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一八七七新纪元 > 第三十二章 恩人、恩臣与弄臣(下)

一八七七新纪元 第三十二章 恩人、恩臣与弄臣(下)

簡繁轉換
作者:楚连铖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2-19 10:52:42 来源:源1

“运河将军?”礼亲王世铎接到光绪的旨意,丈二摸不着头脑,张之万、孙毓汶等人冷眼斜视,不言不语。世铎问前来传旨的小太监道,“皇上可曾说此官何品何职,所督何事?”

小太监答道:“万岁只说运河将军可随意调度运河两岸府县兵勇,没有交代其它。”

世铎皱着眉头道:“如是如此,本王不好发布调令,请公公回去请示万岁,此将军何品何职,主管何事?”

“这?”

“怎么?”孙毓汶喝道,“王爷的话你没听见?滚,该死的狗奴才!”

小太监屁滚尿流地跑回宫里,向光绪请示,不到半个时辰又一溜小跑赶到军机处,喘着粗气道:“启禀王爷,万岁传旨,该将军品秩与江宁将军相同。”

世铎还未答话,张之万阴阳怪气地道:“世祖设立十六将军三十二镇总兵时曾明言,正将军职位,非国族者不可为。难道皇上忘了祖训?”

世铎缓缓地道:“张大人言之有理,若皇上设立运河将军,等同与江宁将军,此事吾等万万无法接受,还请皇上斟酌三思,小公公再跑一趟吧!”

小太监心中暗恨不止,两条小腿跑得酸痛,却又不敢张嘴抱怨,告声罪又跑回御书房。光绪闻之勃然大怒,差点将书桌掀翻,亏的是楠木所作,结实耐用,这些军机大臣竟敢与自己这个天子打擂台。光绪怒气冲冲想到军机处当面质问,被翁同龢苦苦劝下,又传出旨意,运河将军属临时调度职务,待醇亲王返京后便做撤销。

军机处答曰:圣祖古训,亲王代万岁巡视天下,若单独设一名将军护送,有失朝仪,恐有僭越之意。

骑虎难下的光绪再传:运河将军职属散职,不作兵部备名,但有调兵之宜。

军机处再一次顶回来:若运河将军不作兵部备名,当无须军机处核实,只需陛下直接下旨即可。

若是光绪直接下旨,刘摩即便当了这个运河将军,没有军机处的授权,也根本无法调动运河两岸的兵勇。一来一去,来来回回,御书房与军机处打起了嘴仗,反而在朝堂公议时,双方皆没有提到这个问题,直到刘摩陪同奕譞赶至京师城外三十里的笃庆堂时,仍没有拿出个公论。

从江宁北上,原本顺着运河需走天津,奕譞抵达山东德州时即弃船上岸,从陆路直奔京师,李鸿章派李经方前来迎接也被拒见,京师中好事之徒纷纷揣测,李鸿章乃慈禧之心腹,这是醇亲王摆明了要与太后打擂台啊!看来狗急跳墙、兔子急了咬人一点不假,醇亲王一向胆小怕事,谨慎恭维,这次是手里提着脑袋横上了。

至于光绪与军机处打擂台之事亦是传得满城风雨,好事者渲染军机处不知尊卑,目无君上,但文武百官皆是心知肚明,太后的根深着呢,哪是这么容易就拔起来的。

紫禁城,隆恩殿。

慈禧坐在摇椅上看向殿外,表情肃穆,心头挣扎,想从千丝万缕中理出个头绪,却是越想越乱,不明所以。她能感觉到在一连串的事情背后有一双强大的推手,令慈禧纠结万分的是,这双推手到底是谁?

翁同龢?李鸿藻?对于这些满嘴之乎者也的酸儒之辈,慈禧一向嗤之以鼻,他们做些圣贤文章勉勉强强,这种事情他们连提鞋的资格都没有。,

李鸿章似有可能,但也排除在外。虽说李鸿章精通洋务,数十年与官场屹立不倒,但对自己的忠心亦是可圈可点。

张之洞?曾国荃?鹿传霖?钱应溥?抑或启秀?

慈禧的脑海中闪过一连串人影,皆是一一否定,慈禧的心底突然冒出一张瓜子脸,那张脸上一双永远睁不大的眼睛冷冷地看着自己,令慈禧不禁打个激灵,这个曾与自己做过露水夫妻的男人,似是关在家里也未曾老实过。若不是念着当年的一丝情分,爱新觉罗家的血脉,慈禧早已下令其自裁。

“小李子,最近老六那边有什么动静?”

“禀太后,听说最近德国公使经常拜访六爷。”

哼!慈禧暗恨道,果不其然,老六下去了还不能忘自家侄子,拉上洋人给他做靠山。忽听远处传来锣鼓开道声,问道:“这是何处喧哗?”

李莲英欲言又止,慈禧瞪视一眼,李莲英打个哆嗦,嗫嚅着道:“太后,这是皇上摆驾到永定门迎接醇亲王。”

慈禧恨恨地拍一下摇椅扶手,“白眼狼,白眼狼啊!亏本宫养了他这十二年,竟然连一点情义都没有!”

御膳房首领太监来报:“太后,午膳已备好,请太后用膳。”

“不想吃了,撤了吧!”

李莲英急道:“太后,您已经两天没吃个囫囵饭,今个您就吃点吧!”

慈禧叹息一声,站起身懒洋洋地道:“罢了,吃点便吃点。今个御膳那边都备了什么菜?”

“禀太后,共有六十四道,主菜是:燕窝‘万’字红白鸭丝、燕窝‘年’字三鲜肥鸡、燕窝‘如’字八仙鸭子、燕窝‘意’字什锦鸡丝、燕窝鸭条、鲜虾丸子、烩鸭腰、溜海参、燕窝炒烧鸭丝、鸡泥萝卜酱、肉丝炒翅子、酱鸭子、咸菜炒茭白、肉丝炒鸡蛋,其他皆是地方名菜,给太后换个花样。”

“嗯,不错,走,尝尝去。”

慈禧坐定,看向满桌的山珍海味,突然盯住一道不起眼的小菜,问道:“那道是什么菜?是白莲鱼羹?”

满脸堆笑的御厨忙道:“禀太后,这道菜是小人家乡的名菜,名叫观音献福,采用上等白莲制成,东海黄鱼作料,味鲜汤嫩,爽朗滑口,请太后尝尝。”

慈禧尝过一口,赞道:“不错,有点味道。”

得到慈禧夸赞的御厨乐得合不拢嘴,又道:“太后有所不知,这道菜在我家乡还有个别名,叫六六翻海。”

慈禧面色一变,问道:“说于哀家听听。”

“这菜里有莲子三十六颗,我家乡曾出过一名状元公,正是这名状元公吃了这道观音献福,文采大显,那个架势,听说他的文章被当时的皇帝说有翻江倒海之能,后来这位状元公一直做到宰相,便给这道家乡菜取名叫六六翻海。”

慈禧冷声哼道:“六六翻海!好个六六翻海!”

李莲英心头一惊,暗道要糟,正要将御厨撵出去。“砰”,慈禧拍案而起,对着瞠目结舌的御厨喝道:“拖出去,杖毙!”说完掩面奔进内堂,嚎啕大哭,“先皇啊,哀家不想活了,连个厨子都来气哀家啊!”

永定门外,彩旗飘飘,锣鼓阵阵,光绪摆驾迎候醇亲王回京,倒霉的醇亲王似是凯旋的勇士,被文武百官交口赞誉,而刘摩在人群中更为耀眼,光绪御笔赐字:恩臣。立刻引起百官一片哗然。,

虽说光绪在宗人府的族牒中已经过继给了咸丰皇帝,但骨子里流淌的血液,让光绪对醇亲王有一种难以割舍、无法磨灭的情感。刘摩三番五次救下醇亲王,让光绪大为赞赏,加之刘摩抗法有功,骁勇善战,隶属湘系外围势力,亦是清流们内定的拉拢对象。

文武百官对着这块“恩臣”的牌匾默不吭声,看向刘摩的眼神万分精彩,到底是皇帝赏识刘摩,还是急于拉起自己的一帮人马,众人无从猜测,不过从此刘摩身上打上了保皇派的烙印是再为醒目不过。现在保皇保后两派在京中你争我夺,一方利用舆论民情大肆扩大地盘,一方死守固有地盘,丝毫不让,令人目不暇接,不置可否,即便墙头草们也不得不驻足观望,不知哪方能最终执鼎。

醇亲王回到京师,仍旧是躺着被抬进府中,太后当即传来懿旨,命醇亲王好生养伤,待伤愈之后再行议事,不料一向温顺的醇亲王梗着脖子令人抬着自己到宗人府,爬着拜祭列祖列宗,那份孝顺的劲头,让观者伤心闻者落泪,好一个孝顺忠厚的王爷啊!

而慈禧在宫中则是气得浑身发抖,醇亲王这是个自己一个最为明显不过的信号,他要搬出列祖列宗来逼自己撤帘归政,这是在向她宣战!在慈禧的眼里,派杀手刺杀奕譞,与午门外斩首示众没有什么区别,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那终究都是上天的旨意,现在居然敢如此大张其道,好哇,那哀家便与你斗斗法!

刘摩抵达京师后,包下一间客栈住下,紧挨着醇亲王府。按大清律,武官不得住在王府内,以防谋逆,这点嫌还是要避的。而这家客栈,又恰恰是刘摩设在京师的情报总站。

情报站负责人武阿牛是斗志军的老人,第一批跟着刘摩的战士,年方三十,头脑激灵,常常摆出一副憨厚的笑容,与之矮墩墩的身子倒也相配。陈钜溶回国后被刘摩任命为情报部长,在部队挑选情报人员时,第一眼便相中了武阿牛,就是因为武阿牛的肚子,照陈钜溶的说法,武阿牛有福相,看起来便是个老板,且头脑精明,善于算计,正是情报人员的首选。

武阿牛给刘摩两份信函,都是从琼州飞鸽传书而至。一封是珍妮生了个女孩,母女平安;一封是盛宣怀从美国发回电报,他与利维一起,用兰芳的名义在美国订购了五艘两千吨的快速巡洋舰、三艘五千吨和一艘八千五百吨的铁甲舰,交期为两年时间,其中两千吨军舰可在明年夏季便可交货,另外收购了太平洋铁路公司拆卸的旧铁轨十余万吨,正在安排货轮运送回国。格兰特总统病逝,利维代表刘摩参加葬礼,美国一些政客见反对《排华法案》的最大阻力消失,又开始提议通过《排华法案》,甚至对兰芳要进行经济制裁,反对美国公司出售军舰与兰芳。现在盛宣怀正率团前往英国,准备到那里再次进行大采购。卡耐基的传销开始陷入奔溃状态,大量货物被退货积压,太阳公司已经无力协助,现在正从美国前来,寻求刘摩的帮助。

美国的采购成果令刘摩大失所望,原本寄望于这个新兴国家能够大量提供先进技术、军火及技术人员,没想到《排华法案》这个恶魔又死灰复燃,真他娘的流氓国家!刘摩当即回信,让太阳公司组织海外华人转移至兰芳,若是不愿回来的全部动员到旧金山、洛杉矶等地的中国城中,所有费用都由太阳公司承担。至于卡耐基,刘摩懒得管这个老头的死活。,

未至傍晚,刘摩准备前去拜访德国公使,这次他与俾斯麦联手合作,搅乱清廷,刘摩的承诺是三年内从吕宋群岛中划出一处独立岛屿供德国使用,这样的战略伙伴自然要多看一眼,英国与美国公使馆也发来邀请函,不过都要等到明天之后。

罗青龙来报,翁同龢来访。

对于翁同龢,刘摩略有印象,这个以“帝师师天下”自居、教了两个晚清皇帝的老头,刘摩有一股说不出的味道,说他有能耐,那是孔孟之道,对于慈禧等人毫无作用,说他没能耐,却又在历史中有浓重的一笔。既然来了,自然要见。

刘摩站在门外恭敬地向着坐等自己迎候,还未下轿的翁同龢道:“晚生刘摩恭迎翁相。”

圆脸大耳、年过五十已是油顶银须的翁同龢红光满面,但眉宇间的一丝惆怅仍逃不过刘摩的眼睛,看来这个老头也混得不咋地。翁同龢钻出轿来,拉住刘摩的手亲切地道:“我这年纪大了,上了轿子便容易打盹,还望牧平勿怪。”

刘摩笑道:“岂敢岂敢,翁相里面请!”

“好!”

二人到客栈雅间中坐定,寒暄一阵,翁同龢忽道:“牧平在海外游学数载,可曾放下国文?”三句话不离本行一点不假,翁同龢又卖弄起教书育人、诲人不倦的神采。

刘摩答道:“一直未曾放下,曾拜湖南王闿运先生学习,现今又从泰山施起昇与家父研习。”

翁同龢点点头,道:“起昇我是知道的,满腹经纶,文华多彩,你能跟着他修习对你助力莫大,王闿运一介狂生耳,牧平不可受其蛊惑。对了,听说令堂刘松龄大人与你同来京城,今日在城外为何不见?”

“大人有所不知,原本家父准备入京,与我在江宁回合,后王爷危难,令家父回了琼州。”

翁同龢点点头道:“原来如此,唉,这次王爷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啊!这些该死的劫匪,真是胆大包天,竟敢刺杀本朝王爷!”他见刘摩陪着亦不说话,问道,“不知牧平对刺杀王爷一事有何作想?”

这有什么好想的,还不是败家娘们欲断了光绪的根,叫我怎么说?可自己又是第二当事人,不得不说。刘摩思索片刻道:“这都是托皇上的鸿福,王爷才能转危为安,小可只是略尽绵薄之力罢了。”

翁同稣不动声色地道:“牧平身处军营,自然识得所谓武林中人和他们的一些招数,那这些刺客与你动手时,你可曾看出门道?”

“这倒未曾,还请翁相恕罪。当时天黑风大,在下担心王爷安危,所以奋力搏杀,未能顾及对手门路。”

二人闲聊片刻,翁同龢告辞而去,刘摩亦前往德国使馆拜会德国公使。

翁同龢回到府中,守在府中的一干清流官员主力纷纷上前,李鸿藻问道:“叔平,你观那刘摩如何,可否堪当大任?”

翁同龢不屑地道:“吾观之不过一弄臣罢了。”

“哦,何解?”

“言语通俗,无深谙之道,我试探数次,皆是懵懵无知,此人微不足道。”

李鸿藻急道:“现如今我等实力弱小,多根草也是助力,且看这刘摩要何官职。”

翁同龢叹道:“罢了,时事弄人,扶不起的阿斗也要扶一扶。没想到竟让一个弄臣堂而皇之,吾等有愧皇上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