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楚國上蔡人,是大儒荀況的學生。年輕時,在郡中擔任文書小吏,時常看到老鼠在茅廁中覓食汙物,受到驚擾,生活苦不堪言。他意識到社會地位與境遇息息相關,決心改變自己的命運。放棄官職,遠赴楚國蘭陵縣,拜荀況為師,與韓非一同學習帝王之術,以改變自己的地位。
荀況,趙國人,是戰國後期著名的儒學大師。他與孔孟思想有所不同,提出了一套禮法並重、德行兼備的理論,被稱為“帝王之術”。李斯視其為良師益友,專注於學習帝王之術,深諳管仲、申不害、商鞅等人的思想,為將來從政打下堅實基礎。
李斯經過長期的努力和思考,決定投身秦國。在告別師長時,他深有感觸地表示:“時機難得,理應積極進取。今天下群雄逐鹿,秦國欲一統天下,正是展現才華、建功立業的機遇。固守卑賤之位,不求上進,等同於庸人無為!”他深知卑賤無趣,窮困無奈,長期沉溺其中只會墮落。
戰國時期能人眾多,其中不乏像李斯這樣追求功利的人。有些人打著“仁義”旗號,實則謀私。然而,李斯卻毫不虛偽,摒棄了禮義,努力向前,追求實利。荀子見他懷抱雄心壯志,遂放手讓他西行秦國。
公元前247年,秦莊襄王駕崩,幼年的秦王政繼位,由相國呂不韋執掌朝政。秦都鹹陽一片忙亂,朝野文武忙於治喪之事,又忙於籌備即位典禮。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李斯前往秦國。雖然千裡來秦,卻無機會謁見秦王政,隻得留在客棧中,靜待機會。呂不韋主持朝政後,仿效戰國時期的做法,廣納天下名士。對於李斯來說,這是難得的機緣。他經過一番努力,安排妥當後,前往相府,拜見呂不韋。
呂不韋正值用人之際,便讓李斯留在門下作為一名舍人。當時,高官顯貴的待從賓客、親信,都被稱為舍人。秦王政登基後,國內局勢漸趨穩定。呂不韋與李斯多次交談後,認識到他的才學,於是推薦給秦王政為郎。郎,指的是既無官職又無職務的人,在當時的秦國是備用官員。因此,李斯有了接近秦王政的機會。在這段時間裡,李斯看到天下形勢已經發生了巨變:韓王入朝稱臣,魏王聽命於秦。盡管魏國信陵君率領五國聯軍偶敗秦將蒙驁,但實際上只是掙扎的最後抵抗。對於六國來說,秦已經佔據了壓倒性優勢,是時候出兵殲滅諸侯,促成帝業。李斯想乘機進諫秦王政,但秦王政並不容易見到,只能苦苦等待。
終於有一天,李斯終於等到了與秦王政見面的機會。一見到秦王政,他就迫不及待地向他提出了自己的“帝王之術”。盡管秦王政還未正式親政,仍在相國呂不韋的輔佐下學習治國之道,但作為一國之君,他聽說李斯求見,便欣然應允。李斯直截了當地開門見山,說道:“君子應當把握機遇,不可錯失良機。回顧秦穆公當年取得霸業,卻未能統一六國,其原因是因為當時諸侯勢力強大,五霸並立,且尊崇周室。而自秦孝公以來,周室逐漸衰落,諸侯互相吞並,都有稱霸天下的趨勢。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國力不斷增強。如今,諸侯畏懼秦國,就像郡縣畏懼中央一樣。憑借秦國的強大和大王的明智,足以消滅山東六國,建立不世之帝業,實現一統天下之偉業。現在正是難得的良機,如果不抓緊布局實施,等到六國東山再起之時,彼此聯合,共同進攻秦國,秦國將會陷入危險之中......”
如此鴻篇大論,說得秦王雄心大起,聽後大喜,立即提拔李斯為長史,並執行他的計劃,暗中派遣謀士和刺客遊說諸侯,用金錢賄賂能收買的大臣和名士,而對不能收買的則采取刺殺之計。同時,名將和精兵也被派遣出擊,以武力威脅。從秦王政即位的第一年到第九年,史書記載了六次針對魏國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對魏國造成了毀滅性打擊。正是由於這一正確策略的實施,秦王政得以延續六世余烈,振興國策,統治天下。而也正是因為這一政策的成功,李斯得以晉升為客卿。客卿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一種官職,地位尊貴,受到客禮相待。秦國歷史上許多外來人才都曾獲此職位,為國家建功立業,留下了美名,如秦穆公時的百裡奚,秦孝公時的商鞅,秦惠文王時的張儀,以及秦昭王時的范雎等。李斯終於由一個楚國布衣成為大秦上賓。
他以法家思想為主導,兼收儒家之長,成功將其“帝王之術”在秦國得以充分運用。這種“滅諸侯、成帝業、一統天下”的戰略構想將李斯和秦王政緊密聯系在一起。李斯已成為秦王政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更是秦王政智囊團中的關鍵人物之一。然而,秦國政治舞台上突然出現了一片烏雲,差點斷送了李斯的前程。然而,這一事件雖然給李斯帶來了危險,卻也為他提供了一次機遇。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將母親從雍城接回鹹陽。不久之後,由於秦國軍事打擊和收買雙管齊下,山東諸侯,尤其是韓、趙、魏三國的大片國土成為秦國的郡縣。六國統治者感到驚恐不安,十分害怕虎視眈眈的秦國。
韓國,作為一個被夾在中間的國家,尤為恐懼秦國的崛起。韓王安,是一個無能的君主,投秦王政喜愛大興木土之好,竟然采取了一種被他認為可以“疲秦”的計策。他派遣韓國水利專家鄭國出使秦國,謊稱修建一條從中山到瓠又的大渠,以涇水灌溉農田,意圖通過這種方式來削弱秦國的力量,使其無力東進。這項對秦國非常有利的工程很快展開。然而,就在即將完工之際,鄭國的間諜身份被揭露。秦王政決定將鄭國處以死刑。
鄭國說道:“我曾作為韓國的間諜來到秦國,但這條水渠一旦修成,將給秦國帶來巨大利益。我延續了韓國的歲月,為秦國立下了不朽功勳,望陛下深思。”原本對鄭國懷有深惡痛絕之心的秦王政,聽聞其言,不禁心生疑慮。鄭國辯稱,水渠一經竣工,將大有裨益,因此他提議繼續主持工程,秦王政於是便采納了他的說辭,繼續委以大任。這條名為“鄭國渠”的水利工程,全長300余裡,將4萬余頃荒蕪之地變成沃野良田,令關中地區更加富庶,為內秦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然而,秦王政因此生起疑心,擔心還有其他間諜潛伏於國中。於是,在宗室大臣的煽動下,他發布了“逐客令”,意圖將所有非秦籍之人驅逐出境。秦王政深知這項工程是前相國呂不韋所批準,完全出於其利益考慮。水渠竣工後,荒地成為良田,呂不韋的利益將倍增。然而,秦王政得知此事並非由李斯告知,心生不滿,認為李斯有所偏袒,瞞報實情,嚴重損害了秦國的利益。因此,秦王政得出結論:外來人士有的為了謀求個人利益而效力,不惜損害國家利益,典型如呂不韋;有的為各國充當間諜,提供情報,甚至偽造情報或瞞報實情,如李斯;還有的甚至背叛秦國,謀反不軌,嫪毐就是最好的例子。秦王政此番言論得到眾宗室大臣的支持,紛紛舉出例證,證明外來客卿的不可信任性。年輕氣盛的秦王政聽聞群臣言論,心生怒火,不顧後果,毅然頒布了“逐客令”。
李斯博聞強識,善謀治國大略,具備安邦定國之傑出才華。盡管他受到秦王政的器重,但因非秦籍而受到驅逐的命運也在等待著他。李斯心有不甘,不願就此失去一展抱負的機會,於是毅然決定向秦王政呈上一封名為《諫逐客書》的奏章。
李斯在奏章中寫道:“聽聞大王欲將客卿驅逐,心存疑慮,敢諫不便。讓我們回顧一下秦國歷史上客卿的功勳:秦穆公廣納天下賢士,收納了西戎的由余、虞國的百裡奚、宋國的蹇叔,以及晉國的丕豹和公孫支等五位人才。這些人雖非秦國之人,卻被穆公大膽重用,最終促成了秦國二十余國的兼並,確立了西方霸業。秦孝公尊重衛國人商鞅,實施了變法興秦的措施,改革風俗,使國力大增,民富國強,諸侯臣服,百姓安居樂業,擊敗了楚國和魏國的軍隊,拓展了秦國疆土千裡,直至今日,秦國仍然國治有序,軍勢強盛。”
秦國歷史上的四位君主,秦惠王采納了張儀的策略,攻取了三川,吞並了巴蜀,佔領了上郡,收復了漢中,平定了九夷,製服了大楚,巍然屹立於成皋險地,劃分了肥沃的土地,瓦解了六國的聯盟,迫使天下諸侯只能面對著西方的秦國,這些功勳一直影響至今。秦昭王重用了應侯范雎,貶斥了穰侯,驅逐了華陽君,加強了君主的威權,製止了下臣的專權,逐步吞並了天下諸候,秦國因此成就了帝王基業。這四位君主都是憑借客卿之力,才使得秦國得以蓬勃發展。從這些情況來看,客卿有什麽對不起秦國的地方呢?如果這四位賢君疏遠客卿而不加以重用,秦國就不可能有富強的實力和強大的聲望。相比之下,如今大王收集了齊國的珍珠、楚國的玉石、趙國的美女、燕國的寶馬,裝點后宮,點綴朝廷,享受恬逸生活,盡情享樂。這些珍寶都不是秦國所產,然而大王卻樂此不疲......但在用人方面,大王的態度卻截然不同,不顧是非曲直,對非秦國人一律趕走,這種行為實在令人難以理解。
這樣的舉動怎能謂之統一天下、成就帝業呢?我曾聽聞,土地遼闊則糧食豐盈,國力強盛則民生昌盛,兵器鋒利則士氣旺盛。泰山不辭讓土,故能雄峙蒼穹;河海不拒細流,故能蘊含浩渺。王者不分民眾,故能奪目輝煌。這是五帝三皇無敵於天下的根本原因。然而,如今大王卻將百姓送往諸侯之手,將賢士推往敵國,使天下之人畏懼,不敢前來秦國,這正所謂“以武器贈敵,以糧食助盜”。秦國之外的珍寶雖不在秦境,但仍值得珍視;秦國之外的人才雖不屬秦籍,但仍心願效力於秦。如今逐客以助敵,減秦力以益彼,內虛外怨,國家安全岌岌可危,此乃不可取之策。《諫逐客書》中言辭懇切,明晰地闡述了逐客對秦國安危的危害,以及對秦王政所帶來的不良影響。李斯以歷史為證,敦促秦王政警醒。接著,他針對秦王放縱享樂之性,指出重視物質而輕視人才,與“製霸天下”的目標背道而馳。最後,李斯指出逐客令所帶來的嚴重後果:“陛下下令逐客,無疑是將天下精英推向敵國,使天下有志之士遲疑不前,退避三舍。這將削弱秦國內部,與諸候結下怨憤,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李斯的上書內容條理清晰,邏輯嚴密,情感飽滿,筆鋒犀利,確實是一篇發人深省的好文章!秦王政讀罷,頓感心悸,連連冷汗涔涔,立即撤銷了逐客令,並派人追回了李斯。
“鄭國渠的修建如此耗費國力,我年幼無知,下了逐客令;但我聽勸,采納了你的《諫逐客書》。我知道一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與其追究臣民姓什麽、來自哪裡,搞區別對待。不如匯集天下英才,統一天下為我所用。”,嬴政向李斯當面道歉。一場鬧得沸沸揚揚的逐客事件以秦王的收回成命而告終。年輕的秦王,雖然果斷、冷酷,但能屈身納諫,魯莽但不糊塗,使他避免了親政以來的一次重大失誤。李斯被追回後,官複原職,並不久被提升為廷尉,成為秦王政實行統一、推行專製的重要助手。
隨著逐客令的取消,秦國的國門進一步開放,更多的人才湧入。在中國古代,李斯的業績鮮有可比,但其謬誤同樣令人不齒。這兩者構成了他獨特的人格。他通過政治實踐,為秦國的統一和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貢獻;他的進取精神、功利追求和法治主張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另一方面,他為了博得獨寵,不惜陷害同窗韓非,暴露了他的自私和醜陋。他的一生既提供了建功立業的經驗,也警示了身敗名裂的教訓。
《諫逐客書》充分展現了外來賢臣在秦國歷史上的功績,批評了秦王政輕物重才的錯誤思想,文筆犀利。秦王政立即撤銷了逐客令,並派使者追至驪山,懇請李斯返回鹹陽,官複原職。從此,李斯成為秦王政的主要謀臣。秦王政知錯能改,撤銷了逐客令,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才使諸侯國的優秀人才紛紛來到秦國,為秦王政出謀劃策,為秦王政的統一大業立下各自的功績。
李斯的《諫逐客書》像是秦國政治的一劑強心針,挽救了逐客令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他的言論不僅令秦王政醍醐灌頂,立即撤銷了逐客令,更為秦國政治注入了新的活力。逐客令的取消讓更多人才湧入秦國,為其統一大業助力,使國家的統一之路更加堅實。李斯的諫言彰顯了他的政治智慧和膽識,為秦國的未來鋪下了堅實的基礎,讓嬴政的治國理政如虎添翼,為秦國的騰飛奠定了基本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