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軍的數量不多,不僅及不上佔有中原之地的魏國,就連佔有荊州和江東的吳國也比不上。
此次諸葛亮帶出來的十萬軍隊,已經是蜀國能動員起來北伐的極限。而且,這十萬軍隊的組成也十分的複雜。
從成都來的四萬軍隊和漢中所屬的二萬軍隊是這支軍隊的核心力量,也是諸葛亮完全能夠掌控的力量。這部分的軍隊由蔣琬、高翔、陳式薑維等掌控。
還有來自永安的一萬軍隊,這些軍隊則被東州派所掌握,雖然東州派和諸葛亮的荊州派是名義上的同盟,但是東州派不願意放棄自己的軍權,
雖然通過廢黜李嚴和在永安安插了陳到掌握了定的軍權,但是從永安支援諸葛亮的一萬軍隊卻被吳懿牢牢掌握在手中,並沒有漢中和成都軍隊那樣能夠流暢的調動。
馬岱帶領的一萬馬家軍也是蜀國重要的戰鬥力量,馬岱的西涼鐵騎是從他的從兄馬超處繼承,這是馬騰縱橫涼州的重要武裝力量,在馬超投靠劉備後,
是蜀國最強大的騎兵集團,雖然經過了歷次戰鬥的損耗,但是這部分馬家騎兵還有上萬人,也只聽從馬岱的指揮,對此諸葛亮其實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另外從南中也調來了五千蠻兵,編練成了無當飛軍。這些蠻兵是比較漢化的蠻人,能夠說一些簡單地漢語和服從命令,對於戰陣命令也有一些涉獵,但是要能夠令行禁止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剩下的那些軍隊是各個將領自己的部曲了。所謂的部曲就是將領的私兵。比如魏延就有一千的部曲,馬岱的馬家騎兵也可以算得上是部曲。
在蜀軍中有眾多益州出生的將領,這些將領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部曲,這部分人也有萬余人。第四章蜀漢的現狀
再加上隴西那些心向蜀漢的羌人部落和一些隴西的大族,諸葛亮的北伐大軍才剛剛湊足了十萬人。
除了軍隊複雜外,蜀國的政治派系也十分的複雜。蜀國現在最大的派系是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派,這個派系文有諸葛亮、蔣琬、費諱、楊儀等武有魏延,在蜀國中各個都身居高位。
其次是以前劉璋的班底東州派,東州派本來是劉焉入蜀後帶來的,為了打壓當時強大的本土派,在劉備入蜀時出了大力,為了酬功,很多人都身居高位,
劉備為了拉攏東州派甚至娶了吳懿的妹妹。而且東州派多為軍人出身,掌握了不少軍隊,雖然夷陵之戰損失不少,但是東州派的基本盤。
勢力排名第三的是劉備的元老派就是劉備起兵時候的這些人。
在襄樊和夷陵兩場戰鬥後元老派損失慘重不僅勢力不如荊州派,甚至連東州派都比不上,但是他們都是根正苗紅的“老革命”,在中樞有驚人的影響力。
而這三派達成聯盟,牢牢把握住了蜀國的政權。最後受到打擊擠壓的是益州的本土派,他們擁有最多的人數,承擔最多的義務,卻在政治上沒有得到相應的報酬。
對於荊州派來說,諸葛亮是他們的領頭人,對於諸葛亮掌握蜀國的大權自然沒有什麽異議。
諸葛亮從新野時期就已經加入了劉備的陣營,並且為劉備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是劉備托孤的對象之一與元老派的關系一直以來也很不錯對於諸葛亮掌權,元老派也是抱著歡迎的態度。
對於東州派來說,他們對於諸葛亮的情感就有些複雜了。元老派相當於是蜀漢的天使投資人,對於他們位居高位本身就是政治正確,不管哪個派別得勢,元老派都能夠位居高位。
但是對於東州派不一樣,他們的人多佔有一個位置,荊州派的人就少一個位置。
本來東州派還有和荊州派抗衡的資本,那就是兵權。但隨著夷陵的大敗,東州派的本錢少了不少,隨著同為托孤大臣的李嚴被罷黜,東州派失去了與荊州派的敵對的資本了。
幸好東州派比本土派更接近蜀漢的立國根基,他們對於北伐的接受度更高,因此諸葛亮還是選擇了扶持東州派來壓製本土派。
東州派也幫自己找了靠山,通過與劉家的一系列聯姻隱隱的將自身與元老派捆綁在一起了。
不管是益州的哪一個政權,本土派一直是被壓製的一方。本土派益州士族和豪強的代表,雖然他們人最多在地方上影響力最大,但最上層的地位卻最低,
一直無法得到重用, 也進入不了蜀國核心的領導圈子。他們對勞民傷財的北伐深惡痛絕,因為攤派一直加在他們身上,蜀國的做法嚴重觸動了他們的利益。
在回到漢中的一路上,公孫文通過蔣琬狠狠地惡補了蜀國的有關知識現在他發現諸葛亮的位置很不好坐。
一方面蜀國的外部條件太差了,在三國中蜀國的國力最為的弱小。另一方面蜀國內部派系眾多,矛盾尖銳,
也只有諸葛亮這種政治軍事兩開花而又有相當威望的人物才能夠坐穩丞相的位置,導致蜀國不會因為內部矛盾而崩潰。
可惜的是現在的公孫文真的是肚子的草,對於如何坐穩這個位置沒有任何的想法,甚至連如何處置魏延都沒有決斷。
在路上,公孫文已經想清楚了接下來該如何做了。既然自己沒有諸葛亮的才華,那就讓歷史走在他原來的路上就可以了。
他的壽命估計沒有多少年,即使按照歷史,蜀國也要在二十九年後滅亡,而且那時候只要他能夠堵住陰平,那麽蜀國的國祚肯定能夠撐到三十年,之後的事情就不是他考慮的了,畢竟不是誰都能當諸葛丞相的。
等到回到成都後就放下手中的權柄吧。想清楚了未來的計劃,公孫文松了一口氣,他決定好好利用自己的身份去過鹹魚般的生活,
好好享受一下用剩下不知道多少年壽命的換來的奢華生活。不過,在此之前,他還有一個問題必須要處理,那就是魏延。
五丈原到漢中的路程並不是很長公孫文馬上就知道考驗自己的時候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