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孔武有力,學識尚可。
在安國君的二十幾個兒子裡面,是最有希望做嫡子的。
此人正野史都沒有相關記載,生卒年不詳;生母不詳;師從不詳;下落不詳。
比較奇怪。。
只是唯一一個和子楚有嫡子之爭的人。
就是發生了些什麽?都無任何記載可以讓人去猜想和演繹。
但是從幾千年來,王權爭鬥的循例來說,他不會甘心的,肯定和子楚是有鬥爭的。
只不過是不是劇情那麽個樣子,我估計是沒有的。
不然咱的八卦老祖,怎麽可能不留下,丁點的記載呢?
他本來一直深受安國君的喜愛,加上年長。
常常會給安國君排憂解難,安國君還是比較看好他的。
本來嬴傒順風順水,應該順利成為嫡子,將來繼承太子之位。
一切都仿佛是水到渠成的。
結果遇到了呂不韋的棋局。
這盤大棋下的結果還很好。
異人橫插一杠,成了嫡子子楚。
你說他心裡沒有憤怒可能麽?
最是無情帝王家,為了王權,弑父弑君,屠戮兄弟的現象還少麽?
然而關於他的歷史,竟然這麽的無跡可尋。
我就以當時的法令;當時的制度;當時的現狀,作以推測和演繹。(編者語:王權爭鬥,必不可免,但是並非一定是腥風血雨,時也,命也。)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法令嚴苛。
當初秦惠文王為太子時,犯了錯。
竟然處以其師傅,也就是他的伯父,當時秦孝公的親大哥,先王秦獻公的庶長子公子虔劓刑,被割了鼻梁。
刑可以上大夫。
因此嬴傒那個集團的人和他本人,不敢采取過分的行為來謀取利益。
秦國自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到秦惠文王任用張儀等人。
再加上秦昭襄王50年的統治。
秦國政治上近80年沒有發生過動蕩。
王權威嚴,不容挑戰。
已經刻在王公貴族的內心深處。
如前所述,秦昭襄王59歲罷黜自己的母親太后之位;罷免自己舅舅和兄弟官職後,也是讓他們回封地,安享晚年。
連他們的財產都沒有剝奪,更別說殘害他們。
這就說明當時秦國王室是一種寬容、王權為重,比較人性的政治氛圍。
加之,呂不韋和子楚的突然回國,弄得他們措手不及。
異人已經成了子楚,成了嫡子,木已成舟。
最後還有一點,嬴傒的利益集團其實勢力並不強大,智商可能都不怎地,最起碼沒有“奸商”呂不韋那樣的雄韜大略。
嬴傒本人,又是個尚武的人,都說文武雙全,可是那樣的人畢竟少。
他可能屬於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之流吧!
其實他的利益集團,只不過都是希望因為他,依附太子,將來安國君為王,獲得利益罷了。
所以說,他的利益集團,其實看的是安國君的風向。
看到異人成了子楚,已經是無法改變的事實,說明安國君和華陽夫人已經放棄嬴傒,而看重了子楚。
那些沒有宗親、外戚勢力的攀附之徒,又怎麽敢冒著生命危險和天下大不諱去支持他,教唆他做些殺頭的事呢?
現在的嬴傒,也就隻好放棄了對抗。
寄希望於子楚犯錯,子楚和華陽夫人決裂,也許那樣,才是他唯一的機會。
還有一種可能,安國君雖然不是個明君,極度寵信華陽夫人。
但是他並不糊塗,他見了子楚後,認為子楚敦厚、穩重、文雅。
更是王者之選。
而嬴傒,尚武,頭腦簡單,做事衝動,是為將之才,不堪為王。
因此,他選擇了成熟、穩重的子楚。
以上,也是根據當時的社會現實和特定的事件,所做的分析,不一定是真實的。
嬴傒和子楚,呂不韋在特定的場合對抗、爭論,甚至嬴傒的謾罵侮辱,肯定是有的。
但是胸懷如子楚、呂不韋,怎麽可能計較和爭鋒相對呢?
因此,他們之間並未爆發你死我活的鬥爭。
這樣才能讓八卦老祖,想寫點什麽?都寫不出來。
不然這麽大的事,抹黑秦王朝的事,怎麽可能不大書特書呢?
嬴傒
只能等待,等待奇跡的出現。。。
時間,就這麽一天天的在流逝。
長壽的君王也是風燭殘年,身體一日不如一日。
也就是強大的,征服六國的信念,支撐著他那日漸衰敗的軀體。
公元前251年,繼承母親優良基因的秦昭襄王,嬴稷,帶著遺憾,閉上了他的雙眸。
偉大的人物,謝幕了。
一生都在征戰中。
一生都為大秦帝國的夢想奮鬥著。
為了先祖的囑托。
為了給兒孫一個強大而富饒的疆土,奉獻了自己75年的日日夜夜。
親手終結了周朝的。
秦昭襄王去世,享年75歲。
秦國當時的習俗就是,先王離世,太子繼位後,要守孝期滿才能正式登基。
秦國,普通人給父母守孝是三年為期。
然,,君王不可能這麽長時間去守孝,國事還需要進行的。
所以君王一般守孝期是一年。
可憐的安國君,38歲被立為太子,在太子之位上有苦苦熬了14年,如今51了。
還得再守孝一年。
公元前251年,51歲的安國君嬴柱,在守孝期間
冊立子楚為太子。
嬴傒的夢碎了。
嬴傒徹底的沒了希望。
這麽一個人,你說他會服下來,稱臣麽?
心氣太高,往往很難接受失敗。
從他出現,到消逝在歷史長河中來看。
他沒有屈服,而是選擇了沉淪。
如果他屈服了,作為長公子,在後面的歷史中,會有嶄露頭角的機會。
會有為國效力的機會。
可是歷史沒有他,他不在歷史中。
他可能離開了秦國。
他也有可能隱居山林。
他也可能,花天酒地,美色陪伴,就此徹底的沉淪了。
反正,後來的歷史裡沒有他。。
華陽夫人熬到頭了。
子楚也終於如願以償了。
呂不韋謀一國的計劃也穩了。
趙姬和趙政娘倆背井離鄉的“苦日子”也快到頭了。
有人歡喜有人愁。。
歷史就是這樣子,浩浩蕩蕩的一刻也不會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