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戰役的敗走,征伐江東以失敗告終。
又聯想著自己已是年逾花甲,
丞相曹操腦海裡莫名的就有一股無名之火似乎是在催生著。
而這股野望亦是在不斷在其內心深處漸漸蔓延了起來,
早在去歲冬季曹操欲起大軍南征之際,麾下幕府的親信董昭就揣測到他的心緒,早已暗中聯絡許都的朝臣。
由於經過數輪的清洗之下,
許都忠於漢室的舊臣基本都損失殆盡。
現在還能安穩於朝中的,基本絕大部分都是願意擁護曹氏的,至於那極個別的大漢忠臣,也不過宛若倉皇躲避的老鼠,自保尚且不易,面對著想要更進一步的決心,無異於螳臂當車!
大半載的歲月相過,
董昭早已是說服了朝中眾臣欲擁護官職為丞相,位列公爵的曹操再進一步,受封王爵。
這一日,
清晨的陽光漸漸從東面緩緩初升起。
光線逐漸哺射在大地面上,雞鳴之聲群起叫喚。
這也將預示著富有朝氣蓬勃的一天正式拉開了帷幕。
許都城中,
一位位身席赤紅色朝服的大臣各自乘著車往宮門處行來。
朝陽燦爛的那一刻,
宮門外,已是群聲鼎沸,
一位位的臣子各自竊竊私語著。
早已得到了董昭提前拜見過的他們仿佛心如明鏡,心知今日的例行朝會上究竟會發生什麽?
眾人相繼下車,驗明身份後往朝堂間走去。
就在大殿外的台階上,
此時一人穿戴整齊,面露數分威嚴之色,聲若洪鍾的高聲喝道。
這是眾大臣入殿之前的讚禮官,職責就是在每一位臣子進殿時通報他們的名諱以及官職,監督脫鞋還有行走時必須以小步慢行,以對天子保持著尊敬。
進了宮門以後,
眾大臣都各自遵循禮製,相繼的步伐都慢行了許多,以小邁步快行的行走方式,奔到讚禮官旁邊待其通報名諱及官職後,在到規定的位置脫鞋進殿。
可在這其中,卻有一人與他們格格不入!
一人乘車抵達宮門外,隨後大跨步的徑直奔進,
此人不過七尺左右的身軀,但卻身席一身鮮紅色的錦袍,身後披著披風,渾身盡顯著一股英氣,
雖身高偏矮,但卻難掩蓋其中的威勢。
特別是他一路奔上台階,走到讚禮官身旁時,根本不受脫鞋的約束,大搖大擺的腰懸配劍,奔入殿中。
周邊大臣眼見於此,內心亦不敢有絲毫的多余想法。
讚禮官也是微微搖頭,待他離開身邊時,高聲的通報著,“恭迎大漢丞相,魏公。”
【話說,目前朗讀聽書最好用的app,野果閱讀, 安裝最新版。】
此人自然就是如今朝中位極人臣,權勢滔天的丞相曹操了。
早在當初稱公爵後,就被天子劉協下詔“魏公上殿,朕特允其入朝不趨,讚拜不名,劍履上殿!”
正是有了天子的恩賜。
如今的曹操自然不用像眾大臣那般,遵循禮製,威風凜凜的奔入大殿中。
約莫是不知持續了多久,
天光大亮之時,殿外的朝陽光線隱隱射入而來,
諸大臣才相繼走到殿中兩側對應的席子上落座。
片刻後,身席著赤色龍袍的天子劉協方才從後殿走了出來,面容俊秀的他緩緩走到龍桉後緩緩坐下,
“眾愛卿可有本要奏乎?”
劉協面目俯視著兩側諸臣,高聲喝問。
此一語落的,方才預示著朝會已然正式開始。
話音落罷。
眾臣各自面面相覷,隨後都將目光望向了同一處。
左側一席的董昭眼神環顧四周,眼見著眾人的目光緩緩看了過來,他臉色間亦是未有絲毫的情緒,依然是十分平靜,遂緩緩起身,走到大殿正中拱手道:
“啟稟陛下,臣有本要奏!”
“愛卿有何事,還請速速奏來。”
此話方一落下,董昭就毫不猶豫,徑直請命道,“陛下,臣請奏為丞相加官進爵,”
“嗯?”
一語吐落,劉協頓時之間心下再度是生出了些許的不祥之色,
加官進爵?
曹操現在早已是官至丞相,爵位至公爵,還要如何加封?
在進一步,那就唯有王爵,甚至是取代自己的天子之位以改朝換代了。
一下子,劉協就回想到去歲曹操西征漢中班師歸來之際,朝中亦是有大臣提議封賜其為諸侯王,
不過,當時卻是有數位漢室忠臣竭力反對。
此事方才未奏效,被彈壓了下去,
可此事過後,那發聲的老臣反是離奇的暴斃於家中,其家卷也被發配出都城。
朝中誰人有如此大的能耐行此事,早已是心知肚明,
現在董昭重提“加官進爵”一事,劉協的腦海裡瞬間就清晰了起來。
“這一切終究是要來臨了嗎?”
他不經在心底間默默念叨著。
這話已是不言而喻!
無外乎就是逼迫自己冊封丞相為王。
可他能反對嗎?
劉協們心自問,自己雖貴為天子,但從繼位以來,就從未有朝一日真正的執掌過權利。
猶如豺狼般的董卓老匹夫,
董卓死,又被以士族為代表的王允等人掌控朝政。
接著,又是董匹夫舊部糾集大軍反攻長安,再度挾持了自己作傀儡。
在他們的依附下,那時尚且還年幼的天子劉協過著非人般的生活,如同夢魔。
好不容易在部分忠漢之臣的策劃下逃出魔窟,一路退到了東都洛陽。
雖然那時的處境也很艱難,自己的生計依然困苦。
但終歸是頭一次的劉協嘗到了掌控大權的滋味。
可惜卻好景不長,隨著曹操率部勤王,接連擊退周邊的亂軍,他已然是成了其掌中的囊中物。
只能是被迫選擇遷都許昌,以此為都。
時至如今,
劉協經歷了一二十載的歲月。
他見證了曹操從最初的尊奉自己,在到慢慢的資深野望視自身為傀儡的種種生活。
董承之桉,伏後之桉,荀或、崔琰之桉……
一次又一次的將漢室舊臣給清洗……
事至如今,在場諸臣,又能有幾人還傾向於自己,傾向於漢室的?
聽聞著董昭這一語之後,
劉協眼中既有早有所料的明悟,又有一絲落寞之色。
大漢的未來該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