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持續到現在,明眼人都已經看出戰爭已經到了尾聲。但問題是,戰爭到底以怎樣的方式結束,這一點並不太確定。
如果仔細研究一戰各國的歷史就能夠發現,一戰是歐洲王室之間的內戰,更是德國貴族之間的內戰。
為什麽這麽說呢?
首先,參與戰爭的所有列強國家,除了法國這個共和國和意大利這個例外之外,其他國家的王室都來自於德意志地區。
英國王室和澳大拉西亞王室自然不用多說,是德國薩克森·科堡·哥達家族成員。
俄國的羅曼諾夫王室來自於德意志地區,奧匈帝國的哈布斯堡王朝同樣也出自德意志地區,只不過被當時的普魯士王國排擠,最終單獨成為了奧地利帝國。
除了各國的王室之外,英國國內有著相當數量的德國貴族,德國國內也有著相當數量的英國貴族。
各國王室之間複雜的聯姻關系,就讓各國王室組建了密不可分的血緣網絡。
因此,這場戰爭也可以看作歐洲君主之間的內耗,不僅大幅度削弱了歐洲王室的實力,甚至還讓歐洲一大批貴族喪失了實際領地。
就連看起來王室地位很穩的大英帝國,如果不是保王派的勢力很大,甚至都有變成共和國的風險。
因此,這次世界大戰結束的越早,對於歐洲王室之間的內耗也就越少。
君主製更加強大對於阿瑟來說沒有壞處,甚至還能保障阿瑟的王位更加穩定。
正因為如此,盡快結束這場戰爭已經成了阿瑟所期待的。
但在結束這場戰爭之前,澳大拉西亞同樣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首先就是澳大拉西亞在戰爭期間迅速發展的軍工業和製造業。
在戰爭爆發之前,澳大拉西亞的軍工行業從業人員只有兩萬人出頭,這還是因為戰爭即將爆發,軍工業已經經過不小的擴張的員工。
而現在的軍工業從業人數至少超過十萬人,工業產值相較於1913年擴張了五倍,相較於於1914年擴張了三倍,擴張速度十分誇張。
戰爭結束後這些軍工業從業人員的安置是一個問題,澳大拉西亞明顯在戰爭後不需要這麽龐大的軍工,至少要縮減到現有規模的五分之一,否則就會面臨軍工業產能過剩的問題。
除了軍工業之外,澳大拉西亞的製造業的擴張也是個問題。歐洲戰爭為澳大拉西亞創造了大量的製造業訂單,讓澳大拉西亞的許多私人工廠都賺取了足夠的資金,也讓澳大拉西亞的製造業產能遠遠超過本土人口所需。
一個比較誇張的數字,澳大拉西亞每年向歐洲出口近200萬身軍裝,但澳大拉西亞軍隊的需求每年只有不到50萬。
要知道,這還是在軍隊大擴軍之後的軍裝需求。如果是在戰爭之前,澳大拉西亞目前每年所生產的軍裝數量,足夠軍隊十年的需求了。
目前最為緊急的任務,就是逐漸減少軍工業和製造業的生產數值,減少到一個合理的范圍,才能避免這些企業面臨破產危機。
部分工廠為了獲得更大的訂單,可以說是砸鍋賣鐵的購置生產線。
如果輕易減少生產數值的話,很容易讓部分砸鍋賣鐵購置生產線的工廠面臨債務危機。
但如果不從現在減少生產,戰爭結束後這些工廠產能過剩還會面臨資金危機。
經過慎重的考慮之後,在阿瑟的指示下,澳大拉西亞政府決定對於全行業進行提前減產,鼓勵各工廠改裝生產線,減少軍工產品和日用品的生產。
不過也不是沒有好消息。在和荷蘭的戰爭結束之後,澳大拉西亞已經基本掌握了整個荷屬東印度。
這片地區擁有高達數千萬人口,將會是澳大拉西亞的產品傾銷地之一,為澳大拉西亞消耗一部分工業製成品。
再加上國內人口增長帶來的物資消耗,需要減產的工廠數量和規模也都能讓人接受。
需要減產的工廠,政府都會進行一定的補貼,確保絕大多數工廠不會因為減產而倒閉。
這也算是挽救澳大拉西亞來之不易的工業,反正錢可以從同盟國的賠款中獲得。
細看澳大拉西亞為這場戰爭獲得的土地,基本滿足了澳大拉西亞成為超級大國的需求。
獲得了中東的土地之後,澳大拉西亞在礦產資源方面沒有了缺陷,單靠礦產資源就能夠成為一個極度發達國家。
而在本土方面,澳大拉西亞北部的防禦島鏈已經完全完善,可以完善的抵禦來自北面島國和東面美國的進攻。
搭配優秀的陸軍和強大的海軍,澳大拉西亞可以驕傲的宣稱,在核彈和導彈被發明之前,澳大拉西亞的本土沒有任何被攻破的風險。
只要等這場戰爭結束,澳大拉西亞的基調就會變回發展國內,治理澳大拉西亞內部的大沙漠,同時發展新獲得的殖民地。
如果能夠從德國吸引大量的人才,並且獲得大量的工業設備,再加上消化這些領地,可以說澳大拉西亞已經具有頂級列強的實力,可以和英法美這樣的列強扳扳手腕了。
政府的官員們為了更好地治理這些地區,每天都在忙的焦頭爛額的開會和調查資料。
阿瑟前段時間還在內閣會議上隱晦的提出了遷都的想法,考察新首都的選址,以及調研民意的諸多事宜同樣讓政府頭疼。
只不過,作為政府的最高決策者,阿瑟自然不會親自去忙這些事情。
阿瑟來說,他只需要掌控事情的宏觀基調,微觀的詳細操控則交由這些內閣部長們以及他們的下屬負責。
如果一個國家的發展需要國王累死累活在各方面進行詳細的操控,那這個國家的發展是不長久的,很有可能只會繁華一代。
對於阿瑟來說,他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任務,那就是教育自己的三個孩子。
是的,瑪麗王后在一年多以前為阿瑟誕下了第二個兒子,被阿瑟取名為彼得。
彼得現在也才一歲,自然不需要進行什麽教育。阿瑟的大兒子威廉和女兒安娜目前都已經七歲出頭,正是需要進行好好教育的時間。
為了更加實際的鍛煉威廉的行政能力,阿瑟決定將中東地區的開發交給威廉來執行。
雖然威廉只有七歲的年紀,但經歷了較為嚴格的精英貴族式教育,起來倒像一個小大人。
當然,如果單單是這樣,阿瑟倒也不會將面積如此龐大的波斯灣沿岸領地交給威廉進行管理。
還有一個很是重要的原因,在未從波斯灣沿岸換到更多的領地之前,阿瑟並不打算大力開采波斯灣沿岸的石油。
這也代表著波斯灣沿岸領地的開發力度並不大,加上有著阿瑟指派的官員進行協助,將其交給威廉管理也算放心。
不了讓威廉經歷一次挫折,反正波斯灣沿岸的人口也不多,正好看看威廉經歷的這幾年精英式貴族教育都學了些什麽。
反正波斯灣沿岸的駐軍並不歸威廉管理,小威廉就算鬧得再歡,也不會影響澳大拉西亞在這片地區的統治。
至於那些波斯灣沿岸地區土著人口的死活,阿瑟不在意,其他國家也不會在意。
阿瑟最開始決定將波斯灣沿岸地區交給威廉管理的時候,能夠很明顯看出來小家夥眼裡的興奮。
很明顯,獨自管理一片龐大的領地對於一個男孩的吸引力是巨大的。
阿瑟還詢問了小威廉掌管這片領地後首先要做什麽,得到的回答居然是軍事管理加上奴役土著。
這樣的回答是妥妥的鷹派思想,但阿瑟覺得也沒有什麽不妥。
因為這場世界大戰的影響,各國的鷹派主戰思想都在不斷的增加。
主和派強勢那是戰爭之後的事情了,畢竟在戰爭結束之前,大量的平民都受到各國政府的蠱惑,但只知道報效國家,並不知道報效國家給自己帶來的死亡威脅。
當戰爭結束之後,人們驚訝地發現,自己的朋友,親人因為這場戰爭死去了大半,戰爭的傷害才切實的反映在每個人的生活中。
對於阿瑟來說,小威廉是鷹派思想也沒有什麽不好, 但也得分對誰鷹派。
土著的死活並不用在意,甚至如果澳大拉西亞的領地存在太多的當地土著,容易被將來的像美國這樣的共和國家所蠱惑,讓這些土著在澳大拉西亞的領地內策劃獨立。
與其這樣,還不如提前解決這些土著,當這些佔領的殖民地和土地全部變成澳大拉西亞人永久居住的合法領土。
在後世有一個鮮明的例子,就是二戰後被俄國人佔領的東普魯士土地柯尼斯堡。
柯尼斯堡是曾經普魯士的首都,但在二戰德國投降後被俄國人佔領。
不然為了更好地守住這片土地,開啟了大規模的遷移計劃,將一片土地的德國人全部驅逐到西德,且移民了大量的俄國人居住在這片土地。
結果這片德國人的故土,變成了大多數俄國人居住的土地,也就成了俄國人的合法領地。
3000字第二更,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