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意大利和巴爾乾聯軍在奧匈帝國邊境攻勢突飛猛進之時,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確實有點慌了。
美國人之所以不參加這場戰爭,並不代表著他們不想瓜分利益。
只不過美國人想以更重要的角色參與這場戰爭,他們想等到協約國和同盟國打到筋疲力盡,自己再以調停者的身份加入戰爭。
但沒想到,同盟國在協約國的進攻中已經展現出疲態,甚至同盟國目前只剩下兩大列強苟延殘喘。
如果意大利和澳大拉西亞真的聯手打敗了奧匈帝國,只剩下苦苦支撐的德意志帝國,也注定堅持不了多久。
目前局勢的發展和美國人的想象可謂是兩個極端。美國人驚訝的發現,似乎不需要自己,協約國就能打贏這場戰爭。
這就讓美國人有些著急,如果坐視協約國打敗同盟國瓜分利益,美國人不參與的話,是根本不可能有崛起的希望的。
為了從這場戰爭中瓜分到利益,美國人坐不住了,開始和英國協商,請求參與這場戰爭。
這個世界因為有著澳大拉西亞的加入,美國人到目前為止,對於這場戰爭的影響微乎其微。
首先,協約國目前所佔領的所有德國海外領土,按照現有的佔領區域進行劃分,美國人並不參與這些地區的分配。
對於這樣的潛在競爭者,自然是能削弱就削弱,更不可能給予其發展的機會。
如此一來,協約國陣營就變成了英國和澳大拉西亞對抗法美俄,加上一個如同牆頭草一般的意大利,戰後的利益分配注定不會平靜。
這還是在澳大拉西亞擁有接近100萬作戰部隊,以及海軍全面出動的情況下的軍事花費。
至少要減少歐洲對美國經濟的控制,美國才能更好的發展。
而意大利的意見很符合意大利在一戰中的定位,又不願意得罪英國和澳大拉西亞,又想讓美國加入來獲取大量的資金和物資援助。
對於美國想要加入協約國的提議,英法則保持了完全相反的態度。
雖然美國大可以直接向德國宣戰,但單獨對德國作戰和加入協約國對德國作戰,在戰後的利益分配是兩回事。
如果島國真的敢這麽做,哪怕美國是島國的盟友,也絕對救不了島國。
眼看著目前局勢已經超出了自己的預期,美國總統威爾遜當機立斷的決定,盡快加入這場戰爭,為美國爭取更多的利益。
美國參戰帶給歐洲最大的改變,就是歐洲各國家的輿論態度。
要知道,去年島國的軍費只有2.2億美元,連澳大拉西亞的軍費支出都達不到,島國又怎麽有膽量去挑戰英法的地位呢?
剩下的協約國列強國家就只剩澳大拉西亞和意大利了。阿瑟的態度十分鮮明,那就是和英國人一樣,不同意美國加入協約國對德作戰。
美國人沒能從戰爭中獲取大量的利益,也就還沒有逆轉和歐洲的身份。
不比別的,就算單單比人力和物資的消耗,同盟國也絕對不可能是協約國的對手。
雖然陸軍人數方面澳大拉西亞處於劣勢,但澳大拉西亞的海軍對島國進行全面封鎖,同時空軍在不斷的轟炸島國各大城市,很快島國就會面臨物資緊缺的問題。
就目前澳大拉西亞所表現出的實力來看,如果澳大拉西亞和島國對戰,島國不一定會有勝算。
相較於其他國家來說,最受益的應該是澳大拉西亞。1916年澳大拉西亞的軍費總支出只有1.2億澳元,差不多相當於3億美元。
英國和俄國有著多方面的衝突,如果法國和美國走近,不過也很有可能靠近法美。
這也代表著,至少在八月之前,歐洲戰場上的美國軍隊不會太多,美國軍隊對於戰爭的影響也微乎其微。
英國和法國在戰略利益分配上已經有很大的裂痕,而俄國經歷內亂之後,表現出的態度更加看重資金和物資,而不是和其他國家的感情。
換句話來說,誰能給俄國提供更多的物資和資金支持,誰也就會獲得俄國的支持。
1917年6月1日,獲得了協約國的同意之後,美國人迫不及待地對德宣戰,並且立即派遣了一支運輸艦隊,運送一支陸軍師和美國遠征軍總司令部前往歐洲。
美國的陸軍人數在各大列強中是最少的,哪怕威爾遜總統已經提前說動了國會進行全國總動員,至少需要一個多月的時間才能有所成效。
因此,美國人很快獲得了俄國的支持,同意美國加入協約國對德作戰。
要知道,戰爭前英法每年的軍費支出也不過6億多美元,這筆資金能夠提供英法戰前至少三年的軍費。
但島國和美國不同,島國既沒有美國如此發達的經濟體系,也沒有足以讓英法重視的海軍。
哪怕只是紙面數據,協約國仍然對同盟國保持著巨大的優勢。這樣的優勢不僅在於人口,經濟和工業,也在於協約國的土地面積,礦產資源和各種物資儲備。
1917年5月底,美國政府再次和協約國展開會面,並且承諾了讓各大國家幾乎都不可能拒絕的條件。
澳大拉西亞幾乎承擔了俄國和巴爾乾諸國的所有軍火貿易,再加上英法的援助,協約國的武器進口需求並沒有那麽高,也自然不會趕著去給美國人送錢。
這也代表著,美國人提供的這筆20億美元的無息貸款,差不多能夠讓澳大拉西亞在戰爭中支撐七年。
就連原本歷史上美國賺取了很多利益的軍火貿易,在這個世界都沒有美國人的份。
如此一來,同盟國也就只剩下德國負於頑抗,美國人想要獲得更多的利益分配,就只能出動軍隊真刀真槍的和德國人血拚。
甚至連意大利都被美國人說動,最終以3比2的優勢,同意美國人加入協約國對德作戰。
美國人可以獲得所佔領的德國土地的利益分配,但也要根據一個前提,那就是之前協約國所約定的,根據各國在戰爭中的貢獻進行利益分配。
俄國人對於美國加入協約國的態度也是支持的,問美國不僅承諾向俄國提供一部分無息貸款,還承諾向俄國進行長達兩年的援助。
法國人自然希望能夠有美國這樣的列強加入協約國,自己承受一部分壓力,同樣也為自己分擔一部分傷亡。
更何況,美國人是戰爭後澳大拉西亞的直接競爭者,也是最有可能和澳大拉西亞爭奪歐洲人才的國家。
之所以軍費這麽低,因為和英國人的條約中,英國人要承擔澳大拉西亞在歐洲作戰軍隊一半的軍費,這可是一筆高達6000萬澳元的支出。
值得慶幸的是,德國目前處於軍政府的統治狀態,政府的統治還不至於被一些報社的質疑動搖。
甚至島國國內十分缺少礦產物資,加入協約國反而還需要英法的援助。
如果不加入協約國,島國就只能單獨對著德國宣戰。但協約國的利益分配涉及德國所有的海外領地, 島國如果光明正大的侵佔德國的東亞殖民地,相當於是在危害協約國的利益。
美國人的加入雖然會為澳大拉西亞承擔一部分物資壓力,同樣也會分走大量的戰後利益分配,這對於澳大拉西亞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英國人雖然傷亡也高,但正規軍的傷亡只有幾十萬,更多的是殖民地部隊的傷亡。
軍政府就有這樣的好處,後方政府十分理解前線的指揮官,德國政府和容克貴族仍然是堅定的主戰派,並沒有受到影響。
只要一封鎖,島國所面臨的困境比德國都嚴重。缺少各種物資也足以讓這個國家內部崩潰。
美國總統威爾遜一邊說服國會開展全國總動員,一邊和英法取得聯系,請求以協約國的身份加入這場戰爭。
從6月1日美國對德宣戰開始,歐洲各國家的報社普遍唱衰德國,甚至有不少媒體直接宣稱,德國的敗亡已經是短時間內的事情,協約國的人們很快可以歡呼勝利了。
不過,對於意大利和澳大拉西亞這樣經濟相對來說欠發達的國家,這20億美元的無息貸款還是很有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