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菲裡茨師長正式接管赫伯特斯赫厄市之後,才明白赫伯特斯赫厄市長所說不假。
至少在赫伯特斯赫厄市范圍內,德國駐軍的數量少的可憐,加起來都不足二十人。
而這二十人之所以還留在這片地區,是為了保護赫伯特斯赫厄市政府。
畢竟這片殖民地擁有高達上百萬的土著人口,這些土著人口對於歐洲殖民者非常仇恨。
如果不留有一定的士兵保護市政府,一旦被這些土著發現德國駐軍減少,恐怕赫伯特斯赫厄市政府,以及城市內所有的德國居民都有危險。
德國人的轉移十分乾脆,不僅調走了大部分的殖民地駐軍,還運輸走了一部分人口。
根據赫伯特斯赫厄市長的解釋,被提前運回德國的人口,對德國大多都是死忠,並不願意加入澳大拉西亞的統治。
剩下的大多數德國移民和歐洲移民,基本都在德屬新幾內亞擁有自己的財產。
他們的財產在這兒,他們的家庭在這兒,他們也在這兒扎了根。
對於這些人來說,誰統治這片地區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的財產和安全能否得到保護。
根據阿瑟的吩咐,在控制了赫伯特斯赫厄之後,菲裡茨師長就命人緊急對外張貼公告,宣布在赫伯特斯赫厄實行臨時軍事管制。
不過,對於所有赫伯特斯赫厄的市民的財產和人身安全,公告中也專門提到了,澳大拉西亞政府認可這些人在新幾內亞地區的財產。
如果這些人願意加入澳大拉西亞的國籍,那麽他們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也將受到澳大拉西亞軍隊的保護。
對於澳大拉西亞來說,德國提前撤回在德屬新幾內亞的一部分移民,相當於是在幫助澳大拉西亞進行移民篩選。
離開的或許不全是不願意加入澳大利亞的,但剩下的,應該大多都是願意加入澳大拉西亞的。
在澳大拉西亞距離如此之近的前提下,將德屬新幾內亞納入自己的統治根本沒有任何阻力。
因此,赫伯特斯赫厄市民想要保證自己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投靠這片地區最強大的國家澳大拉西亞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也正因為留下的基本都是願意順從澳大拉西亞統治的,因此,赫伯特斯赫厄的軍事化管理進度也非常順利。
第二師抵達赫伯特斯赫厄的第二天,也就是1914年8月20日,澳大拉西亞運送的第一批物資就已經抵達了赫伯特斯赫厄的港口,並且被菲裡茨師長分發給赫伯特斯赫厄的市民。
這批物資的種類其實很簡單,大多都是糧食,武器彈藥,醫療物資和衣物。
除了武器彈藥是專門供給給第一師和第二師的,剩下的所有物資赫伯特斯赫厄的市民都有份。
當每一個赫伯特斯赫厄市民排隊領到這些物資之後,每個人的臉上也不由自主地洋溢出笑容。
至少他們的生活有了保障,不用擔心因為戰爭被切斷後勤補給之後,沒了生活物資供應。
也正因為心情的轉變,赫伯特斯赫厄的市民們,對於澳大拉西亞軍隊也變得十分歡迎。
這樣一支不會傷害平民的軍隊,走到哪裡都不會引起民眾的敵視。
其實這也是因為德國之前和澳大拉西亞的良好關系,再加上澳大拉西亞國內有著相當一部分的德國移民,因此阿瑟並不打算把和德國的關系弄得太僵。
甚至戰後,澳大拉西亞還要從德國弄到更多的人業設備和科研人才,也就要求德國人至少對澳大拉西亞沒有惡意,澳大拉西亞才能更好地接收這些人才。
在8月20日,菲裡茨師長成功和第一師西爾維奧師長取得了聯系,講述了在赫伯特斯赫厄所發生的一切,以及德國人的提前撤退。
西爾維奧師長正疑惑在新幾內亞地區為什麽沒見到德國駐軍,這下也算是解開了謎團,下令部分軍隊開進到德屬新幾內亞和荷屬東印度的邊境,主力則前往赫伯特斯赫厄和第二師集合。
按照赫伯特斯赫厄市長給出的情報來看,德國所有的太平洋殖民地,應該都如同德屬新幾內亞這樣,部分移民和大部分軍隊都被提前調走,剩下的大多都是願意加入澳大拉西亞的。
如果這條情報不假,澳大拉西亞接收這些殖民地的速度會快很多,也能夠避免沒有必要的傷亡。
西爾維奧師長命令主力部隊快速前往赫伯特斯赫厄,目的就是盡快集結並且前往其他的德屬太平洋殖民地,並且順利接管當地的政府。
1914年8月21日,第一師順利抵達赫伯特斯赫厄,軍隊順利接收德屬新幾內亞的消息也傳回澳大拉西亞。
對於澳大拉西亞政府來說,這場戰爭中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已經完成,接下來就是接收德國剩下的太平洋殖民地,然後就可以坐看歐洲戰爭了。
而對於澳大拉西亞的平民,特別是以德國裔為主的移民來說,澳大拉西亞和德國之間沒有太大的戰爭,這是一個好消息。
畢竟傷亡就代表著仇恨,如果德國和澳大拉西亞結下仇恨,他們這些居住在澳大拉西亞的德國裔移民的下場可想而知。
目前和平接管殖民地的方式對兩方來說都有好處,德國能夠收攏更多的軍隊位於歐洲戰場,不用再浪費精力分管太平洋的殖民地。
同時,澳大拉西亞還能完成自己的戰略目的,對於這場戰爭來說可謂是雙贏。
1914年8月22日,澳大拉西亞軍隊抵達德屬薩摩耶首府阿皮亞,從德屬新幾內亞那樣,很快就接管了阿皮亞,並且實行了軍事化管理。
第一師和第二師的行動很快,截止1914年8月26日,用了不到一周的時間,就順利接管了德國所有太平洋殖民地。
目前所有的德屬殖民地都是軍事管制狀態,暫時不允許當地居民隨意出入,生活和各類物資則由軍隊統一配送。
大多數移民對於澳大拉西亞的軍事管制狀態還是接受的。至於不接受澳大拉西亞管理的移民,要麽被迫服從,要麽從軍隊那領到足夠的路費,然後拋棄所有財產,乘坐返回德國的輪船。
但問題是,因為歐洲戰爭目前打的水深火熱,澳大拉西亞遣返這些移民的船隻,也只會將他們送到德國的非洲殖民地。
至於他們在非洲的生活到底如何,那就不是澳大拉西亞政府能夠保障的了。
好在經過了德國先前一輪的篩選,留下來的大多都是比較順從的。
幾乎沒有人選擇第二項被遣返,因為他們前往非洲殖民地的生活不一定有現在好,至少現在的生活物資能夠保障。
德國所有的太平洋殖民地加起來也擁有30多萬的人口,這也讓目前澳大拉西亞的人口已經真正的突破了1500萬。
只不過,人口增長仍在繼續,因此想要得知今年具體的人口增長數量,得等到今年的年底報告會議了。
澳大拉西亞的作戰任務順利完成之後,阿瑟的目光也成功地重新回到歐洲。
相較於澳大拉西亞在太平洋戰場中的小打小鬧,同盟國和協約國在歐洲戰場可是動了真格。
根據皇家安全情報局傳來的情報來看,截止八月下旬,同盟國和協約國在歐洲投入的軍隊已經超過200萬,其中俄國61萬,德國73萬,法國55萬,奧匈帝國39萬,塞爾維亞15萬。
目前西線戰場和東線戰場的人數差不多,都維持在100萬出頭的樣子。
但這只是短時間內的局勢。伴隨著歐洲各國軍事動員的進度,再加上從其他地區調遣軍隊,歐洲戰場的士兵人數只會越來越多,甚至有希望在短時間內突破300萬。
說到同盟國和協約國目前的戰爭局勢,不得不提到歐洲戰事中最重要的一個國家,德國的戰略選擇。
早在戰爭爆發幾十年之前,德國就制定了對於法俄作戰的戰爭計劃。
1871年到1879年這一時期,德國的軍事力量稱霸整個歐洲,時任德國參謀總長的毛奇元帥(老毛奇)認為,因為法俄的走近,德國將不得不面臨兩線作戰的危機,這樣的戰爭是艱難和持久的。
但因為鐵路運輸的發展, 讓老毛奇元帥敏銳的察覺到,利用鐵路乾線可以迅速調動大部分兵力,先對付隨時準備進攻的敵人,然後再去對付動員遲緩的敵人。
對於德國來說,隨時準備進攻的敵人自然就是法國。那個動員遲緩的敵人,自然是腐朽不堪的沙俄帝國。
因為法國軍事實力的增強,再加上德法邊境法國堅固的要塞,讓德國人認為法俄兩國中,法國是最危險的敵人。
而德國第三任參謀總長施裡芬將軍,則制定了更為詳細的對法俄作戰計劃。
施裡芬將軍認為,必須要避免同時對法國和俄國作戰,因為這兩個國家加起來的實力已經超過德國。
“德國必須全力撲向最強大,最有力,最危險的敵人身上,而這個敵人只能是法國。”這是施裡芬將軍在1905年《對法戰爭備忘錄》中提出的理論,也是施裡芬將軍的戰略結晶。
3000字第一更,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