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科學學院和皇家工業大學的提議很快被內閣會議通過,財政部也表示會撥款800萬澳元建成這兩所大學。
因為帶著皇家的前綴,阿瑟也特意表示會出席這兩所大學的開工儀式和首屆開學典禮。
這也讓內閣對於這兩所大學更加重視,教育部長凱洛更是將這兩所大學定為大學建設中的最重要項目,由自己親自監督。
教育的事情暫時解決之後,醫療的問題其實也不算什麽大問題。
澳大拉西亞目前擁有兩所醫科大學和一所醫學院,每年培養的醫學生數量還是很多的。
要知道,澳大拉西亞的大學最重視實踐能力,醫學院和醫科大學自然也不例外。
這些醫學院的學生雖然大部分都畢業沒幾年,但早已經在大學生涯中實習過數次,給執業醫生打下手還是完全能做到的。
經過幾年的經驗積累和技能磨練,他們也會在醫院成長為合格的醫生,然後被調到其他新建立的醫院。
目前澳大拉西亞的大型醫院數量遠超大學數量,各州平均大型醫院數量更是突破了5座。
其中比較誇張的,就是悉尼、墨爾本和聖阿瑟堡這樣的重要城市,大型醫院的數量都在5座以上。
而爪哇、蘇門答臘這樣的殖民地本土化的地區,目前的大型醫院數量只有1-2座。
醫療部門的發展計劃,其一就是提高目前現有的大型醫院的數量。
不管怎麽樣,大型醫院才具備更加先進的醫療水平,特別是要求極高的外科手術。
只有大型醫院的數量越來越多,才能保證有更多的人在需要治療的時候得到救治。
其二就是大量扶持醫藥企業。
光醫院多也不行,相應的醫療製造行業也要得到充足的發展。
目前澳大拉西亞醫藥行業的巨頭毫無疑問就是阿瑟所成立的醫藥集團。
作為阿瑟非常重視的醫藥方面的企業,醫藥集團目前成產的藥物暢銷整個澳大拉西亞,佔據澳大拉西亞醫藥市場的75%以上。
除此之外,醫藥集團還和許多國家有著合作,每年藥物出口帶來的純利潤至少也有2500萬澳元以上。
雖然看起來很多,但銷售青霉素藥物的利潤就佔據了大半,並且在逐年降低。
這倒不是說世界人口對於青霉素的需求在降低。實際上,伴隨著人口的增長,再加上世界各地的戰亂,青霉素的需求不可能降低,只會逐年攀升。
哪怕到了後世,青霉素藥物每年的銷售額都是一個龐大的數字,這是一個持續很久的市場。
也正因為如此,各國對於澳大拉西亞的青霉素藥物十分垂涎,很早就開始研發自己的青霉素藥物。
其一是打破澳大拉西亞在青霉素藥物方面的壟斷。
特別是全世界范圍內的壟斷,這對其他列強和所有國家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打擊,也代表著壟斷打破後的巨大商機。
其二就是攪渾青霉素藥物市場。
作為防止傷口感染的良藥,青霉素這種藥物絕對不愁銷路,也代表著生產青霉素藥物所帶來的巨額利潤。
從1924年銷售青霉素開始,青霉素藥物的生產每年都能給醫藥集團帶來超過2000萬澳元的收入,甚至在最巔峰時期更是突破了3500萬澳元。
雖然目前因為其他國家的加入,導致醫藥集團青霉素銷售的收入已經降低到2000萬澳元左右,而且還是貨幣貶值後的2000萬澳元。
但沒有人能否認,2000萬澳元的穩定年收入,對於任何國家和企業來說都有不小的吸引力。
但不管醫藥集團獲得怎樣的成功,仍然不能掩蓋澳大拉西亞醫藥行業落後於其他列強的現狀。
除了醫藥集團之外,其他的國際聞名的醫藥企業幾乎沒有,除了一家經濟危機中搬遷到澳大拉西亞的製藥公司。
醫療部要做的事情,除了修建更多的大型醫院之外,還有就是鼓勵民間的製藥領域,培養出更多的優秀的製藥企業。
只有大量的製藥企業投入到關於藥品的研發中,才有希望看到像青霉素這樣領先於世界的醫藥產品誕生在澳大拉西亞。
而藥物研發中需要投入的資金是海量的,這也代表著對那些醫藥企業的扶持一定要大,因為這也關乎到澳大拉西亞的民生。
對於這些,阿瑟給出的態度是,可以大量扶持,但要求醫藥企業研發出的藥物必須率先在澳大拉西亞生產和銷售,並且必須保證所銷售的藥物有著足夠的藥效。
關於醫藥企業,阿瑟也不是沒聽說過好藥不是好商品的說法。
雖然對企業來說賺錢無可厚非,但在國家大力扶持的前提下,這些醫藥企業還沒有一點自知之明的話,那麽阿瑟也會果斷放棄扶持,任其自生自滅。
反正王室的醫藥集團就已經決定了澳大拉西亞藥物研發的金字塔尖,也能確保澳大拉西亞人能夠享受到世界先進的藥物體系。
只有穩抓大型醫院建設和鼓勵藥業生產和研發兩項方針,澳大拉西亞的醫療領域才能迎來更好的發展,迎頭趕上曾經的美國。
是的,雖然曾經的美國已經不在了,但阿瑟還是以最巔峰時期的美國為目標。
在工業經濟和人口方面,如果澳大拉西亞能夠達到美國當時的規模,也就真正的擁有了覬覦世界霸主寶座的實力。
但在此之前,世界霸主寶座還得讓英國人坐著,順便讓英國人維持世界局勢的穩定,不要誕生太多的意外。
解決完教育和醫療的事情之後,這場會議也基本上到了尾聲了。
教育和醫療的問題初步解決可喜可賀,但也代表著澳大拉西亞要為此付出數千萬澳元的資金。
雖然看起來不多,但積少成多之下,對政府的財政來說也是不小的負擔。
澳元貶值到目前為止,目前每1澳元的購買力大約是貶值前的42%。
換句話來說,之前建造一艘最先進的戰列艦大約需要400萬澳元,目前一艘最先進戰列艦的造價已經突破1100萬澳元。
目前的貨幣仍舊保持著一定的價值,但確實已經沒有之前的貨幣那麽值錢了。
這在數據方面改動是極大的。之前很多年間,澳大拉西亞人的人均年收入都保持在60澳元左右。
而貨幣大幅度貶值開始,人均年收入就在不斷提升,目前已經接近152澳元。
這其實也是歐洲各國追求貨幣貶值的原因之一。不管怎麽樣,看起來民眾的實際收入和國家的財政收入是增加了。
好在澳大拉西亞之前的貨幣還算堅挺,雖然貶值之後也經歷了一段時間的低谷,但貨幣的價值並沒有從高空墜落,還算處於穩定的狀態。
特別是加深和英鎊的綁定之後,英鎊澳元體系,已經是目前最受歡迎的世界貨幣,也是各國在交易中除了黃金和重要物資之外優先考慮的東西。
但怎麽說呢?這並非是英鎊和澳元體系有多麽優秀。
細看目前的世界列強就能夠明白,除了英鎊澳元體系之外,其他的類似法郎體系,盧布體系和美元體系都有著大量的缺陷,更何況美國分裂之後,美元的國際影響力已經近乎於零。
美元的價值再能堅持多長時間沒有人能夠確定,這也導致一些大型的交易中美元幾乎如同廢紙,沒有人選擇接受大量的美元。
美國民眾也在盡量將美元兌換成物資或者其他貨幣,最受歡迎的仍然是英鎊和澳元。
除了英鎊和澳元之外,其他貨幣的貶值是無法控制的。目前世界貨幣體系已經十分混亂,法郎的價值在幾天之內就可能會有相當大的波動。
當然,最慘的肯定不是法國人。
貨幣貶值的概念已經提出很多年了,基本上所有國家也都放棄了金本位製。
在所有國家中,貨幣貶值最多的應該就是德國人了。經濟危機的爆發讓德國人承受了相當嚴重的混亂,也讓德國的馬克直接變成了廢紙。
是的,就是廢紙。
其實一開始的馬克的價值也是能夠穩定的。雖然馬克的貶值幅度比較大,但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麽誇張。
阿瑟本來以為德國不會像歷史中那樣混亂了,但沒想到,混亂只是被延遲了。
從1929年下半年開始,德國的馬克就經歷了一段詭異的貶值。
詭異到什麽地步呢?這是阿瑟從未見過的貶值幅度,誇張到被各國的經濟學家關注。
馬克也是從這時候開始,漸漸的變成了人們無法接受的廢紙。
之前提到過,馬克和英鎊的匯率大約為1355比1。
這樣的匯率看起來十分誇張,但對於目前而言已經算是比較高的匯率了。
截止來自德國的最新消息,1帝國馬克的價值已經達到最低值。
目前已經沒有英鎊和馬克的匯率了,因為沒有人願意將手中的英鎊兌換成馬克。
看看德國的實際物價就能夠明白,50萬的麵包真的不是誇張。
在柏林的街頭,一磅看起來非常平常普通的白麵包,出售價格已經達到了3500馬克左右。
而看起來就覺得嗓子發癢的黑麵包,一磅的價格同樣也高達1700馬克。
這樣的數據看起來或許不誇張。但要知道,兩年前的麵包價格只有現在的幾十分之一。
而目前德國民眾的人均年收入是多少呢?
隻統計有工作的德國人群,他們的年收入堪堪達到了每年十萬馬克。
十萬馬克的收入看起來高,但將絕大多數收入全部用來購買麵包和其他食物,也只是剛剛能夠做到讓自己活著而已。
但除了這些有工作的人群之外,德國仍然還有著大量的失業人口,這也是讓馬克不斷貶值,讓麵包不斷升值的重要原因之一。
3200字第一更,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
最新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