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一八七七新纪元 > 第三十七章 香港行(上)

一八七七新纪元 第三十七章 香港行(上)

簡繁轉換
作者:楚连铖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2-19 10:52:42 来源:源1

李鸿章自持有北洋水师,不惧任何风险,只要追随圣母皇太后便能宦海扬舟,不惧任何风浪。而光绪与清流一帮人也渐渐从慈禧离去的欣喜中清醒,光绪擢用的十余名小章京有职无权,只能耍耍嘴皮吆喝几声,对社稷黎民根本没有丝毫作用,更别奢望革新自强。

光绪如同囚禁在兽笼中稚嫩的乳虎,为冲破这牢笼,内心充满了烦躁和苦闷。这个外表内向、熟读经史之人,对于那些铁杆保守派力图使他孤立的手段一清二楚,但是这些敌人的背后是他的母后,这个从小教育他的女人,令他心悸,令他丝毫没有还手之力。

昨日,张之洞飞马急报,法兰西人强占边界山岭四座,架设炮台,原本按照中法签订的条约,这些山岭皆是不许设防的地区,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而军机处众大臣皆说法兰西强盛,我朝无抵御之力,不过是几座山岭,占去又何妨!最可笑的,张之万居然说万里长城长又长,让他几尺又何妨?

混账!难道这些饱读经书、熟知政务的朝廷重臣连得陇望蜀的道理都不懂?今天占我一尺,明日必是一丈,后日则是一里!祖宗打下的江山被洋人步步侵蚀,西北、东北、华北、东南,连祖宗龙兴之地宁古塔现在都处于罗刹人的炮火射程之内,孰不可忍!

自从慈禧离去之后,光绪开始偷偷摸摸看起介绍外国的书籍,皆是刘摩推荐,有徐继畲的《瀛环志略》、魏源的《海国图志》、林则徐的《四洲志》、《华事夷言》等,当看到英吉利本土面积不过只有四个江苏省大小,人口不过千余万时,光绪不胜感慨,满腔热血却又无处施展。

刘丹国未曾当上奉天府尹,光绪又试着调动数名新人到吏部任主事文书之类的小官,张之万在朝堂上欣然同意,令光绪还道是张之万转了性,不料只过了三日,吏部大小官员便弹劾这些新官恣意放纵、不服调度,光绪不得不将这数人撤职待用,张之万却不依不饶,说这几名翁同龢推荐的新人不堪一用,翁同龢荐才有失当受处罚,孙毓汶、崇绮、徐桐等人群起攻之,光绪无奈,只得罚翁同龢半年俸禄了事,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光绪虽然内心的愤怒已经达到了极点,但是在公开的场合,他却始终不敢有丝毫的流露。太后虽然走了,但龙椅后面的帘子仍没有撤去,那个阴恻恻的声音常常让他在半夜见满头大汗的惊醒,光绪在等待,寄望那个股肱之臣刘摩能在东南杀出一片血路,让自己能够再一次树立起汉武帝的威严。

夕阳烧红了半边天,如同在西方的天空中泼下一盆盆鲜红的墨水,映透天地,“残阳如血。”光绪身形颓废地坐在上书房的龙椅中看向西方,萎靡的精神如同垂暮老叟,他还是个十六岁的懵懂少年。

香港,牧平街。

自从中特公司与太阳公司、胡记生丝行在香港的业务越来越大,先后迁移至距离铜锣湾大仓附近的震东街。现在盛宣怀在美国大肆采购,让英国人垂涎三尺,为了向刘摩示好,加之刘摩的产业在香港越铺越大,便以刘摩的表字作为这条街道的名称。

在牧平街中有一座三层小楼,被太阳公司收购后创办《亚洲日报》,近日报社收到刘摩的指示,并购另外一家小报《循环日报》,所有编辑记者全部接受,大股东王韬也被延聘做了《亚洲日报》的副主编,专司负责介绍外国政经史地的专版。,

每当傍晚时分,报社二楼中便会传出阵阵悠扬的笛声,大伙都知道,那是副主编又开始借笛抒怀了。

这笛声,时而低沉沉闷,时而高亢激扬,在空气中蔓延着动人的韵律,空灵悠远,婉转动听,似是一泓清泉,清新透明,又如一抹彩虹,飘渺隐秘,真是大自然的天籁心语。

一曲终了,年方四九的王韬已是满头鹤发,瘦削的脸庞中写满了岁月的痕迹,低垂的泪囊不知穷首埋了多少经书,但一双眼睛还是那么犀利有神。

王韬长叹一声,轻轻将笛子摆到书桌上,取过刚刚翻译完成的日本自由党一八八一年发表的宣言,正待校稿,忽听一阵轻轻的叩门声。王韬眉头紧皱,因为他与报社主编有言在先,非工作时间内不得打搅他,头也不抬低声喝道:“进来!”

一阵细碎的脚步声传来,王韬问道:“什么事?”却没有听到回答,王韬不悦地抬起头来,只见面前站立着三人,一人二十余岁,身着西服,五尺有余,仪表堂堂,另一人短小胖硕,亦是二十余岁,一袭青色长衫显得身材如同冬瓜一般,最后之人却是报社的主编,主编毕恭毕敬地站在为首的年轻人身后如同跟班。

“你是刘摩?”王韬不假思索地问道,能让主编如此恭敬,除了盛宣怀、胡品元、夏欧生等人,那便只有刘摩了。

刘摩扬声大笑,道:“不亏是王先生,眼光果然锐利。刚在在下与岑兄、叶兄在门外聆听先生一曲笛音,现在仍是不绝于耳,实在美哉!”

岑春煊笑道:“唐代崔道融曾写过,横笛和愁听,斜技依病看。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这正是先生的写照啊!”

王韬站起身向三人拱手道:“不知刘大人与这位仁兄来访,有失远迎切莫怪罪,诸位请坐。”

刘摩看到王韬手边的书稿,问道:“先生的手稿可否借在下一观?”

“大人自便。”

刘摩取过书稿,定睛看去:自由是人之天性,保卫自由系人之正道刘摩略略看完问道:“莫非这是倭国自由党的建党宣言?”

王韬心头一惊,没想到刘摩如此渊博,竟然一眼看出文章来历,他哪里知道,刘摩设立共进社之后,命盛宣怀、利维等人遍搜各国政党建党宣言,其中便有自由党的这份。王韬叹道:“大人果然中西贯通学识渊博。”

刘摩摆摆手坐下道:“王先生请坐。这份宣言我也曾读过,不过是倭国一撮人鼓吹国民进取、强国自由的理论罢了,其实没什么。”

王韬当即接口反驳道:“大人所言差矣,日本弹丸之地,自欧风东渐以来奋起直追,早在七年前便有如此革新之组织,发出如此深刻的呼声。而观我中华大地,常常自诩有数千年文化传统,可又有几个如此见识的热肠志士?又有几篇这样痛快警辟的文章?当年我曾与马氏兄弟、郑观应等人商议成立兴国会,以此宣传西方激发我国,不料却遭到李鸿章的强烈反对,其放言,有淮军便是兴国镇国,何须尔等几名书生用事?可气可恼啊!”

刘摩见王韬情绪有些激动,开玩笑地道:“莫非就是因为这个,王先生才化名给长毛划策?”

王韬面色一变,冷冷地道:“若是大人前来追捕某人,不必多言,某人一概承担。”,

刘摩与岑春煊哈哈大笑,岑春煊道:“王先生忘了这里是英国人的租界,即便慈禧来了也不能拿你怎么样啊!”

王韬这才转怒为喜,想来这个刘摩是来与自己交流的,曾听说刘摩在琼州搞洋务兴产业,但这么多年过去,自己也曾到上海广州等地考察,所谓洋务,皆是大清的官员给自己标榜政绩,大把的民脂民膏丝毫不作怜惜,遍地开花不但颗粒无收反而年年倒补,狗屁的洋务。

刘摩正色道:“现如今守旧势力强大,顽梗大臣把持权势,政局蔽塞,积重难返,放眼我中华大地,如同龙钟老者,酣睡不醒,思想愚昧。不过还好,现如今慈禧太后撤帘归政,皇上亲政,必能创出新基业,不知王先生如何看?”

王韬郁闷地道:“慈禧虽去,依旧遥控朝政,光绪不过是黄口小儿罢了,如何创世?某不信。”

刘摩暗赞一声,但对于这个中过举人的激进派仍旧小心翼翼,又道:“我受皇命组建海南新省,推行洋务,兴办新式教育”

王韬打断道:“那不知刘大人如何办理教育?”

“千百年来,君权至上、三纲五常是困住中华儿女的一道精神枷锁,繁文儒学,八股穷经,极大限制国人的思想改良,不改良思想,科技无法进步,科技无法进步,则国势永不能兴。”

王韬问道:“改良之际,那是国家的重事,影响所及极为深远。商鞅变法,惨遭车裂;吴起图强,身被诛戮;晁错推恩,酿七国之乱;王安石新政,启宋室之衰。若是改良,必须深思熟虑,事先站稳脚跟,三思而行,方能稳操必胜之算,立于不败之地。兰瀛想听听大人如何改良?置满洲于何地?”

王韬的话掷地有声,锋芒毕露,更有教唆刘摩起事的意思,刘摩如何不知晓,而岑春煊却是脸色一变,斥道:“你这个长毛状元,怎么能挑唆刘抚台赤忱报国之心?”

王韬不阴不阳地道:“时也,命也,华夏今日所衰,皆是满人一手造成,我王兰瀛骂他又何妨?总比那些尸位素餐仍旧满嘴孔孟的官员要强!”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原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