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麽說,眼下最重要的還是這一次的科舉,將它辦好了,對於李翔接下來的發展都大有好處。
而益州那裡,李翔暫時確實鞭長莫及,即便是他想要進行乾預,但暫時也沒有什麽行之有效的辦法。
至於科舉一事,李翔忽然想到,世家勢力確實會阻饒科舉的發展,可若是多幾家諸侯與他一起舉辦科舉呢?
當今天下,歷朝歷代大帝齊出,如此多的人傑若是聯手推動科舉的話,難道還怕世家的阻饒不成!
“系統,有辦法將召喚人物植入成特定身份嗎?”心中有了一些想法之後,李翔開始向系統詢問道。
“叮,可以,不過每名人物需要支付50召喚點方可!”
怎麽說呢,這個價格有點小貴了。好在,李翔就沒缺過召喚點,而且,他自認為為了心中那個想法付出一點召喚點倒也不是什麽大事!
“好,系統,使用500召喚點進行五次絕世級召喚,側重政治或智力,並使用250召喚點將這些人值入為前來參加科舉的寒門人才!”
想要讓眾諸侯和他一起推動科舉,必須要讓他們看到利益。眾諸侯都是聰明人,科舉的長期利益他們都可以看到。
只是,現在正在爭奪天下的關鍵時期,他們不見得會在這個時候與世家選擇對立。
因此,李翔準備讓這些諸侯們看一看科舉的短期利益,一個李翔刻意為他們營造出的短期利益。
李翔打算,等到科舉結果一出,就將所有中舉者的考卷公布於天下,對外就說是讓天下人為證,此次科舉結果的公平公正。
袁術不算,以秦政、朱元璋、趙匡胤等諸侯的眼光,管中窺豹,僅憑這些的答案之中的東西便可以對這些科舉中舉者的水平有一個大概地推測。
李翔就不信了,若是這一次科舉湧現出的人才夠多,那些諸侯還能坐得住,他們還能不動心?
袁紹這種依靠世家力量的諸侯沒什麽,但蚩尤這樣本就將世家得罪慘了的諸侯絕對會跟一波風!
像秦政、朱元璋這種將麾下世家收拾得服服帖帖的諸侯,當李翔將利益擺在他們面前的時候,他們也絕對會心動!心動了便會產生行動,這些諸侯之中又有哪個缺少魄力!
其實,李翔本來是準備搞名神級人才引誘引誘這些諸候的,但奈何只剩兩張神級召喚卡了,得留下以備不時之需。
但絕世人才也不差了,每一個絕世人才,單獨放在一個時代之中也是相當耀眼的存在了。
五名絕世人才,再加上那些本土人才,一起放出去,對於那些諸侯的吸引力也差不到哪去。李翔可是已經收到消息了,孔明這一次也會參加這一次的科舉。
況且,現在的神謀與神政人才,可沒幾個諸侯有,大多數諸侯,最高的政治與智力人才也就只是絕世級了。
試想一出,若是這些諸侯們發現李翔科舉選拔出的人才有五六名甚至是更多人,這些人的才能放到他們的勢力中都是排在前列的人才,這些諸侯,能不心動?能不產生一些想法?
或者說,他們發現這麽一大批人才到了李翔這裡,他們會輕易甘心?
畢竟,這些諸侯們心中也清楚得很,爭霸天下,人才絕對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叮,第一次召喚開始………
第一人,王導,統帥82,武力52,智力91,政治98。”
“王與馬,共天下”,這句話說的乃是東晉時期琅琊王氏家族與當時皇室力量勢均力效,甚至還有過之,當時百姓稱之為“王與馬,共天下”。
而王氏家族發展到這種程度,王導便是最大的功臣之一。司馬睿從東渡到登基,主要依賴了北方大族琅琊的王氏家族王導、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
在此期間,王導主內,位高權重,聯合南北士族,運籌帷幄,縱橫捭闔,政令己出。王敦主外,則總掌兵權,專任征伐,後來又坐鎮荊州,控制建康。這一時期,朝中官員四分之三以上都是王家的或者與王家相關的人。
但司馬睿對王導卻始終十分尊敬,稱王導為“仲父”。歷元、明、成三朝,王導的地位一直都十分崇高。
如,成帝給王導的手詔總是用“惶恐言”、“頓首言”、“敬白”之類的語言,他還親自駕臨王導的府邸,禮敬王導的妻子。正月初一王導上朝時,成帝都要起立相迎。
“叮,第二人,王樸,統帥80,武力62,智力97,政治97。”
王樸,五代時後漢、後周名臣,精明機敏,多才多藝,精通陰陽律歷。為柴榮獻上《平邊策》,並規劃開封、修訂歷法、考證雅樂,深受柴榮重用。
《平邊策》一文中,展現了他的政治、軍事才能。運用戰略上進攻先近後遠、先易後難,戰術上進攻避實就虛,擾敵令其疲憊的方法而擴展後周版圖,成就了宋朝的統一。
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一天路過功臣閣,風吹開半邊的門,趙匡胤正好面對殿內王樸的畫像,他竟肅立不動,整理禦袍, 肅然鞠躬。
左右侍從問道:“陛下貴為天子,他是前朝的大臣,對他的禮遇為何如此之重?”趙匡胤以手指袍說:“如果這個人還活著,朕不能穿上這件黃袍。”
“叮,第三人,王安石,統帥43,武力42,智力89,政治100。”
王安石,唐宋八大家,同時,他更是北宋時期首屈一指的政治家與改革家。
王安石變法,是為了發展生產,富國強兵,從而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
其中,在軍事上采取了著名的“熙河開邊”行動,向西夏主動發起進攻,攻佔熙河地區,意圖切斷西夏與吐蕃之間的聯系,不斷壓迫西夏的生存空間,直至其消滅,以達到統一西北邊疆的戰略目的。
7017k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