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秦始皇帝傳 > 第21章:封禪

秦始皇帝傳 第21章:封禪

簡繁轉換
作者:陳正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08-27 13:56:58 来源:搜书1

秦始皇詢問左右侍臣:“我聽說古時的三皇五帝多半都巡行東嶽,舉辦封禪大典,這一制度是否留有遺跡?”左右侍臣被問得一時無言以對,都表示年代久遠,難以查考。秦始皇思索片刻後說道:“此地乃鄒魯之地,是孔孟二位聖人的故鄉,古時必有讀書稽古之士,對封禪儀式應當了如指掌。你們快派人前去征召數十位士人,在泰山腳下迎接他們,我將向他們詢問明了。”左右侍臣領命之後,即刻派人前往。秦始皇又轉身對群臣說道:“我既然來到此地,就不可不刻石留下銘文,留待後人傳誦!各位可以為我起草文辭,以備鐫刻之用。”群臣齊聲應諾。秦始皇一邊發話,一邊命令整鑾下山,準備留宿行宮。

當天晚上,李斯等侍臣雖然心懷忐忑,但他們咬文嚼字,終於草擬成了一篇刻石文,呈上供秦始皇禦覽。秦始皇閱覽之後,語句間都是歌功頌德,內心深感欣慰。第二天,他立即下令將篆文繕寫成石刻銘文,安置於嶧山之巔。隨後,臣工們迅速著手實施,一切事務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無需細細敘述。秦始皇隨即啟程前往泰山下,早有七十位耆儒在那裡恭候,他們迎上前行拜跪禮,然後由秦始皇接見,詢問有關封禪儀式的情況。雖然這些耆儒都有相當的學識,但自周朝以來已有七八百年,封禪儀式早已失傳,他們都無法給出確切的答案。其中一位名叫龍鍾的老者,憑借年長和威望,大膽發言道:“古時封禪之禮,只是簡單地掃地為祭,天子登山之時,為了避免傷害土石草木,特地使用蒲輪來開道,將蒲乾作為座席,這不過是為了顯示天子的仁德和節儉。”秦始皇聽了之後,內心並不悅,他的表情流露出不滿之色,這或許為後來的坑儒埋下了伏筆。

各位儒生掃興而歸,秦始皇心生不快,便下令工匠們斬草削木,開辟車道,直上山巔。他們在山南築土壇、擺放祭品,仰望蒼穹禱告,還立石刻志,這就是封禪之禮。然後,他們緩緩下山,計劃前往梁父小山進行行禪之禮。這種禪禮與封禮不同,是在平地上清除淨土,設立祭壇,古人稱之為“蟬圾”,後來人們因此稱為禪禮。在泰山山巔,秦始皇行了祭天之禮,祭祀結束後,他命令人立石於山巔,並讓李斯親手刻寫刻石之文。刻石之文內容尚未被《史記》記載,晉太康《郡國志》所記錄的刻詞來源不詳,現錄之以供參考:

「事天以禮,立身以義。事父以孝,成人以仁。四守之內,莫不郡縣。四夷八蠻,鹹來貢職。民庶蕃息,天祿永得,刻石改號。」

秦始皇命李斯在泰山山巔刻石,至今尚存10字。然而,這10字很可能是後人“複刻”,並非當年李斯的真跡。泰山祭天禮畢,車駕即將下山時,突然刮起一陣大風,將旗幟吹亂,隨後又是幾陣旋風,沙石飛揚,山間一片昏暗,大雨傾盆而下,溪流湧動,巡行的眾人狼狽不堪,沾滿泥水。幸好山腰有五株大松,高聳挺拔,像一頂頂巨傘,為大家避風雨提供了避難之所。秦始皇大喜,認為這五株松樹保護了車駕,立即封為五大夫。風停雨歇後,秦始皇從泰山北側下山,到梁父山重新開辟祭地,舉行封禪禮。回到行轅,秦始皇心懷豪氣,命詞臣撰寫頌辭,誇耀自己的功績。整個泰山封禪的過程,秦始皇最為得意。盡管儒生們的嘮叨和山坡上的暴風雨曾令他稍感不快,但完成了封禪大典、刻石頌功,滿足了他多年的心願。自登基以來,秦始皇一直對五德終始學說深感興趣,意圖宣揚自己受命於天的地位;而泰山封禪,則是最好的宣傳形式,彰顯了他作為受天命、掌握皇權的至高無上地位。他怎能不為此而心滿意足呢?

現代人登泰山,眼前唯一的珍貴“文物”就是那五大夫松。唐代詩人李涉曾感歎道:“雲木蒼蒼數萬株,此中言命的應無。人生不得如松樹,卻遇秦封作大夫。”封禪典禮結束後,秦始皇的好奇心仍未消減,他繼續向東行,途經黃睡,窮成山,前往罘地。他歷經河山,祭拜八神,包括天主、地主、兵主、明主、陽主、日主、月主和四時主,共稱為八神(見《史記·封禪書》)。秦始皇還南登琅琊山,發現一處古台遺址,殘破不堪。他詢問左右大臣:“這古台是何人所建?有誰了解此台的來歷,立即向朕詳述。”

站在秦始皇身後的一位學識淵博的大臣,挺身而出說道:“老臣略知一二。”秦始皇不回頭地說:“講。”大臣繼續道:“此台乃越王勾踐所建。當勾踐稱霸時,他在琅琊山築了一座高台,以瞭望東海。曾召集秦晉齊楚等國,共同在台上立誓為盟,共輔周室。然而,時至秦並六國之際,已有數百年,此台風吹日曬,年久失修,故而已然毀壞。”秦始皇聽聞此事,不禁道:“越王勾踐,身處偏遠之地,竟然能築起一座琅琊台,以爭霸中原。而朕今日並有天下,豈能遜於一勾踐?”說罷,他立即召喚左右,命令削平舊台,重新建造,並規模須比前者高大數倍,不得有違。

左右大臣領命,然而又不得不考慮實際問題,只能回答道:“此台工程浩大,非數月不能完成。”秦始皇龍顏大怒:“如此小小台子,竟需數月方能竣工?朕將親自監造,親督工程,看你們究竟能否完成!”左右大臣無奈,隻得快馬加鞭,開始動工。他們命地方官吏廣招夫役,日夜奔走勞作,不得稍停。龐大的工程,萬人難以勝任,再加萬人,二萬人仍不足以完成,又加萬人,三萬人一齊出動,運送木石,施展巧手,建築築台,勞累之極,然而離完工尚需時日。

秦始皇連日催促,夜夜緊逼,勢迫刑驅,備極苛酷,工役無從訴冤,隻得拚命趕築,直至三易蟾圓,方才畢事。台基分成3層,每層高5丈,台下可容納數萬家,崇闊無比,美妙絕倫。秦始皇親自察看,逐層遊幸,果然造得雄壯,極合己意。於是他下令獎勵工役,命3萬人各遷家屬,居住台下,後得免役12年。皇恩浩蕩!隨即使詞臣珥筆獻頌,刻石銘德,略曰:

“維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萬物之紀。以明人事,合同父子。聖智仁義,顯白道理。東撫東土,以省卒士。事已大畢,乃臨於海。皇帝之功,勤勞本事。上農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摶心揖志。器械一量,同書文字。日月所照,舟輿所載,皆終其命,莫不得意。應時動事,是維皇帝。匡飭異俗,陵水經地。憂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鹹知所辟。方伯分職,諸治經易。舉措畢當,莫不如畫。皇帝之明,臨察四方。尊卑貴賤,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務貞良。細大盡力,莫敢怠荒。遠邇辟隱,專務肅莊。端直敦忠,事業有常。皇帝之德,存定四極。誅亂除害,興利致福。節事以時,諸產繁殖。黔首安寧,不用兵革。六親相保,終無寇賊。歡欣奉教,盡知法式。**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功蓋五帝,澤及牛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在《琅琊刻石》中,秦始皇的偉業和治理政策得到了充分的歌頌和讚美。然而,在登上琅琊台之前,秦始皇曾一度登上了“窮成山”,然後登之“罘”。成山,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是一座瀕臨東海的小山。秦始皇為何要攀登這座小山呢?或許是為了一睹大海的壯麗景色。

秦始皇出生在戰火中的邯鄲,9歲時被送至鹹陽宮,13歲便登上秦王之位。然而,他卻從未有機會親身領略大海的神韻。於是,他常常站在山上,凝望著大海,感受著它的無邊無際和雄偉壯觀。

有一天,他遠眺東海,見海中仿佛有樓閣聳起,燦爛莊嚴,猶如市中繁華。盡管這不過是海市蜃樓,但在古代,卻被認為是“佛神顯靈”的奇跡。秦始皇心中感到無比喜悅,他眼前的景象令他興奮不已。

實際上,這種海市蜃樓並不稀奇。但在古代人看來,這是一種神奇的景象,常被視為神靈的顯現。

秦始皇被這一景象所吸引,心中充滿了喜悅和驚奇。

秦始皇再次仔細辨認,卻發現海中景象已經模糊不清,轉瞬間又消失得無影無蹤。他感到十分驚異,連連稱奇,身邊的大臣們也感到異常。秦始皇不由自主地自言自語,描述著剛才在海中看到的情景。

“你們剛才看到了嗎?海中是否出現了空中樓閣?”秦始皇詢問道。

“臣等確實看到了,情形與陛下所見相同。”大臣們齊聲回答,並順勢提出:“這想必是海上的三神山,稱為蓬菜、方丈、瀛洲在搗鬼。”

秦始皇恍然大悟:“對了!對了!我想起來了。從前,有個燕人宋毋忌羨門子高等,入海登仙,徒侶輾轉傳授,曾言海上有三神山,諸仙聚集,還有長生不老之藥。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曾派人前往海中訪求,可惜都未曾到達過那裡。相傳神山原在渤海中,但舟船無法靠近,往往被風吹回。如今我親眼所見,方知傳聞居然屬實!可惜我未能親自前往,無法尋求長生不老之藥。即使是天子,也難免生老病死,與神仙相比,不啻天壤之別!”說完,他歎息了幾聲。

俗語說得好,做了皇帝便可登仙。這句話恐怕就是從秦始皇那裡得來的吧。身旁的大臣們無法勸解,隻好默默聽他自言自語。

及琅琊台築成,再到海邊探望神山,有時所見,仍與前相同,不由得瞻顧徘徊,未忍舍去。可巧齊人徐福等,素為方士,上書言事,說是齋戒沐浴,與童男童女若乾人,乘舟前往東海,可到神山雲雲,以得不死藥。秦始皇大喜,立刻命他東行。

徐福等人分雇船隻,率領著數千童男童女,踏上東去的航程。秦始皇在海濱布陣等待了一兩天,卻沒有收到任何好消息。再過兩三天,仍然沒有任何音訊,秦始皇無法忍受焦躁的心情,決定親自乘船前往探望。

恰逢幾艘船從東海駛回,秦始皇立即停泊迎問是否找到了仙藥。然而,船上的人卻搖頭表示,船只是被逆風吹回來的,越靠近神山,船越難以靠岸。這讓秦始皇滿心希望瞬間破滅,他轉而讓徐福等人回去複命,結果與之前的情況相同。秦始皇明白尋找仙藥的希望是微乎其微的,雖然不願放棄,但也意識到不能在此久留。

秦始皇下令讓他們隨時探索,若有所獲即刻通報,然後率領千乘萬騎陸續返回。途經彭城,秦始皇忽然產生了奇怪的想法,決定在泗水中尋找周鼎。他虔心齋戒,購募水性嫻熟的人員,準備深入泗水進行搜尋。

原來周朝有九鼎,其中一鼎被秦昭王遷往,途經泗水時不幸跌入水中,無法尋回,隻好將八鼎運至鹹陽。秦始皇自幼得知此事,心存遺憾,此次路過泗水,便想趁機搜尋。他立即茹素三日,祈禱水神,同時召集水夫,共計千人,指示他們在水中尋找鼎子。千人各展長技,竭力向水中投人,但仍是杳無蹤影,仿佛大海撈針一般,始皇心中鬱悶不已。

多時後,水夫們返回岸上報告,稱未找到鼎子。秦始皇隻好心情沉悶地解散了他們,繼續航行向西。途中經過江面時,突然間狂風大作,連續幾陣,船身搖擺不定,秦始皇嚇得魂飛魄散,比在泰山上還要危險。隨行的人們也都十分驚慌,幸好船身結實,船工技藝精湛,才勉強支撐住局面,慢慢地駛近岸邊。

秦始皇經歷了在登山時的雨,又在江面上遭遇了狂風,真是讓人不得不信山川間也有著靈性。

秦始皇屢次失意,心中愈發懊惱。船一泊定,他望向岸上,看見一座高山,山中聳立著紅牆,推測是古祠,便詢問左右:“那就是湘山祠吧?”左右答道確實如此。他又詢問祠中供奉的是何神,左右卻都不知道。幸好一位博士在旁告知:“湘君乃是堯的女兒、舜的妻子。舜駕崩時,兩位妻子相隨葬,後人為了祭祀,建立了祠廟,供奉湘君之名。”秦始皇聽後大怒道:“朕作為皇帝巡遊,諸神應當為朕開道,竟然有湘君敢來干擾!應該砍伐赭山,以解朕心中之憤。”左右得命,立即傳令地方官吏,調集刑徒3000人,帶著工具登上山,將山上所有的樹木砍倒,然後縱火焚燒,火勢熊熊,山林盡被燒得通紅。安撫了內心的憤怒,秦始皇下令返回宮廷,徑直向南郡進發,穿過武關,最終回到了鹹陽。秦始皇為了彰顯自己的威嚴四處巡遊,為了確立自己的合法地位,向百姓展示天授的帝位,甚至登上泰山封禪。他希望自己的統治能夠長治久安,但命運弄人,盡管秦始皇費盡心思,但他所創下的帝國隻傳至秦二世便結束了,可謂是一代短命的王朝。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再度展開他的第三次巡遊天下。巡遊隊伍抵達博浪沙(今河南原陽縣東南)時,遭遇了刺客。《史記?留侯世家》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張良曾學習禮儀於準陽,後得力士,並製造了一柄鐵錐重達120斤。秦皇帝東遊途中,張良與同伴潛伏於博浪沙,企圖刺殺秦始皇,不料誤中副車。從這來看,刺客應該是張良請來的,只可惜未能擊中秦始皇的主車,隻中了副車,否則將是一場大戲。秦始皇的衛隊四處搜查,但未有結果,於是下令“大索十日”。盡管大索十日,卻未能抓到張良,否則張良也就不會被單獨記入《留侯世家》,而是被歸入《刺客列傳》之中。秦始皇決定繼續前行,展現了他無所畏懼的性格。這次巡遊中,秦始皇登上了之罘,刻石紀功,並在東觀刻石,這兩篇刻辭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詳細記載。

除了歌功頌德外,這兩篇刻辭還描繪了男耕女織、萬民樂業的理想圖景。盡管除了遇刺事件外,並沒有太多引人關注之處,但秦始皇因此意識到天下並不十分太平,因此將第四次巡遊安排在三年之後。公元前215年,秦始皇開始了他的第四次巡遊。這次巡遊到達碣石,依然刻石歌功頌德,宣揚皇帝威德。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初即開始巡遊,可見他內心深處必有重要意圖,否則不會花費如此多時間去遊山玩水。秦始皇巡行全國所留下的諸多刻石文辭中,大秦帝國與秦始皇歌功頌德是所有刻石的主題與中心內容。其目的在於批判舊世界、宣揚新秩序、樹立絕對權威。這些內容向臣民們展示,只有當今的秦朝、當今的社會、當今的皇帝,才是最理想最神聖的。

秦王朝長期活躍於西方,對於東方的情況了解不多,因此需要通過巡遊來深入了解。在那個時代,巡遊無疑是最好的方法。皇帝對東方不了解,東方也未必了解皇帝,因此這樣的巡遊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刻石頌德雖非秦始皇的創舉,但像他這樣大規模的巡遊、大面積的刻石,前所未見。在沒有報紙、電視、電台的時代,還有什麽比刻石更能深刻地留下記憶呢?因此,出巡刻石的最重要意義在於國家的統一。

此外,秦始皇五次出巡中有四次是東遊,這與他鎮壓天子之氣的舉措密切相關。《史記?高祖本紀》中記載:秦始皇常感到“東南有天子氣”,因此他東遊以消除這種厭惡之情。

在今天看來,這或許顯得荒誕可笑,但在古代,這卻是司空見慣的事情。秦始皇為何要防備胡人並修築長城,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盧生入海還,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如果我們也要湊個熱鬧,“亡秦”的“胡”並非指“夷狄”,而是指秦始皇的“胡亥”。

因此看來,秦始皇要巡遊天下,尤其是四次大規模的東南巡遊,“厭壓”天子之氣的說法並非毫無道理。安定新疆土,鎮壓天下叛逆,追求長生不老,開拓更多疆域,構成了秦始皇巡遊天下的主題,展現了他的膽略和氣魄。

公元前211年,一塊隕石落在東郡(今河南淮陽縣一帶),上面有人刻下“秦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字樣。秦始皇得知後大怒,竟有人如此詛咒辱罵他,便立刻派遣禦史追查刻字者。由於無人承認,他便下令將附近居民全部殺死,並將隕石銷毀。事情到此也就算了,但秦始皇仍然心有余悸,經常為此感到鬱悶不樂,於是命博士官撰寫《仙真人詩》,並傳令樂人歌唱,以解他心中的鬱悶。

傳說同年秋天,發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讓人信與不信之間難以取舍, 敬請明眼的讀者自行判斷。

有一天,秦始皇的使者從關東返回鹹陽,夜間經過華陰的平舒道時,遇見了一個手持玉璧的神秘人物。此人面黃肌瘦,手中拿著八年前秦始皇沉江的玉璧,他對秦始皇的使者說道:“請幫我將這塊璧送給周武王。”使者感到十分不解,剛想詢問,卻聽到他又說道:“今年祖龍死。”說完便將玉璧放下,隨即消失在夜幕之中,他的言談舉止如同鬼神一般,令人不勝詫異。

使者將情況向秦始皇匯報。秦始皇沉默片刻,他深信鬼神的存在,心中明了:龍代表君主,而祖龍指的便是自己;武王曾代紂,而紂是殘暴之君,將玉璧送給武王,實乃不祥之兆。面對如此令人猜測萬千的咒詛,秦始皇稍作思索後,鎮定地說道:“山鬼只知道一年的事情,又有何可畏懼。”

然而,面對這神秘事件,秦始皇心中仍有些不安:為了避免災禍,他決定進行一次卜卦。卦象顯示出出遊有利,秦始皇於是決定再次巡遊天下。五年後,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展開了第五次巡遊。這次巡遊的主要方向是東南,從鹹陽向南出發,經武關,渡漢水,進入南郡,最後抵達雲夢。在雲夢,秦始皇“望祀虞舜於九疑山”。或許是為了彌補之前砍伐湘山的過失吧。離開雲夢,途經丹陽,抵達錢塘,沿浙江而上,抵達會稽,他在那裡祭拜大禹,並刻下了《會稽刻石》。這也是秦始皇一生中最後一塊刻石,因為不久之後,他就在巡遊途中病逝。

在這次巡遊中,秦始皇犯下了一系列導致帝國崩潰的嚴重錯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