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坐在一旁,與軍師輕聲感歎道:
“這唐與漢,何其類也。”
對於趙雲的感歎,孔明默默點頭。
畢竟也就差了四百多年而已。
並且治國如果按照正常情況來說,自然是去參考成功的案例。
那唐的武功之法或是學自亂世,但文治那自然是要多學學漢的。
不過想起來似曾相識的衰亡之因,孔明也不由得感歎:
倒也沒必學的如此相像……
“子龍在北地可識得善養馬之人?”
趙雲老老實實搖搖頭:
“公孫將軍麾下倒是有馬官,但多半與後世所言保育選育都無乾系。”
“其職僅為照料馬匹,醫畜生疾病。”
孔明敲了敲腦袋失笑道:
“我倒是忘了,公孫將軍選馬乃是以毛色優先。”
不過不管是能群馬僅取白的公孫將軍。
還是這能給兒子留馬七十萬的李唐皇帝。
他們都唯有羨慕的份兒。
雲長在襄樊之戰獲取良馬數千匹,如今都是當寶貝來呵護的。
翼德那邊還在等韓遂和馬超把說好的第一批馬送過來。
這倆加起來還不足萬匹,相較於七十萬這個數字唯有仰望。
……
甘露殿李世民霍然起身:
“勝突厥,
得馬多少?”
對此房玄齡只是略作回憶,道:
“入馬場七萬余匹。”
東突厥所有的馬匹當然不止這個數,但既是要統治對方,那自然是要仁慈一點,不可能將人家的東西全給搶了。
因此最終的繳獲也就這個數字而已。
李世民略微算了一下,最終也很是欣慰:
“想不到我唐竟有如此大才!”
“將這飼育之說整理成冊,明日朕親自去信於張萬歲。”
說著李世民還特意提點了一下:
“敬德舊友,能因才留名青史,真乃幸事!”
尉遲敬德心情更加複雜。
若不是被提起,他是真的快忘了這號人了。
十年前宋金剛兵敗,尉遲敬德就是與張萬歲一起投於陛下。
他依靠勇武大放異彩,張萬歲呢?歷戰表功皆不見其名。
後來聽聞其主動請纓養馬去了,本以為同出宋金剛麾下的兩人漸行漸遠,沒想到啊……
當初這個沉默寡言的小將,親手奠定出來了一個盛世之基。
提點完尉遲敬德後,李世民看著半生明君四個字同樣心情也有點複雜。
單從馬匹數量看,這太玄盛世並非是如此前想象一般連綿不絕。
更像是皇子治承貞觀基業,但又靡費甚多,最終玄宗接手的是一個國力折半的大唐。
結果……
“此間諸事,最易莫過於軍陣取勝。”
這是大唐皇帝的感歎。
甘露殿幾個兵敗後投李世民的將領點頭:
反正您贏了,您想怎說怎說。
房玄齡與杜如晦知曉李世民為何二歎,默契對視了一眼,想起來了彼此的兒子。
不由得也是一起無聲點頭:
誰說不是呢?
閻立本不由得有點氣血上湧。
若是能直接入仕,他才不屑於以技入仕。
雖然如今覺得畫畫挺好的吧,但為什麽就是看不慣這幾人的神態呢?
感歎也就須臾,頗愛良馬的李世民隨即興致勃勃陷入暢想:
“若破西域,不知張萬歲能否給朕養上百千匹的汗血寶馬?”
房玄齡與杜如晦也就一感歎,該做的事情還是得記下來的:
“須詢民部豆事。”
“或該直詢司農寺?”
“司農寺為宜。”
兩人點點頭將此事記下。
【高宗時,馬政敗壞帶來的一個惡果就是部隊失去了快速反應能力。
依然還是裴行儉三十萬人那一仗,唐軍人數數倍優於突厥,但依然打的吭哧癟肚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騎兵不夠。
後來更是因為宰相裴炎歪曲事實,兩個頭人在長安被斬首,結果突厥跟唐朝就如裴行儉所猜測,徹底杠上了。
突厥年年來,換著方面奔襲擄掠,就賭你唐軍反應不過來。
後來直到李治死後二十多年,唐將張仁願受不了這樣玩兒捉迷藏了,將漢代的烽燧制度重新搬了出來,並做了更加科學的改進,由此誕生了懸空閣樓式的烽火台。
這種烽火台可以看作是在一個小土塔上修建了一個小房屋,就跟咱們今天的水塔似的,不過上下只能靠繩梯攀登,這樣即使被襲擊,上面留守的烽火兵也可以砍掉繩梯,然後燃火發信號。
張仁願也改進了烽火的信號,要求烽火台彼此於清晨和入夜都需要互相打信號,平安舉一火;聞警舉二火;見煙塵舉三火;見賊燒柴籠。
三百裡的范圍內張仁願修了一千八百座烽燧,至此朔方才終於安寧,突厥人不敢越境,朔方反而還裁撤了數萬兵卒,節省了開支。
靠著烽燧,僅需一個夜晚就能將一個信號從遼東傳遞到西域,烽燧稱得上是無線電時代之前最好的手段…………之一。
比如法國拿破侖時代,有人根據烽燧的思路,融入了密碼學手段,製造了在當時稱得上很先進的通訊塔。
依然是類似烽火台,每隔五公裡修建一個信號塔。
這類信號塔不燃燒火焰,而是在上面修建了一個丁字型橫梁,橫梁兩端各有一個能靠繩索拉動的懸臂。
每個懸臂都有七個角度,橫梁也能擺動兩個角度,因此這個信號塔理論上能擺出98個不同的圖形。
而它的工作原理和烽火台差不多,觀測附近高塔比出的形狀,然後有樣學樣傳達給下一個通訊塔即可。
傳訊的人員不需要知道傳訊的內容,等信息傳達到目的地之後,會有一個通訊人員對比密碼本將內容破譯出來。
這種信號塔的優勢是傳訊人員不需要知曉傳訊內容,只需要依葫蘆畫瓢就行。
最大的優勢當然就是傳播速度,理論上來說一個訊號在二十分鍾內就可以穿過一千公裡。
這套裝置也很快被人改進,比如奧地利建造的高塔用的是電燈,類似摩斯電碼在晚上傳訊。
再後來還有人靈機一動,將只需要玻璃就能做的望遠鏡也融合了進去,這樣兩座信號塔之間距離可以放的更遠,節省了成本。
不過很快電報機就被發明了出來,這類信號塔也很快就被淘汰。】
孔明不由得再次感歎後世人的奇思妙想。
光幕上映照出來的據說是密碼本的東西讓劉備眼暈,但孔明和法正很快就看出了門道。
孔明有點不太確定:
“似是由算學衍生而來……”
法正則是對其描繪的內容憧憬不已:
“即使一個時辰內能將命令傳遞千裡,亦是強悍。”
就連張飛的臉色也慎重了不少:
“烽火若是舉火為號,僅能在夜晚,殊為不便,若是白天燃煙,所費頗多,又易誤發警示,只需換一換……”
作為一個領軍的,張飛對此感受最是清楚。
戰場上就是因為擔心信號混淆,以及傳遞不變,因此只能靠燃煙,傳遞盡可能簡單的信號。
比如最簡單的進攻,撤退,勝利,失敗等等。
但若是能相隔五百裡,還能準確傳達出“范疆你給我往北奔襲百裡,再往西奔襲五十裡,狠狠偷襲敵軍後部”,那效果就完全不同。
“只是這番邦文字,傳達起來似乎頗為簡單。”
法正研究了一下反而有點撓頭。
孔明對此反而不是很在意,文字不同,故而沒必要完全效仿彼輩。
光幕舉的例子清楚,因此他也很快明白過來,這套傳訊重要的僅有兩物:發訊者和收訊者都要懂的密語,以及多樣組合的標志物。
即使不用這個丁字搖臂,用多色旗幟也能達成一樣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孔明研究了一下,用這種密語似乎短途通訊更加好用。
而孔明很快也發現了一個新稱呼:“望遠鏡?玻璃?”
光幕上是一個簡筆勾勒的小人,托著一個圓筒在眼前,對準了遠方一個微小的信號塔。
“唯有透明玻璃!”
成都的玻璃工坊,如今所能燒製的玻璃雜質依舊明顯,但有部分已經能勉強透視。
孔明閑時把玩也發現了,透過玻璃視物,所見之物會有明顯的變形。
對此他本打算等入冬之後往漢中一行,鑿冰以代替透明玻璃研究一下。
而沒想到如今已經看到了一個類似之物,因此幾乎是飛快的孔明就有了醒悟:
“裝於筒內……視凸凹之別,有不同效果?”
“按其所言,似是能看到遠方之物?”
孔明頓時心癢癢的,恨不得漢中明天就下大雪,立馬過去取冰嘗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