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次陸澄指揮的關寧軍竟然在正面擊敗多爾袞,這就讓謹慎的祖大壽感到非常的震驚和高興,於是他認為現在的清軍由於缺乏糧食已經戰鬥力下降了,因此祖大壽決定要乘勝展開追擊去擴大戰果,而且祖大壽為了能夠盡可能大的擴大自己在朝廷的威望,他竟然直接上奏崇禎皇帝讓他跟著自己一起去禦駕親征北伐漠南蒙古。
祖大壽口頭上說的是要在蒙古各部面前去彰顯國威,同時還要恢復成祖皇帝橫掃草原的偉大事跡,而台下那些眼紅戰功的關寧軍諸將也紛紛支持遠征,在這種情況下純屬擺設的朝廷群臣根本不敢反對,雖然他們中有不少人都擔心遭遇土木堡那樣的慘敗,此外還有些對關寧軍心懷不滿的大臣想要看笑話,於是祖大壽禦駕親征的計劃就這麽被迅速定下來了。
祖大壽先是命令陸澄集結察哈爾汗廷的全部機動兵力去發動東征,然後讓宣大總督祖大弼率領旗下靳國臣和張韜等部主力軍隨後壓上協同陸澄作戰,然後祖大壽親自帶著崇禎皇帝以及近衛軍禦駕親征,祖大壽命令薊鎮總兵鄧玘,天津總兵王洪和保定總兵劉國柱率領本部明軍協同自己直轄的近衛軍進攻,同時他還讓錦衣衛指揮使吳三桂統帥近衛騎兵,至此明軍集結的三大兵團開始大舉進入蒙古。
明軍的近衛軍是薊王祖大壽仿造歐洲軍隊的模式組建的新式軍隊,這支新式軍隊跟之前的那些個只會用來養老的京營不同,新組建的近衛軍的定義是大明最強的主力軍,因此吸收的都是精兵強將,他們也獲得了大量的新式武器並且接受嚴酷的訓練,祖大壽還把這支近衛軍視為最信任的絕對底盤,因此還對近衛軍士兵灌輸了很多榮譽和忠誠的概念。
這支近衛軍的指揮官分別是擔任總兵的劉肇基,於永綬和祖澤遠,這三個總兵都是關寧軍將領,劉肇基和於永綬二人都是從基層出身的關寧軍將領,之後他們被祖大壽留在身邊負責指揮他的衛隊,祖大壽對他們的能力和忠誠非常的滿意,而祖澤遠是祖大壽的侄子,他當初跟祖大壽逃出大凌河城,可以說是祖大壽最為信任的親信,這支號稱保護皇帝的近衛軍的性質可見一斑。
祖大壽在拍板決定親自率領明軍帶著崇禎皇帝北伐蒙古後,他就命令兵部尚書吳襄和三千營提督祖寬負責京師的防務,吳襄此前就長期坐鎮京師對此有了經驗,而祖寬身為祖家成員能夠平衡權力,除此之外祖大壽還要求薊遼總督祖大樂負責駐守遼西各地,他要去嚴防清軍趁機發動進攻圍魏救趙,祖大樂得令後立刻命令麾下寧遠總兵金國奇和山海關總兵高第等將領隨時做好戰爭準備。
除此之外祖大壽還去命令直隸提督王樸,河間總兵彭友謨,真定總兵牟文綬,彰德總兵袁時中,開封總兵陳友福,居庸關總兵周遇吉等部明軍隨時準備前去投入戰爭,王樸的直隸總督雖然是擺設,但是他好歹也是有些直轄的二線軍隊的,其他的那幾個總兵也都是華北明軍的老領導了,唯一的新人就是在陸澄離任後接任居庸關總兵的周遇吉。
周遇吉本來是關寧軍出身之後奉命進入了京營任職,祖大壽見周遇吉武藝高強就非常喜歡此人,陸澄在擊退阿濟格入侵京師後就不再兼任居庸關總兵了,祖大壽就讓長期駐防京畿的周遇吉去接任,由於此時京畿周圍已經沒有任何危險了,所以周遇吉所轄的都是關寧軍的預備隊,此戰祖大壽就命令周遇吉立刻集結麾下的預備部隊隨時準備投入作戰。
而與此同時遠在盛京的皇太極也得知了崇禎皇帝禦駕親征的消息,畢竟祖大壽為了去提高自己的威望就展開了聲勢浩大的宣傳,而皇太極無論如何也要確保自己對蒙古的控制,此前他已經派出譚泰和嶽托二人率部去增援多爾袞,他們倆可是跟隨皇太極身邊征戰多年的清軍大將,這可見皇太極對於奪回西蒙古的堅決態度。
然而現在明軍在蒙古方面開始大舉增兵,很明顯明軍是要趁機暴打多爾袞擴大戰果,以目前清軍在蒙古的士氣和實力來看,他們已經很難擋住精銳盡出的關寧軍了,多爾袞在發現關寧軍全線出動後立刻派人緊急通知皇太極,那麽事到如今皇太極也必須要做出決斷,畢竟要是繼續這麽打下去明軍能直接打到盛京附近的科爾沁部了。
於是最終皇太極決定也要親自帶兵遠征察哈爾汗廷了,除了皇太極的本部兵馬要全部出動以外,他還帶上了阿濟格,阿巴泰,豪格三員大將的人馬,孟喬芳和馬光遠也會率領漢軍跟隨皇太極出征,這幾隻兵馬都是滿清的主力軍隊,這麽安排可見皇太極消滅察哈爾汗廷的決心,皇太極計劃率領大軍跟多爾袞的偏師互相呼應,然後他們再分兵擊敗幾路明軍主力。
皇太極命令代善負責區留守盛京,多鐸負責保障大軍的後勤,濟爾哈郎統帥阿山和碩托等部清軍負責防備錦州明軍,跟大明薊遼總督祖大樂展開對峙,而富查富林阿,忠順王沈世魁和漢軍張存仁,鮑承先,高鴻忠等部則負責留守遼南,這些留守部隊基本上都是有產業在遼南,所以皇太極就讓他們防備明軍或者葡萄牙軍隊突襲遼南,畢竟對於幾乎沒有海軍的滿清來說遼南無險可守,必須依靠這些有拚死抵抗動力的漢軍兵將區鎮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