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一八七七新纪元 > 第二十九章 纷乱京师

一八七七新纪元 第二十九章 纷乱京师

簡繁轉換
作者:楚连铖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2-19 10:52:42 来源:源1

土匪使用妖术,飞天扔弹,醇亲王奕譞一路被炸弹撵到赣州府,土匪方才撤去,幸得琼州总兵刘摩一路陪护,所幸无恙。消息传至京师,朝堂一片喧哗,恐粤北匪众效当年长毛起事,纷纷出言献策,急于剿杀此匪。

慈禧意欲借此事转移百官视线,将《申报》之事压下头去,大呼重振国风,杀贼保民,令各部上书振国杀贼之策。

偏偏有个御史名曰朱一新,呆头呆脑地奏了一本,奏曰:“昔圣祖康熙帝十四岁亲政,创下康乾盛世,百姓安居乐业,海晏河清,国泰民安。现值国家元气未充,时艰犹钜,政多丛脞,民未顺安。内外事务,必须得人而理,现朝廷爵禄日崇,因循日甚,每于朝廷振作求治之意,谬执成见,不肯实力奉行,不能重振朝纲。我朝家法谨严,若谓其如前代之窃权乱政,不惟居心所不敢,亦实律法所不容。民道邪风,不可不截,国路阻石,不可不破。此刻贻误已非浅鲜,若仍不改图,专务姑息,何以仰副列圣之伟业?故微臣恳请,皇帝入继文宗显皇帝,寅承大统,好学敏资,学问天成,爱民如子,百官敬服。圣母皇太后当得颐养天年,盛德所关,克日还政,顺乎民意,必为后世景仰。”

这一纸奏章在朝堂中念出来,犹如在滚烫的油锅中浇下一盆冷水,劈啪啪地炸得人人皆晕。光绪皇帝坐在龙椅上身形微微闪动,眼神中透视出激动的神色,看向朱一新恨不能抱起来啃上一口,却见百官中一人微微摇头,示意光绪切勿急躁。

原本慈禧也动了还政之心,但养老的颐和园还没有修好,耗资巨大,仍入不敷出。而此刻北洋水师大兴,李鸿章主持整顿海防,亦是个无底洞。大清的国库中耗子无数,银架上的灰尘早已落得满满当当。李鸿章苦心筹划,一心试图建立一支足以与列强抗衡的北洋水师,向朝廷申请军费,总是驳的多,准的少。李鸿章无法,只得深入宫内觐见,想探知内廷意旨。李莲英传出消息,太后近年有意静养,准备造个园子,却苦于无款可筹,时常烦躁,所以遇到各省筹款的事项,往往有驳无准。

李鸿章沉吟片刻,便与李莲英附耳数语,李莲英听了连连点头,叫好不断。待李鸿章回了天津,之后所有奏请,无不照准。李鸿章之妙计,便是借海军名目,责成各省岁拨款项就中取出一半,作建造颐和园的经费,一半作海军军费,这样便能两事皆成。

慈禧太后闻言甚为欣喜,款项有了眉目,园子建造的速度自然加快起来,但权柄之事只是水中花镜中月,画个大饼先给百官看着。去年光绪十五岁,曾有大臣上书皇帝当立后,被慈禧怒言驳回,因她在奉光绪入主金銮殿时曾向百官许诺,皇帝大婚后便立刻撤帘归政。现如今朱一新再次上书,心中暗暗气苦,若不是洋人的报纸登出那些见不得人的肮脏事来,就是送朱一新十个豹子胆也不敢在此时提撤帘归政一事。

清流老六

慈禧的脑海中闪过一道光芒,面色瞬间变得铁青,身形微微颤抖,喷着怒火的眼睛死死地盯住站在百官中的翁同龢、李鸿藻等人,若是目光可以杀人,只怕翁同稣、李鸿藻等南北清流早已死得干干净净。李鸿藻神闲气定,翁同稣事不关己,均是不动声色地站在队伍中,慈禧自然知道这些清流的能耐,定是想借此机会东山再起,夺回三年前被驱逐出军机处失去的营地。,

对于这些以圣贤子弟、儒林清风自居的腐朽之辈,慈禧自然没有放在心上,但此刻外面风雨满城,谣言四起,着实令慈禧头疼不已,不知如何批驳朱一新。

军机大臣、刑部尚书孙毓汶急忙出列,不愧是慈禧的铁杆心腹、急先锋,也不向慈禧与光绪拱手致敬,此刻文武百官也懒得计较这些琐碎礼仪之事。孙毓汶怒气冲冲地指着朱一新道:“今上年幼,尚未大婚,即便天资聪颖,英才过人,但尚未大婚,朝政生疏,如何能亲政?圣母皇太后宅心仁厚,怜惜天下臣民,不负文宗先皇帝所托,以一己之力揽华夏于狂澜之外,你一个小小的御史,有何资格奏议撤帘归政之事?即便到了彼时,当是圣母皇太后先下懿旨,军机众大臣商议之后方可,你还不退下,勿要耽搁我等商议军机大事!”

孙毓汶说得有理有据,铿锵有力,让慈禧暗赞一声,到底这才是知心人儿,正待斥退朱一新,百官中又闪出一人来,正是北派清流首领、礼部尚书李鸿藻,慈禧的嗓子眼又提了起来。

李鸿藻走到朱一新与孙毓汶中间,用身体挡住梗着脖子的朱一新,慢地向光绪与慈禧拱手道:“启奏万岁、圣母皇太后,微臣李鸿藻有本奏。”

慈禧尚未说话,光绪急不可耐地道:“爱卿尽可奏来。”

好哇!想亲政居然如此火急火燎,慈禧在帘后暗恨不止,怎么就养了这么个白眼狼外甥加侄子。

李鸿藻立直身形,清咳一声,缓缓地道:“朱御史奏折中有言,当年圣祖康熙帝十四岁亲政,创下康乾盛世,令吾辈万分景仰。如今陛下年过二八,正是舞象之年,《礼记-内则》有云:‘舞象,学射御。’《疏》有云:‘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圣贤所言甚是,陛下如今的年纪正是成家立业、治理国民之事。孙尚书所言,陛下尚未成亲,此事无妨,我朝自有先例。世祖顺治皇帝,十四岁在太和殿亲政,镇定自若,稳定大局,时尚未成亲;圣祖康熙皇帝,十四岁亲政,殚精竭虑,步步为营,诛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击罗刹,开辟煌煌盛世中华,天下和乐,克致太平,时亦未成亲。臣观当今圣上经文纬武,仁孝智勇,如何不能署理朝纲?臣附议朱御史所言,望陛下早承大业,勤政爱民。”

李鸿藻一番引经据典,又将顺治、康熙两个先帝都搬了出来,孙毓汶与慈禧一般,同时铁青着脸无法批驳。孙毓汶知道,若是再辩下去,只怕那些满地鸡毛之事被清流拿到朝堂中公论,那太后一方的势力便有被连根拔起的可能,权衡再三,怒气冲冲地拂袖回了班内。

慈禧心急如焚,正欲施展“拖”字诀,试图先拖着再说,然后对清流各个击破,分化处理,不料翁同龢及其他清流官员纷纷出列,跪满一地,齐声唱道:“恳请圣母皇太后撤帘归政!”那个整齐的劲头,似是早已排练许久。

慈禧看向朝臣中没有跪下之人,为首的礼亲王世铎犹如睁眼瞎,两眼朝地默不吭声,其他几位宗室王爷亦是如此;李鸿章眼皮耷拉,眼珠乱动,似是在连番思索;张之万、孙毓汶等人站在班内,忽而摇头,忽而叹息,愤恨不止却又无可奈何。

养这帮大臣有何用!慈禧气恼地一手扶额,头晕不止。,

光绪皇帝突然道:“诸爱卿都平身吧!圣母皇太后自有计较,朕现时年幼,不堪大任,虽说已学了数年朝政,但还需皇太后多多扶持,朕今个乏了,众爱卿都散了吧!”说完便快步离去。

慈禧还在诧异间,跪地的朝臣哭喊道:“陛下仁爱,吾等不及,陛下啊”“本朝以孝为先,陛下率先垂范,吾等有此明君,死而无憾!”

好一招以进为退,看来又是翁同稣搞的鬼。慈禧将牙齿咬得咯咯作响,铁青着脸晃地站起身来,李莲英急忙上前扶住,“啪!”慈禧怒火滔天闪过一巴掌,骂道,“哀家还没老!”李莲英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连连讨饶。

当晚,慈禧秘密召见孙毓汶、张之万、李鸿章,商议许久也没个章程。巡城司来报,清流之辈在街上到处招摇,宣扬皇帝仁义,太后当撤帘归政,百姓群情汹涌。次日一大早,午门前便跪满了情愿的书生与百姓,纷纷高呼皇帝亲政,重镇朝纲,再现华夏神威。被架到火炉上的慈禧连传数道懿旨,声言酌情再议,不料午门前请愿的人原来越多,遛狗斗鸡、泼皮无赖纷纷凑了上来,将午门外搞得一片狼藉,外国记者纷纷上前采访,向世界宣传此事。

德国公使率先表态,在光绪的书房中郑重呈上德国皇帝的国书,紧接着美国、墨西哥、奥斯曼帝国纷纷表示支持光绪皇帝,慈禧顿时麻了手脚,惊慌失措。

清流奏议她不怕,百姓请愿她更不怕,只有洋鬼子干涉才令她心惊胆颤,不得不传出旨意,着军机处六臣工会同各部尚书、八旗旗主商议光绪亲政一事,并推脱身体有恙,索性在内宫养起病来。

慈禧学了鸵鸟,但心仍不甘,她要杀人!

想杀朱一新,怕后人唾骂,杀之不祥;想杀李鸿藻、翁同稣,但此二人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根本无法动手,何况此刻正是如履薄冰、步步小心之际。

慈禧歪在卧榻上,修长的护指轻轻在被角点动,眼神中蓦地闪过一道狠色,必须杀了此人!

若不是此人,不会闹到今天这个地步;若不是此人,光绪小儿不会与她离心离德;不杀此人,不能泄心头之恨;不杀此人,只怕万年之后无人供奉香火!

杀!

慈禧所要宰杀之人,正是醇亲王奕譞也。

【此章进入本卷的再一次高-潮期,颇费周章,恳请亲们予以指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