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對夏原吉的看法……只能說還好,不像是對其他文官那樣厭惡。
像楊榮等人,朱瞻墡的感官並不好,一是因為楊榮可以說是優柔寡斷的典范了,既強調仁義,後期宣德皇帝放棄交趾一事中也是楊榮起的頭。
但對於夏原吉,朱瞻墡的看法要相對好一些。
夏原吉可以說是一個完完全全的利益主義者,他只看重利益,不過他看重的不是自己的利益,而是大明的利益,也就是國庫。
夏原吉反對下西洋,是因為在前幾次下西洋中,大明屬於是入不敷出,雖然在西洋諸國的心中樹立起了良好的威望,但這些威望做不到變現。
但作為穿越客的朱瞻墡卻知道,下西洋是開啟大航海時代的重要契機,如果歷史上的大明能夠堅持下西洋,那麽大航海時代的受益者就不是歐洲的那幾個強盜了。
當然了,前提是大明能夠放下所謂的仁義之心,心態要轉變成利益至上才行。
不過,除了下西洋一事,朱瞻墡對夏原吉也沒什麽可挑剔的,所以他對夏原吉的看法是還好。
今天也是一樣,朱瞻墡原本以為夏原吉會就下西洋一事提出異議,然而現實是夏原吉在聽了自己對於下西洋的規劃之後卻並沒有任何反對的意思。
原因很簡單,有了朱瞻墡的介入,下西洋就從入不敷出,或者是利益不高的一種賠錢買賣變成了有利可圖的好事業。
夏原吉是戶部尚書,對於下西洋一事,他考慮的就是能夠給大明帶來什麽樣的利益。
朱瞻墡的想法能給大明帶來足夠的利益,他自然就不會反對了。
想到這裡,朱瞻墡也是松了一口氣。
只有起錯的名字,沒有起錯的外號。
和夏原吉辯駁……朱瞻墡還真是有點兒打怵。
現在好了,夏原吉對改良後的下西洋一事很是支持,那麽剩下的就只有兩個人了。
……
宛平。
朱瞻墡的莊子,在順天府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尤其是在這次北征之後,誰都知道朱瞻墡被罰在宛平的莊子裡閉門思過。
但是絕大多數的人並不知道,朱瞻墡並沒有閉門思過,反倒是接到了一件大事兒。
如今站在莊子門口的兩人就是那少部分的人。
鄭和看著面前的莊子,深深地吸了一口氣。
今天早晨他突然被朱棣召入宮中,然後就被告知自己從市舶司提舉降為了副提舉,下西洋一事的整體安排和前期準備工作也都交給了五皇孫朱瞻墡,並且他要一切聽從朱瞻墡的安排。
鄭和不知道朱棣為什麽要如此安排,但皇命已經下達,他只能聽從命令。
相比於鄭和,旁邊的王景弘更是心裡惴惴。
他是和鄭和一起被朱棣召進宮的,鄭和知道的事情他也都知道,可這更加深了他心中的疑惑。
在下西洋一事上,王景弘雖然是鄭和的副手,但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是鄭和決定的,他不知道朱瞻墡叫自己也過來是要做什麽。
“二位,殿下請你們進去。”
就在鄭和與王景弘二人各懷心思的時候,朱平從莊子內走了出來,對著二人做了個請的手勢。
……
“下官拜見皇孫殿下,殿下福壽安康。”×2。
進入莊子內,被朱平一路帶到了朱瞻墡的書房,鄭和與王景弘二人在見到朱瞻墡後立刻行禮。
和普通的宦官不同,在大明,宦官的自稱要麽是小人,要麽是奴婢,但鄭和與王景弘卻不一樣,他們是可以自稱下官的。
後人只知道鄭和是下西洋的大功臣,但並不知道王景弘和鄭和一樣,同為下西洋的正使太監,而且在下西洋一事中,王景弘的功勞雖不及鄭和,但同樣不小。
“免禮。”朱瞻墡擺了擺手,同時示意朱安搬來座椅。
“二位先坐。”
朱瞻墡說著站起身來,走到了二人的面前,靠在了書案上,看著二人說了起來。
“二位來之前應該見過皇爺爺了,皇爺爺應該將事情告訴你們了吧?”
“回殿下,是的。”鄭和微微低頭,恭聲回道。
“那麽我也就不多做贅述了,還望二位多多配合。”朱瞻墡點了點頭繼續說道。
“眼下大明正處於多事之秋,交趾戰事不停,北方草原騷擾不斷,內部還多發災害,所以大明的國庫也是捉襟見肘。”
“通過下西洋來獲利,實乃是無奈之策,但二位其實也不用多擔心,畢竟我們是可以做到既保全大明的名聲,也能夠從中獲得利益的。”
“甚至,還有可能讓大明在西洋諸國心中的威望更上一層樓。”
“鄭和。”
“下官在。”被朱瞻墡點到後,鄭和立刻站起身。
“爺爺讓我就任市舶司提舉,但我也知道,在下西洋一事上你才是權威,所以我隻負責前期貨物的準備和船隻修繕的事情,並不會乾預你在下西洋途中的決策。”
“但是同樣的,在經商一事上,我雖然不是權威,但也應該比你好一些,也希望你不要反對我的決定。”
“下官定當遵守殿下的命令。”鄭和低頭表態。
“如此最好。”朱瞻墡點了點頭。
“回去之後,你將下一次下西洋的計劃,比如用多少寶船,需要多少人,準備到哪裡等事情寫成條陳,我會和皇爺爺共同商議。”
“現在,王景弘。”
鄭和聞言退到一旁,而被點到名字的王景弘瞬間站了起來。
“殿下請吩咐。”
“可能要讓你失望了,大明的下次下西洋,你不能跟鄭和一起了。”朱瞻墡開口說道。
“因為你需要獨自率領一支船隊,這支船隊由我個人出資,但仍舊是大明的寶船隊,你仍舊是大明下西洋的正使太監。”
一連兩個炸彈,讓鄭和與王景弘都被震得回不過神來。
……
看著面前二人的反應,朱瞻墡輕歎一聲。
老爺子有些埋沒人才了,王景弘明明可以獨當一面的,但卻跟在鄭和身後,最終被鄭和的光芒掩蓋,以至於後世都沒有幾個人知道他的功績。
後世人大多只知道鄭和七下西洋,但不知道的是這說的只是鄭和下了七次西洋。
而大明,實際上下了八次西洋,第八次是在鄭和逝世以後,而第八次下西洋的正使太監就是王景弘。
不僅如此,在第七次下西洋回歸的途中,鄭和病逝,寶船隊亂成一團,也是王景弘挺身而出,平定了船隊所有人的情緒,將船隊安全帶回了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