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最重要的,就是以登極加恩名義,盡快給各級官員加銜。把新的加銜體系確立起來,讓原本的加銜不廢而廢。
這件事情,自然落在了專督加銜推升的吏部侍郎楊景辰身上。以至於散朝之後,很多人向他打招呼,很是和顏悅色。
楊景辰誠惶誠恐,感覺有些不大實在。常參會議召開前,他還是一個剛去吏部任職的侍郎。會議之後,就成了專督加銜推升、分管文選司、加銜承政使的侍郎。
而且可以肯定,只要他這件事情做得好,皇帝很有可能把自己升為承政大臣。那些得了加銜的朝臣,也不會有多少反對。他有可能在曹思誠前面,成為一部尚書。
侍郎、承政使、承政大臣;尚書、議政大臣;大學士、弼政大臣、輔政大臣、首輔。
這條升遷路線,已經擺在眼前。只需要效忠皇帝,讓皇帝覺得好用。
美好的未來在向自己招手,楊景辰終於知道了,房壯麗為何提到張孚敬:
張孚敬四十七歲中進士,短短幾年就成了首輔。
房壯麗是拿他說明,侍郎的官位不算什麽,只要皇帝看重,幾年就能升上去。皇帝不看重的話,一個門檻就能卡住十幾年。
就像那些沒參加常參會議的侍郎,恐怕現在還不知道,他們和尚書之間,已經隔了承政使、承政大臣這兩個台階。沒有皇帝的看重,可能一輩子都升不上去。
這讓楊景辰歎息:
直到現在,我才明白老先生當日的意思啊!
沒有鼓勵他成為張孚敬的想法,房壯麗根本不會提到張孚敬這個人。既然特意提到了,就已經是明示。
楊景辰在想通這些後,下決心完全效忠皇帝,爭取得到皇帝看重、成為第二個張孚敬。
如今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常參會議上確定的加銜體系落實、確定常朝官人選。這件事必須在九月六日常朝前定好,楊景辰剩下的時間,已經只有一日半。
如果再考慮到信息傳遞時間,他需要在今天下午就把加銜確定,明天傳播出去。
“加什麽級別的職銜,常參會議上已經定了,只需要挨個落實即可。”
“寫聖旨、傳聖旨一天時間肯定來不及,明天只能張榜公布,確定常朝官人選。”
“這個名單一定要列全,不能讓無法參加常朝的人鬧起來,也不能讓人非議,在朝會上參我一本。”
“盡量公平公正,嚴格按照規矩。”
向文選司官員交待自己的安排,楊景辰認識到自己現在最緊要的事情,就是給六部官員加銜,確定常朝官人選。所以他直接把剛剛散會的文選司官員帶回去,投入到緊張的名單制定當中,對外界有關常參會議的討論,完全無暇理會。
但是其他的人,對此就議論紛紛了。隨著常參會議的結束,會上發生的一切,幾乎都通過各種途徑傳了出去。眾人對皇帝設立常參會議後確定的第一件事,都是非常好奇。
不過,即使群臣都知道皇帝在第一次常參會議上可能乾大事,卻都沒能想到,變化會這麽大。
只是改動虛銜,皇帝就把以前約定俗成的高級官員晉升規則完全打碎,今後怎麽晉升,要看各級官員加銜。
“誰能告訴我,四輔大臣到底有沒有實權,還是不是虛銜?”一位官員疑惑道。
另一位官員帶著高深莫測的笑容,搖頭晃腦地道:
“說它是實,它就實;說它是虛,它就虛。”
“反正沒有衙署,全憑陛下心意。”
“陛下要用它的時候,它就是實的;陛下不用它的時候,它就是虛的。”
“就像內閣大學士,屬官只有誥敕房和製敕房的中書舍人,但誰敢說它是虛的!”
這下很多人明白了,旁邊一位官員說道:
“四輔官是內閣大學士的前身,如今陛下重設四輔大臣,和設置內閣是一樣的道理。”
“說是虛銜,卻能借陛下信重擁有實權。陛下是想用四輔大臣,分散內閣職權。”
一位翰林院官員不解,說道:
“用意這麽明顯,內閣的四位大學士,就看著陛下胡鬧?”
“他們難道不知道,這樣是把內閣的職權分出去了?”
那位搖頭晃腦的官員道:
“你怎麽知道四位內閣大學士不知道呢?”
“他們現在成了輔弼大臣,不用加尚書銜,就能名正言順地排在六部尚書這議政大臣前面。”
“看似分散了一些職權,其實他們的權威卻更重了啊!”
眾人聞言一想, 覺得確實如此。內閣大學士的班次排在六部尚書前面,最初靠的是加尚書銜。後來以侍郎入閣的大學士班次也排在六部尚書前面,卻到底有些名不正言不順。
如今內閣大學士加正一品輔政大臣、從一品弼政大臣銜,能夠名正言順地排在加從二品議政大臣的六部尚書前面。這對他們來說,可謂一大利好。
總體來看,內閣和六部之間有得有失,說不上誰虧誰賺。所以有些人就疑惑了:
“陛下為何要這樣改,像原來那樣不好嗎?”
那位搖頭晃腦的官員道:
“不好!當然不好!”
“原來的規矩是約定俗成的,現在的規矩是陛下制定的。”
“你們說哪個規矩,對於陛下更好?”
“更何況黃首輔已經是左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中極殿大學士、吏部尚書,陛下不改個規矩給他加輔政大臣,難道要生加三公酬謝登極功勞?”
“就算陛下敢加,黃首輔敢接受嗎?”
大明生加三公的文臣只有張居正,連輔助嘉靖皇帝登極的楊廷和都推辭了。黃立極何德何能,敢接受生加三公?眾人想到這一點,對皇帝設置四輔大臣的緣由更理解了一些。實在是魏忠賢濫發官位,讓皇帝封無可封啊!
不過,雖然黃立極沒能生加三公,他這個輔政大臣的名頭,仍舊讓眾人心生豔羨。都覺得他祖墳冒青煙,才能以碌碌無為的事跡,成為大明第一位正式首輔。憑借這個名頭,黃立極在歷任首輔中就能凸顯出來,必然青史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