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祐共計十五載,這是華夏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時代,是英才匯聚、豪傑並起的時代,他們投效在大漢帝國的旗幟下,遵從劉皇帝的指揮,結束亂世,成就大業,開辟新天地。
在這個過程中湧現出的文武英傑,又豈是一個“乾祐二十四功臣”所能涵蓋的,然而能力有優劣,功勞分大小,資望論高低,劉皇帝所選出的二十四功臣,只是其中具備代表性的二十四個人。
雖然傳聞說是有魏仁溥、慕容延釗那五臣選定,但那指的是其他大小功臣,而這二十四功臣則完全是劉皇帝自己挑選出來的。至少,魏仁溥就不會把他自己列在其中,還位居文臣之首。
這實則是場分蛋糕的盛會,一朝得封,則至少奠定三代之地位,五世之福澤。而二十四臣,則是其中最美味的二十四塊,尤其還加有功臣圖、配享太廟這些名留青史、與國休戚的點綴,怎能不讓上下期待。
如今,這份名單終於公布出來了,而反應也是多樣,有喜悅,有釋然,也有失落,有感恩戴德的,當然也有不服氣的,但不管怎麽樣,已經定下的,當眾宣布的,卻是不容置喙。
魏仁溥、慕容延釗二人入選,是沒有什麽疑問的,且不提功勞、名望這些軟硬資本,就人家如今還是大漢宰相,執掌大權,就不會有人敢隨便去非議。
二者之後,就沒有完全根據功績來排序了,有個“死者為大”的考慮在裡面,同時也減少在世之人因排序問題而產生一些不平衡。
代國公折從阮,鎮守府、麟,抵禦契丹,保土安民二十載,又有平定西北六州戎亂之功,在樞密院時,協理軍政,加強朝廷對禁軍掌控,也有建樹。
兗國公王樸,距離其逝去還不足一個月,當時皇帝的重視,引起的轟動,如今還停留在眾人的記憶中。再加其,進獻平邊策略,制定國策,治河,饋軍,大治淮南,這系列的功勞,也足以使其安穩處其行列。
瀛國公馮道,作為幾代元老,名譽上惹人非議,對大漢的功勞似乎也算不上突出,但是作為皇帝,劉承祐可知道在乾祐初期那些年,馮道在朝廷中的作用,尤其在楊邠遭貶之後,在穩定人心,安治國家上,做出的貢獻。並且,在其政治生涯的最後兩三年,更是一概過往的作風,除了和協眾臣之外,還積極進言獻策,配合劉皇帝的大略。
陳留王符彥卿,此公有在唐晉時期積累的政治資本,大漢建立之後,歷鎮多地,安治之方,又給大漢培養了一個賢後,一個惠妃,再有北伐的大功,當在其列。只是從親王該封郡王,這是降等了。
襄陽王安審琦,鎮守襄陽多年,漢初之際,力卻南平,為大漢守住中原門戶,使朝廷免方面之憂,又北上統軍,保河北安寧,北伐戰爭,力戰破敵。同樣,由荊王改封。
東平王趙匡讚,不用多說,保衛幽燕,進獻國土,抵禦契丹、支持北伐的功勞,就足夠了。雖然最終的封賞,與劉皇帝當年的承諾相比,可謂“薄待”了,但又嘗不令趙匡讚更安心,異姓王可不是那麽好當的。更何況,還有符、安二郡王在前。
豫國公王章,此公已經去逝多年,到如今,被人遺忘得差不多了,但是,他在大漢建立過程中,所立的功勳也是實在的,調運糧草,供應軍需。並且,在乾祐初期那幾年,朝廷中哪個官最難做,哪個職位壓力最大,毫無疑問,三司使,計相。
在國家財政拮據,幾乎難以為繼的那段艱苦的日子裡,是王章嘔心瀝血,不顧罵名,不顧非議,制定各種名目,保證收入,維持著國家財政而不使其崩潰。
有的事情,劉皇帝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哪怕後來因為楊邠之事,也受到了一定的牽連,但劉承祐不會忘記這種乾臣,也願意與其以足夠的榮耀與身後名。只是,對於王章而言可惜的是,他沒有兒子,其女婿張貽肅也死了,與他有血緣關系的只有一個外孫了,但是,外孫是沒法繼承爵位的,只能給後代留下一份不錯的政治資本了。
邢國公郭威,老郭的功勞,主要體現在開國之後,協理軍政,構造經綸,為朝廷舉薦了不少將才,又有南鎮襄陽,輔定荊湖的功績。後來的急流勇退,則更證明了那段時期他的功績與在朝中的影響力。有點虧的是,他當年主動請辭之時,劉皇帝一度動了封王之心,只是後來打算給他追封,沒想到他活了這麽久,到如今,封王的心思也就淡了。
陝國公趙暉,陝州首義、推戴劉氏的舉動,永遠是他人生中最大的轉折點與閃光點,至今仍被劉承祐銘記,入漢之後,鎮守一方,平李守貞,大破孟蜀,主動入朝,配合削藩,奠定了其地位。再加上有個出色的兒子趙延進繼承家業,趙家富貴綿延,已經走在了很多功臣的前面。
商國公王峻,這或許是讓很多人感到意外的事,哪怕王峻後面驕橫跋扈,失盡名望,自取其咎,但是論及對國家的功績,也是不容抹殺的。出使汴梁,查看虛實,力勸高祖進取中原,乾祐初年,內憂外患,隻領一部禁軍西進,統率關中豪傑,擊敗後蜀大軍,力挽狂瀾,解救大漢西南危機。後又作為征討淮南的主帥,全權負責前期的戰事,連破唐軍,奠定勝利基礎。
在國家最艱難的那段時間,王峻算是挺身而出的一個人,解憂濟難,功難抵過,但戰績功勞卻又是實在的,人既已死去多年,劉承祐也願意給他一個公平的評價,因其最終客死於商州,所以封爵商國公。不過,他的爵位同樣傳不下去,當年其子因為在汾州任上貪瀆不法,戕害人命,被范質給正法了。
滎國公史弘肇,入汴之功,主管禁軍,整治洛陽,久鎮靈州,如今還在蘭州鞏固朝廷西拓的勝利果實,為了國家積勞成疾,一度作為劉皇帝放出去的刀子,二十四臣,當有他一席。
英國公柴榮,他的功績,簡單地提一下,南下潞澤,東出太行,欒城大戰,平杜重威,鎮守澶州,攻取淮南......一一列舉下來,是足以鋪滿一整張紙的,也不容質疑,從晉陽被征召到劉皇帝身邊開始,大漢的軍政間,華夏的歷史上,就深刻地烙印著他的痕跡。而從爵位的封號就可以看出地位所在,唐初之時,有衛公、英公,而今的大漢,同樣。
汝國公李谷,追隨劉皇帝的時間雖然稍晚一些,但從欒城之戰後開始,從恆、深、冀、趙四州到整個河北,將之從崩亂之中拯治,在軍民財政的事務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國家早期,河北的局面一直是個大問題,而李谷在那裡,劉皇帝就能放下一般的心。再其後,治開封,拜相,坐鎮揚州,直到去歲,帥師,一舉功成,登上人生巔峰。
溫國公向訓,河東起兵前夕追隨劉皇帝,從晉陽到澤潞,再到東出太行,及至欒城的過程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後面的大小戰爭,也都活躍著他的聲影,奠定北方水軍的基礎,西赴關中,大破蜀軍,經營西南,滅蜀大功。或許只有滅蜀之戰向訓才是主角,但是,他的履歷同樣驚人,讓人不敢忽視。
安國公高懷德,不算柴榮,作為劉皇帝大小舅子中,最出色的將帥,從隨軍西平李守貞開始,大大小小的戰爭,除了平荊湖以及最終的戰爭外,高懷德都參與其中,戰功顯著。
莒國公李濤,作為從開國之初,就活躍在大漢朝堂的宰輔之臣,做過兩年首相,輔治內政。去職之後,巡撫荊湖,如今有南下治理兩廣。
榮國公趙匡胤,趙大的功績,參考高懷德,各有千秋。
興國公范質,參讚決議,制定國策,編寫刑律,維護國法,嚴肅吏治,再加上由中央到地方的執政經歷,都讓劉皇帝不會忘了這個雖然屢次頂撞自己,但堪為直臣的功勳。
褒國公王景,歷鎮地方,寬政安民,又有西破後蜀,收取秦鳳的功績,再加上西拓千裡,收復故土,使得其地位高漲。
汲國公薛居正,擔任計相,主理國家財政近十年,使劉皇帝前進有力,其間苦功,可想而知,又編史之功,文治之臣,有其一席。
耿國公武行德,參考趙暉,累鎮多方,居有善政,從無劣跡,而最重要的在於,在那段最為艱苦的日子,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劉皇帝始終記得是此公恭敬朝廷,全力支持,這份感情,持續到如今。
壽國公李少遊,他與劉皇帝的關系,是不用贅言的,治真定,主政關中,再留守洛陽。當然,他最重要的一些功勞,是不好堂堂正正拿到台面上來講,但是,劉承祐就是認為,他當列一席。
PS:李少遊是唯一一個原創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