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文豪1983 > 第四十三章 是一个编辑,也是一个读者

文豪1983 第四十三章 是一个编辑,也是一个读者

簡繁轉換
作者:小时光恋曲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22 22:22:0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步鑫生何许人也?

如果说《天若有情》是11月最火的小说,那么步鑫生就是当下最火的“明星”。

这人在浙省某衬衫总厂当厂长,为了提高厂子效率,搞起了奖金制度,“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然后夏天被新化社某记者采访,写了一篇《一个有独创精神的厂长——步鑫生》。

文章送去了内参。

内参是新化社比较独特的新闻产品,不用于公开发表,而是供领导层“内部参考”。

有大领导觉得步鑫生搞得好,要求大力推广他。

于是,全国文学界也包括新闻界,广泛的、重复的报道步鑫生,最终导致其有关的文章登上了几乎所有媒体的头版头条,一大批作家也开始写“步厂长文学”,它们都以各种形式乘上了春风,得以发表在各大刊物。

然而,这些小说对后世几乎没有产生啥影响。

因为他们的小说扣得太紧了,简直像同一个大纲抄出来的。

79年作家蒋子龙发了个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获得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拿到了读者中最多的票数,而后“厂长文学”的样板戏却每况愈下,直到被淘汰,这也是很快的。

在本质上,这些小说是同一个小说,看了一本就没必要看其他的了。

所以余切说:“也许,我们还是得回到普通人那里去,去写普通人的现实生活,抒发人本来就有的感情,这是我的想法。”

余切说的非常客气,但大家莫名觉得,他说的是对的。

刘振云听罢,觉得自己来社团来对了。

他仿佛找到了大佬的肯定。

本科生的时候,刘振云写的小说改来改去,登个校园刊《未名湖》居然十分艰难,得师姐查建颖三番五次的帮他改。

以至于刘振云一度怀疑自己不会写小说。

他一直觉得自己的特长是写“普通人的生活”,再加点戏剧性的幽默,然而,他不知道自己这种写法是否有人看。

说到底的,这会儿国内的小说就像是民国白话文发展时候一样,有很多人在写小说,也有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小说”。

讨论结束后,刘振云私下找到余切。

“我有个小说准备写……一个复员军人回乡后参加高考复习,另外几个农村青年,为改变贫困的命运也参加高考,是我几年前的真实经历。”

余切问:“你以前当过兵?”

“当过兵!这个小说基本上就是我的自传,我甚至打算用第一人称‘我’。”

第一人称又怎么样呢?又不是写网络小说,你还怕扑街吗。

余切好像对这个小说发展有点印象了,“你打算取个什么名字?”

“《塔铺》。这个地方,其实就是我老家延津王楼。”

哦!这个《塔埔》啊。

这个小说是刘振云的成名作,一发就是《人民文学》,可比余切的起点高了不少啊,拿到了当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之所以《塔埔》不太出名,是因为刘振云后来的小说《一地鸡毛》太出名了,更别提之后的一系列电影剧本。

《塔埔》是标标准准的新现实主义小说,也符合余切所倡导的理论——看来,咱新现实社团的左护法已经找到了,就是你啊,振云兄。

“但是,我对写出这个小说一直有疑虑……”刘振云说。

“你疑虑什么呢?”

“我感觉这个小说的故事发展,和你的《高考1977》太像了,你看啊,我也是写几个年轻人,你也是……你是发生在1977,我发生在1978……”

刘振云越说越沮丧,他此时才意识到,“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直觉得,我好像活在你的阴影当中。”

余切写的《高考1977》原本是一部电影剧本,肯定晚于《塔埔》,到底谁抄谁还讲不清楚,很难说有没有参考到刘振云的《塔埔》。

因为刘振云以后成为了国内最好的几个电影编剧之一。

而刘振云现在说“仿佛活在余切的阴影中”,当然是令余切十分难绷甚至于难堪了,但是余切大度的“原谅”了,“师兄,你要写就写吧,这是你自己的经历,怎么能说抄的人家。”

刘振云觉得这个余切真是太好了。

另一边,骆一禾打听余切有没有什么新作品。

众所周知啊,余切弄了个社团之后,固定每周会来一两次,和大家一次讨论文学。余切总是找得到话说。

作为一个写小说的作家,当他在大说特说的时候,往往他心里边儿已经有了新的创作构思,否则不会这么笃定。

譬如,海子今天和余切遇见了,表现得有些怯场,没聊出什么深的东西。

因为海子不仅没写出代表作,甚至连代表作的胚胎都没想到,拿什么和人聊得深。

于是,当骆一禾问到余切本人的时候,余切直接承认了:“我确实有个新想法。”

“我能问一下,是什么方面吗?”骆一禾道。

余切抛出了他之前在西语系听说的故事,以及自己知道的历史大事件:

燕大的西语系,在77年重新组织高考以后,是最早一批恢复教育、并派出留学生的院系。

众所周知,78年最大的事儿确实是全会。但是在12月全会召开之前,扩大派遣留学生这一决策已经作出。

在当年的7月份,总统卡特的亲信正在中国私密访问,忽然被问及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立刻不顾外交礼仪,打了个电话给总统卡特。

总统卡特惊醒了,而接下来的消息更让他震撼,“中国想派一批留学生到美国,问我们能不能派5000人?”

卡特想了想,说:“他们可以派10万人来。”

结果当然没有十万人啊,但是第一年就有七八百人了。

所以在79年,乔公访美的时候,已经出现了一大批国内的留学生到机场迎接,并参加卡特举行的欢迎仪式。

他们确实该感谢乔公,因为在78年之前的十年,全国仅向21个国家派出337名留学生,这是改变了他们命运的一个电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