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秦軍騎兵雖眾,但卻死一個少一個。
宇文泰一定會愛惜自己的兵力,不打沒把握的仗,這是一。
第二點,那就是該不該打,要不要打的問題了。
對於現在的宇文泰來說,他無疑是需要土地和人口,以此來發展他的勢力。
而他手上現有的兵力便是他全部的依仗了,因此他更加要小心謹慎,一定只會打有十足把握的仗。
相反,我軍不僅有著二十萬之眾,後面更有十數萬曹軍。
這也是我方分析出,秦軍未必會與我軍交戰,而會選擇避戰的原因之一。
分析秦軍的戰略,是我這一年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這涉及到了我軍的存亡。
倘若宇文泰的野心是整個天下的話,那自然不必多說,咱們雙方早晚有一戰。
但如果宇文泰隻想取關中呢?那他的終極敵人豈不只有曹軍了嗎?而我軍對於他來說,其實是可戰可不戰的選擇?
畢竟若是宇文泰隻取關中的話,日後面對的依舊是曹操、劉裕,這兩路首當其衝。
至於我軍,我的根據地——荊州、揚州和關中又不交界,日後和宇文泰也是井水不犯河水。
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如果這麽想的話,那我還可以跟宇文泰,跟秦軍化敵為友呢!
若真是如此,我完全可以再選擇與宇文泰聯手,一起對付曹操!
然而這麽做的話,那就與我的戰略相駁,甚至是背道而馳了。
因為早在西陵的時候,我就與麾下謀臣們討論過關於此戰,我軍的戰略目標了。
那就是大秦亡,聯軍滅,我軍存!
只有這樣,此次聯軍北上,參與討伐大秦之事,我軍才能將利益最大化。
現在退一萬步來講,其實大秦存,聯軍敗,我軍存也不錯。
至少這樣一來,我軍的損失不會太大,損失最大的只會是以曹軍為首的其他諸侯軍隊。
屆時,宇文泰佔據雍涼,曹操龜縮中原,天下格局必定大為改變。
想到這裡,頓時,我心裡就有了一種天下大勢盡在我掌控的感覺了。
但我真的不能這麽做,原因有三:
一是王猛這枚人才,人家之所以投靠我,無非是看中了我身上那種胸懷天下的氣概。
倘若我真那麽做了,失去王猛不說,日後天下人又將會如何看待我?
大將軍引狼入室,今日鮮卑人佔據中原,全賴大將軍養虎為患?
如此一來,我豈不得背上國賊的罵名?世世代代不得翻身?
二是這麽做對我也沒什麽好處,無非是從削弱所有勢力,到隻削弱曹操的轉變。
這樣的話,我方的利益不能最大化,反倒是真的會養虎為患了。
三是我軍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和大規模騎兵作戰的經驗,反正早打晚打都得要打!
所謂富貴險中求,別看現在我軍勝率不高,可一旦打贏了呢?
只要消滅了秦軍主力,我軍不僅能得到鍛煉,還能收獲無數馬匹。
等到我軍脫胎換骨,戰鬥力更上一層樓之時,面對曹軍也未必不能贏!
先敗秦軍,再滅曹軍,搞不好我直接發財了!
屆時,我直接可以佔據雍涼,一統天下指日可待!
想遠了,總之這一次,我軍和秦軍不得不打。
我先是分析了秦軍不想和我軍打的原因,接下來再分析一下,秦軍若是打敗我軍所能獲得的好處。
作為大漢的大將軍,江東軍又是天下第二強軍,秦軍若是贏了會有三個好處。
一是接下來秦軍東進路上,將再無後顧之憂,只剩下曹軍這一個敵人。
二是秦軍可以繳獲我軍的大量軍械、物資,甚至還會有俘虜、兵員補充,可以壯大秦軍的實力。
三是乾掉了我軍,那麽對於大漢王朝來說,無疑就是個沉重的打擊。
這一打擊不僅是對大漢的,同樣也是對大漢聯軍的,至少對秦軍也沒壞處。
而相比之下,秦軍避戰就只能保存實力了,也沒什麽好處。
因此,只要我軍示敵以弱,讓宇文泰能夠看到我軍不堪一擊,我相信他會作“正確”的選擇。
“子雲的意思,我已經明白了,眾將聽令!爾等接下來該幹嘛還是幹嘛,但有一點!爾等不能再帶將士們操練,還得裝出一副害怕嚴寒、士氣低落、戰鬥力不足的樣子!”我吩咐道。
此話一出,眾將們不由得一驚,還有些二丈和尚摸不著頭腦。
“主公此言何意啊?之前要我等保障戰鬥力、士氣,這會又不讓我等操練,還得裝出士氣低落,戰鬥力不足的樣子?”一名萬夫長問道。
此話一出,我頓時笑了起來,那名萬夫長則是更加不明所以了。
唯獨陳慶的心裡和明鏡似的,顯然是想法和我一樣,畢竟這個主意就是他先想到的。
只不過陳慶無疑是聰明人,他知道,但他就是不說。
反而只是慢慢地啟發我,由我先提出來,從而把功勞也讓給我。
對於這樣的聰明人,我怎能不喜愛?而我也很清楚他這麽做的目的。
眾將本就有些不服他,他也樂得隱藏自己,然後低調行事。
我也很給面子,你不說,我也不提這是陳慶的功勞。
反正仗還沒打呢!若是最後贏了,自然也少不得陳慶的功勞。
“哈哈哈!爾等不必管原因,隻管照我說的去做。此外,爾等鼓舞士氣、恢復大軍戰鬥力是真,偽裝成士氣低落,戰鬥力不足是假!切不可本末倒置了!”我接著吩咐道。
眾人依舊是不明所以,反倒是鄧艾,鄧羌兄弟很快就醒悟過來,當即就應諾道:“主公,末將領命!”
“哈哈,去吧!去吧!順便派人去通知下黃忠、孫翊,讓右營也如此行事!”我說道。
“喏!”
“好了,都去吧!”
“喏!”
很快,眾人便紛紛起身,然後離去。
只不過眾人都是簇擁著鄧艾、鄧羌一起走的,顯然是想從二人口中尋找答案了,反倒是陳慶走在最後面無人問津。