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方丈眼睛不眨地,一直仔細地看著。並向眾人示意,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一起進行演練。眾弟子便都起身,一同演練起來。
不過,大多數人,都是跟著長生,亦步亦趨地,模仿著長生的動作,進行著練習。
朱慈炤當然也緊盯著長生,按照長生的一招一式,開始進行著演練。
老方丈一直在仔細地觀察著,特別是長生和朱慈炤,以及參加研習的幾位小武僧。他看得出,朱慈炤一開始就在用意念,模擬著長生的動作,運氣、發功。
好在,長生的動作,可能是由於邊想著童子功的要領,邊設計自己的動作,還要同時把前後招式融會貫通起來。所以,動作做的不是很快。
朱慈炤看著長生的動作,似乎都比較簡單,而且發揮的也比較緩慢。嘴角露出一絲笑意,心裡嘲諷道:童子功不是你這般小兒科吧,看樣子,你體力也隻恢復如此了。
老方丈知朱慈炤的意思,隻當是平常,並無任何反感。也正好,大家都作一樣的動作招式,生理反應的差異,就更能讓每一個人體會到少林童子功之奧妙。
當朱慈炤重複著長生的招式,以為這樣就能掌握住長生的進展,同時也記住長生理解的少林童子功。他斷定,自己稍後再加以發揮,定將會練出的這一少林絕技,一定能超越成長生。
可是他跟著長生默練著,越來越感覺自己的下半身,特別地躁熱起來。他以為也許自己真的練出效果了,開始**中燒,似乎陽性大增,精力旺盛。
與此同時,他仔細觀察長生的面部表情,看到長生似乎渾身都在冒著熱氣。
他覺著自己是不是看花眼了,使勁眨了眨眼,再細看長生,卻又覺著長生表情平靜,並沒有什麽剛才感覺的異樣。
終於成長生演練完畢,他所理解的少林童子功,也完全呈現在眾人的面前。
等長生的收式立穩,老方丈讓身邊的小武僧和尚,給長生遞了一帕棉布敷子。
長生接過,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還無意間揮動胳膊,擦拭了一下自己的脖頸和胳膊腋下。朱慈炤馬上看到長生的褲腰、肩背上的衣裳都已透出汗水的印跡。
老方丈“呵呵”地笑了,似乎對成長生的演練十分滿意。他說道:“老衲看到了眾人各自的成效,十分地合乎老衲所述少林童子功的狀況。眾位也都要記住方才所演練的少林童子功之感悟,勤加練習。也可互相切磋,得以互補有無,一同精進。”
眾人都應答:“弟子謹遵方丈大師教導。”
朱慈炤則問道:“方丈大師,您說也可互相切磋,才能一同精進,對吧?”
老方丈朝下方朱慈炤看去,點了點頭,答道:“正是。”
朱慈炤馬上要往下說,豈料老方丈趕緊擺了擺手,說道:“朱施主,老衲知你心性高遠,但方才見你所演練的少林童子功,並沒有達到預期之成效。望你還是先行勤加練習,悟得一二,再行切磋。”
這讓朱慈炤頗為不滿,又說道:“方丈大師,您似乎對弟子有偏見。成長生方才演練的少林童子功,軟弱緩慢,弟子覺著他並無得方丈大師真傳,卻贏得大師的誇讚。所以,弟子想與成長生切磋一二。”
老方丈本不想讓朱慈炤直接說出來,以免要當眾駁他臉面,有些不妥。但朱慈炤如此咄咄逼人,老方丈也不得不當眾說出實情:
“朱施主,老衲是覺著,方才長生演練的少林童子功,已真正融合了自身的內力真氣,章法頗佳,路子也對;但朱施主,所演練的童子功,只有表面力度,並無融入自身的內力真氣,所以無法當下進行切磋。”
朱慈炤聽著,有些吃驚,當然更是不甚服氣。又說道:“方丈大師,成長生年紀小力氣小,演練大師的武學絕技,不能到位,通過切磋,應該能夠精進一些吧。怎麽能總是被護著,給眾人以假象,似乎真的他就能承繼大師的衣缽。”
老方丈還是“呵呵”地笑道:“朱施主不必擔心,老衲的衣缽並無秘密。將要教給所有武僧的,以及老衲教給朱施主和長生的,全都是一樣的。今後,你等也是一起演練、研習。倒是朱施主,所學的少林功夫,可比其他人都要多些。因為, 老衲針對朱施主的氣山血海狀況,還專門獨創設計了不少招數和套路與你。朱施主可曾記得,並加以研習、演練?”
朱慈炤聽到老方丈如是說,雖認同老方丈所說,確實如此。但還是覺著老方丈,並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他是問:成長生為什麽總被老方丈袒護。而且,怎麽能允許成長生直接稱呼老方丈為師傅?
這明擺著是告訴眾人,長生就是老方丈的衣缽傳承師傅嘛!
但這一點上,老方丈和東南少林寺的住持老和尚,似乎都解釋過。說是:長生年齡小,故直稱其名諱。而朱慈炤是皇子,是官,自然是不能直呼名諱的。而少林寺,是塵世外清淨之地,也是不便於稱呼官職的。故也只能稱呼朱慈炤為朱施主,方顯正當。
至於成長生稱呼老方丈為師傅,完全是東南少林寺住持老和尚,向老方丈推薦長生時,要求長生給老方丈磕頭稱師傅的。
這一幕,眾人都有所親眼看見。
十二生肖也實況探報給朱慈炤過。
當時朱慈炤覺著,長生如此稱呼老方丈,定會惹來非議,不僅老方丈會覺著不尊敬,其余少林武僧也會反感的。
在整個少林寺,根本無人不稱呼老方丈為方丈大師。
唯有成長生例外,他以年少為由,能總如此嗎?能服眾嗎?
朱慈炤不甘心,又說道:“弟子確實感激方丈大師為我獨創功夫。弟子因此也覺著,能比成長生更精進少林武學。所以想與成長生切磋,請方丈大師驗證,也請眾人見證:只有弟子能夠繼承方丈大師的衣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