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巨人們相繼登場,以他們的著作永遠閃耀著光芒。孔子的《論語》、孟子的《孟子》、荀子的《荀子》代表著儒家學派的輝煌;管仲的《管子》、商鞅的《商君子》、韓非的《韓非子》展現了法家學派的智慧;墨子的《墨子》、晏子的《晏子春秋》代表著墨家學派的理念;孫子的《孫子兵法》、吳起的《吳子兵法》、孫臏的《孫臏兵法》、魏無忌的《魏公子兵法》構築了兵家學派的輝煌;老子的《道德經》、莊子的《莊子》、公孫龍的《公孫龍子》傳承了道家學派的智慧;呂不韋的《呂氏春秋》等雜家學派的作品也為時代增添了不少色彩。
這一系列光輝燦爛的著作,猶如智慧之星點綴在歷史的長河中,讓人不禁思索,為何在秦始皇之後,再也未見此等輝煌?
答案,就是“焚書坑儒”。這一反常的行為,不被人理解,成為幾千年來對“暴秦”最多討論的話題之一。
“焚書坑儒”,實際上包含了兩個獨立的事件,即“焚書”和“坑儒”。“焚書”是為了統一思想,依法建設國家,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實行法制社會。“坑儒”是為了控制輿論,將一派胡言和不順應歷史潮流的人坑殺掉,殺雞儆猴。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仿效齊、魯等國制度,設立了博士官職。這些博士雖無行政實權,但卻擁有議論政治、保藏圖書、教授詩書等重要職責,其特殊地位牢牢掌握著秦王朝的輿論。
新生的秦王朝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秦始皇必須采取控制輿論、統一思想的政策,鬥爭是不可避免的,焚書坑儒就是這樣一種政策,激烈而殘酷。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一場盛大的酒會在鹹陽宮上演,七十名博士齊聚一堂,向這位皇帝祝壽。周青臣這位仆射大力吹捧,口沫橫飛地稱頌著“自上古以來,未有能及陛下之威德者”,然而,博士中的書呆子型人物淳於越卻義正詞嚴地指責他是在拍馬屁。淳於越高聲唱著“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的儒家老調,這卻激怒了身為丞相的法家代表李斯,他對此表示不滿,認為“今日諸生不以今日之事為師,而以古人之事為學,豈非迷亂黔首之道”。
李斯因此提出倡議:“除了《秦記》之外的史官都要焚毀。博士官不應保留《詩經》、《尚書》以及其他百家之言,天下有藏書者,都應前去守衛和尉雜燒毀。若有人偶然提及《詩經》、《尚書》之類,便要將其處以死刑。若有人崇古不尚今,便要將其族滅。”(摘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儒家理論一向強調“厚古薄今”,將遠古的三皇五帝視為理想的大同世界,主張後人要以古人為師,方能使國家繁榮穩定。這一觀點與秦始皇強調的“酷法治國”思想產生了尖銳的衝突。自商鞅變法之後,秦國依靠法家的嚴刑峻法大大提高了其軍事實力和行政效率,最終吞並了六國,統一了天下。因此,秦始皇自然地支持了李斯的建議——焚書。
《詩經》、《尚書》以及其他百家之言,除了博士官的職責外,全部被焚毀。“命令在三十日內將它們全部燒毀,違者將被刺字為城旦。”這意味著普通百姓不得再保留、傳承《詩經》、《尚書》等古籍,但博士官所保留的這些書籍卻被允許保存。而若想學習法令,只能向“吏”學習,禁止了儒、道、名、墨等諸家學說在民間傳播,隻鼓勵學習各種法令。此外,“醫藥、卜筮、種樹之書”等與實用技藝相關的書籍則被保留。
一場焚書大火在鹹陽城內燃起,拉開了秦始皇焚毀文明的序幕,接著這場烈火蔓延至全國各地。
這場烈火首先吞噬了除了《秦記》以外的國家歷史檔案,這是一場無法挽回的損失。各國的史書被燒得精光,使得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面臨了極大的困難。在《史記·六國年表序》中,他感歎道:“可惜啊!可惜啊!只有《秦記》,連日月都沒有記載,其內容略顯不足。”這也導致西晉時期挖掘出的魏國史書價值暴增。國家史志僅記錄了一些關於頒歷、告朔、戰爭祭祀等重大事件,而與王統相關的六國歷史則被秦始皇徹底抹去,因此這些史志自然也難逃焚書之劫。
然而,焚書的大火和嚴酷的法令並沒有完全嚇倒當時所有的儒生,他們竭盡全力將書籍珍藏起來……
那麽,這些敢於藏書的人又是誰呢?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談到了漢代六種文字書體,其中有一種被稱為“古文”。那麽什麽是“古文”呢?許慎解釋道,“古文”就是“壁中書”。所謂的“壁中書”,源自於漢代魯恭王擴建宮室時,拆除孔子舊居時從牆壁中發現的《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等書籍。這些書上所用的書體被稱為“古文”。那麽是誰將這些書藏在孔夫子舊居的牆壁中呢?很自然地推測應該是孔子的後代。在秦代,孔子後代孔鮒任陳王涉博士,據傳《小爾雅》一書是由他所著,因此孔鮒應該是其中一位。
或許有人會有疑問,既然孔鮒在陳地為博士,為何沒有將這些書取出來呢?史書記載,他在攻打陳地時就已經去世。他甚至沒有等到天下清平就去世了,所以他藏在孔子舊居牆壁中的書簡一直沒有被人發現,直到很長時間後才被偶然發現。這表明他當時行事十分隱秘,很可能是在秦始皇焚書時所為。
此外,在漢初,年已九十高齡的伏生獻上《尚書》二十九篇,因此被任命為五經博士。他也是保護古代典籍的一位功臣。類似的功臣肯定還有很多,但很多都已無法考證,只能讓他們成為無名英雄。
當我們今天閱讀這些“火中余生”的古代典籍時,不得不向這些文化英雄表示由衷的敬意。
焚書之後,接踵而至的便是坑儒。秦始皇在下令“收集天下書籍,凡不中用者盡行除去”之後,聲稱“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雖然這是一番冠冕堂皇的言辭,但實際上儒生和方士們依然相當自由,甚至可以說相當活躍。
到了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對長生不老的“真人”十分羨慕,便命令侯生、盧生等方士去尋找靈芝仙藥,然而方士們卻無法交出成果,於是“溜之大怒”。他怒火中燒地說:“方士們欲以練習之以求得奇藥。如今聽說韓眾人離去而不回報,徐市等花費巨資計算,最終卻無法得到藥物,卻一味以奸詐牟利為樂,不斷傳頌。”他繼續說道:“盧生等我曾經尊重禮遇,而他們卻現在誣告我,是對我不德的重重指責。在鹹陽的諸生,我已經派人進行審問,發現他們或是以妖言惑亂百姓。”於是他派遣禦史全面調查諸生,並要求生者將受到審訊的人傳喚出來,結果自行違反禁令的人達四百六十余人,全部被坑殺在鹹陽,以警示全國,嚴懲不貸。此外,更多的人被發配邊疆。這段歷史被記錄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還記載著:
盧生曾勸說秦始皇:“我們尋求靈芝仙藥,常常碰壁,那是因為有惡鬼干擾。神仙之主常隱匿不現身,是為了躲避惡鬼。如果避開了這些惡鬼,真人就會自然顯現。如今陛下所居之地,臣下已經了然於心,而神仙卻討厭這種情況。真人能入水不濕、進火不熱,能騰雲駕霧,與天地同壽、與日月同光,長生不老。如今陛下整日忙碌於治理天下之事,未能達到心境恬淡的境界。如果陛下不讓人臣知道您的所在之處,真人就會降臨,長生不老之藥自然也會得到。”秦始皇信以為真,稱自己為“真人”,而不稱“朕”。因此,他在鹹陽城內修建了270座宮觀,全部由秘密通道相連,每個宮觀內都備有帳帷鍾鼓和美女。無論秦始皇身在何處,任何人都不得泄露消息,否則會遭到死刑。有一次,秦始皇到達名為梁山宮的地方,看到丞相李斯的車隊經過,覺得儀仗過於繁複,心中不悅。有人將此事密報給了李斯,之後,李斯出門時主動減少了儀仗。秦始皇大怒:“我的左右肯定有人泄露了機密。”於是派人調查,但沒有人承認,於是秦始皇將當時在場的所有人都處死。從那時起,他的行蹤再無人知曉。
候生、盧生等方士編造神話欺騙秦始皇,秦始皇聽信謠言,據此行事,希望能見到真人,這個故事看似有些可信。但在鹹陽城周圍修築270座宮觀,並通過秘密通道相連,這似乎有些不太可能。然而,秦始皇對於長生不老的追求,卻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任何騙局終究會被戳穿,方士們自然也清楚這一點。候生、盧生最終命運或許會和南郭先生類似。他們不得不走,但他們要以正人君子的形象離開,就像《水滸傳》中的魯智深一樣,雖然內心有些懼怕,但依然能說出英雄之言……那麽盧生他們究竟說了些什麽呢?
他們直言不諱地告訴秦始皇:他是一個暴君,他們不願再為這樣的人尋求仙藥,然後他們逃之夭夭。秦始皇聽到這兩個方士逃跑,還說了些不敬之詞,心中不快。他想到為了尋求長生不老的藥物而花費了大量金錢,結果卻被人誣陷,他的面子何以掛得住?於是他覺得這些方士可惡,也開始討厭起儒生來。他隨即派官吏秘密調查在鹹陽的儒生。結果,調查顯示有些人曾說了些對他的統治不滿的話。他一律視為妖言,下令官吏嚴刑審訊,最終查出了460余名儒生。秦始皇下令“皆坑之鹹陽,使天下知之,以戒後人”。
秦始皇焚書的目的是為了實行愚民政策,讓老百姓一無所知,以便更好地統治;而坑儒則是采用高壓手段,封住人們的嘴巴,不讓他們有機會發表言論。然而,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人們的口舌豈能被徹底封閉?唐朝詩人章碣曾有詩雲:“焚書坑竹帛煙消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為了有效地控制輿論,秦始皇還采取了其他手段之一,即禁止私學。私學與今天的私立學校有所不同。今天的私立學校與公立學校的區別在於經濟實力,而教學內容大同小異。然而,古代的私學完全按照“先生”的意願進行教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輿論陣地。因此,秦始皇要嚴格控制私學。在當時的秦王朝都城鹹陽,孔孟一派的儒生隊伍不斷壯大,作為各個學派的知名人士,他們可以開辦私學,招收學生,傳授知識,有的博士官的學生甚至多達100人以上。私學成為當時文教機構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在進行焚書之際,李斯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許多儒生都是通過私學進行反動輿論宣傳的。盡管書籍被焚毀了,但這些儒生依然存在,他們的思想依然存在。如果讓他們繼續開設私學,那麽他們將繼續傳播過時的思想,進行虛假宣傳,製造反動輿論。因此,必須奪取教育的大權,嚴禁私學,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私自開辦教育,教育必須由官方掌控。李斯的建議規定了禁止傳授《詩》、《書》、百家語等內容,所有學校都必須以法令為教材,以官方人員為教師。據史料記載,李斯的《倉頡篇》、趙高的《愛歷篇》、胡毋敬的《博學篇》等都是學童的課本。秦始皇的禁止私學,實行官辦教育,對於控制輿論、宣傳統一思想,無疑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這也開啟了文化專製的先例,對中國古代教育造成了一定的破壞。
先秦法家的政治理念之一就是君尊臣卑,建立和鞏固高度集權的封建專製政權。法家思想家們極力強調法律、技術和權力的重要性,尊崇實力和權威,其目的都是為了加強君主的專製和獨裁。秦始皇這場無情的大火結束了一個時代,即春秋戰國時期那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同時,秦始皇的這一行動揭開了一個新時代的序幕,即管控人們的生活和思想,以至於涉及到了人的內心世界。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司馬遷多言一句,遭受宮刑;班固撰寫《漢書》,卻被投入監獄……最令人心痛的是清代的“文字獄”。所謂“文字獄”是指因為說了幾句話或寫了幾個字而被關進監獄的事件!
秦始皇焚書坑儒,他被後人批判為暴君,但歷朝歷代的帝王卻常常向他學習。在這一方面,秦始皇倒也成了後世的“帝王之師”。這只不過是焚燒了一些沒用的書籍,為了統一民間思想, 維護統治的一種手段罷了。
對於人類文明史來說,對書籍和讀書人的迫害時有發生,從未中斷。像“焚書坑儒”這樣的行為在中國歷史上並非第一次,更不是最大的一次。歷史上發生過類似慘烈事件的次數不勝枚舉,不言而喻;而“焚書”早在秦始皇前一個半世紀就已經發生過:在商鞅的教導下,秦孝公“燔《詩》《書》而明法令”。
然而,需要追溯的是,秦始皇雖然焚毀了天下書籍,但隻下令燒毀了民間的書籍,而博士官所藏的《詩》《書》等諸子百家著作卻得以保留。那些書籍又到了何處呢?
胡三省在《資治通鑒·音義》中明確指出:“秦之焚書,焚天下之人所藏之書耳,其博士官所藏則故在;項羽燒其宮室,始並博士所藏者焚之。此所以後之學者咎蕭何不能於收秦圖書之日並收也。”
秦始皇雖然焚書,但卻仍保留了一些孤本,《焚書坑儒》的直接後果其實並不十分嚴重;而項羽則不同,他見到秦朝的東西就要燒。這表明,徹底消滅《詩》《書》等諸子百家著作的人其實是楚國貴族後裔項羽。他的罪行與秦始皇並無二致,因為他焚燒了許多秦始皇下令保存的書籍,其中很多都是真正的珍本。
胡三省可謂是天下第一愛書之人,甚至責怪蕭何為何在進入鹹陽的時候不將這些圖書保存起來!從讀書人的角度來看,確實只有他有機會保護這些珍貴的圖書。蕭何確實犯了大錯,劉邦不讀書,項羽不讀書,你蕭何還不讀書嗎?後世學者責備蕭何也是情有可原,更多的則是感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