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西晉東晉 > 第3章 司馬諸葛

西晉東晉 第3章 司馬諸葛

簡繁轉換
作者:黑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08-27 13:55:33 来源:搜书1

魏明帝繼位之初,時任征東大將軍、揚州刺史的曹休奉命討伐屯兵於皖城(今安徽潛山)的吳將審悳。曹休攻破皖城,斬殺了審悳,吳國將領韓綜、翟丹等先後率眾向曹休投降。曹休因功晉封長平侯,升任大司馬一職。大司馬是曹魏最高軍事長官,是軍界第一人。由此回到前面的問題,以曹休的身份和地位,在曹丕臨終前難道還不能成為顧命大臣嗎?不可能的。曹休是曹操的族子,青少年時便和曹丕一起生活,是曹丕的族兄,曹休後來成長為一員驍將,從曹操時代起就屢建功勳。還有一位曹操的養子曹真,同樣是從小與曹丕一起長大,作戰勇猛,曹丕去世前被任命為輔政大臣。當然,還有兩位輔政就是陳群和司馬懿了,兩人都是當年的太子四友。可見曹丕對顧命大臣的安排應該是兩位宗親,兩位外臣加密友,這樣才可以取得平衡,所以曹休怎麽可能不是顧命大臣呢?曹休不作顧命大臣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曹叡繼位後,晉封曹真為大將軍、邵陵侯,而曹休的大司馬官位還在大將軍之上,所以大將軍曹真已經是輔政大臣,曹休必然也是。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魏明帝時期曹魏的第一掌軍人是曹休,曹真次之,司馬懿能不能排在第三還不好說。

諸葛亮首次北伐發生在公元228年春,由於曹叡繼位不久,魏國毫無準備,諸葛亮一開始便奪取了曹魏的隴右三郡,隴右也稱隴西,即今天甘肅隴山、六盤山以西地區。於是曹叡親率人馬進至長安,並派大將軍曹真、右將軍張郃分別領兵抵禦蜀軍。諸葛亮本來佔據有利態勢,不想張郃率軍攻破了馬謖把守的街亭(今甘肅天水以東),街亭失守,蜀軍優勢全無,甚至有被魏軍截斷糧道的危險。諸葛亮隻得引兵退回,隴右三郡也得而複失。注意,街亭是馬謖丟失的,張郃攻破的,司馬懿根本沒有參與第一次北伐戰役。說司馬懿擊敗馬謖,搶了街亭,以及後來諸葛亮和司馬懿唱了一出空城計,那都是小說《三國演義》的內容,是羅貫中一手編排的,不是真實的歷史,司馬懿無端成了空城計的背景板。真實的歷史是,司馬懿剛剛於年初擒斬孟達,之後進京向魏明帝進諫攻吳的方略,當時正準備伐吳呢。

果然,太和二年(公元228年)秋,魏國在西面擊退蜀軍後,曹叡又在東面展開三路伐吳,一路由司馬懿率軍從漢水南下,直指江陵(今湖北荊州市),一路由豫州刺史賈逵統軍攻擊東關(濡須口一帶),還有一路則由曹休統率諸軍直奔尋陽(今江西九江)、皖城一線。東吳鄱陽太守周魴故意向曹休詐降,將曹魏的兵馬引致石亭夾石一帶(今安徽潛山東北),結果魏軍被東吳陸遜、朱桓、全琮率領的三支人馬圍攻,曹休大敗,幸有賈逵領兵及時救援,曹休才得以脫身。回去後,曹休因此戰感到慚愧、憤懣,不久發病身亡。而司馬懿這一路在得知曹休戰敗後便停止前進,後按照曹叡的指示引軍而還。也就是說,司馬懿這趟出兵什麽也沒乾,曹休、賈逵生死一線之時,司馬懿還在荊州三日遊呢,這當然是因為司馬懿的進軍路線所決定的。此次三路伐吳,司馬懿的隊伍在最西線,距離皖城主戰場較遠,因而前去救援曹休的也是賈逵所部,因為賈逵距離最近。這場戰事中司馬懿雖然無功,但也無過。

同年底,諸葛亮在得知曹休被東吳擊敗後馬上又開始了第二次北伐。諸葛亮領兵數萬出兵陳倉道,將陳倉(今陝西寶雞)包圍。陳倉此時只有千余士兵,但在魏國將領郝昭和王生(又名王雙)的率領下頑強防守,諸葛亮久攻不下,大將軍曹真又派兵來援,這時蜀軍糧草不濟,諸葛亮隻得退兵,第二次北伐就這樣草草收場。同樣,二次北伐仍然不見司馬懿的蹤影。司馬懿應該是從東吳戰場剛剛撤回宛城,而諸葛亮的二次北伐又很快結束了。轉過年,即公元229年春,諸葛亮進行第三次北伐,一上來就奪取了武都(今甘肅省隴南市)、陰平(今甘肅省文縣)二郡,之後諸葛亮派兵在兩郡留守,年底又在漢中修築起漢、樂二城,以加強防守。第三次北伐諸葛亮並未繼續擴大戰果,而是一直守在漢中。那麽,司馬懿在哪兒呢?仍未出現。也就是說,從公元228年初至公元229年底近兩年的時間裡,諸葛亮實施了三次北伐,司馬懿始終沒有參與,這時候諸葛亮面對的對手主要是負責魏國西部戰事,以曹真為主帥的曹魏雍涼兵團。太和四年(公元230年)七月,曹魏覺得與其等著諸葛亮打上門來不如轉守為攻,由於曹休病逝,曹真此時已晉升為大司馬,司馬懿升為大將軍。曹真計劃率領主力由子午谷出發向漢中發起進攻,子午谷位於陝西長安縣以南,是關中通往漢中的一條谷道,全長300多公裡。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蜀漢大將魏延曾建議由自己領兵沿秦嶺經子午谷向東奇襲關中後,與諸葛亮在長安城下會師。但諸葛亮認為這樣進軍過於凶險,沒有采納魏延的計策。這次曹真同樣打算經子午谷由東向西攻擊漢中,同時司馬懿自荊州起兵溯漢水而上進攻漢中,還有大將張郃率軍從褒斜道進兵直指漢中,期望三路兵馬最終於漢中會師。褒斜道又稱斜谷,是古代穿越秦嶺的一條山間大道,是巴蜀通向秦川的主乾道。不想蜀道艱險,曹真出兵後便遇上了大雨連綿,棧道斷絕,魏軍用了一個月時間隻走了一半的路程。司馬懿則自西城(原新城郡一帶)水陸並進,鑿山開路,溯漢水而上,一度到達朐?(今重慶市雲陽縣一帶),並攻取了劉備在這裡新設的漢豐縣(晉書中記載為新豐縣),之後同樣遭受連日暴雨,無法行軍。不久,魏明帝下詔令三路人馬全部撤回。司馬懿雖然沒有在蜀地站住腳,但也算是摸到蜀國的邊兒了,比起另外兩路人馬要強了許多。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春,諸葛亮再次北伐,包圍了祁山,祁山位於今甘肅禮縣東部、西漢水北側,地扼蜀隴咽喉,勢控攻守要衝。隨後,蜀軍在祁山東北修築鹵城作為大本營,用木牛流馬轉運糧草。木牛流馬是諸葛亮發明的一種木製機械裝置,是理想的山地運輸工具。這時魏國大司馬曹真已經病重,於是魏明帝改派司馬懿領軍駐守長安,總督雍、涼二州諸軍事,統率車騎將軍張郃、雍州刺史郭淮、後將軍費曜、征蜀護軍戴陵等各部抵禦蜀軍的進攻。這是司馬懿又一次作為主帥統軍出戰,也是司馬懿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與諸葛亮展開較量。此時司馬懿五十二歲,諸葛亮比司馬懿還要小兩歲。這樣的年齡在古代已經算得上是老年人了,兩位年過半百的老同志,堪稱三國時期最為人稱道的兩位謀略大師終於在戰場相遇了。此次雙方的總兵力對比結合史料各方面分析來看,蜀漢全國的總兵力約在十萬上下,除去留守成都及益州東部各地的人馬,諸葛亮能帶出來參加北伐的兵力最多五、六萬人;而曹魏一方常駐雍涼對蜀前線的兵力大概就有五萬,加上司馬懿從之前總督荊州、豫州時帶過來的一些兵馬以及曹叡之後又為西線增兵的情況來看,司馬懿統轄的總兵力應該不到十萬,但和蜀軍相比已佔據絕對優勢,這也是由兩國的綜合國力及人口數量決定的。

司馬懿出兵後首先命費曜、戴陵領兵四千駐守上邽(今甘肅天水),其余兵馬則全部向祁山進發。就在司馬懿出兵之前,即同年三月,大司馬曹真病逝,司馬懿終於成為了曹魏軍中第一人。而車騎將軍張郃目前在軍界的位置僅次於大將軍司馬懿,於是張郃提出應分兵駐守雍城(今陝西寶雞鳳翔一帶)、郿縣(今陝西寶雞眉縣一帶)兩處,以為大軍坐鎮後方。司馬懿卻說:“分兵後若前軍能夠獨當一面則將軍所言極是,若不能獨當一面而分兵,反而成為黥布擊破楚之三軍那樣了。”黥布即英布,是楚漢戰爭中的名將,因秦法受黥刑,也就是在臉上刻字,故名黥布。劉邦建立漢朝後,黥布受封淮南王。後來韓信、彭越等人相繼被殺,黥布也感到內心惶恐,最終造反。黥布攻打楚國時,楚軍兵分三路,希圖能相互救援,出奇製勝。有人勸告楚軍主將,認為兵分三路的話,敵人只要戰敗我們其中一路人馬,其余的肯定都跑了,怎麽能互相救援呢?但主將不聽,結果黥布果然打敗其中一路軍隊後,其他兩路便都四散奔逃。現在司馬懿的意思就是要借鑒黥布的用兵策略,不宜分兵。司馬懿領軍進至隃麋(今陝西千陽),諸葛亮則率領部分人馬攻打上邽,並搶收上邽附近的麥子,魏軍都有些恐慌。司馬懿道:“諸葛亮慮多決少,一定是先扎穩營盤再搶收小麥,我們加快行軍,兩日就能趕到。”於是領兵趕赴上邽。諸葛亮見司馬懿大軍前來,在搶收了一些麥子後便引軍退回了祁山大本營鹵城,司馬懿繼續領兵追至鹵城與諸葛亮形成對峙。車騎將軍張郃又說道:“蜀軍遠出祁山迎戰我軍,蜀軍請戰卻又不戰,如果我軍覺得不戰更有利,就是想和蜀軍持久耗下去了。現在我方在祁山的人馬知我大軍前來,必然軍心穩定。我們不如就屯兵於此,然後分出一支奇兵,想辦法從蜀軍背後攻擊。如果我們只是迫近敵人卻又不敢交戰,恐將失去民望。諸葛亮孤軍少糧,可能不久就會離去。”司馬懿卻不以為然,因魏軍連續奔波已很疲憊,此時應憑險據守,於是司馬懿隻命在祁山附近扎營築壘,卻不與蜀軍交戰。由此看出,司馬懿此次出兵對抗蜀軍的思路就是集中全部兵力與蜀軍對峙,利用蜀軍糧少的弱點最終逼退諸葛亮。因為魏軍在人馬數量上佔有優勢,諸葛亮假如來攻根本攻不動,司馬懿只需這樣和蜀軍耗下去,到時諸葛亮只能退回漢中。司馬懿並不追求某一場戰鬥的勝利,相反,若冒然出擊反而有被蜀軍各個擊破的風險。說得再通俗一些就是,魏軍有接近十萬的兵力,這樣一大坨堆在祁山這裡讓諸葛亮是攻也攻不動,啃也啃不動,到時蜀軍糧盡自然退兵。然而張郃及眾將的想法顯然與司馬懿不同,雖然張郃已處車騎將軍高位,但在軍中的地位仍在司馬懿之下,所以急需立下軍功才有繼續進步的可能,其他將領也是張郃這樣的想法。作為軍人,不打仗立功又怎能有升遷的機會呢?而司馬懿作為主帥只要逼退蜀軍,守護住了魏國國境便大功告成,自己依舊穩坐軍界頭把交椅,任何冒險的舉措反而會招致不必要的麻煩,可見在軍中同樣是屁股決定腦袋的。魏軍將領數次請戰,司馬懿都不準,有人譏笑司馬懿說:“公畏蜀如虎,這不是讓天下恥笑嘛!?”結果司馬懿又病了,應該是裝的,這招兒是司馬懿的強項。

兩軍就這樣從三月耗到五月,對峙一段時間後,諸葛亮撤出了對祁山的包圍,將全部人馬集中於鹵城。其間魏軍也曾一度缺糧,因為當地的糧米被蜀軍搶走了一部分,司馬懿不得不想辦法從關中運糧,郭淮也對當地羌人、胡人加以安撫,以便從他們手中征糧。這裡畢竟在魏國的地盤上,魏軍的困難還是可以就地解決的。司馬懿再派張郃打通了和祁山的聯絡,並命令張郃進攻鹵城以南的守將王平,自己則率眾進攻鹵城以北的諸葛亮主力,力圖以鉗形攻勢擊敗諸葛亮。諸葛亮分別派出魏延、高翔、吳班領兵迎戰,結果魏軍大敗,被蜀軍俘獲三千多人,司馬懿隻好退回大營。這再次驗證了司馬懿隻進不戰的策略是正確的,即司馬懿利用兵力優勢將蜀軍頂到國境線一帶,形成對峙後,等待蜀軍自退才是行之有效的辦法。六月,蜀軍終於糧草不濟,又收到蜀國後主劉禪下令撤軍的旨意,諸葛亮隻得引軍而還。司馬懿急令張郃追擊蜀軍,張郃覺得“歸師勿遏”,也就是說當敵人退卻時不應完全堵死敵人的退路,否則,要麽迫敵死戰,要麽中敵圈套。但司馬懿堅持要求張郃領兵追擊,張郃無奈隻得前往。 uukanshu不想在追擊途中於木門道(今甘肅天水西南)遭遇蜀軍埋伏,蜀軍從高處弓弩齊發,張郃右膝中箭,後傷重而亡。一代名將張郃就此隕落,有人認為是司馬懿蓄意致張郃於死地,強令其追擊蜀軍。這樣的陰謀論顯得證據不足,即使司馬懿料定蜀軍必有埋伏也要逼迫張郃追擊,估計也只是想挫一挫張郃的銳氣,而並不是要借刀殺人,畢竟死了一位車騎將軍這樣的大將,作為主帥的司馬懿也是負有責任的。應該說,司馬懿抵禦蜀軍第四次北伐是成功的,美中不足的便是損失了大將張郃。司馬懿軍中將領杜襲、薛悌都說,明年麥熟時諸葛亮必會再來,現在隴右地區少糧,應該趁冬季及時運輸儲備。司馬懿卻說:“諸葛亮二出祁山後,攻擊陳倉失敗便退了回去。之後犯我國境便不再攻城,而是尋求與我軍野戰,蜀軍的戰略目標必在隴東而不是隴西(即隴右)。諸葛亮常常以糧少為恨,這次回去,蜀軍必會囤積糧米,料蜀人三年之內不會輕舉妄動。”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依然無果而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蜀國的後方出了問題,中都護李嚴督辦糧草不力,並假借諭旨召諸葛亮班師。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原因在於魏軍主帥改由司馬懿出任,而司馬懿做人做事一貫隱忍不發,講求後發製人,這樣的性格在此次戰役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司馬懿這種行事風格正好對諸葛亮循規蹈矩、不願冒險,希望穩中求勝的做法形成一種製衡。然而,諸葛亮還有司馬懿等人絕對無法企及的那種品格,便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