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鄭國渠,滾滾黃河水,充沛的水源滋潤著平原的每一寸土壤,滋養了萬物生靈。它如同一條生命之脈,為秦國帶來了繁榮與富饒。鄭國渠的修建點燃了秦國的希望之火,也如同一粒種子在沃土中發芽,讓經濟發展的陽光灑滿大地。
農業興起的秦國並非止步於此。在製造業和工業的浪潮中,秦國更是展現出了無比的智慧與勇氣。冶鐵的火花綻放,冶金的奇跡鑄就,紡織之線縱橫交織,百業蓬勃發展。秦國成為了一個工業之巔的璀璨明珠,閃耀著智慧和創造的光芒。
而這一切的偉大源泉,莫過於商鞅變法所鑄造的秦法。它猶如一面明鏡,時刻映照著秦國的權利中樞、從君王到大臣皆為勵精圖治的賢者,也激發出了秦國人民的創造潛能。通過重塑政治、軍事和經濟的框架,商鞅變法為秦國朝政創造了穩定而高效的治理體系。這是一場變革的狂風暴雨,卻也孕育出了秦國的春華秋實。
一、農業革命
經過幾代國君的努力,秦國的軍事實力得到了顯著增強。在呂不韋的支持下,嬴政繼承了秦國王位,並且秦國的綜合國力持續上升,展現出向東擴張的意圖。作為秦國的鄰國,韓國雖然實力不強,但對秦國的崛起感到非常擔憂。
為了自保,韓國的國君桓王想到了派遣水利專家鄭國前往秦國,幫助他們修建一條水渠。鄭國是罕見的水利人才,一到秦國就發現了秦國的問題。他計劃修建一條全長300余裡的水渠,將涇水引到洛水,使原本乾旱貧瘠的土地瞬間變成可灌溉的良田,同時減少涇水兩岸的水患。這條水渠的修建將使關中地區成為廣袤的農田,也會成為秦國的主要糧食產區之一。渠成之後,灌溉的土地面積達到四萬余頃,每畝產量為一鍾,使得關中成為沃野,不再有凶年之憂,秦國可以因此變得富強。
盡管理想很豐滿,但實際情況卻十分艱難。由於修建工程規模龐大,從嬴政登基開始,歷時十年才完工。期間投入了數十萬民工,耗費了大量物資,並且佔用了大片土地,可以說秦國動員了全國的力量。這導致百姓怨聲載道,所以大臣們也對愈演愈烈的民生問題重點關注。由此,他們從韓國打探到了消息,稱鄭國是韓國派來的間諜,修建水渠只是“疲秦之計”。
嬴政意識到鄭國一行的真實目的後,一度衝動地下令抓捕鄭國。然而,鄭國是一位專業的水利工程師,對水利建設執著追求,超越了國家間的恩怨。他向嬴政解釋道,盡管嬴政知道了他的目的,但修建水渠對秦國並不會帶來壞處,反而有利於秦國和天下人民,是一項功德無量的偉大事業。即使把它看作是緩兵之計,最多只能換來韓國幾年的安穩,而秦國獲得的好處將是永久的。鄭國的言辭得體,言之鑿鑿,觸動了嬴政的內心。
之前秦國征服了西南的巴蜀地區,並在那裡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的修建利用了峨眉山的自然地理條件,將岷江水引入成灌溉水源,創造了著名的“天府之國”,確保了巴蜀地區的糧食產量,為秦國提供了重要的糧食支持。嬴政開始重新思考此事,由衷的想重新創造出一片現代版的“天府之國”,由此超越個人的情感,不但沒有追究鄭國的責任,反而展現出智慧和胸懷全力支持他。鄭國渠修建完成的那一刻,嬴政真切地感受到了其中的實惠,因此將水渠以鄭國的名字命名,顯示出他對此事的高度重視和真誠讚賞。
修建鄭國渠的過程雖然艱辛,但最終的成果卻是巨大的。這條水渠改變了秦國的地貌,徹底解決了秦國關中平原乾旱貧瘠的土地問題,增加了農田沃土面積和糧食產量,其成果堪稱一場農業革命,直接奠定了秦國的農業和經濟發展的基礎。
二、工業革命
在古代的秦國,陽光透過薄霧灑在繁忙的城區街道上,呈現出一片熙熙攘攘的景象。一座座巨大的兵工坊高聳在城中,煙囪中冉冉升起的煙霧,象征著這個國家工業的繁榮。
工坊內,鐵匠們忙碌地打造著各種兵器。他們精湛的技藝和精確的工藝,使得每一件兵器都具備了出色的品質和製造標準。依據秦法,每一把刀劍上都必須刻上銘文,銘文刻著五六級乾系人的名字,下到工匠、上到丞相,都要為這件兵器負責,以確保其質量無可挑剔。這樣生產過程中每一道工序有任何不符合標準的細節,都會被嚴厲地指出和糾正,因為兵器的質量關乎著整個國家的安全。
宰相呂不韋和李斯在位期間,將秦國打造成一台戰爭機器,兵工坊就是這段時間興起的。生產標準化武器的兵工坊是秦國工業的耀眼明珠,這裡生產出了大量的標準化兵器和箭頭。合金箭頭是其中的瑰寶,它們經過精確的製作工藝,具備了精準射擊和破甲能力。這使得秦國的軍隊在戰場上能夠實現精確打擊和有效防禦,贏得了眾多戰役的勝利。
在箭頭工坊中,精湛的工匠們以合金打造出了獨具匠心的箭頭。這些箭頭是按照同一批模具標準化製作而成的,一個工坊可以製作的數量達到了驚人的4萬隻。令人驚歎的是,這些箭頭的製作精度極高,最大誤差僅為0.22毫米,最小誤差僅為0.02毫米。
箭杆是由三種金屬製作的合金:含有3%錫(Sb)和1%鉛(Pd),而剩下的96%則是純銅。這種設計使得箭杆輕巧而堅固,具備出色的飛行性能,能夠飛得更遠。由於不需要打磨,在製作過程中箭杆直接由標準化模具澆築。
而箭頭則是由兩種金屬製作的合金直接澆築而成:20%的鉛(Pb)和80%的銅(Cu)。這種結構使箭頭具有更高的密度和強度,使其具備出色的穿甲能力。在製作過程中,首先將製作好的箭杆固定在模具中,然後澆築箭頭。這樣的製作流程保證了箭頭的穩定性和一致性。
秦國的箭頭采用了三棱形設計,與現代子彈的空氣動力學特性非常相似,甚至更為出色。相比於其他形狀的箭頭,秦國放棄了殺傷力更大的異形箭頭,因為這種箭頭容易受到風的影響,準確度不高,而且在拔出時會造成二次傷害。他們也摒棄了帶有血槽的棱形箭頭,因為這種設計會增加風阻,導致箭頭飛行距離不夠遠。
秦國的箭頭製作工藝和設計精妙,使得秦軍在戰場上擁有了強大的射擊力量。無論是射程還是穿甲能力,秦國箭頭都表現出色,成為秦軍戰勝敵人的可靠利器。
與箭頭搭配的是弩機,在古代的戰場上,一把青銅弩機承載著無盡的力量和毀滅。它由三個標準化的部件組成:望山、懸刀和勾牙。秦國的工坊遍布全國各地,弩機也是批量生產製造的,出土的秦弩弩機仍然可以自由組裝,只需將弩機安裝到木質弩臂上,一把強弩便威力無窮。
由於設備的標準化批量生產,使用起來非常便捷。便捷到只需3周就可以將普通百姓變為熟練使用弩機的士兵。青銅弩機和弩兵的配合,成為秦國軍隊的殺手鐧。它們的出現改變了戰場的格局,使得秦國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之一。青銅弩機的威力和弩兵的戰鬥技巧相輔相成,使得秦國的軍隊無往不勝。
秦國的弩兵分為前後兩排,采用手踩腳拉的姿勢進行上弦。他們熟練地操作著弩機,兩排交替射擊。這種戰術使得秦軍的弩箭覆蓋范圍達到了300米,而在150米內,中箭必死。雙排射速每分鍾可達3-5發,形成了猶如風暴般的箭雨。這種高射程和快速射擊的能力,讓秦軍的弩兵成為戰場上的恐怖存在。
在歷史的長河中,青銅弩機成為了秦國工業的一大輝煌成就。它們不僅展示了秦國工匠們的智慧和技藝,更為秦國的戰爭征服和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面對匈奴人那弓弦上拉力僅為23公斤的弓,秦軍的青銅弩機卻具備180公斤的拉力,這差距是巨大的。匈奴人對抗的是裝備著遠古加特林的秦軍,他們很難戰勝這樣的敵人。他們的弓無法與秦軍的青銅弩機相媲美,無論是力量還是射程都遠遠落後。在秦軍的箭雨下,匈奴人幾乎沒有任何存活的機會。這種懸殊的戰鬥力讓匈奴人在與秦國的戰爭中屢屢敗北。他們嘗試與秦軍對抗,但面對裝備精良的秦軍,他們的努力往往化為泡影。
秦國的劍也是工業技術的傑作。秦劍被設計成刺殺型,只需一探之間,便能奪敵性命。劍身上複雜的幾何線條,包括八條棱線和變寬變窄的形狀,不僅減輕了劍的自重,還增加了劍的靈活性和穿透力。每一把劍都經過精心打磨和調試,確保其刀鋒鋒利無比。
秦國人對馬匹的培養也是極其講究的。他們傳承著祖先的經驗和技術,使得馬匹在身高和步長上都保持統一,就連戰馬的馬尾都是統一的砍半截並包扎起來的。這種統一的馬匹標準為軍隊的運輸和戰爭提供了便利,使得整個軍隊能夠快速地調動和展開作戰。
而在秦國的交通工具方面,他們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在一處古墓中,考古學家們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四輪車和雙源車。這些車輛至今仍能自由行駛,展現出秦國在交通工具製造方面的高超技術。
據考究秦國的兵種主要包括:
1.步兵:秦國的步兵由各種不同類型組成,如陷隊兵(敢死隊)、長戟兵(斬馬士)、劍士(肉搏軍)等,他們在近距離作戰中發揮重要作用。
2.弓兵:秦國有弩機強弩手和傳統弓箭手兩種遠程兵種,他們利用弓弩進行射擊,對敵人進行遠程打擊。
3.騎兵:秦國的騎兵部隊在戰場上起到重要的偵查、追擊和快速機動的作用。
4.戰車兵:秦國的戰車部隊是由戰車手和戰車組成,戰車上裝備有弓箭手或長矛手,用於衝鋒和遠程攻擊。
5.重擊車:秦國還擁有弓弩車和投石車,是一種裝備有大型弩弓的戰車,可以在戰場上提供強大的遠程火力支援。
不同的兵種在秦國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各自具備不同的戰術和特點,共同構成了秦國強大的軍事力量。
在這個工業發達的秦國,兵器製造、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軍事裝備等方面都展現出了高度的工藝水平和技術創新。工匠們的精湛技藝和對細節的嚴格要求,使得秦國的工業製造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些先進的工業技術為秦國的軍事實力和國家安全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也為整個國家的繁榮和發展奠定了基石。
而在農田裡,農民們努力地耕種著土地。秦國實行了獨特的耕戰制度,將戰爭和耕種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在前線,勇士們奮勇殺敵,捍衛著國家的疆土;而在後方,農民們用他們的雙手耕種著土地,為戰士們提供糧食和資源。這種耕戰制度的運行,使得整個國家的經濟和軍事力量相互促進,達到了最佳的平衡狀態。
三、政治革命
之前提到,秦國的政治制度為社會底層的百姓們開啟了追求官職的機會,賢人出任官職已成為常態。作為一位商人,呂不韋之所以能在秦國做官,也是受益於秦國的政治制度。
公元前356年,秦國的政治制度經歷了一場巨大的變革,一場被人們後世稱為商鞅變法的變革。這場變革徹底改變了秦國的面貌,也為後來呂不韋這樣的商人帶來了新的機遇。
商鞅變法的內容涵蓋了諸多方面,其中包括合法化土地私有製,廢除世襲制度確立等級制度,實行中央集權,重視農業抑製商業,統一度量衡,依法治國,提倡一夫一妻製小家庭政策等等。
這些改革措施徹底改變了秦國的社會結構和政治格局。秦國的人民因此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和富裕。人們的生活變得安定而富足,不論是城鎮還是鄉村,秩序井然,人們勇於為國家戰鬥,抵製私鬥。
商鞅的變法不僅僅帶來了經濟的繁榮和軍事的強大,更重要的是,它為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場變革還將春秋時期的貴族政治換成了法家思想的官僚政治,這一影響甚至延續了整整兩千多年。
然而,盡管秦國的變革帶來了如此顯著的成就和優勢,其他六個國家卻並沒有效仿。你或許會好奇,為什麽其他國家沒有效仿秦國的改革呢?
其實,這並不令人意外。對其他六國來說,秦國的變革體制意味著將一切行為都置於集權的服從之下,君王將承擔更多繁重的政務,整日忙於處理國家事務。而這與先前奠定的貴族分封制度和禮樂文化的基礎格格不入。在這些國家眼中,他們的統治思想建立在文化人的統治之上,弘揚文明、修文備舞,與秦國全民耕戰的軍國體制形成鮮明對比。
正因為如此,其他六國對秦國的變革並不看好,甚至有一句成語流傳至今:“仲連蹈海”。當時,秦國正在對趙國展開侵略,而仲連則在遊說各國支援趙國並反對秦國。他指出,秦國摒棄了禮義道德,追求的只是戰功和權力。掌握權力的大臣們通過秦國的法律控制著人民,征服其他國家將其變為奴隸。如果秦國能夠統治天下,那麽他寧願跳進東海而去死,也不忍看到人民淪為秦國的奴隸。這種觀點反映了當時其他六國對秦國變革的不滿和抵製,他們認為秦國的改革是以權力和戰爭為導向,忽視了禮義道德和人民的權益。
此外,在長平之戰中,韓國割讓上黨郡與秦國和談時,老百姓強烈反對加入秦國:秦國已經攻佔了上黨,上黨的人民不樂意成為秦國的臣民,全國各地對成為秦國人民這件事,非常不滿意。
因此,盡管秦國的變革給百姓們帶來了繁榮和富裕,但在其他六國看來,這種繁榮是建立在強權統治和壓迫人民的基礎上的。其他六國更傾向於保持他們自己的政治體制和文化傳統,不願效仿秦國的改革。
這樣的差異和對立最終導致了戰爭的爆發,七國之間開始了一場血腥的戰爭,被稱為戰國時代。秦國憑借其強大的中央集權和軍事力量,逐漸吞並了其他六國,最終統一了中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
為什麽秦國會進行商鞅變法?在秦獻公即位之前,秦國東面的魏國已經進行了一系列變法,使其國力大為增強。魏國在魏文侯統治下的三十八年間,憑借傑出將領吳起的指揮,連續擊敗秦軍,成功奪回了秦國佔據的河西地區。秦國陷入困境,只剩下渭河平原以東、洛河以西、秦嶺以北的隴山地區,土地被大大縮小,面臨著滅亡的威脅。
當時的秦國社會非常混亂,人民粗暴,私鬥橫行。整個國家陷入困境,與魏國的強盛形成鮮明對比。秦獻公在流亡期間親眼目睹了秦國與魏國國力懸殊的情景,這給了他巨大的刺激。當秦獻公回國繼位後,他決心展開類似於魏國的變革。然而,他面臨著巨大的阻力,而且缺乏優秀的輔佐人才,這次變革最終以失敗告終。
事實上,在秦獻公之前,秦國也曾經歷過困境,甚至出現過昏君,像秦簡公一樣。即使秦獻公本人也難以被稱為賢君,他試圖推動一些政績,結果卻導致更大的混亂。
然而,在秦獻公臨死之前,他將秦國托付給了贏渠梁,即秦孝公,充滿遺憾和鼓勵。秦孝公後來積極進行變革,接手的秦國實際上仍然是一片破敗景象,沒有任何希望的感覺。然而,物極必反,正是這種半死不活的狀態激發了秦孝公的巨大決心,他發誓要扭轉國家的衰落勢頭。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來自魏國的商鞅進行變法。六年後,商鞅進一步加大了改革力度,通過大膽的新政改革,徹底扭轉了秦國的國勢。
在秦孝公的變法下,秦國的國勢得以扭轉。秦軍趁魏國與齊國交戰之際奪回了重要的河西地區。與此同時,魏國在桂陵和馬陵兩次戰敗,導致主帥龐涓陣亡,魏國的精銳部隊魏武卒也遭受重大損失。秦國和魏國的國力差距因此縮小,為秦國向東擴張奠定了基礎。
秦孝公去世後,商鞅遭到誅殺,但他的變法並未被廢除,繼續實行。在隨後的五位秦國君主中,都依照商鞅的法度來治理國家,繼續推動秦國的壯大。西漢時期的賈誼在《過秦論》中曾說:“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這裡的“六世之余烈”指的就是秦孝公及其後繼者秦國君主們繼續推動的變法措施。
商鞅變法以後,秦國的歷代君主都不是昏君。以下簡要介紹一下他們對於商鞅變法的傳承:
1.秦惠文王:在位26年, 他鏟除了阻礙變法的保守派,推行相分權制度,擴張領土,壯大國力。他善於發現和任用人才,是一個積極進取的君主。
2.秦武王:在位3年,大致延續了秦惠文王的政策。他本身身強體壯,帶領軍隊攻下了宜陽。然而,他寵幸一個大力士將軍,將軍立下戰功後封其高官。一天秦武王與大力士比賽時舉鼎砸斷了腿,失血過多而死了。秦武王雖然有明顯的重武傾向,但他在位期間,政策上沒有任何問題暴露出來。
3.秦昭襄王:在位54年,他重用了范雎、白起等人後奪回最高權利,繼續推行變法,堅持富國強兵的政策。秦國在他的統治下蓬勃發展,為未來的統一打下了堅實基礎。秦昭襄王打贏長平之戰後,綜合國力第一、遠超嬴政一統天下時。盡管賜白起飲恨自刎後,秦軍損失慘重,但秦昭襄王的功績仍然很高,僅次於秦孝公。
4.秦孝文王:在位時間只有三天,沒有一天掌握最高權利,因政治鬥爭繼位後就不久去世,起碼無過。
5.秦莊襄王:在位3年,因為力捧成蛟陷入政治鬥爭而死。他的功績主要是呂不韋輔佐完成的,繼續為商鞅變法的政策注入新鮮血液。
秦穆公稱霸並未吞並六國,為啥?是因為周王室的威望還在,五霸相繼興起,卻都遵奉周王室。到了親王政這一代,雖然秦國軍力在六國中不強不弱,但先前各代秦王勵精圖治70余載,根基已經打好了,尤其是人民的思想,也已經扭轉了,所以統一六國也不算逆時代潮流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