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任棟離開之後,前廳內便只剩下朱萬年和宋安、劉芳亮三人。
“既然誤會已經澄清,兩位小友自便罷。”朱萬年和顏悅色地道,雖然相處不過一盞茶功夫,但宋安卻很得他的欣賞。
他隻覺得這個年輕人為人不卑不亢,行事遊刃有余,再加上外形俊朗,頗有自己年輕時的風采。
宋安和劉芳亮對視了一眼,然後在朱萬年懵逼的眼神中,宋安從懷中又摸出一封信,幽幽道:“若我說任大人真的是被冤枉的呢?”
“什麽?”
實際上早在宋安與劉芳亮來府衙之前,兩人便已經商議妥當。
宋安先是偽造了一封信,打算進去之後,先將偽造的信送進去,然後再根據事情的發展做出下一步反應。
若是整件事毫無波瀾,那麽他們變會第二天將真正的信送給任棟,然後回蘇州去領賞。
但若是出現了意外,那麽他們便準備將真正的信交給朱萬年,並且尋求朱萬年的庇護。畢竟兩人現在在蘇州還有案底在身,若是梁文成不安好心,兩人毫無反抗之力。
宋安敢如此安排,便是因為他前世是知道朱萬年這個名字的。
不同於寇化自比海瑞、頂撞上官從而刻意營造出來的正面形象,朱萬年在明末歷史上才是真真正正的當得起豪傑二字。
歷史上孔有德進攻萊州,朱萬年率軍民固守。結果叛軍久攻未破,於是便想出詐降的計策。
山東巡撫余大可被叛軍擊敗後已經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安撫派,於是強命朱萬年出城接收,朱萬年明知是詐,仍毅然領命出城,結果果然被叛軍俘虜。
於是他置個人生死於度外,呼城內守軍向自己所在方向開炮,最終守軍將士含淚開炮,叛軍將他殺害後倉惶逃竄,精騎死傷過半。
戰後,萊州的士卒找到朱萬年的身軀時,僅存一殘臂完好,於是人們收其殘臂及鮮血染紅的泥土在其殉難處建起朱公忠烈祠,將殘臂及血泥塑於坐像內。
朱公祠正門兩側鐫刻“孤城八月流血汗,萬家七夕吊忠魂”。
因為他殉難之日正好是“七月初七”,萊州人感念他的“全城”之功德,此後每年“七月七”的活動就提前到初六,而“七月七”當天則以緬懷朱萬年為主題。
《掖縣志》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賊以精騎五百擁之,至城下。萬年大呼曰:‘我誓必死,賊精騎盡在此,急發炮擊之,勿以我為念!’守將不忍,萬年複頓足大呼,賊怒殺之。城上見萬年死,遂發炮,賊死過半,時七月七日,圍亦尋解。事聞,贈太常卿,賜祭葬,命有司建祠,春秋享祀。至今七月七日,萊人猶牲醴拜奠,競奔走焉。”
君子論跡不論心。
像梁文成這種一看就是老銀幣,怎麽防備都不會有錯,但就憑朱萬年最後的舍生取義,慷慨赴死,宋安都敢無條件信他一次。
看著宋安遞過來的信,朱萬年猶豫了一下還是伸手接過,拆開信封,取出信紙後細細觀看。
片刻之後,朱萬年須發皆張,‘砰’地一聲將手拍在案上:“何其荒唐!何其荒唐!世間竟有人如此明目張膽的構陷地方官員!”
他將信捏在手裡,然後十分隆重的向宋安和劉芳亮行了一禮:“這件事必定有人幕後策劃,應該還有後手。多虧二位深明大義,才沒有讓伯聲陷入險境。”
“不敢當,不敢當。”兩人連忙扶起朱萬年。
這個時候,宋安說道:“朱大人可否將信借我們一觀?”
朱萬年驚道:“你們竟然沒有拆開看過?”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宋安搖搖頭:“我們雖心中懷疑,做出防范,但也僅為自保,若是雇主無害人之心,我們自然也要無愧於心。”
宋安一邊說著問心無愧的場面話,一邊心中默默道了個歉,實際上他沒拆信,僅僅是因為梁文成的蠟封過於精致,很難模仿。
萬一任棟真是梁文成的內弟,出於自保偽造信件還好解釋,但提前拆信這種行為,便是怎麽洗都沒得洗的。
可惜朱萬年不知道宋安內心想法,慚愧道:“兩位行事是非分明,是我小人之心了。”他將信遞給宋安:“既然你們也是遭人設計,那有何不可?”
宋安忽然覺得比起朱萬年、劉芳亮,和梁文成、劉班主這樣的人相處似乎還要更輕松一點,畢竟這些人坑起來一點壓力沒有,謊話連篇更是毫無心理負擔。
但對著朱萬年、劉芳亮這樣的人,他引以為傲的,在現代職場無往不利的‘為人處世’,卻讓他總感到良心的譴責。
也許這就是我這樣的‘小人物’與這個時代的主角們的區別吧,宋安心中自嘲道。
他接過朱萬年遞過來的信紙,稍稍集中注意力,往下看去。
信的內容不多,但寄信的人卻從梁文成變成了孔有德。
內容也十分簡單粗暴,翻譯成白話大概就是:伯言兄你好,我是孔有德。我本來打算造反,但是卻被退養在家的前吏部郎中王象春無意中撞破了計劃,只能提前起事了。
我現在已經快要打到登州了,只等我攻下登州,便會包圍萊州,到時候我們裡應外合,賺開城門,等以後割據山東,必讓你享受榮華富貴。
宋安看完後的評價是——侮辱智商。
但凡是個人,都不可能相信這封信上的內容。
但可惜,這確是個陽謀。
因為當今明朝的皇帝朱由檢,正好是一個絕對不會被侮辱智商的君主,因為……他壓根兒就沒有智商這種東西。
畢竟,你對一個還在信王府就被東林黨忽悠瘸了的人,還能指望什麽呢?
在原本的歷史上,崇禎乾過的蠢事包括但不限於——裁撤錦衣衛、裁撤驛站、出賣陳新甲、凌遲袁崇煥……
可以說,崇禎除了勤奮這一點可圈可點之外,整個皇帝生涯幾乎毫無亮點,昏招頻出。
所以結果就是他越勤奮,明朝死的越快,清朝最終能如此順利的入住中原,和崇禎的決策不能說毫無關系,只能說休戚與共。
用抗吧老哥的話來講,清朝開國大典,皇太極舉辦慶功宴,崇禎不來沒人敢動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