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時期名臣、名士,丞相軍諮祭酒庾琛之子,明穆皇后庾文君之兄,出身潁川庾氏。
早年被琅邪王司馬睿召為西曹掾,先後任丞相參軍、中書郎等職,因其姿容俊美,善談玄理,且舉止嚴肅遵禮,頗受器重。
其妹庾文君又嫁世子司馬紹為妃,他與司馬紹也結為布衣之交。
王敦之亂時,以左衛將軍協同平叛。
晉成帝即位後,庾太后臨朝,庾亮擁有決斷政事之權。
他執政後,一反王導的寬和,依法斷事,又殺南頓王司馬宗等宗室,因而大失人心。
後執意征流民帥蘇峻入京,造成了蘇峻之亂。
京師陷落後,庾亮逃奔尋陽,與江州刺史溫嶠共推荊州刺史陶侃為盟主,平定了動亂。
亂事平定後,庾亮出鎮豫州。
陶侃死後,又代其為征西將軍,兼領江、荊、豫三州刺史,都督七州諸軍事。
鹹康五年(339年),庾亮部署諸將,意圖北伐,但遭朝臣反對。
不久,重鎮邾城失陷,致使北伐遇挫,庾亮憂悶成疾。
鹹康六年(340年)逝世,終年五十二歲,朝廷追贈太尉,諡號文康。
庾亮善書法,有文集二十一卷,今已佚,《全晉文》錄有其文。
………
庾翼(305年~345年8月16日),字稚恭,潁川鄢陵人。
東晉中期將領、外戚、書法家,征西將軍庾亮、晉明帝皇后庾文君之弟,世稱小庾、庾征西、庾小征西。
庾翼外表風儀秀偉,年輕時便有經世大略。
蘇峻之亂時,以白衣身份守備石頭城,又隨庾亮逃奔溫嶠。
事後,受太尉陶侃征辟,歷任參軍、從事中郎,後任振威將軍、鄱陽太守,轉任建威將軍、西陽太守。
庾亮準備北伐時,任命庾翼為南蠻校尉、南郡太守等職,鎮守江陵,以協助保衛石城之功,封都亭侯。
庾亮逝世後,出任都督六州諸軍事、安西將軍、荊州刺史,接替庾亮鎮守武昌。
後部署諸將,意圖北伐,任征西將軍、荊州刺史。
永和元年(345年)去世,獲贈車騎將軍,諡號“肅”。
有文集二十二卷,《唐會要》將其尊為魏晉八君子之一。
庾翼工書法,《淳化閣帖》收錄有《故吏帖》,《宣和書譜》稱其“善草隸,與王羲之並馳爭先。”有其草書《步征帖》、行書《盛事帖》。
………
不得不說,像何夔、杜畿、范晷都是不錯的人才,未來都能做到刺史。
不過像庾亮、庾翼就不好說了,雖然說是人才吧也確實是,但也就那樣了。
在歷史上,二人都是東晉的外戚,不過執政能力實在一般。
這一世,二人南下投奔於我,至少是不可能再做外戚了。
這使得二人不可能再執掌最高權力,充其量也只能做到太守、刺史,了不起就是到幕府為官。
因此,這二人同樣可用,但絕不可大用。
由此,二人又讓我聯想到了東晉那一連串有名的權臣——王導、王敦、庾亮、庾翼、桓溫、謝安!
東晉一朝是王、謝、庾、桓—四大家族勢力平衡下的產物,在王謝庾三族相繼衰落,桓氏成為唯一的大族。
如今,琅琊王氏、譙郡桓氏都已經投了劉裕,陳郡謝氏、潁川庾氏則是投奔於我,而兩晉的皇族—河內司馬氏則是投奔了大周。
而魏晉時期之所以會出現士族掌權的局面,歸根結底還是這個時代特有的門閥制度,起源則是因為東漢的察舉制度!
曹魏、西晉以來逐漸形成的門閥世族制度,到東晉時發展到了鼎盛階段。
舉賢不出世族(勢族、士族),用法不及權貴,充分暴露了門閥制度的腐朽性和反動性,而東晉的士族分僑姓和吳姓。
僑姓士族以琅玡王氏、陳郡謝氏、太原王氏、潁川庾氏等為高門著姓。
其中,王(導、敦)氏和謝(安、石、玄)氏兩家最為顯赫。
王導一門三世為公,謝氏自魏、晉以來,不下九卿。
吳姓士族以顧、陸、朱、張、賀等為代表。
南北士族都廣佔田澤,官居要職。
王導僅在鍾山附近就有八十余頃(大約一千一百畝)田地。
號稱“江口之蠹”的大族刁逵有田萬頃,奴婢千人。
東晉末年,謝琨“仍世宰輔,一門兩封,田業十余處,僮仆千人”。
這些士族之家,爭奪人口,封山佔澤,橫行鄉裡,有雄厚的經濟實力。
東晉的士族階層在政治上享有種種特權,他們可以憑借門第資歷,“平流進取,坐至公卿”。
凡出身士族的子弟都可為清流官(地位高、俸祿厚,卻又清閑的職務);
而寒門出身的人則只能居濁流(地位低、俸祿少,公務繁雜的職位)。
東晉各級政權為門潤士族所把持,皇帝多為傀儡, “晉主雖有南面之尊,無總禦之實宰輔執政,政出多門,權去公家,遂成習俗”。
東晉王朝的統治階層大部分是由過江避難的北方僑姓士族與世居江南的南方吳姓士族組成,存在著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異,他們之間一直相互排擠。
在東晉統治的一百多年中,僑姓士族佔據統治的主導地位,而吳姓士族則一直被排斥。
晉元帝年間,北方大臣王導希望改變這種狀況,他在南北士族之間奔走,極力勸說各族修好,但收效甚微。
後來,江南士族也曾多次因為不滿東晉的統治而起來反抗,從而大大地動搖了東晉的統治。
自晉元帝元年(317年)至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是東晉發展比較平穩的時期,雖然在此之間也有過一些叛亂,但都被鎮壓下去了。
元帝末年,王導之弟王敦起兵反晉,遭到其兄王導與朝臣的抵抗而未能成功。
其後,雖然桓溫也曾覬覦帝位,但又被王謝兩大家族抵製下去。
385年,東晉重臣謝安病死,晉孝武帝將大權交於其弟司馬道子。
司馬道子與其子司馬元顯把持朝政,他們暴虐無能、大肆剝削人民,使圖謀王位的大族有機可乘。
398年,以桓玄為盟主的王恭、殷仲堪、庾楷等人的聯軍佔據了建康以西的州郡,使朝廷的統治被限制在東方的八郡內,從而開始了其衰亡的過程。
從那以後,東晉一朝的權臣們逐漸地走起了下坡路,直到劉裕掌權後又逐漸形成了寒門掌機要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