开始转向。

欧美列强无非是想在这场大变故中寻求最大利益,英美两国联合向日本施压,要求日军暂时停止行动,另一方面要求清廷先释放日本外交人员,与日本谈判解决,对俄法草约必须废除。

转而,康有为在自己的锦绣文章中称赞列强的“公理正义”,谴责倭人丧心病狂之举,号称要“携天雷之威、发雷霆之力”,将倭国化为齑粉。

慈禧想破局,没想到问题发展到这种地步,原本试图掩盖光绪“非正常死亡”的事实,却又不得不向列强低头,否则局面将一发不可收拾。站在风口浪尖的李鸿章主动请辞,慈禧只得照允,除却直隶总督。五位军机大臣与诸省总督却又劝慈禧做两手准备,能不打最好不要打,若是光绪地下有知,不知做何感想。

二十八日,五岁的大阿哥溥儁正式登基,未改元,奉慈禧为“太皇太后”。

倭国首相山县有朋亦是一直都在想破局,他要破的局却是伊藤博文设下的“无形局”。作为军界独一无二的人物,山县有朋登上首相位之后,一直试图改变伊藤博文在政府中影响力。这位强人上任之后,立刻大幅提高军人待遇,抛出所谓“主权线”和“利益线”的侵略理论,为倭国扩张谋求合法外衣。

当日本驻清公使馆三十余名工作人员被清廷全部扣押之后,山县有朋立刻意识到井上敏夫所要做的“为天皇效忠”一事必然大获成功。按国际通例,扣押外交人员即属于宣战,但颟顸的清廷似乎并没有将倭人放在眼里,于是乎,山县有朋绕过伊藤博文,直接向明治天皇汇报请示,正式向清国开战。

宣读战书的地点,在东京千代田的靖国神社,因为这里多了一块牌位,牌位上面刻着:忠国志士井上敏夫之位。日本在战书中言,“日本为汉家正统,清廷实为窃据,汉家正统,自明之后已丧失全无,日本以一国之力,救万千汉民于水火”

对于英美两国的施压,倭人阴奉阳违,既点头答应不与清兵发生直接冲突,又在朝鲜半岛一路高歌猛进,屠杀高丽棒子,将朝鲜化为人间地狱。

有人闹,就有人笑。

此刻的刘摩可谓喜事连连。印度尼西亚几近全下,只剩下巴达维亚与泗水两城,李庆洲深切领会刘摩的指示精神,动员“自愿”加入自强军的印尼土著,于夜间驾驶独木舟排除爪哇海海域水雷,万余名“三光军”血洗东印度诸岛;

退休的俾斯麦在得知德**队在新几内亚岛与自强军冲突之后,立刻找到威廉二世大闹一番,在西方引起轰动,德军不得不撤离占领地,承诺将及时交付刘摩定制的所有军舰,让威廉二世低头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俾斯麦,而是英国对全世界宣布,将要与刘摩的东南政府形成合作伙伴关系,联合研制新型战列舰,威廉二世政府不得不重新审视刘摩;

名儒王闿运、马相伯、清廷驻新加坡总领事黄遵宪、北洋水师学堂会办严复、北洋招商局帮办郑观应先后来投,均被刘摩予以重任;

珍妮与潘静怡为刘摩先后生下两男,令刘摩喜不自胜,真可谓人逢喜事精神爽。

当得知慈禧试图列强主持“国际公理”时,刘摩哑然失笑,与诸人商议一番,由谭嗣同执笔,在东南官喉《中华新报》发表严正声明。

“朝鲜,自古以来皆是中华藩属,神圣不可分割之领土。倭人凶残恣意,专行诡计,孰不可忍,若朝廷无力出兵,东南必将以一己之力,对其雷霆灭之,使倭国知我上国之威”

谭嗣同的文章被其他报纸纷纷转载,虽说会叫的狗不咬人,但这一次,谁都不相信。道义的天平向刘摩倾斜,这是慈禧万万不愿看到的,与倭人之战,不想打也得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