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文豪1983 > 第五十七章 又快又好

文豪1983 第五十七章 又快又好

簡繁轉換
作者:小时光恋曲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22 22:22:0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之后,余切的一切时间都投入到了创作当中。

正如王世民所说,他首先要写出更有力的小说。就像是拿着魔法杖的魔术师,他是个脆皮法师,不论是要打情骂俏还是使出杀人诛心的不可饶恕咒,一切都在他这支笔上。

三天后,王世民参加完座谈会,给余切带来不好的消息。

王世民和刘芯武的沟通破产了。

刘芯武坚决要继续发文,势必要借着批评科幻文学的东风,打击到以余切为代表的青年创作者。

在这场级别较高的座谈会上,王世民想办法和刘芯武坐到了一起。

王世民私下问:“你是否可以停止发文?”

刘芯武微微摇头:“我已经不能回头了。”

王世民直白道:“你那个文章会引起误会,余切可能要首当其冲!但不光是他,还有其他人也要受到批评——石铁生也是你的朋友,他在学习余切,写身边人的世情小说,也是你说的幻想文学……还有更多人。”

刘芯武不说话。

石铁生是燕京作家群体中备受尊重的一员,大家都很照顾他。

尽管到哪里去他都要坐在轮椅上,但他参加各种作家会议的时候,大家抢着背他上台阶,把这当做一种殊荣。

石铁生写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文,虽然讲述的是知青生活,却写出了知青与当地村民相濡以沫的情意,没有丝毫怨恨,谁能不喜欢他呢。

王世民恳切的说:“请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春天。”

刘芯武缓缓道:“我和余切没有私仇……作为《人民文学》的主编,我本来就要顺着风向来,他将好杵在那了,不能怪我。”

“好~你真够行的!”王世民是有脾气的,他到这也被激怒了,失去了说和的心思。

座谈会的过程中,有要求各位文艺界人士发言,表达自己诉求或是感想的环节。

刘芯武站起来说:“《人民文学》是关键的文艺阵地,是文学发展的风向标,负责对作家提出创作上应该遵循的思想方针与艺术路线,今后我们将继续肩负这一要求,不辜负大家对我们的期望。”

由谁来引导阵地呢?

由《人民文学》来引导。

《人民文学》又由谁来引导呢?

由他刘芯武自己。他想说的就是这个。

王世民则说:“我们全社上下,都真诚地希望《十月》能走一条新路,有一点特色,有一些独立宽松的创意空间。《十月》这份杂志创刊在全会之前,好比为导弹发射前灌注的燃料,‘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希望紧随我们其后的,是一片‘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壮阔景象!”

这番话,引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刘芯武的行为,已经根本性的违背了《十月》的创刊理念。从座谈会回来后,王世民告诉余切:“这已经不光是你的事情,也是我们《十月》上下的事情,我们都应该支持你。”

王世民在编辑部搞了个投票,要求拿出全部的力量来支持。编辑部一共六十多个人,一人一票。

“现在投票!”

“一票!”王世民先自己举起了手,然后是“两票、三票……”

“我们要团结,要站在一起……十个人可以组成敢死小队冲破防线,一百个人能打一场小型战役,一万个人……可以主宰一个小国家的生死……多少票了?十七票!”

“余切是一个有想法的青年作家,他来写小说,是大家都乐意见到的事情……不要以为事不关己,反对余切,也是反对我们杂志的创刊理念,《十月》始终落后沪市的《收获》一头,他们是老大哥,但我们不是为了创立一份老二杂志来的……”

“多少票了?”

王世民粗略一扫,感觉明显过了半数,他故意不去细看是哪些人没有举手,而是大手一挥,“好,通过!”

——————

如何打倒一个学阀?

余切没有被愤怒的情绪控制,仍然保持了清醒。他想到了之前在未名湖畔势单力孤,怎么完成对五四文学社的翻盘的。

红宝书真是有用,得团结群众。

刘芯武很老道,《人民文学》的平台也远远强过五四文学社,但道理是一样的。

首先否定他的专业水平,带他的节奏,变相证明对方不具备资格来评价自己。

其次是用新东西夺取它的关注度,吸引到更多支持,表明他本来所具有的东西,也不如自己。

到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你既不能,你也不如。

前一个容易做,因为刘芯武有点研究能力但不多。这人后来潜心研究红学,被人讽刺他的研究“主观臆测,缺乏足够的史料和小说背景支撑,说法过于荒诞……”

他就这么个研究水平,漏洞百出。

去年刘芯武不加辨别的引进“魔幻”现实主义,这是他的关键污点,要继续批判他。历史上拉美文学大火,说不定以后轮到自己去到中央,给大佬们作文学培训。

而后一个则要余切拿出作品来,要超过《班主任》,造成不低于《天若有情》的传播度。

质量不够数量凑,王世民告诉余切:“你一年能把新现实三部曲写完吗不能也很正常,但越快越好,你越快,反响就越密集。”

一本中篇小说大概在三万字到十来万字之间。

作家们得用大几个月到一两年。

余切说:“我一个月写一篇行不行?咱《十月》是单月刊,从二月份开始,每个月登一篇中篇小说。”

啊?每个月一篇小说?

70年代大陆文学期刊的印刷技术还是靠人工铅字排版,一本书的印制周期常需要近一年的时间。

进入到八十年代初,京城东郊三环路上的人民机器厂研发出新版胶印机,把印刷的时间推到了一个星期以内,算上审稿排版等时间,最快能当月写,下月发。

所以王世民听到这种话何等震惊啊,这特么是人话吗?他惊呆了:“那可太行了!就是不知道,来不来得及刊登……”

他完全不能相信,“余切,你怎么会写的比我们印的快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