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一八七七新纪元 > 第三章 郭靖只能娶黄蓉(上)

一八七七新纪元 第三章 郭靖只能娶黄蓉(上)

簡繁轉換
作者:楚连铖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2-19 10:52:42 来源:源1

叶圭祥急匆匆快马赶到大帅府,谢二虎正带十余名宪兵将陈博等五人押在门房中等候处理,叶圭祥虽说已经升为少将,与谢二虎平级,他却不敢和谢二虎这个宪兵司令平起平坐,当初他加入斗志军的时候,谢二虎已经坐到了连长。叶圭祥急忙对谢二虎敬礼道:“老连长!”

谢二虎大马金刀地坐在椅子上,摆摆手道:“祥子你来了,二帅已经先进去了,你快点过去。”

叶圭祥答应一声,狠狠地瞪视陈博三人一眼,陈博和方靖羞愧地低下头,只有卢野满不在乎。

叶圭祥边走边想,按道理小兵犯错,由直属领导到宪兵队领人,然后递交处理报告再由宪兵队监督执法情况即可,为何这次大帅非要将两支部队的最高长官都叫过来?

行至办公室门前,叶圭祥停在衣冠镜旁整理一下军装,朗声道:“自强军独立特种作战团叶圭祥前来报告!”

“进来!”

刘摩的声音听不出喜怒,叶圭祥心情忐忑地步入办公室,却发现二帅张桂脸色铁青地站在大帅的办公桌前,看来挨了不少训斥,总参谋长蔡振寰面无表情地站在一旁,叶圭祥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快步走上前,直挺挺地站在张桂身旁,大气不敢出一声。

自强军的高级将领们有句口头禅:“大帅要么不训人,训起来不是人。”叶圭祥也算是入伍四年多的老兵了,自从林志弟手中接过侦察队再到特战团的一步步独立壮大,在军中也树立起一定的威望。这次梅关会战,特战团一战成名,成了自强军队的香饽饽,不知多少人挤破了脑袋想进来,原因无他,特战团待遇高、立功机会多,久而久之特战团上上下下都有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性。

叶圭祥也算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主,但是见到刘摩便发憷,那种感觉,叫他也说不出个理所然来。

“陈博,八八年四月入伍,下士军衔,立功四次,授勋一次;卢野,八八年四月入伍,上等兵,立功三次;方靖,八八年七月入伍,立功两次。”刘摩轻声读完手头上的资料,忽抬头问叶圭祥道,“这个陈博是不是陈岳的弟弟?”

“是!”

“都是入伍一年多的兵,圭祥,这件事你打算怎么处理?”

面对刘摩咄咄逼人的目光,叶圭祥急忙说出事先与政委魏连山商议的处理方案:“因为之前我军的连续胜利,士兵们之中难免出现焦躁轻敌的情绪,我团决定以这件事情为契机,在团中开展思想整顿,加强技能训练,绝不再给大帅抹黑!”

叶圭祥一口气说完,紧张地看向刘摩,刘摩手指轻点桌面,缓声道:“说到了点子上。现在部队里面因为清兵的不堪一击,都产生了浮躁情绪,个个眼睛都长到头顶上去了,都以为老子天下第一,这种情绪断不可取!我这两天给参谋部拿出一份全军思想整顿方案,下发到各部队,这五个人的事情也要拿出来做典型,敲打敲打。”

蔡振寰和叶圭祥同时举手敬礼:“是!”张桂在一旁也极不情愿地举手敬礼。

刘摩摆摆手道:“你们先出去商量一下具体实时操作,但不要给这些家伙施加压力,告诉他们,拳头是朝着敌人的,不是朝着自己兄弟的。现在每支部队都多多少少存在这样的情绪,我一直想处理,可惜没什么时间,这次陈博他们的影响比较恶劣,一定要严肃处理。但处理归处理,告诉他们五个,回到部队安心训练,不要有思想包袱,要是再出纰漏,我唯你们两个军事长官试问,张桂留一下。”

“是!”

叶圭祥的眉头几乎皱到了一起,若是刘摩当面训斥他几句还好,这事就能揭过去,可现在大帅不咸不淡地说了这么多就让他离去,这说明自己提出的方案符合大帅的要求,但是具体操作起来哪有那么容易的,而且大帅肯定会派参谋部的人去考评,这可比当面训斥他一顿要复杂得多,想想真是一个头两个大。叶圭祥看着身旁的蔡振寰,顿时又有些找到了组织的感觉,毕竟当了两年多的团长,叶圭祥也精明了许多。

刘摩目送蔡叶二人离去,指着边上的椅子道:“阿桂,坐。”

张桂不情愿地坐下,既然刘摩做出了决定,他这个做弟弟的只能服从。刘摩笑道:“怎么,心里还有疙瘩?”

张桂不想在这个问题纠缠下去,在他看来这不过是个小问题,刘摩叫他前来肯定还有别的事情,“大哥,你还有其他的什么交待?”

“前些天王韬鼓动我上尊号称国公,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张桂嘿然道:“难怪王夫子手下那帮酸秀才这几天在报纸上拼命鼓吹领袖论,大哥,不管你做什么,我都支持你!”

“说了等于没说”刘摩没好气地道,“我想知道你的真实想法。”

张桂用手掌摸摸下巴,他思忖片刻道:“在美**校的时候,关于政治这一块的课程不多,但大体上我也了解,不管君主立宪、君主专政、民主政体,都要符合国情民情,依我看,不论大哥你称王也好,还是搞民主政体也罢,只要咱们把军权握紧了就行!”

苏元春现在过的很滋润,当初刘摩进军广州时,他没有选择与方谦一起逃跑,而是选择了投诚。因为苏元春知道,凭借自己与刘摩之间“不明不白”的兄弟关系,他就算逃出去,肯定也会被清廷给咔嚓了。

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乎?

自强军开进广州城时,苏元春捧着官印和二十万两银票找到了自强军司令部,送给当时的最高指挥官郑青岚,按照苏元春的说法,当年刘摩送他的十五万两白银他一分没动,全部放在钱庄里存着,另外的五万两就是利息。

对苏元春的“诚意”刘摩没有拒绝,他也要给投诚的东南官员一个交代和榜样,便任命苏元春为东南军政府高级顾问,在第二次授衔时也赏了苏元春一个少将军衔,虽然没有实权,但苏元春已经分外满足,原本打算回广西老家种地的他也开始学着“参政议政”。虽然他的意见基本都属于泥牛入海的那一种,但是苏元春有一个其他投诚清廷官员没有的特权:可以随时随地去找刘摩。

东南军政府的重要文件偶尔也会发到苏元春的住处,毕竟军政府内没有设置他的办公室,苏元春也乐得清闲,领着军政府的工资,安安心心地做起了富家翁。

一名江西人的到来打破了苏元春的平静生活。

此刻的东南军政府设有内政、工商、农工、兵务、财政、外交通商、民政、宣传、教育、吏治和建设十一个主要部门,还有数个次要部门,其中一个名曰规划署,级别与廉政公署相同,按照现在的说法,属于副部级单位,署长夏欧生。

经过数年的磨合,夏欧生招商引资的能力逐步被刘摩认可,而规划署的主要工作便是安置北方移民,为北来商人提供便利,但作为“江右商帮”的领袖人物周扶九并没有找规划署,而是先找到了苏元春。

虽然中国人历来轻商重士,但并不妨碍一些聪明胆大之人的发财之路,晋商、皖商、苏商、浙商都各有自己的门道,也各自形成以省份为商会。任何时代的商人,若想做大做强,多多少少都要和黑白两道打交道,这是无法避免也必须承担的现实。

“江右商帮”便是赣商的代名词,明末清初散文家魏禧有言“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故江西商人被称为“江右商帮”。江右商帮兴于宋代,壮大于明代。朱元璋北伐时,军需给养多依赖于江西供应,也为江西商人走向全国打下基础,随着“江西填湖广”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实际给了江西商人扩张的便利。而此时,“瓷都”景德镇名扬万里,九江雄踞长江之滨成为长江中段最具影响力的商埠,在下游江苏上海一带盛传“三日不见赣粮船,市上就要闹粮荒”,而江西的纸张、药材亦是名满天下。

周扶九,此刻已年近花甲,但年龄并不妨碍其敏锐的商业眼光,这个靠倒卖盐票起家的商人经历过太平天国,自认什么样的大风大浪都见过,但还是不得不承认对东南的刘摩看走了眼,更加羡慕无所忌惮的胡氏家族。

胡氏家族在胡雪岩去世之前便牢牢地绑在了刘摩的战车上,江南的生意全部转移到了东南,原本江右商帮的商贾们皆认为胡雪岩越老越糊涂,琼州有何产业可以经营?但随着刘摩一步步做大,胡家的生意也越来越大,据传闻,现在东南各地除了太阳公司、中特公司便是阜康公司,阜康公司不单单涉及纺织、中药材等传统行业,也开始向矿产、造船两个新兴行业扩展。

这个时候,周扶九没有过多的感慨,他也来不及感慨,坐在苏府门房中等候的时候,汗珠不时而下,这不是因为天气炎热而造成的原因,而是站在他身后的一位双目炯炯有神、精气内敛的年轻人给他造成的心理压力。

周扶九与苏元春并没有多少交情,只是苏元春任广西提督、纳妾时曾随了份子,苏元春好赖也是个精明人,他多半猜出了周扶九的来意,以周扶九“江右商帮”领袖的名号,若是到东南办厂一定会得到刘摩的大力支持,这个“牵线人”说什么也不能错过,当下便急匆匆迎了出来。

“哎呀呀苏某不知周老板大驾光临,真是荣幸之至、荣幸之至啊!”

人未到声先至,苏元春一向都是这么热情,当然,这是要看谁才能值得他的热情。

周扶九没料到苏元春亲自迎了出来,急忙起身力作,拱手道:“苏大人,小人冒昧打搅了!”

苏元春快步流星地步入门房,一手抓住周扶九的双手摇了摇,朗声大笑道:“咡现在咱们东南不兴清廷那一套,别大人小人的,走,到我客厅去坐!”

周扶九在之前一直关注东南之事,自然知道自强军的规矩,当下也没有过多虚礼,点头称是。

苏元春不经意地看了周扶九身后的四名随从一眼,眼睛忽然盯住其中一名年轻人,似有些熟悉却又想不起来在何处见过,轻声嘀咕道:“或许是眼花吧!”

周扶九心头一紧,还道苏元春认出了此人,正待开口岔开话题,却见那青年不经意地摇摇头,只得无奈地闭上嘴,即便饱经沧桑,心弦亦是绷得紧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