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文豪1983 > 第八章 他不像是写小说的

文豪1983 第八章 他不像是写小说的

簡繁轉換
作者:小时光恋曲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22 22:22:0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按照流程,“马识途”、“王火”等大家在主持人的介绍下,向新人作家寄语,而台下众人则用掌声表示欢迎。

之后宣布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战争,尤其是南方边境的冲突战争。

这个主题已经流传了出去,众人早已知晓。余切的小说《我和他们在一起》已经写了个开头。

马识途主动说明为什么要选择“战争”该主题,他简单重复了一遍当时在编辑室的争论。

然后话锋一转,谈到了文学的作用:

“文学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个是在意识形态上进行恰当的引导,希望你们以后写出来的作品能兼而有之。”

“有人会问,表达自我也很重要,描述自己过得不好,也很重要,你不让我说,这不公平……确实,这不公平,但大家都拿着国家的津贴,这钱又来自于群众,工人抠的螺丝钉,农民抠的苞谷粒……从他们吃的用的里面抠出来的。”

“所以,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写文章首先要满足群众的需要。”

“群众需要你反思的时候,你就反思,现在时代变了,群众都向前看了,你当然也可以发你自己的牢骚嘛,但是要适度,主要是向前看!”

马识途这番观点倒是很像写网文的。

抛开那些带有时代特色的词,马识途的话可以总结为“我是个写小说的,我也只是个写小说的。”

所以,一切向读者老爷的需求看齐。

现今伤痕文学是大势,最少还有两年才能转弯,马识途却能提前点出来。

一些作家有“我就是民”,然后“为民请命”的想法,等到作品不受欢迎的时候又气急败坏,认为“我把你们宠坏了”,或是批评衣食父母“思想配得上苦难”。

如果从过去的经历来讲,马识途比很多人有资格写伤痕文,他最有名的作品《夜谭十记》前后经过四十年,文稿几度丢失,但是在过去几年,疗养院的马识途最终还是选择了重写《夜谭十记》,其中的《盗官记》在许多年后被改编为电影《让子弹飞》。

而对于这本书文稿的离奇遭遇,以及本人的遭遇,马识途本人只是在后记中轻飘飘的提了一笔:“我和我文稿的命运是大家都可以想见的……它几经劫难,终于获得了出世的权利。”

在104岁的时候,因为和原人民出版社的总编辑的约定,《夜谭十记》得有个续集,于是马识途开始了《夜谭续记》的写作,完成后,马识途已经106岁。

他和上古年间的作家是同一个时代的人物,当过正儿八经的地下党,却活到了带货直播的2024年,真真是活化石。

完成《夜谭续记》后几年,马识途也许是耗光了生命力,就此离去。

除了马识途,其他人亦有对青年作家的寄语,最后一个人是《红岩》杂志的总编辑黄兴邦。

这个人随便扯了几句场面话,就开始问:“余切老师来没来?”

台下一片人头耸动。

大家左右张望,“余切”是谁?

阿莱惊呆了,指着余切说不出话。

人群中有人伸出手。

于是黄兴邦放心了,他说,“请余老师到前台来。”

在黄兴邦的内心活动中,他想过余切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黄兴邦是阅人无数的老编辑,根据文风来识人,这是他无可避免的本能,也是乐趣。

犹如八十年代举办的蒙面歌王比赛,只是,是鸽王不是歌王,猜的是文字,而不是歌喉。

老作家们的马甲太多了,仅仅李尧棠一人,就有七八个马甲。而熟稔的编辑,偏偏可以看一段话,猜到是哪个作家。

余切首先可能是乡村教师、基层公务员、国企职工一类的摸鱼选手。

因为这一时期大量作家出自此身份,要写作,首先得空出脑子,要空出脑子,首先不能在地里、厂里干重活。

也就是说,你首先得不事生产靠公家养着,然后你才能写出好东西。

一边干重体力活,一边思考宇宙和星空,那是奇迹。

阿莱就是这种情况,年轻的小牛马为了不做老牛马,发奋攻读了中专学位。

后来的俞华、路垚也类似。

俞华曾经绘声绘色的描述自己如何为了躲避工作,好好读书,去到了理想单位摸鱼。

余切可能是大院子弟、高干家庭,遇见过小混混,大混混,见识过江湖——考虑到余切所在的万县是个小地方,那他是小院子弟、低干家庭。

也可能,余切身体有重大疾病,因此,他产生了足够多的时间来创作文学和感悟人生。

譬如“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的铁生。

余切也可能是马识途的小号,两人文风太像,还是一个地方的人——但是,马识途本人就在台上,马老虽是个老顽童,但不至于抽象到这个地步。

最疯狂的设想是,作者余切确实混过江湖,侥幸没挨枪子儿,而今他金盆洗手了,写了一篇回忆文。

然而,现实往往比设想更加疯狂。

当二十岁的余切从左边儿的阶梯上来时,黄兴邦主编看到了一张充满胶原蛋白的脸,他轮廓分明,皮肤没有经受任何烟酒的摧残,发际线也健康无比。

他是那种可以凭借肖像照登上《当代》杂志封面的电影明星,而不是凭文字赚钱的苦哈哈。

黄兴邦情不自禁追问:“你是余切同志吗?还是他的大侄子。”

“我就是余切。”

黄兴邦没有想过余切会是一个年轻到爆表的人。他失态的问:“《天若有情》是你写的?”

“我写的。”

“写的什么?”

“小混混华,港地女富豪,婚纱……”

“行了,”黄兴邦让余切赶紧打住,“你别说了。”

“我相信你是余切了,只是没想到,”黄兴邦仍然在感慨,“余切居然能有这么年轻。”

“同志们!”黄兴邦不忘记朝台下的人介绍,“余切……余老师有一篇文章正要在十月的《红岩》上发表,到时候各位可以去看看……”

————

余切因为黄兴邦的介绍在研讨会中出了名。他是个低调的人,然而,眼下他低调不起来。

燕大经济系,二十岁,有省刊作品。

为什么有人能这么顺利?

写诗是有少而成材者的,写传统小说就不容易了,前者需抓住一丝灵感的火花,于是一句话,一段话也能成为小诗,而写故事则截然相反,需对社会、人性、物质等具备起码的认知和感悟。

从和尚到入佛,需有红尘历练,不历红尘而空念经,成不了佛。

成佛也要讲基本法的。

人类的七宗罪,世间的酸甜苦辣,未经过几许,却能结出美丽的果,写出饱满真实的作品,叫人怎么能相信呢?

黄兴邦打听到余切还有一篇《高考1977》,据说,是两三天内完成的随笔之作。

这篇文是约稿,应该已发表在当地报社上。

黄兴邦托人找来了当时的报纸,并且得知消息,在渝市日报也刊登该文后,创刊不久的《青年文学》即将转载这一篇文。

他还发现,名为余切的年轻作家竟是燕大学生!状元!

从发表的速度来看,凭借着高考季的火热,全国落榜生和大一新生翘首以盼,使得《高考1977》比《天若有情》还要刊登得快,是后发先至。

余切的报告全文也被转载多次。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身上,是一座山。”

“当你背单词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当你算数学时,南太平洋的海鸥正掠过海岸;当你晚自习时,地球的极圈正五彩斑斓……”

看完这番话时,黄兴邦正躺在藤椅上,静静地,并抽了一根烟。他要去找余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