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為精明的是,借助這些忠心的縣令們,孫權得以深入洞察各地豪強的底細及其影響范圍,精確調查他們庇護民戶的情況,確保國家的稅收系統健全無缺。通過這樣細致而周到的策略部署,孫權不僅堅固了自己的統治基礎,更是將自己的政權打造得堅如磐石,穩如泰山,形成了一個難以撼動的政治局面。
江東的財力不斷攀升,其對江北地區的人口吸引力也隨之增強,眾多民眾紛紛攜家帶口南下歸附。加之孫權從北方招攬的人口,使得他的治下人口激增至六百萬之眾。
在孫權的英明治理之下,這片土地煥發出璀璨的光芒,成為了一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燦爛、軍事強大的區域,展現出一幅生機勃勃的盛世畫卷。
面對北方威逼的緊張局勢,江東在孫權的英明領導下迅速作出了反應,加強了自己的軍力。為了維護區域安全,並確保自身的戰略利益不受侵犯,江東的軍隊得到了顯著增強,並在人口匯集的基礎上實現了數量上的突破,總人口激增到了令人矚目的六百余萬。深知“守江必守淮“這一戰略原則的重要性,孫權果斷地采取了行動,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攻下合肥與壽春這兩大軍事要塞。成功的話,曹操帶來的威脅將不再是讓他夜不安枕的難題。
在這場潛在的力量角逐中,孫權精心策劃,細致布局,在各個戰略要點布置了重兵。北方與他的領土相鄰的地區,從西邊的廣陵、經過九江、廬江一直延伸到東邊的江都,邊境線長且複雜,防禦任務異常艱巨。
不過,依靠手下謀士非凡的軍事洞察力,孫權確信只要在關鍵地點建立堅固的防禦陣地,就能構築出一條堅不可摧的防線。
經過多次討論,在漫長的長江邊界上,他巧妙地部署了一支規模達到十七萬的野戰軍團,親任最高統帥。
江都、歷陽、蕪湖、皖城以及舒縣各自駐扎有一萬兵力;秣陵、柴桑和丹徒三處則各有二萬士兵整裝待發;吳郡的吳縣周邊還環繞著五萬大軍,它們作為堅強後盾。除此之外,各郡縣的兵力合計也超過了萬人。再加上分布在吳郡、會稽郡、丹陽郡等地的三萬屯田軍隊,這些部隊隨時可以支援長江防線。這樣一來,整體軍力就達到了二十萬之眾,能夠在短時間內調動十萬以上的精兵對淮南地區發動猛烈攻勢。
在另一個重要戰區荊州,刺史徐琨、南郡太守魯肅以及江夏太守陸遜攜手合作,共同打造了江夏-南郡一帶堅不可摧的防禦陣地。這裡集結了約六萬野戰兵力,由徐琨統一指揮。
江陵城內有三萬駐軍,西陵則有兩萬,其他郡縣的軍隊合計接近萬人。荊南四郡還有兩萬屯田大軍隨時待命,整個荊州戰區的總兵力高達八萬。一旦情況緊急,可以立即抽調出四萬兵力向襄陽發起猛烈攻擊。
而在益州,益州刺史周瑜領導著法孝直、張永年等謀士,率領七萬野戰兵力堅守陣地。
他們充分利用當地複雜的地形優勢,構築了六道嚴密的防線,自北而南層層設防。
第一道防線圍繞漢中,利用秦嶺的自然屏障,建立了許多軍事要塞,並由二萬勇士駐守。
第二道防線則位於劍閣和馬鳴閣的險要山道,結合白水、西漢水的地理優勢,駐有一萬精銳。
接下來的涪縣、綿竹、雒城分別構成了第三至第五道防線,各自擁有五千至一萬不等的兵力。
最後的第六道則是以成都為中心,形成了最後一道堅不可摧的壁壘,駐軍同樣為一萬。益州南部還有二萬屯田軍可以隨時支援前線,這使得益州的總兵力也達到了九萬之多,而且還能調集五萬雄兵進行必要的援助和配合。
至於交州地區,則由步騭率領的二萬精良部隊堅守,另有三萬屯田軍隨時待命以支持作戰行動。
綜上所述,在孫權的戰略布局下, 他治下的江東地區不僅政治清明,更在其策略之下,軍力迅速膨脹至四十三萬強悍的兵力。這些部隊如同蓄勢待發的野獸,分布在益州、荊州和揚州這三個戰略要塞,隨時準備著迎接未來的衝突與挑戰,顯示出其雄厚的實力。
在這龐大的四十三萬軍隊中,步兵、騎兵和水軍各展神威,相互補充,形成了一個無懈可擊的軍事體系,彰顯了他們的力量。
步兵們以穩健著稱,他們手握銳利的長矛,身披堅固的鐵甲,整齊的步伐仿佛是一座移動的鋼鐵長城,氣勢如虹,展現出他們堅不可摧的戰鬥力。
而騎兵則是戰場上的尖刀,他們騎著駿馬,手握長槍,衝鋒陷陣之際猶如猛虎下山,無人能擋其鋒芒,他們的英勇無畏讓人震撼。
至於水兵,那可是江東的一張王牌,他們熟悉水性,擅長水戰,駕馭著戰船在江面上翱翔,猶如真龍天子,遊刃有余,他們的精湛技藝讓人讚歎不已。
然而,在這三軍之中,有十萬之眾的屯田兵,卻未經沙場洗禮,這成了孫權心頭的隱憂。他知道,沒有經歷戰火鍛造的士兵就如同未經磨礪的寶劍,雖多,但未必鋒利。這讓他對未來的戰事充滿了憂慮。
目前,曹操在北方尚未徹底平定,這正是孫權北上爭地盤的最佳時機。一旦讓曹操穩定了北方,那麽孫權就必須與他進行對耗。然而,此刻的江東、荊州、益州等地正處在一片和平之中,與此相比,長期的戰亂已經嚴重破壞了北方的經濟,若讓其恢復生機,南北的力量對比將會發生變化,這對孫權來說極為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