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面大營,總共還剩一萬五千余人。
西面大營,總共還剩一萬余人。
三面大營,總共還剩下五萬人。來時八萬人,短短半個月時間,包括民夫在內,總共傷亡近三萬人。
傷亡固然很大,攻城器械也全部損壞,但今日一戰,守軍的物資也被消耗大半。所以周瑜依然沒有放棄,而是下令讓將士們休整一段時間,然後讓民夫拓寬從夏湖至護城河的河道,企圖將戰艦開到城下!
另外,從全軍挑選出擅於攀岩的悍卒,準備繞道安陸北邊,企圖從那上去,然後發動突襲。倘若能打開一面城門,便可集結大軍,直撲城內!
包括夜襲、挖地道、築土台在內,在接下去的日子裡,周瑜將所有方法一一進行了嘗試。
結果無一例外,全部失敗,反而白白折損了近千人的性命。
直到十天后,全軍士氣恢復,周瑜再次傳令三軍,集結悍卒,並每人披上兩層甲胄,背上盾牌,攜帶武器,強攻安陸!
南面,繼續由賈華、宋謙、李四三將帶隊,每人率領三千悍卒。
西面,由趙大、王二帶隊,各率領四千悍卒進行攻城。
東面,這一次程普終於派出了陳武所部五千“廬江上甲”,以及將吳五、陳六殘部並入太史慈的部眾後,由太史慈統帥的八千人!
等到三個方向全部準備完畢,隨著隆隆地戰鼓聲響起,總計三萬悍卒,扛著雲梯,向著安陸城發起進攻!
這一次,他們身披著兩層甲胄,在進入射程范圍之後,城上的箭矢落在身上,“叮叮當當”,根本沒用。唯獨面門和脖頸是要害,所以除少數人被射殺外,其他人都很順利地便將雲梯搭上城頭,然後開始攀爬。
而反觀城下,因為江東盛產神箭手,所以城上時不時地就有人被射殺。
尤其是東面的太史慈,簡直就是一個狙王!他在距離城牆兩百步的地方,在一隊士卒的舉盾保護下,專挑城上軍官模樣的人物進行射殺。
四次攻城戰下來,被他射殺的軍官及守軍就有不下三百人!
這也是為何黃祖一直坐鎮東城的原因了。
如果沒有黃祖在這裡坐鎮,進行指揮,東面守軍的指揮系統估計早就癱瘓了。
總共一百架雲梯,時時刻刻都有一萬人在努力嘗試著登城,另有兩萬人舉著盾牌,或在等待,或在保護弓箭手。
從城上望下去,城下全是鐵烏龜!
滾石砸下去,弓箭射下去,很難再造成有效地殺傷,唯獨沉重的檑木丟下去,總能帶走一兩名悍卒。三丈高的城牆,一旦從上面摔下去,穿著重甲的悍卒便很難再爬起來。
半個時辰後,三個方向都陸續有悍卒登上城牆。一開始因為人少,寡不敵眾之下都被亂刀砍死。但隨著登上城頭的悍卒越來越多,因此,也逐漸形成了戰陣的配合!
然而守軍不知從哪裡扛來了一根根房梁,如同攻城錘一般,不但將自己人衝散,也將江東軍的戰陣給一個個撞破了。
於是乎,雙方只能繼續進行混戰,城上守軍和青壯又何其多?
許多悍卒連盾牌也用不上,只能憑借身穿兩層甲胄的優勢,用身體阻擋住攻擊。
於是,就有不少人被守軍用長矛戳中面門,或者戳中脖頸而死。
眼見找到了江東軍的弱點,守軍之間相互轉告。他們盯著江東軍的脖子和面門進行攻擊,哪怕江東軍舉起了盾牌抵擋,但擋得了正面,卻擋不住來自側面的攻擊,因此紛紛斃命。
但悍卒之所以被稱為是悍卒,畢竟不是泛泛之輩,一個個盡皆悍不畏死。不少人用自己的身軀充當起了人肉盾牌,隻為擋住敵軍長兵器的攻擊,為身後的戰友創造擊殺敵軍的機會!一個人被戳死,後邊的戰友便也手刃一名敵軍。
一換一之下,雙方的傷亡也越來越大。
眼見今日有破城的危險,守軍再一次發了狠,不少受了傷的守軍竟然抱著剛剛登上城牆的悍卒,一起從城上跳下去!三丈高的城牆,摔下去便已是一團肉泥。
遠遠望著這場慘烈的攻城戰,周瑜再一次親自敲響了戰鼓。
而率部指揮攻城的眾將,眼見局面遲遲打不開,除太史慈依舊還在狙擊之外,連同成為他部將的吳五、陳六在內,八名校尉全部親自登城,很順利地就全部登上了城頭。
城上悍卒見狀,頓時士氣暴漲!以八員戰將為核心,身邊逐漸聚集起不少人,並將周圍守軍給逐漸地清空。
隨著登上城頭的悍卒越來越多, 全都一手舉盾,一手握刀,與戰友緊密配合。
並在八將的指揮下,再次形成了一個個小型的戰陣。
戰局瞬間發生逆轉。
窮途末路的守軍繼續故技重施,抬出了一根根房梁,充當起了攻城錘。
好不容易形成的戰陣,又一次被守軍化解,雙方隨即展開混戰。
然而守軍,不過在每面城牆上,由一名校尉在進行指揮,並沒有什麽悍將。只是加上青壯,每在面城牆上,守軍都能形成人數優勢而已。所以哪怕能夠一換一,但沒有一人是八位悍將的對手。
雙方在城頭的廝殺,一直持續到傍晚,隨著一陣陣鳴金聲,城頭的悍卒們開始撤退。
對於守軍來說,艱難的一天終於過去了。
但對於周瑜大軍來說,這一切才剛剛開始。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這樣的攻城戰每天都在上演。
半個月下來,周瑜大軍陸續又戰死一萬余人。
而守軍連同青壯在內,還剩下兩萬余人,並且守城物資已經全部耗盡。
然而隨著即將進入十二月份,天氣越來越冷,城內城外無數的屍體因為得不到妥善的處理,竟然爆發了瘟疫,並且波及到了城外大營,因此許多人染病。
周瑜在無奈之下,只能派出幾名健康的信使,前往淮南和金陵請求支援!又派出大量斥候,前往荊州打探戰況。
注:太史慈,字子義,東萊黃縣人。孫吳名將,弓馬嫻熟,箭法精湛。原為劉繇部下,後被孫策收降,自此成為孫策大將,助其掃蕩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