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與蒙恬分率二十萬秦師東下,疾如雷霆萬鈞,似乎無堅不催。
未料此番敵軍統帥,卻是楚國名將項燕,早在前方嚴陣以待。聞報秦師孤軍深入,不由冷笑,遂立即率領楚軍主力,兼程急進,迎送痛擊。
棠溪一戰,楚師大勝,給來犯秦軍以沉重打擊。李信戰敗,率軍往城父撤退。楚軍乘勝猛追,三晝夜戰鬥不息。秦軍所築營壘都被楚軍攻破,都尉七人陣亡,折兵大半。
李信一路北逃,多虧蒙恬駐於城父,及時接應掩護,方才得以突圍,逃回秦境,免於被俘。此是秦國發動統一戰爭以來,繼宜安肥之戰後,又一次遭受重大挫折。
秦軍兵敗消息傳至鹹陽,秦王驚怒之余,立時意識到自己當初對統帥人選有誤。由是隻得移樽就教,親往王翦家鄉頻陽,力請老將再次出山,擔任秦軍統帥。
王翦托病謝絕:臣已年老體衰,征伐大事,實在難以從命也。
秦王:卿必要再振虎威,掛印出征,助我一統**。無論有何要求,寡人定予滿足。
王翦見此,恐致秦王之怒,隻得允諾: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馬不可。
秦王雖然為難,也隻得咬牙應允。
王翦:臣請老將蒙武為副,亦請大王府允。
秦王:依卿便是。
王翦於是接替李信,擔任秦軍統帥,率領舉國兵力,六十萬大軍以出,南下伐楚。
秦王親送至灞水之濱,鄭重叮囑,再三拜托。
王翦再拜受命,臨行時忽然奏道:臣今老矣,此乃最一戰,未知能否安全生還。尚望大王垂念,多賜臣家人以良田美宅、園林池沼,以為子孫之業。未知可否?
秦王笑道:卿但放心,關中沃土,任卿自選。
王翦拜謝,祭旗出征。臨出關前,又連續具疏上奏,五次求賜美田,秦王皆都應之。
部將見此,皆都擔心觸怒秦王。便有心腹弟子諫道:師父於此征伐之際,向秦王求田問舍,得無有持眾要脅之意,致惹怒秦王之虞乎?
王翦笑道:你等不知,秦王雖英明果斷,但生性多疑。今將舉國兵甲盡交我手,豈會全然放心?此時唯有向秦王提出諸多要求,才可表明為師除金錢田舍以外,別無他求,借此消除秦王懼我擁兵自立之疑也。此乃鬼谷秘籍中以進為退之計,子等不知乎?
眾徒聞此,恍然大悟,皆都稱讚:恩師明見萬裡,弟子萬不及一。
公元前224年,始皇二十二年。
王翦、蒙武率軍,仍按李信進軍路線,進入陳邑、平輿一線。因接受李信失敗教訓,謹慎作戰,步步為營,首先平定叛亂,收復郡縣,然後進入淮北,緩緩向南推進。
因王賁已經滅魏,秦軍物資輸送通暢,經由鴻溝自大梁源源運至,故無後顧之憂。
楚人聞說秦軍又至,各地封君被迫聯合,歸入項燕麾下,亦湊集六十萬大軍,於壽春淮河北岸列陣,等待秦軍進攻。
六十萬對六十萬,世界軍事史上規模最大一場戰爭,就此開始。
王翦聞報楚軍大集,毫不驚慌,命令停止深入,在商水、上蔡、平輿一帶構築堅壘固守,聯營數十裡,堅壁固守。雙方相持數月,並無大戰。
楚王負芻聽信國內佞臣諂言,責怪項燕怯戰,派人數度催督,務必主動進攻。項燕連日派將,前往秦營搦戰,王翦不應,隻命士兵養精蓄銳,每日殺牛宰羊,與士卒同食。
兩軍相持長達一年,楚軍將士無仗可打,且無統一號令,終致懈怠,以致打駕鬥毆。
秦軍同樣無可事事,閑時便即丟石玩跳。王翦見之,非但不怪,反而大加鼓勵。
雙方對峙,秦軍後勤供應自趙、魏二國綿綿不絕。楚國聯軍不能統一調配,漸致枯竭。後方各大貴族不耐,怨聲載道,終斷其糧草供應。
項燕求戰不得,攻壘不下,又致全軍斷糧,只能拔營起寨,向東退走。
王翦聞報楚兵移營,乃與蒙武率軍大進,乘勝追擊。雙方激戰於渦河,楚軍終被擊破,分散東逃。項燕連敗,秦軍追至蘄南,繼而乘勝攻取楚都壽春,楚王負芻被俘。
項燕不甘失敗,複擁立昌平君為楚王,在淮南一帶繼續抗秦。
王翦與蒙武繼續攻伐,終於擒殺死昌平君,項燕兵敗自殺。赫赫強楚,冰消瓦解。
楚自周成王時建國,至此國滅,共有國君人數不詳,國祚八百二十年。
秦對楚戰爭結束,便又轉移兵力,由王賁指揮,進攻遼東,俘燕王喜。又移兵擊代,趙嘉率部力戰,終於不免失敗,悲憤自殺。
如此以來,山東韓、趙、魏、楚、燕五國皆滅,隻余齊國獨存。
鏡頭轉換,終說齊國之亡。
齊國經過樂毅進佔攻打,雖然終於復國,但元氣已大為損耗,以至再無力量參與東方各國與秦國縱橫捭闔之爭。
秦軍並滅五國之時,齊國一直置身事外,坐視各國滅亡。
秦趙長平之戰關鍵時刻,趙向齊請援軍糧,齊王建不肯救援,並中秦國離間之計,寵信國相後勝,一味討好於秦。
齊王建在位四十余年之間,三晉、楚、燕與秦國之間戰爭連綿不斷。惟齊國未被攻擊,上下晏然,長期不備兵革,麻木不仁。
相國後勝貪財無厭,秦國多年用重金賄賂,使勸齊王建臣服,朝野上下,毫無鬥志。
秦王政二十六年,王賁統帥大軍東出,突然進攻齊國北境,直趨臨淄。齊國毫無作戰準備,竟無應戰之兵。秦軍兵臨城下,後勝力勸,齊王建不戰而降,被囚於共,餓死松柏之間。齊國自周武王克商後分封立國,至此滅亡。共歷三十二主,國祚八百二十三年。
秦國從秦王政十六年起,開始發動統一戰爭。共耗時十年,終於陸續兼並六國。
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嬴政平滅六國,以王號不足顯其大業,乃於“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自稱皇帝,並號為始皇帝,希圖自己而後,後繼者百世無窮。
由是開始建國大業,繼續執行孝公以來商鞅法家政策,加強君主專製,削弱舊貴族勢力,提拔由軍功後起貴族。土地所有製維持西周時期“王有”製,改稱為國有。準許農民、官員都可自由買賣田地,便利私有土地發展。
秦始皇廢除分封,建立郡縣。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定鹹陽為首都,頒發始皇帝令:
中央政府最高官僚,是為丞相、禦史大夫、太尉,亦稱三公;郡官為守,縣長為令。統一貨幣、度量衡;統一文字;修築長城、馳道、直道;遷徙六國遺民到關中定居,命做開礦、開鹽井等苦役,以利統一管制。六國貴族遷到鹹陽,命看護皇陵,或徙於西南邊遠地區。
秦統一六國,百家學派紛紛來到鹹陽,黃老道家及陰陽家最為興盛。陰陽家鄒衍綜合儒、法、道諸家學說,提出“五德終始說”,成為中國歷代通行歷史觀。
鄒衍:五德從所不勝,虞土、夏木、殷金、周火。代火者必將水,數備將徙於土。五德相勝,又是天數先定。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是謂天人感應。
秦統一六國之時,兵家祖師尉繚與弟子王敖聯手,著成《尉繚子》一書,呈報始皇。秦始皇覽之,見其書共有二十四篇。其篇目曰:
天官第一、兵談第二、製談第三、戰威第四、攻權第五、守權第六、十二陵第七、武議第八、將理第九、原官第十、治本第十一、戰權第十二、重刑令第十三、伍製令第十四、分塞令第十五、束伍令第十六、經卒令第十七、勒卒令第十八、將令第十九、踵軍令第二十、兵教上第二十一、兵教下第二十二、兵令上第二十三、兵令下第二十四。
秦始皇大喜,賜其師徒二人重金,就此將書束之高閣,以備禦覽。尉繚子見心事已罷,乃辭帝而出,與王敖掛印封金而去,就此不知所蹤。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揮師荊南蠻荒,開始南征百越。
鏡頭閃回,敘述百越。
遠古至前秦之時,長江以南沿海一帶,統稱為百越之地。此地原住民部落,被先秦中原人稱為越人;越與粵通用,故亦稱粵人。因其支系部落眾多,故稱百越,分別是為華夏族大禹、京族雄王、壯族布洛陀、黎族袍隆扣後裔。
東越又稱東甌或甌越,居住浙江南部甌江流域;閩越部落以今福建福州為中心;南越部落分布於今廣東南、北、西部;西甌部落分布於今廣西一帶;雒越部落分布於廣西南部、越南北部一帶。百越部落居住地區,為山川五嶺所阻,遠離中原。
戰國時期,廣西、廣東地區開始出現西甌、駱越兩大方國,是嶺南地區方國鼎盛時期。廣東北部、西北部和西部,大致是蒼梧古國統治地域,而廣東東部、東北部則是閩越部落和吳越部落所建古邦國。多族系、多文化匯合,無權威朝廷政府,管理松散,方國林立。
秦滅六國之後,秦始皇即派國尉屠睢為上將,趙佗為副,率五十萬大軍,出擊百越。
因百越各部居處分散,秦軍共分五路而進:東邊一路由江西向東,攻取東甌、閩越;中間兩路攻取南越,其一經贛江越大庾嶺入廣東北部,其二經荊南循騎田嶺直抵番禺;其余西邊二路則入廣西進攻西甌,一路由萌渚嶺入今賀縣,一路經越城嶺入今桂林。
五軍分擊目標,是為鐔城、九嶷、番禺、南野、余乾。
二將領旨,誓師祭旗,五軍盡出。副將趙佗率領三萬兵馬先行出發,並用二十萬刑徒,輸送輜重糧草。旗甲鮮明,鐵蹄錚錚,威勢赫赫,當年就平定東甌、閩越,設置閩中郡。
其余四路秦軍,進攻嶺南。由於山高路險、河道縱橫,行軍作戰及軍糧運輸極為困難,加之兩廣百越各部頑強抵抗,相持三年,未能取勝。
秦始皇聞之,又大發六國軍卒及全國刑徒,在廣西興安縣北開鑿靈渠,以通糧道。軍糧運輸問題解決,秦軍才得以順利進軍。
第三路軍由主帥尉屠睢親自率領,從宜章南下。屠睢生性暴躁,手段狠辣,對當地抵抗者大開殺戒,盡情屠戮,斬殺西甌君譯籲宋。
越人皆入叢簿之中,因恨屠睢,寧與禽獸雜處,亦莫肯為秦虜。
秦始皇三十三年,屠睢率軍深入西江三羅,路經大林。當地土人早已埋伏林中,見秦軍來至,一聲呼哨,牛角長鳴,亂箭齊發。秦軍陡遭突襲,成批倒地呼號,當即潰敗。
屠睢見敵人箭矢如雨,無處可避,隻得揮劍擋格,且戰且退。終因格擋不及,身中兩支毒箭,當場從馬背跌落,墜地死亡。
秦軍大潰,皆無戰心,又因水土不服,軍糧難以為濟,其後幾遭全軍覆沒之災。
尉將報呈鹹陽,秦始皇傳檄委派任囂與趙陀接替屠睢之職,共掌帥印,再征嶺南。
始皇三十三年,靈渠糧道全面開通,保障後勤補給。秦始皇再集十萬兵馬,與前番留守南越所剩二十萬秦軍,共集三十萬大軍,任命任囂為帥、趙佗為副,再次進軍百越。
因有第一次交戰經驗,秦軍進軍極速。而此時百越軍已不足六千人,故秦軍幾乎未遇抵抗,就佔據嶺南全境。秦軍吸取屠睢教訓,發亡人、贅婿、賈人隨軍行進,每當秦軍佔領一地,便將部分移民留駐。大批商賈在嶺南經營,也為軍隊糧餉補給提供保障。
由此大軍兵鋒凌厲,勢如破竹,輕松擊潰西甌部落反抗力量,佔領西甌地區。隨後任囂、趙佗又揮戈南下,乘勝進擊,一舉擊潰雒越文郎國,佔領越南中、北部雒越地區。
至此,秦王朝經歷五年波詭雲譎之戰,徹底征服嶺南百越部落。
秦軍佔領嶺南,始皇帝大喜,乃命在該地設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從此東至海南,北至向戶,南至越南中部,百越之地皆歸秦朝版圖。
為鞏固佔領區,防止越人死灰複燃,秦始皇采取軍事戍守政策,在嶺南三郡置南海尉以典之,使任囂為尉,掌兵專斷一方,駐南海郡,治所番禺。
趙佗攻佔百越之後不久,就與秦朝貌合神離,開始割據自立。
鏡頭轉換,按下南越,再說北胡。
戰國時期,匈奴已經進入奴隸製社會,佔有今內蒙古、寧夏一帶廣大草原。
當時中原各國忙於征戰,無暇北顧,匈奴經常襲掠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地。
三十二年,秦始皇巡視北方邊境。燕國方士盧生進獻圖書,內有讖言:亡秦者胡也。
秦始皇以為應在匈奴胡人,於是回到鹹陽,便派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匈奴。
三十三年春,蒙恬兵分兩路,正式北伐。自統主力秦軍,從上郡膚施北出長城,以攻其東;楊翁子率偏師由肖關北出長城,以攻其西。匈奴不及防備,一戰敗逃。
秦軍遂取河南之地,沿河置四十四縣,移民墾守。
匈奴緩過神來,不斷來攻。次年秋,秦始皇複命蒙恬引軍出擊。蒙恬北渡黃河,仗王敖所授鬼谷兵法,奪取高闕,攻佔陽山、北假,匈奴隻得北徙。
三十四年,秦為鞏固邊北河套,乃置九原郡,郡治即今內蒙古包頭。
為防匈奴南下,蒙恬征發大量民工,在燕、趙、秦長城基礎上,修築西起臨洮,東到遼東萬裡長城,以鞏固秦朝北部邊地安全。秦始皇便派蒙恬駐兵上郡,防禦匈奴。
由此六國既滅,南北亦平,中原持續數百年割據混亂局面,宣告結束,中國第一個統一封建專製帝國形成。北至九原,南到百越,東至東海,西到巴蜀,盡入秦帝國版圖。
秦始皇奮其長策,以十年之功並吞六國,又用五年南平百越,北驅匈奴,至天下混一。其所建輝煌偉業,自謂德逾三皇,功蓋五帝,若以此功論之,未過其分。
修築萬裡長城同時,秦始皇又下令在全國修築馳道,並去北地和隴西視察防務,又設黃、陲、琅邪三大山東糧倉,為北部軍事提供後勤保障。
繼又東巡,特別視察右北平、漁陽、上谷、代郡、雁門、雲中、上郡等地。
蒙恬認識到匈奴人定會反撲,於是先下手為強,又率主力渡河,殺入陰山、賀蘭山,尋找匈奴主力決戰。
匈奴頭曼單於果然也正集結兵力,準備南下。不料秦軍又一次殺來,措手不及,再受巨大打擊。頭曼被迫退出陰山及賀蘭山高地,北撤七百余裡,退到陰山以北一帶遊牧。
蒙恬對匈奴接連用兵,至此輕松取得完勝。此後蒙恬率三十萬大軍,一直駐扎北邊,威懾匈奴,控制九原郡四十四縣。
秦始皇又遷三萬戶至九原,開發河南之地,使此成為富庶新秦疆域。蒙恬北伐匈奴,不僅有力製止匈奴南入中原,而且大大促進河套地區開發,使其永遠成為中國版圖。
鏡頭轉換,按下朝廷,複說江湖。
鬼谷門長尉繚子與兵家掌門王敖掛印封金,離開秦都長安。其後輾轉東出潼關,複又北渡黃河,來至趙國境內,乃屬古冀州地界。
在那薊城西南三百裡外,有一座仙山,是屬太行山系,喚作黃公山。其山不高不低,正宜藏龍臥虎;其林不疏不密,恰好修真養道。並非他處,正是兵家祖師王敖老祖道場。
二人來至此山修行,免不得賞風詠月,吐納真元,各煉內丹仙法。
忽一日,尉繚仙師道:自郭開葬送趙國,廉頗死而李牧誅,天下名將休矣!
王敖老祖:不然。我尚有徒蒙恬,乃世之不出良將,豈雲休矣?
尉繚仙師:你那弟子,我豈不知?蒙恬原出姬姓,先祖乃琅琊蒙山人,故指其山為氏。其祖蒙驁後遷秦地,為秦國上卿;其父蒙武,又為秦始皇內史。蒙恬出身名將世家,自幼胸懷大志。因率軍攻破齊國,拜為內史;又率領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之地,可謂中華第一勇士。果真是賢徒高弟,但有美中不足之處,可惜,可歎!
王敖老祖聞言不悅:有何可惜可歎?
尉繚仙師:可惜這個賢徒,雖勇猛無雙,用兵如神,奈不善用謀,又胸無大局,只能偏守一隅。如此忠臣良將,後必為小人嫉害,沒有下稍。此子死後,兵家一門便即絕後矣。
王敖老祖:你這個做師祖的,怎可信口開合,沒來由咒我徒弟不得好死?莫非你是嫉妒我有賢徒,你鬼谷門卻後繼無人麽?
尉繚仙師笑道:你我修道成仙者,怎可妄動無名,著急起來?我是就道論人,豈有嫉妒之心!某是一番好意,提醒道友再覓佳徒,早為之備而已。賢弟不知,我鬼谷門向來單傳,絕不廣種薄收。且六十四代掌門譜系早定,延續兩千又四十年,整整四十個花甲子劫數。我又何必再替你孿兄王詡,費力操心?若不信時,拿此譜系一看便知。
說著話,一邊探手入懷,掏出一個布帛絹軸,遞將過去。
王敖老祖兀自不信,氣咻咻地,夾手奪過,展開來看時,見是《鬼谷門歷代掌門沿革譜系》,其下計有六十四代掌門花名譜冊,一一開列清楚:
創派祖師,鬼谷子王禪;二代祖師,田齊軍師孫臏;三代祖師,燕國上將軍樂毅;
四代祖師,齊國方士徐福;五代祖師,濟北隱士黃石公;六代祖師,漢留侯張良;
七代祖師,漢丞相陳平;八代祖師,漢淮南王劉安;九代祖師,漢禦史大夫晁錯;
十代祖師,漢大將軍衛青;十一代祖師,漢太傅疏受;十二代祖師,漢大司徒鄧禹;
十三代祖師,漢定遠侯班超;十四代祖師,漢侍中張衡;十五代祖師,漢護羌校尉馬賢;
十六代祖師,匈奴中郎將張耽;十七代祖師,司空周景;十八代祖師,荊州刺史度尚;
十九代祖師,漢太尉陳蕃;二十代祖師,漢司徒橋玄;二十一代祖師,諫議大夫何休;
二十二代祖師,侍郎黃琬;二十三代祖師,將軍鍾離權;
二十四代祖師,玄都觀主史子眇;二十五代祖師,吳右將軍諸葛靚;
二十六代祖師,趙漢天子劉淵;二十七代祖師……
尉繚子見王敖看完,伸手又搶了回來,複卷成軸納入懷中,笑道:我門中這六十四位仙師,仗鬼谷門仙術絕技,韜略兵機,或另開一片天地,或力挽乾坤於既倒,或代天行罰以治萬民。則就是替天行道,以正人世。鬼谷門在人世間共存六十四代,亦暗合後天六十四卦之數,乃謂天罡之數三十六,地煞之數七十二,人類之數六十四。天機隱微不顯,凡俗之人豈能知道!所謂八八歸人,九九歸佛,世間之事,眾玄之門。
王敖無話可說,歎口氣道:如此說來,我不如你清閑。你那鬼谷門中,多是縱橫之士,通曉陰陽天機,自然活得長久。我兵家一門,卻是鎮日價打打殺殺,瞬間便遭橫死,馬革裹屍,哪裡能與你鬼谷門縱橫家比得?也只能由你說嘴,我不跟你爭競便了。
說罷,便即瞑目不語。
尉繚見其耍開小孩脾性,不由好笑,搖了搖頭,也便瞑目不言。
二人一師一祖,正在各想心事之際,忽覺洞外奇光閃現,劃破天際,嗽嗽有聲。
急睜目看時,卻見是十幾個彗星,皆從天宮中玄武門方向飛墜而下,直向東南投去,光分五彩,異象罕見。
王敖大喜,跳將起來,不小心腦袋撞到洞頂,咚地一聲,腦門上長出一個大肉疙瘩。那也顧不得了,摸了一把,光腳往外就跑。
今人描繪王敖老祖,皆是跣足披發,腦門上有個大肉疙瘩,便是緣出於此。
尉繚穿鞋追出,已經不及,只見到老祖背影。
仙師便問:賢弟欲往何處?
老祖頭也不回,高聲答道:你不見適才那十數個將星麽?皆投到吳楚分野去了。我要趕去尋找,將他們皆都收為門人弟子,再遲些便來不及也。
仙師奇道:今六國平定,四海一統,你尋這許多將星做甚?
老祖仍不停步,遙遙答道:就算是六國平定,四海一統,也要再鬧他一鬧,再讓天下大亂。我倒要看看將門弟子,能否勝過你鬼谷掌門!
一邊說著,早就人影不見,最後一句已是隻聞其聲,以千裡傳音之法送至。
尉繚聽罷,臉色大變,暗道:壞菜!我閑來無事,乾麽要讓他看甚譜冊?
正在著急,忽聽一個聲音在耳旁響起:師父,在此做甚?
仙師吃了一嚇,扭頭看時,見身後站立一個青年道士,正笑嘻嘻地看著自己。
尉繚驚問:你是哪個?怎地忽然在我身後冒將出來!
道士:師父,我不是你徒弟徐福麽,怎地才三十來年不見,就不識得了?
仙師恍然大悟,使勁一拍腦門,叫道:你不快些去見秦始皇,跑到我這裡來做甚?
徐福奇道:嬴政一統華夏,正當壯年,正準備大乾一番偉業,乾麽如此著急見他?
仙師怒道:你不見師叔王敖?他急著去找將星,訓導弟子門徒,顯是要踢倒大秦江山,打碎嬴氏社稷。你不去把秦始皇弄昏,使你師叔多費力氣,他不又要找我晦氣!
徐福聞此,不敢遷延,隻得向師父唱個肥諾,直下黃公山,向鹹陽而來。
徐福字君房,嬴姓徐氏,出於殷代徐國,王族後裔,徐偃王嫡脈,出自東夷少昊族。函谷關尹喜之徒,鬼谷門第四代掌門祖師。
秦始皇二十八年,徐福來到鹹陽,向皇帝上書,說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神仙手中並有長生不老之藥。
秦始皇覽書大喜,乃親自接見徐福,詢問詳細,以辨真偽。
徐福昂然上殿,以道家之禮揖首相拜,並不叩頭。
秦始皇見其一派仙風道骨,以禮相待,命令賜座,問道:先生何來?
徐福道:貧道飛行三日,從一萬裡外海上仙山而來。”
秦始皇聞說是三日可行萬裡之遙,愈加欽敬,又問道:先生年齒幾何?
徐福見天子如此相詢,便張其口,露出滿嘴七長八短黃牙,然後反問:以陛下觀之,貧道當年齒幾何?
始皇帝不悅:我觀先生,亦入暮年,當有六十余歲。否則,因何牙齒半脫?
徐福笑道:不當人子,是此牙齒出賣貧道矣。
由是便討鐵錘、托盤。始皇帝不知其意,命趙高尋來予之。徐福接過鐵錘,命趙高端著托盤,置於自己下頷,然後以錘擊齒,盡落於盤中,丁當作響。
始皇帝大驚,向那盤中看時,見牙齒卻都化為寶石,五顏六色,煞是光鮮。
徐福複張其口,見已生出滿口銀牙貝齒,有如少年。
因笑問道:陛下再看,貧道年齒幾何?
秦始皇驚喜不置,離座躬身行禮:朕今日方信,果有神仙之事也。
遂命將那盤中寶石,小心收貯珍藏。
徐福見皇帝已十分相信,便即舌燦蓮花,說以海外仙山之事。
秦始皇大喜,由是率眾東遊至海,命造巨舟大船,船上預備三年糧食、衣履、藥品以及耕具,命徐福就此入海求仙。
徐福率眾出海數年,並未找到神山。始皇三十七年,在琅岈再見皇帝,推說在海上遇到巨鮫阻礙,無法遠航,要求增派射手,要對付鮫魚。
秦始皇應允,派遣五千弓手隨徐福出海,果然射殺一頭大魚而歸。始皇帝由是愈加深信不疑,再派徐福率眾出海。
其實此番徐福複來欺騙秦始皇,是因在海外找到落足之地,為保護田氏齊國皇室而來。由是以獻童子給神仙為名,帶領齊國王室後代三千童男童女,更兼百谷百工、上古史籍、詩書禮樂、魯削切玉,遠渡海外。
日本第七代孝靈天皇之時,徐福渡至日本列島,先後抵達築紫(九州)、南島(四國)、不二山(富士山)。徐福時有七子,皆改為日本姓氏,分別派往七地居住。
從此徐福子孫遍及日本各地,逐漸繁衍起來。
事件懸疑:《史記》中記錄徐福東渡之事,多出於《淮南衡山列傳》,包括徐福到蓬萊,與海神對話,以及海神索要童男童女等事。後世一般認為,此是徐福所編造詭言托辭,以保護齊國田氏後代,並騙取秦國財物。又載徐福再度出海時攜帶谷種,並有百工隨行,便已有一去不返之意。秦始皇一世英明,未慮及此,便上了徐福一個大當,遺為千年笑柄。徐福出海,來到平原廣澤,便在此自立為王,成為化外天子。
建國稱王后,所帶百工便都派上用場,教給當地人農耕、捕魚,以及瀝漿化紙之術。
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在徐福詐騙秦始皇時,被首次提及。《史記》隻說是在渤海中,並不能確定具體位置。而平原廣澤究在何處,更是不能考證。
《三國志·吳主權傳》及《後漢書·東夷列傳》,也有提及徐福東渡之事。《三國志》說徐福到達亶洲,並滯留不歸。同時又提到夷洲,說與亶洲同在中國東南方向,並相距不遠。經後世有人考證認為,夷洲乃是台灣,亶洲就是日本,倭國之謂。
周所周知,《史記》、《漢書》、《後漢書》及《三國志》,被稱為前四史,乃是信史中的信史。前四史中竟有三史提及徐福東渡,可見其事在當時是何等轟動,以至天下皆聞。
歷史真相:至五代後周時,濟州開元寺僧人義楚在其所著《義楚六帖》中,首次明確提到,徐福最終到達之地便是日本。日本古代渡來豪族秦氏,便為徐福後代,至五代時,仍然對外自稱秦人。並說徐福到達日本後,曾將富士山改稱為蓬萊山。
鏡頭閃回,快速推進。
宋代歐陽修曾著《日本刀歌》,明確斷言,徐福滯留之地就是日本。並認為徐福東渡時曾攜帶大量文史典籍,故才使得在中國遭到秦始皇焚書坑儒後,許多典籍在日本得以保留。
中國元朝至元年間,日本南朝大臣北畠親房曾著《神皇正統記》,將此事作為信史記錄,並言之鑿鑿聲稱:孔子全經,唯存日本矣。
日本人自己固執認為,徐福非但東渡日本,且是在紀州熊野之新宮市登陸,當地還有徐福墓及神社。每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祭祀之典,兩千年來從未間斷。
日本人認為徐福不但帶來童男童女,且引進百工、谷種、農具、藥物,以及生產技術和醫術,對日本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尊徐福為司農耕神,以及司藥神。
歷史真相:徐福原名徐市,齊國邊邑無棣人氏。無棣因古有無棣水而名,因防禦燕國駐兵需要,築有無棣城,城牆故址,在今山東無棣縣城西北六十公裡,河北省鹽山縣大傅莊鄉故城,趙村至常金鄉常金村一帶。又說其所帶五百童男童女並非秦始皇所贈,而是徐市自己在鹽山一帶招募而得,並率始皇帝所派百工、水手、弓箭手三千多人,在原齊國故地饒安籌措物資,從無棣東端馬谷山入海,一去不返。
《日本國史略》提到:孝靈天皇七十二年,秦人徐福率童男女三千人,齎三墳五典來聘。福求藥不得,遂留而不歸。或雲止富士山,或雲熊野山,有徐福祠。
此是說徐福帶童男童女來日本修好,貢獻《三墳五典》而尋求仙藥,然而不得,隻好定居下來。徐福沒有得到長生不老藥,擔心秦始皇追殺,遂要求同行男女,各自改姓秦、佃、福田、羽田、福台、福山等姓氏。如今日本和歌山縣新宮市,都還有秦姓日本人。有些家門口樓上還仍刻“秦”字,以為自詡是徐福後代佐證。
公元1982年6月,江蘇省連雲港贛榆縣在進行地名普查時,忽在金山鎮南發現名謂“徐阜”之自然村。由此展開調查,發現其村原名“徐福”,明清時仍稱徐福村。
贛榆在戰國時屬齊國,秦朝時屬琅琊郡,也與《史記》所述相合。有連雲港市人徐愷,稱徐福是其第五十六世祖,並有徐家宗譜和連雲港市地方志為證。
而在日本,其國人俱都深信,凡秦姓國民,或姓氏及地名中帶有福、羽田、波田、波多、畑、畠等字者,皆與徐福及其共渡秦人子孫有關。
至若徐福東渡真正原因,已不得而知,便成千年迷案。
除《史記》所載為秦始皇訪求仙藥之說外,又有避禍復仇說,乃是為到海外繁衍人口,圖謀積蓄力量後再恢復齊國;又有海外開發說,是因當時鄒衍大九州觀點十分流行,認為在海外還有很大疆土。秦始皇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故以求仙藥為名,派徐福出海,是為擴大版圖,拓土開疆。
無論如何,徐福東渡事件,應是現存史料所知,人類史上最早遠洋航海者,就此留下一段佳話。但其是否終到日本不歸,是此謎案中爭論最為激烈者。
閃回結束,複說史實。
自秦始皇以來,此後歷代王侯將相,大多熱衷神仙之道。故在歷時數百年入海求仙活動中,出現過安期生、羨門高誓、韓眾、盧生、少君等一大批方術之士。
秦始皇一邊派出徐福,為自己出海尋找不老仙藥,一面開始修築馳道,以供巡狩之用。設計並總督馳道、軌道工程者,乃是魯班門下傳人,世稱匠門巨子。
乃以鹹陽為中心,向四面八方修築馳道,長達五百裡以上者共有九條。九道名曰:
出高陵通上郡者,謂上郡道;過黃河通山西者,謂臨晉道;出函谷關通河南、河北、山東者,謂東方三道;出商洛通東南者,謂武關道;出秦嶺通四川者,謂棧道;出隴縣通甘隴者,謂西方道;出淳化通九原者,是謂直道。
秦始皇所修馳道,平坦之處,道寬五十步,每隔三丈栽種一樹,兩旁用金錐夯築厚實, uukanshu 路中間專供皇帝出巡車行。
其馳道之側又有軌路,並鋪有枕木,以大鐵釘固定於地面,兩木之間距離正與馬步合拍。馬匹一旦拉車進入軌道,枕木則自激振蕩,使馬拚力奔跑,其快如飛。
輿車行進之中,據其快慢需要,可隨時與軌路及馳道之間轉換,隨心所欲至極。
數年之內,馳道修罷,秦始皇又創驛站,並修驛道,以通天下各郡縣所。驛站專供傳遞宮府文書、軍事情報者及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或換馬乘騎以續腳力。
馳道既成,秦始皇便始四方巡守,統禦天下。其巡遊四方之壯舉,以後歷代封建帝王屢皆效之,且對次第承傳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生態奠基。
這一日,秦始皇巡行至海,忽想起徐福遠遊不歸之事。
便問隨行術士盧生:徐福尋仙久不歸者,何也?
盧生聞言大慌,靈機一動,奏道:尋找靈藥及仙人久而不遇者,定有惡煞相克之故。若陛下不時秘密出行,便可驅逐惡鬼,神仙真人才會來至世間,並顯其形。
始皇又問:其理若何?
盧生答道:陛下所居之地,若為臣子知之,則神仙必不願前來相見,恐為俗氣所汙。陛下素日所居宮室,不可使他人知之,則不死之藥或能得之。
秦始皇:我慕神仙真人,自今而後便稱“真人”,不再稱“朕”。凡鹹陽附近二百裡內,二百七十座宮觀,都用天橋及甬道相互連接,置以帷帳、鍾鼓,全按規定位置,不得隨意移動。皇帝所在之處,乃為最高機密,如有人泄之,必判死罪。(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