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開篇記載,司馬氏的祖先出自高陽帝顓頊的後代重黎。顓頊是黃帝之孫,是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史記·楚世家》中記載重黎是高陽帝顓頊的曾孫,為帝嚳高辛氏的火正。帝嚳也是五帝之一,而火正是執掌火的官員,又名祝融。火旺於夏季,也稱夏官祝融。重黎的後代在堯、舜、夏、商時期一直擔任司火的官員,所以有人說司馬氏的祖先是玩火的。到了周宣王時,重黎的後人程伯休父官至大司馬,執掌國家軍隊並讚輔國政。司馬這一官職最早設立於商朝,掌軍政,與司徒、司空、司士、司寇並稱五官。後程伯休父率兵隨周宣王一起征伐東南的淮夷部落,攻克了徐方之地(今山東滕州東南),因功受封伯爵,封地在程邑(今河南洛陽以東,也有說今陝西鹹陽以東)。程伯休父字休父,為程國國君,享伯爵爵位,其名由此而來。周宣王為了表彰程伯休父的功績,便以其擔任的官職賜姓司馬氏,這樣程伯休父的後代一部分以官職司馬為姓,還有一部分以封邑程為姓,也就是說姓司馬的和姓程的擁有共同的得姓始祖,比如三國時期曹魏的著名人物司馬懿和程昱就是本家。一直到了秦末漢初,有趙將司馬卬追隨項羽攻滅秦國,佔據河內後因功受封殷王,其封地就在河內(今河南西北),從此這一支司馬氏及其後人便世代居住於河內地區。至東漢安帝時,有司馬卬的八世孫司馬鈞出任代理征西將軍,於公元115年秋率兵攻打起義反叛的羌族先零部落。司馬鈞一路高歌猛進攻佔了丁奚城(今寧夏靈武南),繳獲了大量的戰利品。義軍將領杜季貢假裝戰敗逃走,司馬鈞便命令手下收割羌人的莊稼。將領仲光等人卻不聽司馬鈞的調度,統領部隊分散深入到羌人地區,結果被設下埋伏的杜季貢攔腰截擊。司馬鈞得知消息後,因懊惱仲光等不聽指揮便不去救援,最終漢軍死傷三千多人,仲光等人也全部戰死。司馬鈞見形勢不妙,隻得狼狽逃回。後朝廷追究其罪責,司馬鈞自殺。司馬鈞有子司馬量,官至豫章太守。司馬量有子司馬儁,官至潁川太守。司馬儁有子司馬防,官至京兆尹。京兆尹負責管理京畿地區的各項事務並有參與國家政務的權力,與右扶風、左馮翊合稱三輔,即治理京畿地區的三位行政長官。三輔的級別大致相當於郡太守,屬二千石以上的中高級官員。司馬防性格耿直公正,頗有威儀。司馬防有子八人,即時人所稱司馬“八達”,因為司馬防這八個兒子的字中都有一個“達”字,比如長子司馬朗,字伯達;二子司馬懿,字仲達;三子司馬孚,字叔達,等等。司馬防當年任漢朝尚書右丞時曾舉薦曹操出任洛陽北部尉,相當於洛陽北部地區的一名公安局長。曹操稱魏王后請司馬防到鄴城(今河北臨漳縣)一同歡飲,席間就問司馬防說:“我今日還能做北部尉嗎?”司馬防答:“以前舉薦大王時是適合做北部尉的。”曹操聽後哈哈大笑。司馬防對曹操即堅持了原則,也表示出逢迎之意。但司馬防對待兒子們的教育始終很嚴格,即使兒子弱冠成人後,也要求他們要做到,沒有招呼進來的不要進來,沒有讓坐下的不要坐下,沒有被問到時不要亂講話。司馬家的兒子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其中就包括次子司馬懿。
公元179年,司馬懿出生在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溫縣西),司馬家從祖上司馬卬定居此地至今已歷十二代,在溫縣當地是典型的世家大族。司馬懿出生五年後爆發了東漢末年著名的黃巾大起義,可以說司馬懿實在是生逢亂世。司馬懿從小便顯出聰明有謀略,且學問廣博,見識豐富,對儒家思想十分尊崇。同樣出身河內的南陽太守楊俊素以知人聞名,見到少年司馬懿後便覺得此人非同尋常。時任曹魏尚書的清河人崔琰也曾對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朗說:“你這個弟弟聰明誠信,處事高明公允,為人剛毅且做事果斷,這可不是你能比的呀。”可見司馬懿少年時期就是一個聰明好學、果敢剛毅之人,這對司馬懿後來的人生道路是有相當影響的。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河內郡推舉司馬懿為上計掾。上計掾負責將郡內的人口、錢糧、刑訟等事項整理成冊,每年向朝廷報告,這應該是一份郡辦公室的工作。曹操此時正任職司空,司空一職由禦史大夫演化而來,掌基建、刑名、監察等事務,與太尉、司徒合稱三公。曹操對司馬“八達”早有耳聞,一聽司馬懿是司馬家的兒子,就想征召司馬懿來司空府做事。可司馬懿覺得漢室已經衰微,不願屈從曹操為其做事,便以自己患了風濕痛,行動不便為由推脫拒絕征召。可曹操是何等人物?這種耍小聰明的伎倆豈能逃過曹操的眼睛?之前郡裡還推舉司馬懿為上計掾,怎麽到了曹操這兒又整出個風濕痛呢?曹操根本不信,連夜派人前往溫縣打探情況,司馬懿見曹操較起真兒來,乾脆賴在床上不起來了。使者見司馬懿就這麽在床上躺著,估計為了表演得更真實一些,司馬懿很有可能當著使者的面在床上解個手什麽的,把個使者惡心一番,使者隻得回去如實複命了。前些年熱播的電視劇《軍師聯盟》中,描述司馬懿為了逃避曹操的征召不惜把自己的雙腿壓斷,這看上去實在有些血腥。不過以司馬懿的性格,這種事也未必做不出來。總之,司馬懿是那種為了堅持自己的原則和理念不惜采取一切手段之人,甚至不惜作踐自己以達到目的,足見司馬懿隱忍的個性絕非常人。可曹操更非常人,等到曹操做了丞相後又征召司馬懿任職丞相府文學掾,也就是主管文化教育的官員。這次曹操不再客氣,對使者說:“那個司馬懿若再唧唧歪歪,就把他拿下。”司馬懿這下傻眼了,隻得乖乖就范。真不明白曹操為什麽一定要把司馬懿拿在手心裡?難道就因為司馬懿之前和曹操耍心眼兒,曹操一定要把面子找回來?曹操可是梟雄,不應該計較這種無關痛癢的面子吧。因為當時像司馬懿這樣有名聲、有才氣的青年才俊還有很多,為什麽一定要是司馬懿呢?歷史有時候存在一定的偶然性,曹操征辟司馬懿進了京師相府,成了自己身邊的人,曹操也許沒覺得有什麽,但對司馬懿來說便開始走上仕途,而且第一步就邁入了曹操這個權力中心,盡管還是在權力中心的邊緣,但以司馬懿的心智,從此便在權力的漩渦中浸染,從而將自己漸漸打磨出一副面對各種權力角鬥時的不敗之身。曹操如果知道四十年後司馬懿的所作所為,會後悔今天的征召嗎?
司馬懿之後轉任丞相府東曹屬,東曹負責二千石官員的升遷任免,東曹掾為正職,東曹屬為副職。司馬懿相當於是相府人事處的副處長了,司馬副處長雖是副職,但相府東曹的位置實在重要,關系到多少官吏的前途命運,可見此時的司馬懿已經有一定的權力了。後來司馬懿又擔任相府主簿,負責丞相府的公文信函及文書往來,相當於丞相身邊的秘書,這個秘書是可以了解丞相及相府的核心機密的。司馬懿似乎越來越貼近曹操,但這還不是司馬懿最大的收獲。司馬懿真正的機緣是遇到了一位貴人,即曹操的兒子曹丕。當時的司馬懿看似仕途越走越順,但在曹操身邊既是機會也有風險,以曹操多疑的性格,加上司馬懿以前還和曹操耍過滑頭,可以想見,曹操是不會對司馬懿委以重任的,司馬懿最好的結局可能就是做到相當級別的高官,但也不會有什麽實權。前提還是司馬懿要能好好得活下來,因為曹操殺人據說沒什麽理由,尤其是對身邊之人。司馬懿自從進到相府後,與曹丕混的卻越發熟絡,兩人時常一起外出遊玩,飲宴歡聚,關系是越走越近。司馬懿和曹丕走得近,一開始肯定不是蓄意而為,就是兩人情趣相投罷了,曹丕可是三曹之一,是文學青年,而司馬懿也是儒家士族出身,同樣是飽學之士。也就是說,現在的司馬懿既是曹操身邊的參謀,又是曹丕身邊的朋友,在相府及官場中人頭兒很熟,其地位作用越發重要,通俗地講就是司馬懿的出鏡率越來越高了。曹操討伐漢中張魯時,司馬懿隨同前往,並向曹操進言說:“劉備憑借狡詐擊敗劉璋,攫取巴蜀,但蜀地人心尚未歸附又想爭奪荊州,而這正是我們的好機會。如果我們拿下漢中,益州必然震動,我們繼續進兵,益州必然瓦解。有如此形勢,取益州不會費多大功夫,這就是天時之利啊。”然而曹操卻說:“人就是不知足啊,既得了隴右,又想得到巴蜀。”最終,曹操並沒有采納司馬懿的建議。
公元217年,曹操南征孫權,司馬懿又一次隨同前往,但曹、孫雙方沒有經過大的戰事便各自撤兵了。沒想到孫權之後主動上表稱臣,向曹操請降,還說曹操是天命所歸,那意思就是勸曹操稱帝。曹操笑著道:“孫權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司馬懿在一旁說道:“漢家氣數已盡,殿下已是十分天下有其九,四海賓服。孫權稱臣乃是天意,如果真的是天命所歸,就是堯舜、殷周這樣的君王也是不會謙讓的。”司馬懿的意思很明顯,他也支持曹操登基稱帝。這是怎麽回事兒?司馬懿從最初的躲避曹操,不願屈從到如今勸諫進位,堪比堯舜,這中間司馬懿的心態究竟發生了何種變化呢?首先,正如司馬懿自己說的那樣,漢家氣數已盡,早晚被人取而代之。其次,以曹操現在的實力,十分天下有其九,取代漢室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然後,如果能由曹家取代劉家,以曹操的治理水平必然可以天下大治,百姓將最終從多年的戰亂中解脫出來,從而四海升平。對於司馬懿個人來說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如果曹操稱帝,那麽曹丕未來接班的可能性最大,以司馬懿和曹丕亦臣亦友的關系,司馬懿在仕途上可以說是前程似錦。所以司馬懿才會向曹操流露出勸進的意思,這體現出司馬懿順應形勢、公私兼顧、講求務實的性格特點。當然,你非要說司馬懿又在耍滑頭也行,那孫權、劉備等豈不是更大的滑頭?人都是受利益驅動的,俗話說得好,識時務者為俊傑嘛。盡管曹操最終沒有稱帝,而是稱了魏王,這種結果對司馬懿來說其實也並不算差。
曹操成了魏王便可以建立魏國,曹丕跟著成了太子,而司馬懿則做了太子中庶子,這是東宮的屬官,即太子的侍從官。這下司馬懿名正言順成為了太子的人,整日與曹丕在一起不僅文學筵飲,更向曹丕建議了不少奇謀良策,深為太子所倚重。司馬懿與陳群、吳質還有朱鑠成為當時的太子四友,後來地位都十分崇隆,但每個人的結局卻大相徑庭。司馬懿之後又做了曹操的軍司馬,他向曹操進言道:“當初箕子治國的謀略首先是民以食為天,箕子是商紂王的叔叔。目前國內有二十余萬人不從事農業耕作,這可不是長久的治國之道。雖然戰事還未結束,那也應該讓他們且耕且戰呀。”司馬懿提到的二十余萬人應該是指魏國的常備軍,平時不打仗也別閑著,建議實行屯田。曹操深以為意並采納之,此後魏國的糧米、國用漸漸豐厚起來。司馬懿向曹操提出的最出彩兒的一條計策就是聯吳保魏。當時蜀將關羽進攻樊城,將守將曹仁圍困,派去救援的於禁也全軍覆沒,這就是大家熟悉的水淹七軍。關羽兵勢如此強盛,嚇得曹操甚至有從許昌(今河南許昌)向河北遷都的打算。司馬懿建議曹操道:“於禁兵敗皆因水害,並非戰守失利,不會影響大局。若隨便遷都,示弱於敵,則襄樊、漢水流域的民眾會深感不安。孫權、劉備二人是外親內疏,孫權絕對不願意看到關羽得意成勢。我們可聯絡孫權,讓他從荊州背後攻擊關羽,則樊城之圍可解。”當時曹魏內部已是一片恐慌,而司馬懿卻能提出如此簡明實用的策略,曹操完全表示認可。後來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了,東吳呂蒙襲擊荊州,關羽戰敗被擒,為孫吳斬殺。其實,司馬懿向曹操出此建議只是為了解襄樊之圍,但誰也不會想到關羽最終丟失荊州,兵敗身死,這樣的結局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包括曹操、孫權甚至是司馬懿。也就是說,司馬懿提出聯吳保魏的效果大大超出了預期,完全改變了當時魏、蜀、吳三分天下的格局與態勢,而曹魏此後依然在三國中居主導地位。
史書記載,司馬懿是“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其實這很像曹操本人。所以曹操能看懂司馬懿,覺得其有雄豪大志。還聽說司馬懿有狼顧之相,也就是回頭看時,脖子能一百八十度轉過來而身子卻不動,曹操便想查驗一番。於是召司馬懿前來,讓他回頭,結果司馬懿轉頭時臉可以完全向後而真的是身體不動。這樣的場景想想就覺得瘮得慌,說白了就是一個人可以臉和屁股都正面對著你,那還是人嗎?從人體工程學的角度來看,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實在違反常理。但司馬懿的狼顧之相又是明確記載於《晉書》中的,《晉書》是唐代宰相房玄齡組織編修的一部紀傳體史書,距離東晉結束幾乎過去了二百年時間,按說也沒什麽可忌諱的。那麽唐人為何要如此編排司馬懿呢?唐初, uukanshu 有關晉朝歷史的著作已有二十多種,其中以南朝齊人臧榮緒所撰的《晉書》一百一十卷最為完備。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詔令重修《晉書》,主編為時任宰相房玄齡。但書中有關晉宣帝(司馬懿)、晉武帝(司馬炎)以及陸機、王羲之四個人的記述均出自唐太宗之手,故把這四篇記述又稱“禦撰”,也就是皇帝親筆書寫的。可見司馬懿狼顧之相應該在《晉書》早期作品中已經存在,而唐太宗予以保留,或許是太宗覺得司馬懿後來的表現證明其面相早有反骨,從帝王的視角來看當然是要對司馬懿這種人進行鞭撻的,所以就將狼顧之相保留了下來。曹操還曾夢到過三馬同食一槽的景象,甚是厭惡。這被後世解讀為司馬懿和他的兩個兒子,也就是三位司馬家的人後來篡奪了曹魏的政權,也有說是司馬家歷經三代最終攫取了魏國的國祚。總之,這些關於司馬懿反面的記述更像是後人的編纂附會,但卻是明確記載於唐版《晉書》中的。曹操於是對太子曹丕說:“司馬懿絕非人臣,必會干涉曹家的事情。”但曹丕與司馬懿素來友善,常常對司馬懿予以保全,故不作追究。司馬懿知道後更是如履薄冰,廢寢忘食般的投入到工作中去,曹操這才稍稍安心了一些。不久,曹操病逝於洛陽,朝野震動。但司馬懿負責處理喪事,使得內外肅然。最終由司馬懿護送曹操的靈柩回到鄴城,予以安葬。一切表明司馬懿此時已是曹魏的重要人物,雖然在曹操的時代尚未大放光彩,然而曹丕的時代緊接著來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