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朱瞻墡都會等到大火燒的差不多了,然後再選擇挺近,而且會選擇距離大火最少二十裡的地方扎營。
但這次不同。
如果能抓了黎利,交趾的事情就可以結束了,剩下的就是收拾殘局,那是需要時間來解決的事情。
所以,朱瞻墡少見的有些著急了。
看著遠處的濃煙,朱瞻墡眉頭緊皺,然而過了許久之後,他還是長歎一聲,選擇了放棄。
“算了,原地扎營。”
“是!”
朱平領命而去,一旁的張輔聞言也是在心中松了一口氣。
之前他還擔心朱瞻墡被擺在面前,幾乎可以說是唾手可得的勝利果實給迷惑了雙眼,選擇不顧一切的追擊。
但現在看來,朱瞻墡還沒有喪失最基本的理智。
其實也就是朱瞻墡不知道張輔的想法,如果他知道的話肯定會嗤之以鼻。
他之所以選擇原地扎營,大火是一個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不信任南掌。
黎利在演州府附近的長山腳下露過面,這是南掌那邊給的消息。
如果按照正常情況來說,這個消息是可信的,因為此前朱瞻墡才剛剛給了南掌壓力,而南掌的國力和大明又不在一個級別上的。
如果聯合黎利埋伏一些士兵也就算了,但如果敢埋伏朱瞻墡這個宗室,那大明肯定是不死不休的,畢竟這個臉丟不起。
但即便如此,朱瞻墡也不信任南掌。
誰能確保這個消息就是南掌傳出來的?有沒有可能是內部有人希望南掌現在的國王倒台然後取而代之,想要借朱瞻墡這個重量級人物陰南掌一把?
再說了,誰又能確定這個消息就是真的?有沒有可能是南掌底層出現了問題,虛構戰報,然後南掌高層又把消息當成真的送到朱瞻墡手裡了?
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事情是絕對的,吃豆子還有崩掉牙的風險呢,朱瞻墡從來都不會在這種本就手拿把掐的情況下選擇去賭。
賭贏了還好,但若是賭輸了,那丟的很有可能是自己的命。
……
朱瞻墡小心謹慎,不代表所有人都小心謹慎。
長山山脈中,黎利正帶著三百余親兵,朝著西南方向逃竄。
如今對於他來說,中南半島的中部以及東部都不是他能呆的地方了,在朱瞻墡的威懾下,南掌已經不可能有他的容身之處了。
整個中南半島,除去交趾和南掌不算的話,還有五個國家:阿瓦、勃固、暹羅、高棉和佔婆國。
其中阿瓦和勃固兩個國家在中南半島的最西邊,距離太遠,且實力也不強,不是最好的選擇。
按理來說如今正處於內亂中的佔婆國對於黎利來說是個好選擇,因為越亂他就越有機會收買人心。
但佔婆國的內亂是類似於大明的靖難之役,而作為大明的從屬國,佔婆國無論是國王還是太子的冊封,都需要得到大明的詔書承認。
所以,如今的佔婆國不管哪一方勢力都想著討好大明,如果這時候他過去了,那就會成為佔婆國內兩股勢力共同的敵人。
原本黎利的打算是去暹羅,因為暹羅是中南半島目前最強大的國家,而且與交趾之間隔著南掌,最重要的是暹羅和南掌以及大明都是不和的。
只要黎利能夠放下身段,忍辱負重個幾年,是最有機會東山再起的。
但是,如今黎利決定放棄暹羅了。
原因無他,他沒有那麽多的時間了。
如果他現在二十歲,哪怕是三十歲,他都願意試一試,但如今的他已過不惑之年,還能有多少時間?
如今大明勢頭正盛,哪怕是暹羅也要避其鋒芒,如果要忍辱負重的話,最起碼也得熬個五六年,甚至是十來年。
試想一下,如果一隻老虎正在追趕一個人到了你家門口,而你家是個破舊的茅草屋,根本抵擋不住老虎的衝擊。
在這種情況下,你是會選擇放那人進來,還是選擇將其關在門外?
結果是顯而易見的。
哪怕是知道老虎在吃完那人之後可能也會供給你的房子,但最起碼你是有時間的,你可以趁著這個時間想想辦法,或者做好最充足的準備。
如今,黎利就是那個被追趕的人,大明就是那隻老虎,而暹羅則是那個破舊茅屋的主人。
沒有人會為了外人賭上自己的性命。
相比之下,高棉就合適很多了。
如今的高棉,在不斷的篡權奪位中,對百姓施加的苛稅、暴政和徭役愈加繁重。
他黎利現在還有三百人, 利用這三百人,他有很大可能拿下一個富商或者是官員,然後再利用富商和官員的家產收買人心……
處於暴政苛稅以及繁重徭役下的百姓是最好收買的,只要你肯給他一點點甜頭,不需要太多,你就可以讓他為你賣命。
想到這裡,黎利的目光愈發的堅定了起來,周圍的濃煙似乎都沒有那麽嗆人了。
此前為了安全,他一直選擇順著森林大火向南走,因為西北季風的關系,大火向南蔓延的速度要遠超向東西方向蔓延的速度。
正常人都不會在這種優勢局面下選擇衝入火海追人,黎利這也算是置之死地而後生了。
然而,黎利忘了一句話:人算不如天算。
……
高棉,貢布,白馬港。
貢布是高棉最南端的地方,因為坐落於瀾滄江入海口處,所以成了高棉對外交流的窗口之一。
只不過,因為多年內亂的關系,高棉已經很長時間沒有主動了解外面的消息了,他們了解外界消息的途徑基本上只剩下了一個。
大明的寶船隊。
再一次來到貢布的白馬港,鄭和有一種恍如隔日的感覺。
這次下西洋到現在,用時已經超過了一年半,再有三個月就要滿兩年了,這讓他心中的漂泊之心愈加躁動。
不過,隨著距離大明越來越近,鄭和心中還有另一種情緒在躁動。
自豪。
每一次下西洋回來,鄭和都會有這種自豪,因為他是大明見過世界最多的人,而每一次下西洋他都會比上一次航行的更遠,這次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