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東漢日不落 > 第四十五章:或躍於淵需克己,赤子常在老臣心

東漢日不落 第四十五章:或躍於淵需克己,赤子常在老臣心

簡繁轉換
作者:陳二十三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08-27 13:55:24 来源:搜书1

乾卦,九四:或躍於淵,無咎。

侍中寺

自陳霽回京上任侍中令已有半月,這半月以來,經歷了與劉宏、三公之間共同的商議後。

出於對平衡朝野上下各方勢力的考慮,眾人才將侍中寺的左右仆射與八個侍中席位敲定了下來。

侍中左仆射,劉寬,宗室重臣,弟子傅燮、公孫瓚,號為“通儒”。

雖為左仆射,但實際卻是陳霽與劉宏共同扶持的話事人,陳霽不在時,就由他來負責侍中寺的一切事務。

侍中右仆射,楊彪,舉孝廉,弘農楊氏出身。

這個人選雖然是由士族提出,但卻是正合陳霽和劉宏兩人的意。

原本楊彪是作為侍中被提出來的,被陳霽提拔成了右仆射,其用意就在於拉攏弘農楊氏,從而為日後與汝南袁氏的對峙做好充足的準備。

至於八名侍中,則是各方勢力主要爭搶的對象。

侍中荀攸,穎川荀氏出身;侍中曹操,權宦曹騰之孫;侍中賈詡,姑臧寒門子弟。

這三人不用多說,為了避免多方勢力之間的拉扯導致效率低下,陳霽力保荀攸與賈詡二人繼續擔任侍中一職,又舉薦曹操,這樣連帶著他和劉寬,就佔據了侍中寺十一人中的五個席位。

至於余下的六人,他們分別代表了宗室、士族、中立的三方勢力,但又有區分。

侍中袁紹,汝南袁氏出身。

由袁氏袁隗與袁逢二人保舉,作為汝南袁氏初步涉及內廷的人選參與到此次重大的體制變動中。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侍中寺的存在,就是為了製衡尚書台而存在的,以便於劉宏減輕政策實施下去的阻力,因此,各方自然都要來分上一杯羹。

除袁紹外,袁氏嫡子袁基、袁術被舉薦入宮充任郎官,伴君左右。

侍中劉表,大漢宗室子弟,天下八俊,原北軍中侯,現已轉交給了孫堅。

劉表同樣是陳霽舉薦,並得到了一眾宗室大臣的支持。

以司徒劉寵、宗正劉淑、尚書令劉陶、諫議大夫劉寬等人為首,連同尚書左丞劉虞與太中大夫劉焉共同支持。

侍中種拂,前司徒種暠之子。

侍中周異,廬江周氏子弟,周瑜之父。

侍中趙溫,前太尉趙典之侄。

這三人算是用來平衡各方的緩衝勢力,種氏、周氏、趙氏,都是三公之後,代表外朝勢力參與內朝平衡的,實質上也沒有過多的實權,是各方爭取拉攏的對象。

除此八人外,劉宏又置八節士,以宦官擔任,這個用意就比較深了,眼下的侍中寺,皇帝與陳霽、宗室、士族、寒門等各方勢力都有涉足,宦官的加入,也使得這之間的製衡更加微妙、複雜,但也更加穩定。

眼下,陳霽正奔赴洛水,為了給侍中寺的穩定再添一道保險,陳霽打算請出一位賦閑在家很久的人。

前大將軍、竇武。

公元172年七月十八日,竇太后竇妙薨逝,劉宏母董氏即太后位,起初也想要扶持自己的母族,卻被陳霽與劉宏阻止,使其計劃破產。

至於為什麽信任竇武並選擇他來作為最後一道保險,這是經過陳霽的觀察和思考後才最終決定下來的。

現如今,竇氏子弟除他以外,都被禁足在茂陵,只有他被軟禁在洛陽大將軍府,倒也不必擔憂他能掀起什麽風浪。

洛水

江上千裡浪花翻滾如雪,岸上一排排的桃花卻無多言。

竇武專心的看向自己的釣魚竿,絲毫不顧站在一旁行禮的陳霽。

“人在天涯鬢已斑,老夫如今一介白身,安敢受侍中令之禮。”

竇武的語氣不悲不喜,自從政變結束,他可是樂得如此清閑,大漢在如今劉宏的治理下也算看得過去,至少與他的前輩漢桓帝後期相比,好之不少。

對於陳霽這個麻煩上門,竇武可是唯恐避之不及。

“今日來此的不是大漢侍中令,而是大漢的百姓中的一員,君為前輩,晚輩執禮,理所應當。”

風吹拂竇武披著的頭髮,掀起他的衣袖。

良久,他方才開口:“一壺酒,一竿身,快活如我有幾人?”

“我知道你的來意,但我卻不能輕易地答應你。”

魚竿動了動,竇武提了起來,自顧自的把魚放到自己的竹筐裡。

陳霽自然是清楚竇武在擔心的是什麽,但有些時候,答應與不答應不在他。

他坐到竇武的身邊,面對著東去的洛水緩緩地開口道:“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從即日起,大漢只有將作大匠竇武而沒有大將軍竇武。”

說完,陳霽轉身而去。

“天下三君,竇武、劉淑、陳蕃,還是要在一起的好。”

沒有在意竇武的反應,他置身局外如此之久,理應用他“天下三君”的名號為大漢添一份力了。

身處洛陽權力的漩渦,他如何能逃得掉呢。

太尉府

陳蕃在府中等待已久,同時身旁還坐著中散大夫杜密,翰林學士、議郎蔡邕以及執金吾李膺。

這四人今日只有一個身份,那就是陳霽的師兄。

初春的洛陽冰雪尚未消融殆盡,殘余下來的透射著陽光,化作水滴打在太尉府門前的石板上。

陳霽推開了太尉府的大門,輕車熟路般的找到陳蕃等人,一一行禮後,端坐在側。

“讓師兄們久等了。”

“你幾時與我等客氣過了?此次回京就任侍中令,你可是徹底的陷入鬥爭之中了,說說吧,怎麽想的,也好讓我們幾位做師兄的心裡有個底。”

李膺與陳霽接觸的最多,關系也最近,想當初在陽城山上,陳霽還經常向他請教,那個時候的李膺已經做好了收陳霽為徒的打算了,結果到了洛陽,卻是被人給截胡了。

問題在於,截胡的這個人還是提攜過自己的胡廣,這可讓李膺鬱悶非常,尤其是陳霽每每以此為樂,常與他打趣。

“此次侍中之製,名為製衡台閣,實是平衡朝野上下之舉。”

“弟此次出任渤海太守,又轉南下會稽、交州平叛,所觀察到的最突出的問題就在於朝廷對州郡的控制力的減弱。”

“因此朝堂以往各方勢力互相傾軋的情況必須為了更大的利益讓步,那就是穩定。”

陳霽一頓,端起面前幾案上的茶微微嘗上一口,苦而回甘。

“就如同師兄所賜的這盞茶,欲求穩定,必先亂之,制度之變動,必然引發朝野震動,因此,弟此來不為他事,就是希望借助師兄還有各自的門生故吏來盡量壓製這場動亂。”

“當然,弟還會尋找其他的助力,諸位師兄所需要替弟考慮的,只有外朝與地方。”

“至於禁中,就交由我與陛下。”

四個人除去蔡邕都在地方待過,對於陳霽所說的問題自然也是深有體會,但一直以來,朝堂之爭從來就沒有平息過,也因此地方所暴露的問題,也沒有得到治理與解決的機會。

除此之外,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師弟所言屬實,我等也是在地方升任到京師的,自然是清楚其中的問題,我們也樂於支持你去解決,可你有沒有想過。”

“這會觸及我大漢自光武帝以來的立國之基。”

太尉陳蕃從仕多年,自然聽出來了陳霽言語中的隱瞞,陳霽現在的所作所為,正在觸及大漢最根本的問題,制度。

“光武帝出身南陽,賴汝穎之宗,立河北之地,皆豪強也。”

“功臣退而光武顯,是功臣歸於地方,而中央歸於光武,反之亦然。”

“今地方不以中央為號,皆從此出。”

“是君使吏而吏牧民,君不總覽天下之政而理百官之務,百官代行天下而受君監督。”

陳蕃眸子直直的看向陳霽,面露嚴肅的說道:“現在師弟你所做之事,恰恰就是要打破這個規定讓陛下去兼理天下之事。”

“光武中興至今一百五十年之久,地方豪強掌地方又何止一百五十年?如今你所做之事,恰恰觸及了他們最根本的利益。”

李膺與杜密也跟著點頭,他們二人都是在地方做過太守、刺史的人,陳霽如今想要整頓朝堂從而使中央統攝地方,這是很難做到的。

還是皇帝短壽所帶來的一些列問題的間接影響,大漢到了桓帝這裡,中央權威已經是大大折扣了,皇帝自己的性命都是處於一個朝不保夕的狀態,地方官吏自然也就只能各行其道了。

而豪強地主,他們自然也就無法受到有效的抑製。

“師兄所言,弟也清楚,治大國如烹小鮮,謀國者不圖一時而謀一世,自然是要一步步的改變的,侍中寺就是開始。”

聽到陳霽如此說,陳蕃等人方才是放心的點了點頭,在內心長出一口氣。

他們怕的就是陳霽年輕氣盛,仗著如今一時得勢便吵著改製,若是如此,他們就要重新考慮這個所謂的他們共同推舉出來的代理人了。

“今日前來只是希望師兄們能夠助弟與陛下穩定朝中局勢,眼下各方勢力蠢蠢欲動,而內外又漸有禍亂,為圖長久之計,霽可能還需外出平亂,屆時朝中之事,就要多多仰仗師兄們了。”

知道了陳霽具體的打算,陳蕃他們內心也就有了底細,穩定朝堂這種分內之事,即便陳霽不說,他們也會做的。

陳霽沒有過多停留,今日還有諸多事宜需要打理,現在,他要趕往尚書台。

此時陳霽身份對於尚書台而言,可謂是“不速之客”,要知道,他的頭上現在掛著的是省尚書事。

也就是負責監督尚書台所頒布的詔令與各項日常事務的處理。

不過尚書令劉陶顯然並不在乎這些,得知陳霽要來的消息,他早早的處理好了自己手上的公務,在尚書台準備迎接陳霽的到來。

“陳霽見過劉大人。”

“哈哈哈,你祖父太丘公、師傅伯始公都是天下有德之人,相比之下,老夫可當不得你一聲大人,不必如此多禮,請坐。”

陳霽對劉陶的態度很是詫異,原本此次來尚書台的路上還有些忐忑,怕吃一個閉門羹,卻不想自己非但沒有被拒之門外,反倒是受到劉陶的以禮相待。

劉陶自然也能看出陳霽的顧慮,他示意陳霽先在一旁等候,剛剛又是遞來了一份公務,他需要先做處理,才好招待陳霽。

良久。

“讓你久等了,虹光。”

“老夫觀你有些緊張,想必是因為侍中寺一事,你大可安心,此事有利於社稷,老夫支持尚且不及,又哪裡會抵觸呢?”

劉陶的話讓陳霽有些汗顏,自己可是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霽為晚輩,今日前來,是想要請教子奇公。”

“哦?請講。”

“宗室。”

陳霽隻說了兩個字,他相信劉陶是明白自己的深意。

劉陶捋髯而笑,指了指陳霽。

“虹光啊虹光,你是當局者迷,你是覺得現在宗室的態度模糊不清,有些放心不下了吧。”

陳霽不好意思的一笑,畢竟是自己懷疑對方,還被對方看出來了,自然是有些掛不住臉的,不過凡事力求穩妥,這宗室的態度,自己自然是要謹慎的摸清其底細才是。

劉陶也不藏著,拂袖而起,轉身示意陳霽跟上。

陳霽不跟還好,這一跟著劉陶走到屏風之後,後室中居然端坐的都是宗室之人。

宗正劉淑、司徒劉寵、剛上任的侍中左仆射劉寬與侍中劉表、尚書仆射劉方、尚書左丞劉虞、太中大夫劉焉。

這下陳霽要是還反應不過來那可就是傻子了。

自己哪裡是什麽“不速之客”,這是“狼入虎口”自願來赴這場宗室給他準備的“鴻門宴”來了。

索性,陳霽也就坐在他們的對面,既來之則安之,也省去自己來回跑了。

這架勢,與那日在荀家一樣,原本是陳霽要詢問宗室的態度,現在變成宗室來探陳霽的底細了。

端坐正中的劉淑先行開口道:“虹光無需緊張,今日我等前來,也是為了與你共議社稷之事。”

“你與國家義結金蘭,以兄弟相稱,國家掌神器而倚重於你,有些話,我等不方便與國家說,卻也隻好出此下策。”

陳霽心道,要是這麽好說話,你們倒是別在後室裡藏著,到正堂說話不是更好。

不過面上陳霽卻不能如此說,陳霽笑著回道:“既然如此,還望諸位宗親指教了。”

司徒劉寵見狀,也不客氣,開口問道:“你可知國家起初想要任命你為什麽職務?”

劉寵的話讓陳霽一愣,劉宏之前所做是為了唬一下眾臣,也就並沒有將此事說與陳霽,因此,陳霽對於劉宏之前要任命他為度遼將軍的事情還未曾得知。

“還請劉司徒指教。”

劉寵疑惑,看陳霽的樣子似乎並不知曉這件事,於是他也就提醒道:“度遼將軍,都督平外諸軍事,假黃鉞。”

反觀陳霽,隨著劉寵一個字一個字的吐露,陳霽完全傻了。

陛下可真是我的好大哥啊,度遼將軍也就罷了,這個以現在的職務來看,自己確實也能擔任,可是後兩個那可就要命了。

“陛下卻是未與我提及此事。”

如今陳霽也隻好如是說明,這件事情他確實不知,但想必應該是劉宏想出來的權宜之計,否則不會不告知陳霽。

劉寵與諸位宗室紛紛對視一眼,隨即似乎松了一口氣。

“實不相瞞,我之所以提及此事,就是擔心這個職務是你仗著陛下的寵溺求來的。”

“你在渤海的政績何其出色,我等其實對你也是放心的,可是畢竟事關漢室江山社稷,我等不得不憂心啊。”

“眼下的大漢你也看到了,上到中央,下到地方,朝野上下表面上似乎都太平無事,可是一旦哪裡出現了細微的變動,都會激起嚴重的影響。”

“這還是較前些年輕微很多的天災,揚州、交州就紛紛爆發了起義,兵戈一起,本就肆虐的瘟疫就更加的難以控制。”

“我與司空聞人襲二人為了國庫之事奔走,不敢停歇,就是因為大漢始終沒有得到平定。”

“說到底,我們這些宗室之人,都要感謝你陳霽的提攜,可是我們的苦衷無法向國家傾訴,也就隻好與你一說了。”

“陛下每問國庫之事,我與聞人襲只能連連稱無,入不敷出啊。”

“朝廷開支一減再減,可國庫自前年起可謂是只出不進,還要仰仗你在渤海開漕運一事,這才讓幽、冀、青三州這兩年的賦稅多了一些。”

“但國家欲遷你為度遼將軍,假黃鉞時,我和司空聞人襲,可是隻覺得天旋地轉,戰事一起,好不容易得到喘息的國庫勢必又將見底,這於國於民,於我大漢社稷,都不是長久之計。”

陳霽仔細的聽著劉寵的傾訴,他的眉頭緊緊的皺在一起,越聽下去,他就越是心驚。

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啊,陳霽在前線打的舒服,平亂凱旋,卻是險些忽略了國庫的現狀。

劉寵所說的無非就是一個詞,窮兵黷武。

平心而論,陳霽與劉宏做的不錯,但也只是不錯罷了,眼下的大漢依舊是千瘡百孔,陳霽與劉宏二人的縫縫補補無濟於事,一旦遇到大事,那層遮羞布就會被扯下來。

“祖榮公所說,霽深省之,然霽與陛下卻無窮兵黷武之心,所求無非國家安定,朝野無事,奈何天災不饒人,外族也不會因此就不來進犯。”

“陳霽不會貪圖功績而隨意挑起戰端,但也請祖榮公與定卿體諒,外族來犯,霽自當平叛,此分內之事,公與霽,一內一外,皆是為我大漢江山社稷而奔波。”

“黎明百姓翹首期盼天下太平,可若國無強盛,又何來太平可言?內憂外患,正是此時,你也難,我也難,我們大家索性也就只能勉為其難了。”

“陳霽,替天下百姓,替陛下,替大漢的江山社稷,拜謝諸公。”

語罷,陳霽深深對著劉寵深深一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