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大危機各國民眾的哀嚎中,整個1927年仿佛春風拂面一般,似乎經歷了,又似乎忘卻了。
時間也很快的來到了1928年,世界局勢也在沉寂之中積累了怒火,似乎離爆發也就不遠了。
因為處於經濟危機之中,各國都在實行自己的小辦法來緩解經濟危機。
英國人正在維持放棄金本位製之後的英鎊秩序,美國人正在促成胡佛總統的心血,大壩的建造計劃。
法國人正在為法郎集團的參與國少而煩惱,俄國國內已經民怨沸騰,似乎離新的戰爭已經不遠了。
唯獨澳大拉西亞國內還算和平,也正因為如此,吸引了大量的歐美人口和技術人才,還有很多歐美企業選擇在澳大拉西亞扎根。
不少歐美著名的大企業紛紛選擇在澳大拉西亞開設分公司,將自己相當一部分業務轉移到澳大拉西亞,來降低公司在經濟危機中的損失。
那些中型的公司就沒有那麽大的資本了,他們的選擇或許只有一個,那就是直接搬遷到澳洲。
不管這些企業的選擇是怎樣的,1927年對於澳大拉西亞來說是暴富的一年。
根據相關部門的統計,在1927年一整年的時間裡,外來企業在澳大拉西亞開設工廠和分公司的數量高達一千余座,總投入資金高達2億澳元以上。
除此之外,還有超過2000家規模不一的公司徹底搬遷到澳大拉西亞,這些公司分布的行業廣泛,其中不乏澳大拉西亞非常重視的化工行業。
借著各行業迎來重大變更的機會,阿瑟也對自己的一些產業進行了改動,讓每個行業分布的企業數量變得更加合理。
首先是阿瑟比較看重的汽車行業,這也是迎來改動最大的行業之一。
因為阿瑟收購了許多德國的汽車企業,這些企業中不乏後世非常出名的豪華汽車品牌。
也正因為如此,阿瑟將汽車企業進行了相當的改動,明確了這些企業主要經營的業務。
首先是普通民用汽車行業,澳大拉西亞將擁有奔馳(本茨)汽車廠,寶馬汽車集團和奧迪汽車公司三大廠商。
汽車行業不再是本茨一家獨大,不過這也能促成汽車品牌的革新,讓澳大拉西亞的汽車品牌充滿競爭力,相關科技的提升也就變得迅速了。
在某一行業有壟斷企業是阿瑟不願意見到的,這會導致某個行業的新興力量不斷丟失。
如果民用轎車行業一直是本茨一家獨大的話,不僅會讓本茨汽車廠驕傲自滿,降低自己的創新能力,還會讓民眾產生審美疲勞,降低澳大拉西亞民用轎車的吸引力。
讓三個品牌互相競爭,不僅能夠更大程度的降低汽車的售價,達到讓利於民的目的,同樣還能提升澳大拉西亞汽車品牌的對外吸引力,打下更龐大的海外市場。
至於三個品牌互相競爭會不會搞垮某個品牌,那就不是阿瑟該考慮的問題了。
畢竟阿瑟該給的支持都給了,如果公平競爭的情況下還能被搞垮公司,只能說明某個汽車品牌確實不值得大力投入。
汽車行業肯定不止普通民用汽車領域,還有更加豪華奢侈的豪華汽車和跑車,以及更偏向軍用的越野車型。
這也是汽車發展的必然,因為普通的民用汽車是無法適應軍隊所需要的各種環境的。
這也代表著現有的普通汽車已經無法滿足軍方的需求,設計出一款更加具備越野能力的車型已經成了軍方的最大需求。
軍方這樣的需求已經向阿瑟提交過好多次了,借著這樣的機會,阿瑟命令政府向國內所有車企征求車型設計計劃,並且最終由民間汽車公司拿下。
不過這家公司的名字太過土氣,再加上他們所設計的車型和後世的吉普車有些太過相似,阿瑟就順勢將這種車型命名為吉普,甚至還給這家汽車公司賜名為吉普汽車公司。
阿瑟的賜名這家公司自然不會拒絕,因為這在澳大拉西亞代表著無上的榮耀和企業的地位。
不過一家小型的公司不可能全部吃下軍方的訂單的,本茨汽車廠所研發的新的軍用車型,以及奧迪和寶馬聯合研發的車型都得到了軍方的訂單。
因為阿瑟給吉普公司賜名的原因,這幾家汽車廠的老板都厚著臉皮找到了阿瑟,請求阿瑟給他們新的車型賜名。
沒辦法,阿瑟只能給這兩款車型再次賜名,這也讓澳大拉西亞擁有了悍馬(本茨汽車廠),路虎(奧迪和寶馬合資),吉普(吉普公司)三大軍用車型。
這樣也好,阿瑟的賜名對於三家一樣的公司就沒有任何加成了,軍方的訂單還得靠他們所設計的車型的能力。
至於那些豪華汽車和跑車的品牌,當然是那些大名鼎鼎的保時捷,勞斯萊斯和邁巴赫主要經營了。
不過阿瑟也沒將他們主要經營的業務限制的太死,只要他們有足夠的資金和研發團隊,他們在保持自己主要業務的前提下,當然也可以進入新的行業。
不過對於這些汽車公司來說,想要進入新的汽車領域還是比較困難的。
這就相當於後世的法拉利去造普通家用轎車,會讓人覺得掉價。普通家用轎車公司去造豪華跑車,又會讓人覺得有些異想天開。
這麽一改動之後,澳大拉西亞國內的汽車品牌倒是多出了不少。
相信澳大拉西亞人以後算是有福了,買汽車的選擇也變得很多。
更重要的是,這些汽車企業大部分股份都是王室的,這也代表著汽車企業基本不會出現問題,就算出現問題也絕對會在很短的時間內被解決。
換句話來說,民眾們購買汽車時也不用擔心質量和質保問題,畢竟王室的企業自然關乎到王室的名聲,沒有人會拿王室開玩笑。
阿瑟更高興的,其實還是那幾十家化工企業在澳大拉西亞扎根。
或許是看到了拜耳集團的大動作,和拜耳集團同為德國化工巨頭的巴斯夫公司也不甘示弱,選擇在澳大拉西亞扎根生存。
不過相較於只是開設分公司的拜耳集團來說,巴斯夫公司做的就比較極端了。
或許是因為忍受不了德國社會的混亂,巴斯夫公司幾乎是舉家搬遷到了澳大拉西亞,德國國內隻留下了基本是空殼的總公司。
對於這樣一家化工巨頭幾乎是全部搬遷的舉動,阿瑟當然是要予以支持的。
巴斯夫公司拿到的聖阿瑟堡附近的地皮都是最低價,並且還拿到了王室銀行300萬澳元的無息貸款。
當然,和拜耳集團一樣,王室的入股環節肯定是逃不了的。
畢竟作為一家化工巨頭,這在任何國家都是相當戰略和重要的企業,不將其國有化是根本不可能的。
不過阿瑟也沒有貪心,這次的入股環節還是叫上了政府,算是王室和政府一起入股巴斯夫公司。
王室用100萬澳元的資金換取巴斯夫公司10%的股份,政府用150萬澳元的資金以及提供土地政策方面的支持換取20%的股份。
雖然王室和政府加起來也只有巴斯夫公司30%的股份,但也絕對不算少了,至少不會讓巴斯夫公司亂搞。
如此一來,澳大拉西亞在化工方面就有了兩大巨頭拜耳集團和巴斯夫公司,化工方面的研發能力也算來到了世界一流。
再加上已經上千甚至數千家的中小型化工企業,澳大拉西亞在化工方面也算是初具規模, uukanshu 至少不再是缺點了。
為了讓一切都變得更正規化,阿瑟也成立了澳洲電氣公司,由王室和政府100%持股。
其中王室出技術,佔股45%,政府出資金和各種政策扶持,佔股55%。
阿瑟將之前所有電氣方面的企業全部並入澳洲電氣公司,讓澳洲電器公司負責澳大拉西亞的全面電氣化。
電氣方面掌握在一家純國企手中還是比較放心的。王室和政府各持股將近一半,王室也能起到監督政府的作用,避免純國企企業將來出現貪汙的現象。
當然,作為國家持有的企業,澳洲電氣的掌舵者也就變成了非常重要的人選。
因為阿瑟的高威望,這家新的龐大公司的負責人的人選自然是由阿瑟說了算的。
雖然沒有名義上的等級制度,但澳洲電氣公司的總經理級別也絕對很高,基本上在州長以下,市長以上了。
電氣公司的盈利能力阿瑟是不會懷疑的,畢竟伴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用電的電器會越來越多,居民的用電需求也會不斷的上漲。
甚至將來單憑澳洲電氣公司,就足以讓政府的收入再上一個級別。
王室在諸多汽車企業,化工企業和電氣公司的投資中也能迎來大量的回報,甚至阿瑟已經無法估算王室將來所擁有的財產數量,甚至可能要用多少個世界500強來衡量了。
這也代表著不管是不是王位的繼承人,阿瑟的後代都能分到相當一大筆財富,一輩子衣食無憂是完全沒問題的。
3000字第一更,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
最新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