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只是普通的流言,那劉裕當然沒什麽好怕的,可偏偏這些說的都是事實。
好在此時劉裕的威望如日中天,百姓們將他奉為神明,就差給他立長生牌位了。
所謂眼見為實,耳聽為虛,人一般也只相信自己看到的。
人們只看到是劉裕打敗了氐人,打敗了南蠻,因此根本沒人相信劉裕其實在暗中與異族勾結。
因此,謠言沒人相信,於是不攻自破。
這讓劉裕不禁松了一口氣,但同時,這也給劉裕的心中敲響了警鍾。
如今劉裕在益州大權在握,除了南中數郡之外,劉裕已經實際掌握了其他各個州郡。
好就好在,現在的劉裕在益州一家獨大,益州境內也沒有了其他勢力。
若是劉璋、李特還在,加上此時的流言四起,那劉裕還真就不好全據益州了。
偏偏如今的劉裕已經掌控了益州,且威望與日俱增,這才使得百姓們不相信流言。
不過劉裕也清醒地意識到,現在他只是剛剛重新得到了一個大本營,還遠不是馬放南上,刀槍入庫的時候。
何況劉裕志在天下,他的胃口也絕不僅僅只在一個州,他要的是整個大漢天下!
巧合的是,與此同時,來自許都的天使也到了。
劉裕受封蜀王!
一時間,益州百姓更是人人感奮,人人歡呼雀躍。
劉裕更是大喜過望,朝廷此舉真可謂是瞌睡送枕頭,他正愁不能更進一步呢!
現在好了,劉裕受封蜀王,他也就能夠更好地掌控益州了。
於是乎,劉裕對這一爵位坦然接受,隨即便在成都建立了蜀漢政權!
之後,劉裕為蜀王,並大封文武群臣。
劉穆之受封蜀漢丞相、益州刺史、XX侯;
法正受封尚書令、軍師將軍、XX侯;
劉磐受封漢中太守、XX侯,總督漢中、武都、上庸三郡諸軍事;
韋睿受封XX侯、水師大都督,總督南郡諸軍事;
王鎮惡、王仲德、朱齡石、朱超石、曹景宗、朱序、傅弘之、胡藩、龐統、蒯恩、蒯良、蒯越、韋放、韋正、馮道根、昌義之、李嚴、孟達、嚴顏、向朗、向寵等文武也皆有封賞。
一時間,益州各地人人感奮,蜀漢政權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之後,劉裕又讓劉穆之趕緊在各郡縣安排官吏,重新丈量土地,恢復生產。
各地百姓因此安定,安居樂業,益州重新穩定了下來。
現在地盤大了,實力強了,劉裕也該考慮下一個目標了。
從地圖上來看,劉裕新建立的蜀漢政權,若要對外擴張就只有兩個方向。
一是北伐,北邊便是大秦,和劉裕雙方亦敵亦友。
倘若北伐大秦,那麽劉裕就可能繼光武之後,第二次中興大漢!
再者,這也是當年漢高祖劉邦統一天下走的老路,這條路對劉裕來說也是門清。
何況之前蜀中流言四起,江東軍的細作說劉裕和異族勾結,倘若北伐倒也可以自證清白!
唯獨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劉裕從漢中南下,攻打蜀中,其實相對容易。
可要是從漢中出兵,北伐大秦,那無疑是難上加難!
一方面是蜀道難,難於運輸糧草;
另一方面也是劉裕手中沒有騎兵,全靠卻月陣來打騎兵的話能贏一兩次,難道還可以一直贏下去直至徹底消滅大秦嗎?
因此,對於北伐一事,蜀漢高層都認為現在還不是時候!
那麽,蜀漢政權若要對外擴張的話,就只剩下一條路——那就是東征孫策了!
恰好,前陣子從南郡發來,中間又轉手王鎮惡那邊的求援信也到了。
之前,龐統、二蒯舉南郡反叛孫策,歸順劉裕。
在那時候,劉裕立馬就派了韋睿前往,負責主管南郡諸軍事。
只是讓劉裕沒想到的是,韋睿再一次失敗,只不過這一次並非輸給了周瑜,而是輸給了孫策和魯肅。
之後,江東軍一舉包圍了襄陽、江陵,並掃清了全部的外圍據點。
現在的南郡局勢,對於劉裕來說,可謂是十分糟糕。
一方面是江東軍大軍壓境,打得南郡叛軍只有防守之力,而無還手之力。
另一方面,對於劉裕來說,南郡實在是太過重要了!
別看之前劉裕為了攻略漢中,隨隨便便就放棄了南郡,可此一時彼一時也。
當時的劉裕手裡就只有南郡一個郡,軍隊還有五萬,且幾乎是被江東軍包圍的局面。
那時候的劉裕不是孫策的對手, 他要想謀求發展,那就只能全力撲在漢中。
因此,當時實力不足的劉裕只能放棄南郡,以此換取孫策給他喘口氣的機會。
然而現在的情況卻是不同了,如今的劉裕已經順利拿下了整個益州,並和反叛的南郡連成了一片。
此時的劉裕可以益州為後盾,那麽南郡就是其東進的跳板,幾乎可以攻打荊州、揚州的任何地方!
反觀劉裕如果沒有南郡的話,那麽江東軍只需要派數萬軍隊鎮守南郡,再布置一支水師即可。
如此一來,劉裕就很難再東出了,幾乎就是被困死在益州的局面。
因此,現在的南郡對劉裕來說,可謂是十分重要!
有南郡,沒南郡,這裡面的差別也是相當的大!
因此,對於南郡的求援,可謂是劉裕現在的頭等大事!
然而此事實在太大了,一個不好,新生的蜀漢政權也得完蛋。
君不見,歷史上的劉備發動東征,結果在夷陵慘敗,蜀漢都差點完犢子了嗎?
當然了,歷史上的劉備已經丟了南郡,可現在的劉裕還沒有丟。
丟了南郡東征,和沒丟南郡東征,這裡面的差別同樣很大。
畢竟從益州東出就只有兩條路,一條在夷陵,一條在上庸。
偏偏這兩條路分別是直至江陵和襄陽的,江陵和襄陽又都同屬於南郡,你就說南郡重不重要吧?
因此,南郡必須要救,這一點根本沒得商量!
為此,劉裕立馬召集在成都的一眾文武,對此事展開了商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