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念叨一語,對於關外大營如今的現狀,也是了解的,但……對於關外大營自己別有安排,攻趙之時,南陽一地的偏軍可以應對楚國侵擾。
而關外便是應外魏國有可能的侵擾,魏國這幾年來,大力重練魏武卒,根據消息,已經擴充至十萬兵力以上,若然關外大營抽調一半,怕是有損戰力。
是故,眉目緊鎖,略有些不認同此策。
“武真侯,既然隴西之西的消息已然提前知曉。”
“不知武真侯可有良策?”
如今秦國大軍各有用處,上次為了應對北方匈奴的侵擾,便是從各郡抽調兵士,關外已經抽調不少,那些兵卒如今還有些是三川郡、上黨地補充的。
藍田大營為助力,關外大營側應,南陽與巴蜀應對楚國,唯一能夠專門迎上的也就九原大營,如果九原大營精兵煉成,群臣也無侵擾。
但如今九原大營的戰力,不過比一些新建立的兵營強上些許罷了。
昌平君熊啟對著站在自己前方的武真侯一禮,這則消息是對方提前得到的,具體如何,想來心中已有圖謀,中樞之內,武真侯良策頻出,已有先例。
語出,廳殿內群臣亦是將目光看將過去。
“這……,以我之決,現在倒是無需太過於行抽調兵卒之事。”
“隴西之西,小國林立,烏孫、月氏雖強,倘若真要聯起手來從北地、隴西而進,我等也可給予分化瓦解,畢竟,烏孫與月氏百年來,同大秦並沒有衝突。”
“只要以錢財開,拖延、甚至斷掉他們和匈奴之間的聯系,也不是不可能,若是現在調兵,怕是會給烏孫、月氏別樣壓力。”
對於西域的情況,周清的確有想過,如果烏孫、月氏真的聯合起來,的確是大敵,但是……他們的西側——真正的西域之地,也是有著大量的小國。
“烏孫、月氏兩國在此處!”
“百年來,兩國衝突不斷,都想要吞滅對方,一統這處上佳之地,然而,在他們西側,還有數十個小國,或是擁兵數千、數萬之邦國。”
“如龜茲、焉耆、若羌、樓蘭、且末、小宛……等,誠如是,昔者應候范雎之策未必不可行,遠者,相交之,近者,攻伐之。”
伴隨口中之語,周清又是屈指一點,將大秦隴西之地的沙盤以玄光補充之,狹長的千裡區域,月氏在北,烏孫在南,各佔一邊。
斑斕玄光以為不同,兩國之西,又有數十個小小的荒漠之國存在。
大秦和他們之間並無利益糾纏,反而,若是鼓動那些西域小國聯合起來,東西夾擊,當可令烏孫、月氏遲疑,甚至於不敢輕舉妄動。
不求他們罷手,只要待王翦滅趙,一切可定。
“武真侯是想要借助異族之手,牽製異族?”
昌平君頷首以對,看著此刻異彩湧動的沙盤,這種做法只需要付出錢財就可以了。
比起攻滅趙國所得,區區錢財不算什麽,而且,將來若是大秦一天下,揮戈西進,他們今日吞下來的,將來百倍拿回來。
“不錯。”
大致思路如此。
“縱然不成,以錢財開道,拖延些許時間不成問題。”
廷尉王綰覺得可行,比起抽調兵卒,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而錢財開道,更為直接,武真侯也說了,那些異族邦國同大秦之間,並無衝突。
“只有北方匈奴兵動,蒙恬九原可以支撐住。”
“且,根據對趙戰果,也可進行進一步動作,若是攻趙順利,可以隨時抽調兵卒西進。”
為了補充九原大營,
中樞已經打亂過一次國內兵卒部署,為了異族邦國暫時不確定的動作,再次打亂,甚是不妥。國尉尉繚子看著沙盤西側的邦國形態,倒是認同武真侯之語。
“嗯,抽調兵力,事關重大,待隴西諸國的具體行動傳來,再行定策!”
東出函谷,獨戰山東六國,韓國雖滅,但韓國本就孱弱無比,每一次出兵,都要面對數個諸侯國,倘若攻趙之時,其余諸侯國不動。
秦王政定然不假思索將大軍抽調十萬、二十萬應對變局。
然則,秦欲要一天下,則為諸夏山東諸國共敵。
月余之後!
初春之日,趙姬趙太后薨逝諸般事徹底定下,陵墓落於莊襄王之側,規格堪為王后,然群臣上下,並無太多一輪,其人已死,見惡大王乎?
隨其後,秦王政同中樞重臣,親往藍田大營,再聞詳細攻趙方略。
一番議論,諸多軍將又逐一稟報各軍備戰情形一擊軍兵求戰之心,又是月余的時間過去,時值盛夏,攻趙諸般徹底明確下來。
文武雙方協同共進,昌平君熊啟與國尉尉繚子總司糧草輜重民力加持糧草、器械、隨軍徭役人員的征召,一道道王書之令,不住的從相邦府和國尉府邸下發。
“頓弱,此行你當為秦國特使,身入邯鄲,務求趙國朝局有變!”
“姚賈,此行你當為秦國特使,身入大梁,務求魏國不為援手。”
欲要興兵滅趙,大略定下,諸般雜亂之事不絕,從周清回到鹹陽,已經過去四五個月,大軍主力仍在藍田之內,沒有任何行動。
不過,待大軍使用的糧草諸般之物,已經開始源源不斷的從關中糧倉抽取,運送關外各處要地,以為所用,興樂宮內,雖未盛夏,但左右之側皆有寒冰鎮暑。
看著廳殿下的兩位行人署上卿,秦王政寄予相當厚望,數年來,他們兩個也未讓自己失望。
“喏!”
頓弱與姚賈相視一眼,明悟此行任務重要性,拱手一禮,轉身離去。
“一應糧草輜重如何?”
攻趙事大,由不得不這般長時間準備,諸般種種務必沒有任何缺少,沒有任何遺漏,否則,真正出戰之時才發現問題,將會是致命的。
頓弱二人離去之後,秦王政將目光落在昌平君熊啟的身上,這等後勤總物落在其身。
“已經先後從關內、關外諸郡征伐人力,待今歲冬日,將會有超過六十萬的民力前往上黨之地,以為所用,大軍行進路途,糧草都準備完畢。”
“將作少府內、護國學宮內,也將一應軍需之物送往關外。”
昌平君熊啟出列,拱手一禮,歷來大軍出動,非有一兵二夫以上不可,藍田大營出動四十萬以上的兵力,民力必須征發達到八十萬,乃至一百萬。
當年長平之戰便是如此,堪為舉國大戰。
然而,於現在的秦國來說,像長平之戰那般的舉國大戰,堅持兩次,乃至三次均是可以,此之謂國府底蘊。
“北胡可有動靜?”
秦王政點點頭,這些事情,自己所觀文書都是最終呈上來的,具體細節交由相邦不少,內政之事落在熊啟身上,於兵事,則尉繚子有發言權。
“九原傳書,卻有不少匈奴斥候在長城外出現,應該已經知曉接下來大秦對趙國用兵。”
一如先前中樞所料,北胡匈奴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的。
“月前,烏氏倮有文書傳至寡人手中。”
“匈奴之人卻是欲要連通烏孫、月氏等國,欲令我大秦腹背受敵,寡人決意,著烏氏倮為秦國特使,攜帶重金,以通西方諸國。”
“諸卿以為如何?”
黑色的常服著體,發絲束冠,眉宇間越發顯得威勢沉積,清朗之音,傳遍整個興樂宮之內,靜坐上首,丹鳳之眸閃爍靈光,以觀群臣。
如今,護國學宮內有要事,王弟倒是不在,但其先前之策可行。
“烏氏倮忠心可用,商賈之事素來在隴西、北地、西方諸國,可也。”
相邦昌平君略微思忖,輕輕點頭,想要成為特使,就必須對於那裡的情況非常了解,而秦廷之內,能夠做到那一點的不多,武真侯算一個,九卿中隴西部族的人也算。
不過,終究還是烏氏倮的身份不顯眼,歷來行商,也不會被注意到。
熊啟語落,身後長史李斯、廷尉王綰等亦是點點頭。
“數年前,中樞定策,以謀諸夏,如今,韓國已滅,即將攻趙……,嗯,何人?”
如此,文武軍政交代完畢,靜坐在上首的秦王政也徐徐舒緩一口氣。
該做的準備,自己都已經做下了,接下來就要看王翦的本事了。
口中郎語未落,豁然間,興樂宮殿外陡然傳來一陣喧嘩無比的聲音,似是有急報一般,登位十多年來,鮮少遇到過。
“大王,有黑龍旗從隴西來!”
守衛在殿外的衛尉李仲入內,未曾近前,拱手一禮,神色凝重至極。
“黑龍旗!”
“傳!”
刹那間,整個興樂宮殿內為之一靜,秦廷之內,欲要動用黑龍旗,非有幾近塌天之事方可,那是秦國內等級最高的傳令旗。
莫不是隴西有敵國入侵了?
否則,焉得動用黑龍旗!
不然,其它之事,也就是大的叛亂之舉,除此之外,群臣想不出有其它之事。
“大王,隴西、北地兩郡地動了!”
聽聞是黑龍旗之後,秦王政已然從座位上起身,面上也是凝重之色而露,行至上首高台,廳殿之內,已然快步走進一位背負黑龍旗的黑色輕甲著身的男子。
衣衫塵土,滿面風霜,秦王政知曉,這是連夜不停趕路勞累所致。
“地動!”
聞此,興樂宮之內,群臣更是為之駭然,值此攻趙之際,昊天竟然在秦國境內升起這般波瀾,還是兩郡地動,觀來人神色,地動威力不弱。
“四日之前,隴西、北地兩軍子夜時分地動,大地為之搖晃,隨後多處有地裂而出,末將從隴西趕往鹹陽之時,已然聽聞有一處地裂三百丈。”
“具體情況不知,但末將所在之城,為之坍塌,想來危難甚重!”
那身披黑色輕甲的男子沙啞之音落下,說道此刻隴西、北地的狀況,聲音帶著一絲無言的驚恐,那等天地之力,覆蓋整個隴西、北地,非人力所能及。
城池坍塌,房屋倒閉,牛羊死傷無數,大地裂縫不絕,秦國立國數百年來,隴西絕對是第一次發生這般狀況,再加上隴西為贏秦祖地,更是不敢大意。
“召奉常與太卜!”
秦王政大怒,隴西、北地發生地動之事,奉常與手下的太卜竟然沒有任何反應,都是在睡覺嗎?亦或者根本不放在身上。
隨後,殿外的衛尉李仲派人前往。
“趙高,你即刻前往護國學宮,相召武真侯, 一應之事暫交桓齮。”
原本隴西、北地郡的事情,不外乎西方諸國的侵擾,但現在卻發生這般之事,地動力大,更是涉及贏秦祖地,秦王政心中不安。
非有重臣親自前往隴西不可,如今,中樞之內,唯一適合的也就王弟了。
“喏!”
少府令趙高出列,近前一禮,消失不見。
“我王,隴西為秦國祖地,如今地動范圍極大,城池、房屋怕是毀壞甚多,半月之前,隴西有文書傳至,言語已經半月無雨。”
“如今,算下來已經一個月了,又有地動連通,怕是不日將會有大量饑民流入關中,饑民事小,怕是山東諸國以此發難,以為滔滔流言。”
地動之事,諸夏間不算罕見,但也是不多見,但是此刻隴西、北地有地動之事,可不是一個好時候,相邦昌平君出列,神色深沉而道。
“我王,如此,當暫緩對趙攻勢,先行解決隴西之事!”
長史李斯出列,事有輕重緩急,攻趙雖然事大,但放在此刻發生的地動之事面前,不為大也。
“大王,地動之事不日將會在關中、關外傳開。”
“如今,當一決諸般對策,應對隴西饑民、山東六國流言、關中六國間人生亂之事,更甚者,如今韓國剛滅,也當令南陽守葉騰整軍待備。”
廷尉王綰出列,述說目下首要之事。
“寡人知矣。”
“只是……,此等關頭,昊天落下偉岸之力,贏秦祖地震動,寡人心中略憂。”
“李仲,請陰陽家東君閣下前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唐三中文網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