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加笑道:“此通道雖隔斷沃野、吉量與幽州聯系,但丘林汗與漢朝之間,方有周旋余地,否則漢朝皇帝一紙令下,沃野萬戶即歸幽州,將不複存在。”
童山望了一下衛猛,說道:“饒樂水與烏侯秦水交匯處白馬澱向西30裡,即兩水之間土地,再就是大遼水北枝到嫋潭、潢水之右的土地,均劃歸我方,彌加大人以為如何?”
彌賀沉吟片刻,說道:“童山萬戶所言之地,乃我部冬季駐牧之所,若送於丘林汗,我有什麽好處?”
童山盯著彌加,笑而不語。彌加遂道:“也罷,若能達成大單於之願,那塊地也不算什麽。”
雙方遂定約而散。衛猛問道:“白馬澱地處四方要衝,現民貧力弱,守之不易,童萬戶何故索要?”
童山說道:“白馬澱向北地接大鮮卑山,山中野人部落甚多,原由鮮卑宇文部鎮守,現宇文部西遷,山中野人思動之際,若遣人招討,必得大功。若在此處築城,又東控嫋潭、潢水之南土地,故請主公速調橫野將軍高舍率部前來,修築白馬城而守之,通過招討野人部落,足以自養。”
衛猛大喜,即傳令高舍率部前來,然後東返魚梁城,時已八月,令各地各部密切探查鮮卑人動靜。不久南蘇縣來報,彌加率部東入沃沮地,沿海向南推進,而高句麗軍隊動向不明。與此同時,幽並兩州邊郡傳來消息,今年鮮卑各部按兵不動,並無南下侵擾跡象。
韓楷突來魚梁城,報稱七月中,揚州會稽郡有大海船到遼東海上,遭風浪漂流到遼東屬國海岸,被烏桓人毀了海船,搶了貨品,及韓楷聞訊趕到時,隻救下船員26人,現已護送到魚梁城。
衛猛不悅,問道:“此鹽場繁忙之時,韓校尉親送遇難船員到此,可還有要事?”
韓楷呈上一軸圖紙,鋪在衛猛案上,說道:“會稽郡大海船雖毀,但重要殘件被屬下測繪標記。而所救船員中,有一個喚鍾離充的,表字仲延,乃修船匠人,故經他指點,屬下得以繪製了那條大海船的構造圖,現呈送大將軍觀覽。”
衛猛粗略一看,圖是看不懂的,但被上面的數據嚇了一跳,問道:“這是船嗎,分明一條大海龍!韓雄方莫非測繪有錯?”
韓楷向後一招手,身後一個30余歲的壯漢,正是鍾離充,趨前跪在衛猛案前,將案上的圖紙、數據詳細講了一回。衛猛邊聽邊問,聽完之後,雙手撫額,歎道:“衛豐年曾言肅慎國濱海之民,常使海船襲擾沃沮之民,不知他們的海船有多大?”
韓楷說道:“職下曾詳問衛縣令與休利將軍,肅慎人所使海船,不過並排獨木舟而已。”
衛猛歎道:“會稽海船長60米、寬12米,四桅帆船,可容600人或載貨4000余石,大海之中,速度如何,如何辨別方向?”
鍾離充答道:“若順風順水,晝夜行船,且方向不誤,從會稽郡錢塘縣到遼東郡平郭縣蓋港3000裡海路,10日內即能到達。一般情況下,一個月時間既能到達。大海之中,除水文陸相外,主要靠星圖指引方向。”
衛猛問道:“如此海船,建造用時、費用多少?你能否督造?”
鍾離充答道:“奴婢自幼在船場做工,懂得造船,如此大船,若材料、人力、技術保證,一年內即可建成,費用在千金上下。”
衛猛笑道:“此間松木樺木極多,人力可以抽調,此間土著多會製作樺皮舟,技術也不錯。”
韓楷輕咳一聲,輕聲說道:“樺皮舟與海船大有不同。”
衛猛會意一笑,看向鍾離充。鍾離充說道:“可從建造各類百石小船起,積累技術、培養工匠。”
韓楷說道:“大將軍治下,大小百余水與遼水相連,各地往來雖有車馬、輕舟、冰床之具,然終無水運載量之大,若能以漕運佐之,利增千百倍;若能發展海運,直接從冀、青二州輸運糧食,甚者從徐、揚之地輸運糧食,則大將軍治下,再無饑饉之患!”
衛猛起身離座,笑道:“韓雄方遠見卓識,令人欽佩!現令高休典商校尉部兼管遼東屬國鹽場,令你為安夷將軍府都水參軍,兼管漕運和造船,你可願任此勞役?”
韓楷大喜,揖首領命。
衛猛又問鍾離充:“可願為我造船?”
鍾離充複跪,說道:“奴婢此行出海,失船喪貨,家主定不饒恕,大將軍如能庇護,奴婢願在此處造船!”
衛猛遂任鍾離充為營船都督, 直屬都水參軍,令韓楷、鍾離充在鹹平城至魚梁城之間的遼水之濱,擇地修築船塢。令鹹平、清平、長平三縣從東部山林之中采伐松樺之木,依水放排運至船塢。又令扶沈、高休、古淬、耿佑等處調派人力、采辦各類造船所需之物,運至船塢等等,一日數令,讓各縣各部應對失暇。
扶沈找到元稚,苦笑道:“各縣各部錢糧人力,剛好平衡,如今又亂了!”
元稚沉吟良久,歎道:“主公雄才大略之下,我等管家理財之輩,只能盡力支應,不得有誤!”
扶沈一愣,喃喃說道:“主公?”旋即又道:“這個稱呼好,親近又尊貴!”
見扶沈散神,元稚亦不驚動,即招古淬等人,趕赴魚梁城。行至魚梁城北門的施工地段,見眾軍士正在挖掘護城壕,遂駐足觀看,忽指腳下一抹白泥,問道:“諸位請看那是什麽?”
古淬等人順元稚所指察看。古淬先是一愣,旋即大叫道:“是甘土,甘土!”又道:“諸位先行……”言未畢,即混入工地,逢人便問,四下踅摸,走著走著,即向城西山谷走去,混然不顧他人呼喚。
元稚已知古淬之意,遂入見衛猛,說道:“主公都水造船,政略宏大,只是著手之處,格局小了些,且經年累月,方見功效。”
不等衛猛來問,元稚又道:“遼東郡東南遝縣,與青州東萊郡黃縣之間,古來跨海行舟,往來不絕。兩地海港船塢、船工水手極多,若在遝縣直接劈波建港,或購置船塢,或購置船隻,組建船隊,數月之後,即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