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偷摸與杜君英傳遞消息,甚至還密謀要舉事,跟杜大將軍前後夾擊,平分大明“江山”的士紳們,竟是一個也沒有跳出來。
得虧杜君英父子已經死了,要不然,怕不是得氣的破口大罵。若早知這幫子士紳地主們靠不住,他杜君英又怎麽會去堅守一個必定守不住的阿猴鎮。
其實,也是杜君英自己太過想當然了。在那些士紳大戶眼裡,他跟朱大王沒有任何區別,都是天殺的反賊,還都搶他們的糧,搶他們的人。
不對,朱大王倒不是搶,而是“借”。
所以,憑啥認為,人家會高看你一眼?
這些士紳大戶原本的想法,就只是讓這兩個天殺的反賊互相殘殺,最好是能殺的兩敗俱傷。
至於舉事反他朱大王?開什麽玩笑,真當他們是傻的啊!都是幾千年的狐狸精了,玩什麽聊齋?
對於這些士紳豪族而言,只要不損害自身根本利益,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那些前面敢反的,現在可是墳頭草都快長出來了。
要是讓朱怡炅知曉這些人的想法,怕不得嗤笑一句“地主階級的軟弱性”。
同時,又是遺憾,自己這波故意傾巢而出,給這幫子二五仔創造機會。到頭來,卻只是通風報信就完了,連個糧食資助都沒給杜君英。
這卻讓朱大王連大開殺戒,順帶斂財和清丈田畝,都沒有借口。
不過也無所謂,貌合神離就貌合神離罷,只要不發生內亂,給他朱大王老老實實納糧繳稅,其它的都好說。至多也就是從猴群裡抓幾個雞出來。
而且,歷經此戰,朱大王手裡的土地已然突破至百萬畝大關,暫時是不缺地分了。這主要還是歸功於那位台南鼎鼎大名的靖海侯施大爺,這台南一複,靖海侯家的地理所當然,就歸了朱大王和他的大明了。
回至府城。
朱怡炅先是下旨,迅速落實了之前在阿猴鎮開出的封賞。軍隊是朱大王的根基,馬虎不得。
無非是參戰者每人加賜五畝地,外加戰死者的撫恤銀等等。
這幾項支出掏下來,別的不說,只是賞賜一項,就直接讓這大明的國(府)庫縮水了十分之一。
這還只是打了一場,還不算大仗,糧草支出也沒統計在內。
不愧為大炮一響,黃金萬兩。
這不,現任大明台彎知府王禮,就直接跑來王宮求見朱大王了。
“卿是覺得孤賞賜太過,所以來勸諫孤收回成命?”
朱怡炅放下了手頭上的公文,看向對面而坐的王禮。
這公文,是由府衙呈遞上來的,主要就是關於大戶借糧的進展,還有目前大明手裡的田畝財富,以及各項人口帳冊。
當然,人口帳冊就是個屁,那些地主豪族肯定隱瞞了,田畝帳冊也是如此,除卻官府自己的,其它的也只看看就成。
王禮習慣性的起身拱手:“大王乃天潢貴胄,金口一開,豈有收回之理?”
朱怡炅一愣,有些搞不明白了:“那……”
王禮說:“回稟大王,您可知此番我大明新軍一共下發了多少賜田,多少銀錢?”
“一共賜田七萬五千畝,外加戰死撫恤等錢財兩萬四千余貫。至於其余軍糧損耗,更是不計其數。”
“而我大明如今國庫帳冊,僅有官田一百一十三萬畝,這還是算上了台南靖海侯施家的爵田。”
朱怡炅若有所思:“卿的意思是?”
王禮又說:“回稟大王,微臣深知,眼下乃創業之時,當優先軍隊。可只是一戰,便賞賜了七萬畝田地出去,如此,固然能體現大王恩德,使兵卒敢戰。”
“可此法可一不可再,如此厚賞,士卒終會有所滿足,亦或更加不滿。而且,現下官田就這樣多,這地若是後頭不夠分了,該如何?”
“再者,所有參戰士卒,皆有賜田五畝,卻無區分。這短期還好,長此下去,士卒難免有所想法,故而,微臣懇請大王三思而後行。”
好吧!聽到王禮的話,朱怡炅頓時心中豁然。
確實有道理啊!
之前朱怡炅隻想著要培養自己的軍隊系統,就一直大方封賞,以此籠絡軍心,卻忽略了這樣多細節。
厚賞重賞,第一次可能士兵會很感動,覺得他朱大王仗義。但第二次,或許就沒那般激動了,到了第三次,可能也就那樣了,甚至當成理所當然。
或許還會覺得,他朱大王也太摳門了,每次都這麽一點賞賜。好家夥,直接適得其反。
而且,參戰士卒都賜田五畝,看似士卒都得了好處。但實際上,就給了士卒們一種潛意識,只要參戰了,就能得到賞賜,那麽奮勇殺敵幹嘛?又不會多給田。
最後,他手裡的田就這樣多,只是一次,就分了七萬多出去。 還不是大戰,甚至第四鎮都沒參戰。
大明現在總共掌握在他朱大王手裡的田畝,也就一百多萬,這根本打不了幾次。
而且官府和國庫也不能沒有田畝存留,要不然怕是連官員薪資和行政支出都發不出來。
總不可能一直找士紳“借”糧吧!
朱怡炅心中暗道,看來自己當初沒砍了這幾個清廷官員是對的,這些人果然還是有幾把耍子的。
朱怡炅點點頭:“王愛卿所言有理,確是孤思慮不周了。”
聽到這句愛卿,王禮同樣也很高興:“微臣不敢。”
作為如今大明的知府,王禮早就跟大明是一根繩上的螞蚱了,自然是希望大明這條新船能夠飄的久一些。
所以,這一見到朱大王如此濫行封賞,便火急火燎的過來勸諫。
“那王愛卿手裡可有什麽……”
話沒說完,王禮從官服的袖子裡掏出一封奏折。
“微臣與諸位同僚已有些章程,還請大王鑒閱。”
我去,準備這麽充分?
朱怡炅一愣,伸手將奏折接過,只是看了幾眼,就覺得完全可行。
既沒有太過豐厚,也沒有太吝嗇,屬於剛剛好。
而且,還對有斬獲者之類有著額外的封賞。
大明這邊不以首級論軍功,但不代表士卒不會有斬獲。
不以首級論功,純粹是怕士卒殺敵一陣,就都跑去割敵軍首級了。
這在前明乃至現在的大清,可都是陋習。
戰場瞬息萬變,哪有那個時間給你去割首級搶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