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華夏真相集 > 第57集 魚藏刺僚

華夏真相集 第57集 魚藏刺僚

簡繁轉換
作者:背砍刀詩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08-27 13:55:51 来源:搜书1

楚國邊城鍾離,與吳國邊邑卑梁相鄰,並無明確邊界,隻一條小河,蜿蜒穿行而過。

兩地居民雞犬相聞,皆以養蠶為業。

周敬王三年春,鍾離之女越界,至卑梁采桑;吳女上前理論,由此互相廝打。

卑梁女力大,終佔上風,將鍾離女打哭還家。鍾離族人聞而大怒,遂各操柴擔榔頭,尋至卑梁,打死卑梁女一家數口,然後撤回鍾離。卑梁女鄰居皆怒,將此事上報官府。

吳國卑梁邑守聞而怒不可遏,遂調集全部卑梁守軍三百,車二十乘,往伐鍾離。卑梁百姓亦都懷憤,追隨步軍之後,相助攻打鍾離。結果鍾離守戍毫無防備,終被吳軍掃蕩,死數百人,居民財帛亦被擄掠一空。

消息傳至郢都,楚平王聞說鍾離被掠,不問曲直是非,當即調軍攻佔卑梁,並對當地軍民進行屠殺。

吳王僚聞報亦大怒,便拜公子光為將,率軍進攻楚國。吳軍一戰獲勝,就此攻佔鍾離、居巢兩城。

吳楚此番大戰,全是因爭奪卑梁桑葉而起,故此史稱卑梁之釁。

鍾離、居巢二邑既失,楚平王驚怒交迸,便得心疾,久治不愈。

至敬王四年,楚平王自覺疾篤難起,乃召令尹囊瓦及公子申兩位重臣,至於病榻之前,以太子軫相托,遺囑而薨。二人受命而出,公子申且去召集族人大夫,安排喪事。

囊瓦因不喜太子軫,而素與公子西交厚,遂與大夫郤宛暗地商議:太子軫年幼,且其母伯嬴,原以太子建名義向秦國所聘,並非國君正妻。子西年長而且好善,我謂不如立以為王。立長則名順,建善則國治,誠立子西,楚必賴之。

郤宛不以為然,但隻唯唯以應,轉身便將囊瓦之言,告於公子申。

公子申大怒:若以其母非嫡而廢太子,是彰君王昔日父奪子婦之行也。太子雖幼,母為秦君之女,且久為楚君夫人,誰謂其非嫡嗣?今反欲棄嫡立庶,外失秦國大援,內揚先君之惡,蠢之極矣。囊瓦欲以私利禍我楚國,其非喪心病狂乎?再言及此事,吾必殺之!

囊瓦聞而大懼,豈敢再提廢立之事?乃奉太子軫主喪即位,是為昭王。

殮葬平王已畢,昭王升朝理政,並對擁立群臣封官賜爵。使囊瓦仍為令尹,郤宛為左尹,鄢將師為右尹,費無極使為太師,四人同執國政。

在楚平王患病之時,吳國佔據棠邑江口,並在此修築城池,史稱古棠邑城,是為今南京地區史載最早城市原型。此後直至秦始皇平定六國,下令拆毀此城,共延續三百余年。

便在此際,鄭、晉、宋、衛、曹、邾、騰等中原諸侯國大夫會於黃文,商議安定周朝王室之策。會議期間,列國大夫互相拜訪請教,交流思想,由此便為諸子百家興起張本。

越明年,魯國因賭博鬥雞,引發內亂。究其原因,是季孫氏平子與郈昭伯鬥雞,雙方為保必勝,皆都作弊。季平子給鬥雞套上護甲,郈昭伯給鬥雞套上銅爪。兩雞相鬥,季平子敗,因斥責郈昭伯違規。郈昭伯反唇相譏,亦責季平子犯規在先,鬥雞比賽,無果而罷。

季平子還府,羞怒難當,便率家甲圍住郈府,拆開郈宅後牆,在其院中強行修建宮殿,稱為季氏行宮。

郈昭伯勢弱不敵,隻得暫時隱忍,尋找反撲機會。因知臧昭伯與季平子有隙,遂與之結盟,商議一起對付季氏。

臧昭伯之弟臧會詐害其兄不成,藏在季氏家中;臧昭伯大怒,因而囚禁季氏家人。季平子惱怒,複又囚禁臧氏家臣,以為報復。臧昭伯便以此事為由,與郈氏聯手。

由是郈氏便以季平子侵宅建殿為據;臧昭伯以季氏干涉自己家族事務在先,囚禁自己家臣在後為由,寫成奏本,同時向魯昭公告難,並揭發季平子平日種種不法。

魯昭公聞奏,亦正因季孫氏侵佔公室之田,欲要反抗,便即憤然而起,帶兵攻入季氏家中。季平子實未料到昭公竟敢動武,毫無防備,便向魯昭公認罪求情,但被拒絕。

未料季平子認罪求情是假,拖延時間是真,早已暗示家人外出,向叔孫氏請求援兵。正在君臣對峙舌戰之時,叔孫氏率軍來到,擊敗昭公之軍,季平子獲救。

魯昭公大窘,情急之下卻又與虎謀皮,派郈昭伯為使,往求孟孫氏出面調解。孟孫氏二話不說,當即擒執郈昭伯,與季孫氏、叔孫氏聯合討伐昭公。魯昭公至此叫天不靈,呼祖不應,隻得出逃齊國。

齊景公熱情以待,並許諾道:請奉送兩萬五千戶以為食邑,並待天子之命。

魯昭公聞而大喜過望,便欲應允。

公子家駒諫道:父親身為魯國之君,不思借兵復國,寧棄周公所遺基業,而甘為齊國臣下,此事可乎?

魯昭公聞言大慚,由此愧不敢受。

家駒又道:齊侯無信,不如至晉,請求晉伯主持公道,助君復國。

魯昭公以為齊近晉遠,且對齊景公充滿幻想,便不肯聽公子此計。魯國內亂既平,叔孫氏勸說季平子迎歸昭公,孟孫、季氏俱都不從,於是隻得作罷。

魯昭公居齊時久,見齊侯並無助己還都複位之意,方信公子家駒之言,因而離齊奔晉,並請晉侯護送自己回國。

季平子聞而大驚,乃聯絡三桓,共同賄賂晉國六卿,使其諫止此事。

晉國六卿既受季氏賄賂,因而一齊勸阻晉頃公,休送魯昭公歸國複位,平白得罪三桓。晉頃公非懼魯國三桓,但實在不敢得罪本國六卿,隻得作罷,乃將魯昭公安置在乾侯。

魯昭公在乾侯一住七年,直到患病去世,命喪異鄉。終年五十一歲,在位二十五年,流亡七載。魯三桓聞說昭公薨逝,遂共立昭公之弟公子宋為君,是為魯定公。

自此魯國軍政,皆都掌控於三桓之手,國君定公徒有虛名。

便在魯國發生內亂之時,孔子便率徒眾去魯,來到齊國求仕。齊景公大喜,當面問政。

孔子答曰:父父,子子,君君,臣臣。

齊景公問:究何意也?

孔子:父以慈待子,子以孝事父,君以仁待臣,臣以忠事君。

齊景公: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孔子為政高論雖被齊景公大為賞識,但當時齊國大權皆在大夫田氏,且晏嬰為相,亦對孔子治國思想不以為然,故勸諫景公,不能采用其治政之策。

於是孔子在齊,雖然不能與政,但得齊侯禮遇,倒也悠哉遊哉。更得聞《韶》樂,以為天下至美韻律,三月不知肉味。

時間既久,孔子見在齊國無法實現自己志向,隻得返回魯國,全力開館授徒,從事文化教育事業。這一時期,孔子弟子越來越多,前來曲阜求學者,幾乎遍及天下諸侯各國。

鏡頭轉換。便在儒聖孔子遊齊之時,齊國兵聖孫武卻被迫離開齊土,遠奔吳國。

田穰苴力退晉、燕二國之敵,被封為大司馬之後,陳田氏就此崛起。

鮑、高、國氏家族不喜,紛向齊景公屢進讒言,必欲驅逐田穰苴,削弱田氏勢力。

齊景公最終拗之不過,隻得采納三家意見,將田穰苴辭退。田穰苴被貶退之後,因不能施展滿腹才能,故此心情憂鬱,不久病故。

孫憑與田穰苴同宗,時為齊國上卿,位高爵尊。其子孫武人如其名,愛武成癡,披閱軍事典籍,深解黃帝戰術,精通伊尹、薑太公、管仲兵謀,尤得田穰苴用兵之道三味。

田穰苴既死,又兼齊國危機四伏,孫憑以為禍亂即將危及孫氏家族,遂率全家離開封邑樂安,告別齊國,長途跋涉,逃到吳國。

孫武此時只有二十余歲,雖在兵法研究上已卓然成家,但藏形不露,隨父亦耕亦讀,隱居田園,等待一飛衝天之時。

當此之時,商家鼻祖范蠡亦二十歲年紀,意氣風發之際。

范蠡字少伯,出生於宛地(河南南陽)三戶邑。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文武雙全。

范蠡精於謀算之學,師從於名士計然。

計然乃宋國葵丘濮上(今河南商丘民權縣林七鄉西村)人氏,生卒年皆都不詳,亦不露其族姓,隻說辛氏名鈃,字文子,又稱計研,自號漁父。

若依此而論,則可推斷,當初於江邊救渡伍子胥與楚公孫勝,功成之後不肯報名,隻以“漁父”告之,揚長而去者,當便是此翁。

計然祖先史籍不載,無從得知,但據後世史家推測,是從晉國逃亡至宋國落難貴族。計然外表平庸愚鈍,但自幼好學,通覽群書,常似大智者若愚。

又時常觀察自然,善自事未露出倪端時推其發展規律,觀人顏色而知其心。至三十歲時便即博學多才,天文地理無所不通,尤善計算。計然學成之後,常遊於山海湖澤,尤喜作漁翁打扮,遊於江湖之間,來往楚、吳、越地。

當計然南遊越國之時,正遇少年范蠡,因喜其天縱聰明,故收為徒,並授以滅楚七計,以為仕越之階,顯達之本。因其品行剛直,又酷愛山水之遊,不肯遊說自薦於諸侯,故此盡管才冠當世,卻不為天下人知。素日隻以計然為號,或稱漁丈人。

范蠡時欲自薦於越王句踐,向師父征求意見。

計然對范蠡說道:中原勢衰,吳越霸氣將生,子仕越可也。但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榮樂。功成之際,便是身退之時,切記,切記!

范蠡牢記在心,由此深為敬佩,愈加虛心學習。

畫外音:計然在史籍中只是驚鴻一瞥,有若神龍,無人知其具體來歷,最終去向。其實一旦說破,並不奇怪,因其便是自古以來,第一神秘人物老子之開門首徒。此後更奉師命,將道家一派學術,盡行傳給弟子范蠡,以使其再傳鬼谷子,由此便衍生出鬼谷門一派,道家第一支脈。其後鬼谷門在戰國初期更是大放異彩,門下眾徒先後掌控列國軍政,影響整個戰國二百余年走向,並終使秦始皇一統**,兼並七雄,成為千古一帝。

與恩師老子相同,計然在完全隱居之前,亦曾留下一部奇書,名曰《文子》。北魏李暹為《文子》作注疏雲:“文子姓辛,葵丘濮上人,號曰計然,范蠡師事之。本受業於老子,錄其遺言為十二篇。”明確指出計然便是老子弟子,是為重要文獻證據。又從生活年代考證,范蠡晚於老子約四十余年出生,而計然正處於老子與范蠡之間,年齡上便極吻合。

計然收范蠡為徒,遺七計而助勾踐滅吳稱霸,只是牛刀小試,而且不露聲色。范蠡助越稱霸,不似管仲相齊,百裡奚相秦如此招搖,而是成大業於無形,正是道家手段。范蠡功成而去,亦更是道家手段,絕不似儒家、兵家、法家、墨家、陰陽家,或匠門、醫門行為。

范蠡既得師父計然指點,於是大拜八拜,下山出林,一路飄然,向東南而去。

周敬王四年,是為楚昭王元年。

吳王僚趁喪出兵伐楚,使二弟公子蓋餘、屬庸為將,圍攻灊邑。同時命四叔季劄出使晉國,以觀諸侯之變,防其助楚。

楚昭王軫新立,聞說吳兵來攻,急與眾卿聚議拒敵之策。

公子申獻計:吳人乘喪來伐,我若不出兵迎敵,便是示弱,必更啟其軍深入。依臣愚見,可令左司馬沈尹戍率步卒一萬,往救灊邑;複遣左尹郤宛率水軍一萬,從淮汭順流而下,截住吳兵之後,使其首尾受敵,不得歸國。則吳兵進退無路,必被我擒。

昭王大喜,遂用其計,使二卿調遣兵馬,水陸分道而行。

吳公子掩余、燭庸正圍灊邑,諜者來報:楚國救兵來到!

二公子大驚,分兵一半迎敵。

探馬又報:楚將郤宛引領舟師,從淮汭塞斷江口,絕我歸路。

二公子由是進退兩難,乃分作兩寨,為犄角之勢,與楚將相持,一面遣使入吳求救。

吳王僚聞報驚慌,乃使世子慶忌離京北上,糾合鄭、衛之兵,去救掩余、燭庸。由此吳王心腹親信俱都領兵出都,單留公子姬光在國,保衛郢城。

公子光以為時機已至,遂與伍子胥商議:我若於此時奪位,不亦可乎?

伍子胥:誠然,如是!

公子光大喜,乃召專諸至府,與伍子胥共同商議行刺之事。

伍子胥:王叔及公子皆不在朝,王僚勢孤,時不可失。公子光本為王嗣,被姬僚奪去王位,眾卿大夫大半不服。故若公子得位,便是王叔歸來,亦絕無再廢長兄嫡子之理。

專諸:籌謀在兄,行之在弟。賢兄但曰王僚必殺可也。其母老子弱,兩弟一子將兵在外,又被楚絕其後,不能得歸。外困於楚,內無骨鯁之臣,趁此殺之,無如我何!

公子光大喜,頓首謝道:若果成此大事,壯士萬一不幸,則公之老母妻子,皆歸在下撫養,不使失怙。姬光之身,即子之遺身也。

聞此不吉之言,專諸尚且不以為意,伍子胥早已心下淒然。

公子光忽覺得意忘形之下失言,便命在內室設宴,三人一邊飲酒,一邊詳議刺王細節。酒過三巡,議論良久,因知王宮內護衛森嚴,一時未得十全善策。

正在這時,庖人進魚,每人一條,其味甚美。

專諸嘗之,忽得一計:我非懼死,但凡事輕舉無功,必圖萬全。便如此盤中之魚,本在千仞之淵,而終入漁人之手,就烹於庖廚,享於我等之口腹者,皆以香餌之故也。今欲刺王僚,一擊成功,則必先投王之所好,能親近其身,必無不中。

伍員:善哉,賢弟之言是也。

專諸:但不知王僚,有何所好?

公子光:除卻好色,便是好味。五味之中,最愛魚炙。

專諸:則某請暫辭,往學治味,庶可得近吳王焉!

由是告別出府,當夜悄悄離城,前往太湖邊上,向漁家專學炙魚。

三月之後,炙魚技術學成。專諸回到公子光府,親自下廚為炙,奉饗眾客,凡品嘗者皆以為天下佳肴。公子姬光仔細品嘗之後,讚不絕口:天下至味,不過如此!

伍員:以此廚藝,得近吳王僚必矣,便可購置利器,以便行刺。

公子光:不必外購,我府中便有一把利劍。

伍員:未知此劍由何處得來?

公子光:昔越王允常,曾使歐冶子造劍五枚,獻其三於吳,兩長一短。

伍員:劍名為何?

公子光:長者一曰湛盧,二曰磐郢;短者是謂魚腸,言其可藏於魚腹也。

伍員:公子府中,所藏何劍?

公子光:正是魚腸。魚腸雖短,砍鐵如泥,先君賜我,至今藏之。

伍員:好魚腸,好魚腸!不利於戰陣交鋒,正利於近身行刺。

專諸:好魚腸,好魚腸!隻曾聽說,未嘗得見。可否相借一觀?

公子光:正欲歸卿使用,有何不可?

遂自匣中出其短劍,請子胥與專諸二人賞鑒。伍員出鞘試之,果然冷氣森森,吹毛可斷,銳利非常。專諸試以活物,劍過無痕,刃不沾血,便道:果然寶劍,可透五重革甲!

伍子胥將短劍還鞘,悶悶不樂,便即告辭。公子光知其心思,亦不挽留,送出二門以外自回,遂召專諸,將魚腸短劍相贈。專諸更不道謝,藏於衣內,離府而去。

伍子胥拜辭公子,返歸自己下處。剛出公子府門,便即淚落不止;及至登車之後,更於路掩泣吞聲,不能自已。

駕車禦車深以為怪,不由問道:公子何事,悲戚如此?

伍子胥知其是為心腹,也不相瞞:你卻不知,魚腸劍出,我義弟專諸壽將盡矣!

與此同時,專諸出離公子光府,歸視老母,上堂拜叩,張口無語,淚如雨下。

其母從容言道:當子胥薦兒與公子光時,我已料有今日。我舉家既受公子恩養,大德當報,便休以母為念!先去見你妻子,我隨後有事相囑。

專諸再拜,奉命出戶,還歸己室,對妻子絕口不提行刺之事。

諸母逐其兒子回房,便即自閉門戶,懸梁而死。

專諸次日醒來,至午不見母出,破門而入,方知母親自盡,是為絕己後顧之憂。

於是痛哭一場,膽腸寸斷,收拾殯殮,葬於西門之外。

喪事已罷,專諸心中再無牽掛,來見姬光,聲言母親已死,並求即刻刺王。

公子光十分不過意,安慰一番,便問如何行刺吳王僚。

專諸獻計:臣今既已學會炙魚絕技,公子便可在府中設宴,以敘兄弟之情為名,請吳王過府饗魚飲酒。王若肯來,其事**濟矣!

公子光稱善,乃入見王僚奏請:臣家中近有庖人從太湖而來,新學炙魚之法,味甚鮮美。臣知王兄好炙魚,故敢請辱臨下舍嘗之!

吳王大喜,欣然許諾。

公子光暗道:蒼天保佑,此賊合休!

遂拜辭下殿,還於己府,告知專諸,再命伍員率領死士百人,在外接應,以備萬一。

次日一早,公子光複派人入宮伺駕。吳王僚毫無顧慮,辭母欲往。

太夫人道:我觀姬光常懷不足,面有怨恨之色,此番相請,諒無好意,何不辭之?

吳王道:本是同根兄弟,辭則生隙。未若嚴為之備,又何懼哉!

於是內穿唐猊之甲三重,外罩錦袍;複命宮廷侍衛長,自王宮至公子光府沿途陳設兵衛,飛鳥難近。安排已畢,王僚以為萬無一失,遂排車駕,馳至弟府。公子光故作受寵若驚,迎入府中,延至堂上拜見,山呼大王。

吳王伸手挽起:自家兄弟,非在朝堂,不可再拘君臣之禮。

於是入席安坐,吳王居首,公子光侍坐於側,王宮親信衛士,布滿堂階。

安坐已畢,公子光請示吳王,便令開席,兩廊奏樂。庖人及侍者獻饌,皆被吳王侍衛止住,須自庭下搜簡全身,見無夾帶,方命上階。進入廳堂,又必須膝行而前,置饌席上,不容仰視,然後膝行而出。太子光見此,暗暗心憂,手心中全是冷汗。

酒過三巡,吳王甚樂,便命獻魚。

公子光吩咐庖正,令去準備,然後獻觴致敬:容臣更衣,再回來奉陪大王。

因正當酒至半酣之時,王僚自無戒備,便道:王兄自便。

公子光前腳離去,專諸後腳便至,告進魚炙於王。侍衛依例搜簡專諸全身,未知魚腸利刃已暗藏魚腹之中,豈能搜出?見無夾帶,便唱喝道:庖人升階,膝行獻饌!

專諸低頭領諾,膝行至於王席,用手擘魚以進。

公子光見此,怫然不悅:卿以手擘魚,尚能入於本王之口乎?

專諸:大王息怒。此魚腹之中,卻有天下至寶,臣恐其滑落,故以手擘之。

公子光大奇,將身往前一探:是何寶物?取出我看!

專諸聲諾,忽自魚口中握住劍柄,抽出匕首,長身而起,撲向吳王。

說時遲,那時快!吳王僚正當踞坐,事出意外,將要起身相避,哪裡來得及?專諸便借此一撲之勢,將魚腸短劍送入吳王前心。

吳王身上雖裹三層堅甲,當不得專諸手快力重,且手中所執乃是舉世無匹寶劍,故此直貫重甲,透出背脊。王僚大叫一聲,登時氣絕。

兩側侍衛力士聞聲大驚,一擁而上,刀戟並舉,將專諸剁做肉泥。可歎無雙孝義英雄,不二智勇好漢,就此身赴黃泉。

司馬遷《史記》中所敘五大刺客,專諸是為首位。

姬光當時隱身後園,聽前廳擾亂喧嚷,知道大事已就,乃發暗號,敲響雲板。

伍子胥引死士躲在密室之中,聞聽雲板聲響,便縱甲士殺出。兩下交鬥,一邊蓄謀已久,另一邊毫無防備,隻半個時辰,便將府中吳王部眾全部剿滅,然後殺向王宮。

沿途所設軍衛,難敵公子光府中死士勇猛,更難當伍子胥蓋世武功,不一時俱被殺散,余者棄械投降。伍子胥清掃戰場,奉姬光升車入朝,聚集群臣,宣布王僚背約自立之罪,眾卿無辭。公子光於是即位吳王,命人收拾王僚屍首,以諸侯之禮加以殯殮。

厚葬專諸,封其子專毅為上卿;封伍員為行人,待以客禮而不臣;市吏被離舉薦伍員有功,升為大夫,其余功臣升賞有差。

吳王僚由此被刺而死,共在位十二年。

姬光十年磨劍,至此弑君篡位,自立吳王,終於得志,由是改名闔閭。因擔心慶忌在外,必要回來報仇奪位,遂自率大軍屯於江上,以待其歸。

公子慶忌,出身豪門,自幼習武,天生神力過人,勇猛無畏,折熊扼虎,鬥豹搏貆。世人凡識之者,無不敬佩其卓絕武功,讚說天下無對。慶忌為練騎射之能,常率領家甲私兵外出打獵,千乘萬卒,校獵場面相當排場。坐騎名曰虎奔,可越山巒峽谷,能穿瀑布溪流。

有次圍獵,遇麋鹿、雌犀各一。部將見而大懼:麋鹿善會騰雲,雌犀最為凶狠,皆乃世之神獸,難獵之物。公子不如撤圍,休觸神怒。

慶忌不信,乃催虎奔寶駿,疾如狂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跳踏麋鹿,使其受縛;更下馬徒手搏擊雌犀,將其擒獲。舉國獵手聞而敬佩,鄰國力士亦都豔羨,皆來投靠門下。

吳王闔閭深知公子慶忌本事,故親率精銳埋伏江邊,欲待其歸國時予以擒殺。

慶忌當時在衛國,聯絡諸侯,聞說郢都驚變,匹馬趕回,欲報父仇。行至江畔,便入吳軍埋伏,遭到圍擊。慶忌不慌不忙,便即揮動長戟,催動戰車,蕩開重圍,飛馳而去。

闔閭亦非凡俗之輩,依仗騎射功夫過人,更怕走了仇人之子,自後乘駕駟馬追之。追之將近,闔閭放箭,射倒前面左驂,戰車傾覆。

慶忌棄車而走,丟盔棄甲,施展絕頂輕功奔入山林,其行如飛,馬不能及。闔閭見慶忌竟能於萬馬圍困中逃脫,知道必不可擒,隻得誡令西鄙諸邑嚴為防備,自己引軍還吳。

此後數日,季劄自晉國歸來,得知王僚已死,徑往其墓,舉哀成服。闔閭聞報,急親詣墓所,假意以王位讓之。

季劄亦知王僚治政之能不如闔閭,於是說道:吳王之位,子求十余年而終得之,又何讓為?苟國無廢祀,民無廢主,能昌盛我熊氏吳國,子其勉之可也!

因以爭國為恥,遂遠走延陵,躬耕舜過山下,終身不複入吳。季劄既死,葬於延陵。孔子過此,親題其碑文曰:有吳延陵季子之墓。

闔閭雖殺王僚,吳國二公子掩余、燭庸尚且困在灊邑,苦待救兵。正在躊躇脫身之計,忽擒住楚國細作,供說吳公子姬光弑主奪位,主將使來探察,欲發動攻擊,全殲吳軍。

二公子再三盤問,知道此訊非假,放聲大哭,切齒痛恨公子光。

哭罷多時,公子掩余說道:姬光既行弑君奪位之事,必不相容你我。欲要投奔楚國,奈是世仇宿敵,恐不相信,兼且有辱先祖。此正是有家難奔,有國難投,如何是好?

燭庸:若楚國細作所言是實,則在此兩日,楚軍便要發動攻擊。我等目今困守於此,著實危甚。不如乘夜逃奔,以圖後舉!

掩余:四面皆是楚兵,焉能逃脫?

燭庸:可詐稱來日交鋒,使楚國細作得知,我二人卻詐作巡營密走。

掩余:委是妙計!

遂命擂鼓聚將,大舉調兵遣將,傳令秣馬蓐食,來日清早專候軍令布陣,與敵決戰。

眾將領命,各回本寨準備,一夜人馬擾亂,早被楚國細作探知,報回本營。

楚將聞報,亦命各營準備來日迎戰,當夜便不設備。

掩余與燭庸知道其計已售,坐等三更,各引心腹數人,扮作巡營小軍,分頭逃出大營。於是二人皆出重圍,掩余投奔徐國,燭庸投奔鍾吾。

比及天明,吳將欲列陣對敵,不見主將,由是大亂,繼而哄散,皆棄輜重逃奔江邊,各搶船隻奔歸吳國。楚軍列陣待戰,見吳軍此狀大驚,不知所措,致令吳人趁機逃走。

郤宛與沈尹戍議道:此必是吳軍得知國內弑君大變,故而棄營而逃。我本應趁亂伐之,奈乘喪伐國,為諸侯不恥何?

沈尹戍稱是,於是一同班師。

二人引軍還楚,各獻吳俘,以及所獲軍資。楚昭王大喜,敘論戰功,以郤宛所獲最多,乃以所獲甲兵之半賜之,甚加敬禮。

郤宛者,姬姓郤伯氏,字子惡,大夫伯宗之孫,太宰伯州犁之子。此番建功,得到昭王欽敬,便為太師費無極所忌。費無極因此便與鄢將師同謀,商量一計,諂害伯宛。

定計已畢,費無極便謂令尹囊瓦:郤子惡建功獲賜,欲宴請相國。

囊瓦聞而甚喜,欣然應允。

費無極又來見伯宛:令尹欲與將軍賀功,夜降貴府。

伯宛亦喜,便問:未知令尹有何所好?

費無極:令尹最好堅甲利兵,公可以國君之賜分之,令尹必悅。

伯宛信以為然,乃於庫中揀兵甲最為堅利者,各得五十件,請費無極檢看。

費無極:極善。將軍可將兵甲分令家人穿戴,立於庭中,以待令尹來時檢閱。若令尹喜悅滿意,則裝載送至相府,豈不美哉?

伯宛以為好意,遂命家人披甲持兵立於廊下;又盛陳肴饌,托費無極往邀令尹赴宴。

費無極來見令尹,請其過府赴會。囊瓦上車將行,費無極道:常言說貴人不入險地,人心不可測也。下官來時經過伯府,見其整備兵甲於門後廊下,未知是何意。

囊瓦未信,使親隨往伯府探視。

不一時回報:門內果有伏兵,盔明甲亮,戟銳戈利。

囊瓦聞報大怒:狗賊,焉敢如此!

即使人請鄢將師至,求問應付之策。

鄢將師早與費無極勾結,趁機獻諂:郤宛暗與陽令終、陽完、陽佗、晉陳,三族合黨,欲專楚政非一日矣!此必是依仗國君寵信,欲除國相,自代令尹之位也。

囊瓦聞此,愈加堅信:異國叛逃匹夫之後,乃敢望令尹之職耶!

遂令鄢將師率兵,往攻伯氏府第。

伯宛滿心欣喜,等待令尹前來赴宴,未料竟等來兵戈相向,便驚問其故。

鄢將師:有人告你造反,我還不信。果陳兵府內,將欲發動。令尹有命,立誅無赦!

說罷,便命攻門。

伯宛才知是為費無極所賣,於是自刎而死,其子伯嚭連夜逃往吳國。

令尹囊瓦趕至,命盡滅伯氏,並焚伯氏之居,連郤宛之屍,亦燒毀無存。又據鄢將師誣陷之辭,複拘陽令終、陽完、陽佗、晉陳各族,誣以通吳罪名,皆都誅殺於各自府內。

國人聞知,無不稱冤,家家為伯宛豎立靈牌,戶戶祭祀冤死忠臣。又切齒痛恨費無極、鄢將師及囊瓦,且編歌謠傳唱,盼其數人早死。其歌雲:

莫學郤大夫,忠而見誅;身既死,骨無余。

楚國無君,惟費與鄢。令尹木偶,為人作繭。天若有知,報應立顯!

來日上朝,公子申道:郤宛敗吳,立有大功,豈以通吳之罪以殺之耶!

囊瓦聞之,轉恨費無極與鄢將師。因其二人獻諂,借自己為刀誤殺忠良,悔之何及!

沈尹戍:國人胥怨,相國獨不聞乎?費無極乃楚之讒人,與鄢將師通謀作弊。去朝吳,出蔡侯朱,又教先王滅倫,致太子建身死外國。冤害伍奢父子,今又殺左尹伯宛,波及陽、晉二家。百姓怨此二賊入骨,怨詈咒詛,遍於國中;子為令尹,縱讒慝以失民心。楚國一旦寇興民叛,相國其不危哉!依臣之計,與其信讒自危,孰若除讒自安?

囊瓦正自懊惱,聞言能夠自保,毅然道:既如此,願司馬助吾一臂,誅此二賊!

沈尹戍喜道:此社稷之福,敢不從命?

於是揚言都城:殺左尹伯宛者,皆費、鄢二人所為。令尹命往討之,國人願從者俱!

百姓聞之,爭為先驅,擁至費無極、鄢將師府宅,擒送朝廷。

囊瓦命有司數其罪惡,然後梟首於市。國人恨極,放火焚燒兩家之宅,盡滅其黨。於是謗詛方息,郢都始安,囊瓦躲過一劫。

伯嚭逃出楚都,藏在左近鎮邑,留意打探都中消息。

聞說家族皆滅,府宅被焚,不由肝膽皆裂,暗自吞泣,慌慌如漏網之魚,一路向東。

因有家難奔,無國難投,沿路聽說伍子胥在吳國倍受重用, uukanshu 於是立即雇舟東下,趕來投奔。伍子胥聞說左尹伯宛之子來投,便生同仇敵愾之心,欲將其舉薦給吳王闔閭。

這一日,好友被離來訪,伍員設宴相待,並使伯嚭作陪。

被離酒罷告辭,子胥送出府門之外,被離說道:我觀伯嚭為人,鷹視虎步,本性貪佞,專功擅殺。若得重用,兄來日必受其累,不如厚資而遣之。

伍子胥笑而不答,不以為然。數日之後,舉薦伯嚭於吳王,闔閭見而甚喜,乃命伯嚭就任大夫要職。被離見之,仰天長歎:我兄引狼入室,不知何時,將為其反噬也。

公元前515年,吳王闔閭元年,周敬王六年。

闔閭欲圖強國之策,以爭霸中原,遂問政於伍員:我國僻在東南,險阻卑濕,又有海潮之患,倉庫不設,田疇不墾,國無守禦,民無固志,無以威示鄰國,為之奈何?

伍員奏道:臣聞治民之道,在安居而理;夫霸王之業,從近製遠。必先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廩,治兵革,使內有可守,外可應敵。

闔閭讚道:子言甚善。寡人自今便委國於子,望先生必為寡人圖之,且報子家仇。

伍員奉命,於姑蘇山東北造築大城,命曰姑蘇。別築南武城,請吳王徙都於此,大選精卒,教以戰陣射禦之法。又築冶城於牛首山,集能工巧匠在此鑄劍,得數千利刃,號曰扁諸。又訪到鑄劍大師歐冶子,並其師弟乾將、莫邪夫婦,使居匠門,別鑄利劍。匠門位於姑蘇城東,因各種工匠聚居於此得名,乃蘇州城八門之一。(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